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公祠的菊花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些残存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花”。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的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以及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的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而且,也做过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躬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在史书上,他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靡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一、学习目标1.体会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3.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审、容膝、策、矫、岫、盘桓、窈窕、遑遑、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二、作者连线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三、背景探寻挂冠去职明心志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四、文体知识辞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后来,辞又有所发展。它虽不像诗词那样讲求韵律,但也有规范,它注重辞藻华丽,要求押韵,并且多用四言或六言的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句中多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五、归纳整理1.字音田园将芜(w)奚(x)熹微(x) 载欣载奔(zi)僮仆(p) 眄庭柯(min)流憩(q) 矫首(jio)出岫(xi) 景翳翳(y)西畴(chu) 或棹孤舟(zho)窈窕(yo tio)2.古今异义(1)幼稚盈室古义:指小孩,名词。今义:见识少,没经验。(2)尝从人事古义:指出仕,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3)悦亲戚之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所说表示爱情的话。(4)既窈窕以寻壑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5)策扶老以流憩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3.一词多义(1)生瓶无储粟,生生所资动词,维持;名词,生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动词,生育,养育人非生而知之者 动词,出生,诞生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动词,产生,发生君子生非异也 名词,通“性”,天性,禀赋则与一生彘肩 形容词,不熟的感吾生之行休 名词,生命(2)绝请息交以绝游 动词,断绝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以小舟至绝壁下 形容词,陡峭的可以横绝峨眉巅 动词,跨越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最,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隔绝的(3)行感吾生之行休 副词,将,即将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行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动词,行走为君翻作琵琶行 名词,古诗的一种体裁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名词,行列,队伍余嘉其能行古道 动词,实行,做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名词,辈,辈分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品行(4)策振长策而御宇内 名词,竹制的马鞭策扶老以流憩 动词,拄着退而论书策 名词,书籍因遗策 名词,计策,策略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鞭策(5)以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介词,用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可译为“让”“使”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目的怀良辰以孤往 连词,表承接请息交以绝游 连词,表并列(6)为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被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介词,为了(7)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副词,表判断,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表转折,却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扶老以流憩 拄着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用桨划(2)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 每天(3)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 使愉快(4)意动用法乐琴书以消忧 以为乐(5)形容词作动词善万物之得时 喜好,羡慕5.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复驾言兮焉求 疑问代词“焉”作宾语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疑问代词“胡”“何”作宾语乐夫天命复奚疑 疑问代词“奚”作宾语(2)状语后置农人告余以春及 “以春及”后置将有事于西畴 “于西畴”后置(3)被动句遂见用于小邑 “见于”表示被动既自以心为形役 用“为”表被动6.文白对照一、合作探究1.从序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陶渊明辞官归隐有哪些原因?答:答案“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2.陶渊明在归途中快乐而急切,他水路兼行,归心似箭,归隐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乐趣?答:答案归隐后有园中之乐。园内“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在园内自斟自酌,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归隐后有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有时乘车有时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的人生迟暮。归隐后有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可怀疑,心胸旷达愉快。3.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答:答案从该辞的序及辞的第一段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言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4.本文多种抒情手法的综合运用,将情感畅快淋漓地抒发出来,请具体分析本文的抒情手段。答:答案直抒胸臆。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正是埋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郁积多年的情感的大爆发。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那种回家途中愉悦畅快之情表现得多么真切!“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文章中诗人浓墨重彩地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是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传递出的是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借物抒情。