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必修4原君 学案 (1).docx_第1页
语文版必修4原君 学案 (1).docx_第2页
语文版必修4原君 学案 (1).docx_第3页
语文版必修4原君 学案 (1).docx_第4页
语文版必修4原君 学案 (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4原君 学案学习重点1记:积累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和黄宗羲的名言。2读:学习本文在论证时充分运用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3写:运用例证法进行写作训练。4练:掌握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活用方法。一、诵记名言警句黄宗羲的名言1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2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3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4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5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6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身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原君是黄宗羲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著作。“原”,推究事物的根本和开端;“原君”,推究为君的道理。这篇文章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记载,托古砭今,推论了君主制度的起源和君主的职分,发挥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我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大胆地提出了抗议,是我国最早的含有进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政治论文。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亦犹夫人之情也(f)(2)孰与仲多(sh zhn)(3)曾不惨然(zn) (4)视之如寇雠(chu)(5)至桀、纣之暴(ji zhu) (6)摄缄縢(jin tn)(7)固扃(jin ju) (8)废然摧沮(j) (9)骨髓(su) (10)无稽(j) (11)窥伺(s) (12)唐虞(y)2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视之如寇雠:通“仇”,仇敌。(2)一词多义诚使如(3)虚词归纳为四、速读感知课文“原”为“追究根源”之意,本文重点推究为君之道,体现了黄宗羲的民主主义思想。作者围绕着“原君”的论题,从_、_、_和_四个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得出_的结论。答案阐明君主职分批判后世君主批判小儒言论重申君主职分君主必须以天下为公文白对读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众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虽然,使后之为君者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3)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4)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2词类活用(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为自己谋私利(2)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使动用法,使兴(3)离散天下之子女:使动用法,使离散(4)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5)名之为独夫:名词用作动词,称呼3翻译句子(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译文:(2)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译文:(3)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译文:(4)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译文:答案(1)社会上有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没有什么人兴办它,有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除掉它。(2)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本性一样啊。(3)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的私心,人们都能满足自己的利益。(4)因此明白做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就不乏后继者了。二、重点突破4这篇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君主的起源谈起?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文章阐述的观点是:天下以人民为主,以君主为客;而作为君主,其职分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2)从君主的起源谈起,指出君主的位置,就是基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现实,既然如此,那么君主的职分就只能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作者这样写,看似落笔于远古,实则立足于当今,使论证更为有力。首先,这样写就是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的普遍认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作者生活的时代是明末清初,资本主义刚刚萌芽,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人君的统治,还恰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不仅不可动摇,甚至不容置疑。作者从君主的起源着笔,恰是不直接在理论上做文章,而是先直接用事实说话。这自然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其次,这样写还可以一语破的,直捣问题的根本症结。君主的存在是一个社会现实,但何为真相,何为实质,绝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而要打破坚冰,拨云见日,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从君主的起源和本质说起,恰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症结。第三,文章题为“原君”,“原”者,追究根源也,由君主的起源落笔,也合乎题意。5作者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其根据是什么?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作者首先从后世君主的思想本质谈起,指出他们违背了设立君主的本意,荒谬地认为,决定天下一切利害的权力就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因而他们就可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2)作者还形象地分析了后世君主这种自私自利思想的演变过程:“始而惭焉,久而安焉”,逐渐演变下去,最后竟恬不知耻“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自己可以将它“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思想本质就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3)接着,文章从其思想本质出发,分析后世君主夺取政权前后的思想行为及其给天下人民带来的危害。在走向最高权力过程中,他们为了夺得这份“产业”,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在取得政权之后,他们又为了“奉我一人之淫乐”,更变本加厉地“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还公然厚颜无耻地声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就是后世君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给天下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和灾难。至此,作者的情感再也按捺不住,自内心喷薄而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三、疑点探究6本文在论述中列举了大量的古代君主为政之事,请对这些事例加以分析,并体会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1)文中列举了不少古代君主的事例,实际上他们正是古之人君、后世人君两类君主的典型代表:尧、舜、禹是古代人君的代表,他们明乎为君之职分,为天下兴利除害,付出千万倍之勤劳,却不享其利;桀、纣、汉高祖、明太祖、崇祯帝为后世人君的代表,他们不明为君之职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产业,将个人淫乐置于万民的痛苦之上。(2)这些事例相互比对,体现了不同的为政策略。从古之君主说,尧、舜二帝,是先得其位,终而让出者;而大禹是既得其位,亟欲让出而不可得者。从后之君主说,桀、纣两个著名的暴君,是天下人视为“寇雠”“独夫”的典型人物;而汉高祖刘邦,攫取天下后,一副得意忘形的模样,令人鄙弃;明太祖,却是丧心病狂,眈眈守之,唯恐天下有不利其统治的言行,其行为令人气愤;崇祯帝,则是失去“产业”的末代君主,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可使那些“欲得天下”之人,“废然摧沮”。(3)列举这些典型意义的君主作为实例,使议论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四、随堂写练7本文较多地采用例证法,作者在运用此法时颇有特色:论据精当,概括生动。值得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借鉴。