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分层突破自我校对a师夷长技以制夷b洋务派c资产阶级d政治制度e民主与科学f马克思主义主题一近代前期不同派别的主张及实践结果时间派别代表人物阶级属性主张实践结果19世纪四五十年代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未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自强掀起洋务运动,最终失败19世纪末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资产阶级变法救亡图存,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维新派变法运动,最终失败20世纪初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资产阶级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1“盖共和帝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言论可能出自()a洋务派b康梁维新派c马克思主义者 d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解析】由“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可知,题干所强调对旧思想的批判,洋务派不涉及新思想,故a项错误;维新派涉及制度层面,没有涉及旧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可知题干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追求,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主张民主与科学,故d项正确。【答案】d主题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四个阶段和三大特征1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地主阶级仿制“器物”。(2)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建立“制度”。(3)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习“民主”“科学”。(4)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者选择社会主义道路。2三大特征(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先后提出了“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民主与科学等思想主张,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能够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a从技术到器物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 d从器物到制度【解析】从“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可见并非从技术到器物,故a项错误;从制度到思想的转变典型体现是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尚未实行制度改革,谈不上从制度到文化的转变,故c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证明仅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路打围施工方案
- 电梯营销措施方案
- 专项施工方案审
- 线下干预活动方案策划
- 分包幕墙施工方案
- 酒吧基层施工方案
- 声望栏杆施工方案
- 样板封存施工方案
- 2025化妆品新原料审批动态与产品创新机会报告
- 旅游营销方案简略
- 压力性损伤诊疗及护理
- 供热管理办法佳木斯
- 装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及保证措施
- 瑜伽馆会员投诉处理流程制度
-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护理
- 2025年N1叉车司机模拟考试1000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策略报告
- 七大营养素基础知识
- 设备备件定置管理制度
- DB14∕T 3271-2025 疾控机构传染病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
- 2025至2030年中国甾体激素原料药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未来趋势研判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