“松菊犹存”“孤松”中的“松”“菊”都是诗人的自喻,象征着诗人孤高傲世、超尘绝俗的个性品格。5.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否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我的观点:观点一:是消极思想。他的归隐是对黑暗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种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从他放弃了“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明他处在极端不合理的现实矛盾之中,想用这种态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脱于现实之外。可以说,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可看作是一种消极的避世,是对现实无奈的隐退,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观点二:不是消极思想。其实看一个人是否消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他弃官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表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性的扭曲。追求本性、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田园生活的日子是多么充实、惬意,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有诗意。可以说他辞官是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二、归纳总结图解文章主旨探微本文是作者的一篇述志作品,叙述了他弃官归田时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强调了摆脱仕途羁绊的决绝态度,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田园劳动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些“乐天安命”和“人生无常”的消极避世思想。一、百变素材(一)自然中释放生命芬芳的陶渊明你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跨越千年的沧桑,仍留在人们的心中。你宁与宅边五柳同住,不与朝中高位同舞,勾勒了一道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风景。你是一道朴素的乡间风景,你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你不与世俗同流,生活清贫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你的刚正不屈你的气魄犹如巍峨的高山,强硬而正直,将官场中那“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的是非颠倒压在脚下;你的现实超脱,亦在中国精神史上留下了光辉印迹,在众多风景中熠熠夺目。你是中国诗坛上的一支秀丽的奇葩,你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你,就是自然中释放生命芬芳的陶渊明。(二)寻觅生活中的诗意陶渊明在田园里享受到别样的乐趣,发现了一种别样的诗意。他摆脱了官场的一切应酬和案牍,一个人在幽静的居室中,赏庭前花开花落,看天边云卷云舒,送走夕阳,迎来朝雨。有时耳畔还隐隐传来远处村落的鸡鸣狗吠,这是何等的惬意与舒畅啊!他犹如鱼儿回水鸟儿回巢一般,他用天真的目光打量着这里的一切:绿树成阴,桃李绽放,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袅袅的炊烟在天际绘成一幅淡淡的写意画,这莫不是梦中的“桃源”。字里行间溢满了浓浓的诗意。生活中不是没有诗意,而是缺少诗意的眼光;生活中不是没有美丽,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没有诗意,而是缺少驿动的心灵。(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他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着人生寻找自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一直坚守着心灵的追求。本想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官场效劳,然而黑暗的官场却让他选择了辞官归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你能体会到陶渊明身处腐败黑暗的官场的无奈吗?他坚守心灵的追求,不肯为五斗米束带见乡里小儿,于是洒脱离官归隐。“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即使“草盛豆苗稀”却依然“带月荷锄归”。陶渊明高洁的志趣,如那挺拔傲岸的孤松、清新淡雅的秋菊、涓涓流淌的清泉。二、技法学习情景、事理的结合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作者善于在如画的情景展现中,着重表现诗人那洒脱的胸怀、高洁的志趣和意兴。如那无心出岫的白云,倦飞知还的鸟,以及孤松、菊花、清泉等等,无不赋予和作者一致的个性和情操,使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寄托遥深,诗意浓郁。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文章层次井然,水乳交融,又渲染烘托了气氛,景中融情,物中含理,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令我们的情感得到熏陶,甚至还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迁移运用以具体的景物为线索,串起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件件记忆犹新的事、一段段难以忘情的岁月请描写一个景物片段,做到情景、事理相结合。不少于150字。【示例】家门前一棵树,每到秋天,干秃秃的枝头在风中显得格外凄凉。看着落叶那黯淡无光的叶面,经脉突兀,分外干涩,犹如一张饱经风霜满脸皱纹的老人的脸。落叶,也尝过曾经在枝干上的快乐、愉悦,以及最终从枝干分离的痛苦、无奈。落叶的美在于它那干硬的身躯,从中蕴含了多么伟大的精神!这是心灵的美,美的所在。满地的落叶,是它曾经繁茂的象征。落叶的落下,暗示着明年春天,它将再次繁茂,再次在风中唱着“沙沙”的歌曲。可我也知道,一旦到了秋天,它依旧会变得光秃秃。落叶,不仅象征着过去的繁茂,也象征了将来的美好。其实,落叶,也美丽。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一片崭新的世界。三、考点链接识记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识记策略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化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用一根线将它们穿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会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文学文化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因此,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作家作品等,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就不怕记不住可能考查到的文化常识。(二)答题策略(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对点训练】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分层训练中第12题。四、悦读心赏一曲至性至情的灵魂独白归去来兮辞赏析汉魏六朝,文风绮靡。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很不够。陶渊明不是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是用人格生命换来的,因而他格外珍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是在安慰自己,实际上是在反省自己。他在归园田居诗中写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多么沉重的语言!这是何等沉重的心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面看诗人是在谴责自己走错了路,实际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在这样一种心情驱使下,诗人归心似箭,让船儿快快地行,恨不得天快一点亮起来,看见自己的家门,欢喜之情无法言表,连奔带跑,回到家中。这种心理描写,其语言虽不像小说那样细腻罢了,但它更能给读者以想像的空间。