以“弯道超越”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选取精当的例子来证明论点。(400字左右)妙笔生花答案(示例)人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白发,枯萎了红颜。又有谁可以承受这样的命运,而你,昭君,只是怀一幽怨的琵琶,留下了夕阳下无语的青冢。你,变坎坷的人生际遇为华夏史册上为民族和平而牺牲的永世光辉,熠熠生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你心中何尝不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方百姓又何尝不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你终是你,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菜市口人头攒动,一辆囚车押来披头散发的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变法会有牺牲,那就从我开始!”你大义凛然,昂着高傲的头颅,绝不会向顽固派屈服,用鲜血来换取民族意识的觉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你,变短暂的一生荣华为民族气节的不朽。人生会有很多际遇,充满艰辛,充满荆棘,扑朔迷离,可是,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成就伟岸。怪说黄宗羲梨洲老人坐雪交亭中,不知日之早晚,倦则出门纡塍亩间,已复就坐,如是而日、而月、而岁,其所凭之几,双肘隐然。庆吊吉凶之礼尽废。一女嫁城中,终年不与往来,一女三年在越,涕泣求归宁,闻之不答。莫不怪老人之不情也。老人曰:“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汗者二三,绝气蝉者一昼夜,其他连染逻哨之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李斯将腰斩,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陆机临死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吾死而不死,则今日者,是复得牵黄犬出上蔡东门,复闻华亭鹤唳之日也。以李斯、陆机所不得之日,吾得之,亦已幸矣,不自爱惜,而费之于庆吊吉凶之间,九原可作,李斯、陆机其不以吾为怪乎!然则,公之默默而坐,施施而行,吾方傲李斯、陆机以所不如,而又何怪哉!又何怪哉!”点评怪说是黄宗羲的散文名篇,作于其晚年隐居之时,文笔老沉,气势雄浑,是对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一次形象小结。它通过塑造一个痴怪老人的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傲世独立、任性而为的智者情怀。读其书,缅怀其人,再由其人而识其文,深感黄宗羲的人格和文风达到了和谐统一。文章分为两段。开篇伊始即呈现一个荒老野地寂寥孤僻的“怪人”形象:梨洲老人风烛残年而独坐雪交亭中,且不知早晚,乐此不疲,乃至于“所凭之几,双肘隐然”;不理会一切繁文缛节,“庆吊吉凶之礼尽废”;不祈求与子女往来共享天伦,以娱晚年,竟至于女儿“涕泣求归宁”而“闻之不答”。故而人皆以为痴,“莫不怪老人之不情也”。文章的重点无疑在后一段,它以简练、凝重的文字,深入地说明梨洲老人缘何如此之“怪”,以及这一孤怪性格的实质与意义。怪说记录了黄宗羲投身国难的峥嵘岁月和艰难历程。性格是人生的沉淀、阅历的凝积,上述磨难正是黄宗羲晚年性格乖张怪异的直接原因只有丰厚的人生阅历才是孤傲于世、高标独立的资本。怪说的主旨其实不在“说怪”,而是在抒发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悟,其种种不近人情之怪诞行为其实正是黄宗羲晚年壮心不已、笃志学问正常而必然的表现。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窥伺(s)无稽之事(j)曾不惨然(cn)b骨髓(su) 摄缄縢(jin) 废然摧沮(j)c寇雠(chu) 固扃(jin) 好逸恶劳(w)d唐虞(y) 职分难明(fn) 桀纣之暴(zu)答案c解析a项“曾”读zn。b项“髓”读su。d项“纣”读zhu。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摄缄縢,固扃摄:抓住b曾不惨然 曾:曾经c不易无穷之悲 易:容易d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过:过分答案d解析a项摄:收束。b项曾:竟然。c项易:交换。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假使。a项本来/使牢固,弄结实。b项偏爱/以为私。d项单独,孤独/难道。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a解析a项均为助词,的。b项代词,他们的/代词,那些。c项介词,给/动词,作为。d项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介词,相当于“于”。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b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c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d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答案c解析c项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a项古义:众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b项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d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结果的连词。二、一法一练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又如本文“独私其一人一姓乎”中的“私”,就是“偏爱”的意思。6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穷山之高而止:(2)不耻相师:(3)始指异之:(4)阙秦以利晋:(5)何必劳神苦思:(6)齐彭殇为妄作:规律和特点:答案(1)穷,用作一般动词(2)耻,意动用法(3)异,意动用法(4)利,使动用法(5)苦,使动用法(6)齐,意动用法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用作动词。三、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辩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於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思宗闻之,叹曰:“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朱彝尊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授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明亡,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馀姚、昆山。然诸人肥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列传二百六十七,有删节)注磔: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朱彝尊:人名。舁(y):抬。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就:靠近、上b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 狱:监狱c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去:删掉d夫之自引之刀遍刺肢体 引:举起答案b解析狱:官司、案件。8明亡后,黄宗羲、王夫之在政治上都采取了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这一态度的一组是()敦促就道,再辞以免益自韬晦,归衡阳之石船山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荐辟皆以死拒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a bc d答案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终于为父昭雪。b王夫之拒绝与张献忠合作,自伤肢体,救出被扣为人质的父亲。参加明王政府,为国事弹劾王化澄,几乎被杀。明亡后,避居衡阳之石船山。c王夫之在父亲被张献忠掳为人质时,将自己刺成重伤,以己身交换父亲。后来在明王手下为官,和其他大臣水火不容,数度弹劾王化澄。d黄宗羲虽然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但在明史编修时,他仍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被采纳。王夫之对吴三桂没有好感,坚决不去讨好他。答案c解析“和其他大臣水火不容”不对。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於对簿时复以锥锥之。译文:(2)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译文:(3)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译文:答案(1)(李实)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2)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我不交给他任务。如果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3)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为之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参考译文黄宗羲,字太冲,余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辩原先的奏疏并非出自己手,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到皇宫里。明思宗听到以后,叹息说:“忠臣孤子,朕的心中很可怜他们。”明朝灭亡后,清廷下诏征求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黄宗羲上路就任,推辞两次才得以避免。过了不久,叶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聘请他,又被推辞。皇上说:“可以召他到北京来,我不交给他任务。如果他要回去,当即派遣官员送他回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