人教版必修二 3古代商业的发展 作业.docx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二 3古代商业的发展 作业.docx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二 3古代商业的发展 作业.docx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二 3古代商业的发展 作业.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贝在当时就是货币。答案:d2.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唐代实行坊市制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答案:b3.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都城很多地方都出售凉食和出租铺席宅舍,这充分说明了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进一步增强。答案:d4.古代中国城市在宋代以前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政策b.商品经济的发展c.区域位置的影响d.坊市界限的打破解析:宋代以来,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这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职能的变化。故选b项。答案:b5.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本题考查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物资支持,因此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的贸易繁荣,故b项正确。明代的国家统一早在朱元璋时期已经完成,a项不符合史实;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故c项错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其重心仍然在南方,故d项错误。答案:b6.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灯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里余。”解析: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其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盛景象。西汉时期设九市,市坊之间有严格界限,至宋代,市坊界限已被打破,故排除a项;草市是指乡村和城郊集市,故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夜市,排除c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d项。答案:d7.“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a.朝贡贸易b.民间贸易c.对外开放d.闭关锁国解析: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不以商业为目的,主要是官方交往,宣扬大国实力,故选a项。答案:a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朝的海上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解析:郑和出访海外,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答案:c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材料三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东京梦华录(1)据材料一,指出商业出现的时间。(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活动的什么特点?(3)材料三与前两则材料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1)原始社会末期。(2)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所增加,统一管理,但是仍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3)变化: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被取消,繁荣程度提高,不再受官府监视。原因: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是基础。二、能力提升1.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解体b.商品交易活跃c.人口大量流亡d.重农政策被废除解析:材料中“莫不商贩”说明商品交易活跃,小农经济解体出现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答案:b2.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多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b.宋朝统一全国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小农经济的发展不能直接促进城市的繁荣,因此,b、d两项错误。a项表述错误,宋代人口相对于唐代人口并未迅速增长。由此可知答案为c项。答案:c3.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解析:“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路线上交通十分发达、商业贸易繁荣,也说明这条路线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两项说法不够全面,c项正确;丝绸一直是古代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c4.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观点,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长安b.北京c.上海d.广州解析:18世纪末,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范文澜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