与官场相比,田园风光是这样的令人清爽。“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天真烂漫的小孩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我们可以想像:童仆在说什么,稚子的童音又在说什么,还有那没出场的爱妻,她大概一句话也不说,而是斜倚柴扉望着丈夫,或是系着围裙,双手沾满了面粉,深情地冲丈夫微笑呢!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接下来,诗人写身处庭院房舍的悠然之情。这里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庭柯,无违心事,有悠然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官场如何黑暗?诗中无一句交代,但田园的美好,不正暗示出了官场的可憎吗?这是一种“暗比”,文字上没有对比,但诗人心中时时在对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其实不是在写云和鸟,而是诗人心灵的表露。宋人叶梦得评说:“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像。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基础达标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有老交情的人,老朋友。b.求之靡途途:门路,途径。c.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惮:期盼。d.眷然有归欤之情情:情绪,想法。解析惮:害怕,担心,忧虑。答案c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问征夫以前路 b.抚孤松而盘桓c.既窈窕以寻壑 d.悦亲戚之情话解析a项,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b项,徘徊,逗留。c项,古义:山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d项,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族外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动词,生育/动词,产生,发生。b项,名词,马鞭子/动词,鞭打,鞭策。c项均为动词,断绝。d项,动词,行走/动词,实行,做。答案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b项,都是连词,虽然。a项,连词,表修饰/介词,把。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d项,介词,被/介词,为了。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乐琴书以消忧”中的“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园日涉以成趣 b.眄庭柯以怡颜c.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悦亲戚之情话解析d项,和例句都属于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快。c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答案d6.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既自以心为形役 b.寓形宇内复几时c.乐夫天命复奚疑 d.遂见用于小邑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d是被动句。b项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答案c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b.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的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解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答案d8.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d.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作者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解析作者是东晋诗人。答案d9.填空。(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表达了作者弃官还乡的畅快心情。(2)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陶渊明曾写道:“,。”(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5)“,”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注】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略有删节)【注】黾勉(mn min):努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b.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c.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d.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解析原文标点应是: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答案d11.【考点链接】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古:指诗文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后成为诗体之一。陶渊明、李白等均有拟古之作。b.桑榆: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后喻指隐居田园。c.冠: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d.先君:已故的父亲。先,用来尊称死去的人。解析桑榆比喻晚年,垂老之年。答案b12.【考点链接】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解析“性刚才拙”非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译文:_(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译文:_答案(1)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厚。(2)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参考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甘薯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1年3月多省市公安机关面向社会招录人民警察考试公安专业科目真题
- 2025年环境培训应急试题及答案
- 证券经纪人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江苏吴中实业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电工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16年9月25日江西省首批员额内检察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 班级里的友谊写人作文(12篇)
- 项目成本控制预算表范本
- 《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及作品赏析》
- 【1例由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案例分析5900字(论文)】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专项训练:句子排序
- 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
- 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下载可打印
- 2021利达JB-QG-LD988EL JB-QT-LD988EL 火灾报警控制器 消防联动控制器调试手册
- 焊接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脾栓塞术后护理查房
- (完整版)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 因孩子上学房子过户协议书
- 学校校舍安全管理制度
- 燃料电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