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课堂实录.doc_第1页
《和子由渑池怀旧》课堂实录.doc_第2页
《和子由渑池怀旧》课堂实录.doc_第3页
《和子由渑池怀旧》课堂实录.doc_第4页
《和子由渑池怀旧》课堂实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子由渑池怀旧课堂实录授课文本:和子由渑池怀旧(1)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2)东西(3)。老僧(4)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5)见旧题(6)。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7)嘶。(1)见东坡七集。嘉佑元年(1056),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父亲苏洵带领下,第一次离蜀进京赴考。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主持奉闲和尚室内的壁上题诗。嘉佑六年(1061),苏轼与苏辙在郑州分手后,再次路过渑池。苏辙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这首诗即为诗人所和作。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诗:相携话别郑原西,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zhu)马但鸣嘶。(2)计较,关心于,在乎。(3)东西方向。(4)老僧:即指奉闲和尚。(5)无由:没有门径或机会。如相见无由。(6)坏璧:指奉闲僧舍。嘉佑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7)蹇驴:跛脚的驴。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提示】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课堂实录:一、课堂引入:【师】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看一下有关苏轼的一段趣闻轶事。话说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师】请问:哪一个人填得最好,为什么?【生】我认为苏轼的填得最好。一“扶”字写活了柳的柔美。【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有哪些要补充的?【生】失字也用得好,但我不知道好在哪里?【师】想一想如果月光是白色的,梅花是红色的,用失字好不好?如果月光和梅花都是白色的【生】失字准确地描绘出了月色与梅花的交融。【师】恩,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师】这是苏轼和好友在一起吟诗作对的场景。这样的故事还很多,以后每次上课之前,老师都会和大家一起学习苏轼的趣闻轶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苏轼应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的和做。这首诗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二、写作背景:【师投影,并讲解】写作背景:1.嘉佑元年(1056),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在父亲苏洵带领下,第一次离蜀进京赴考。路过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时,曾在县中寺庙内借宿,并在主持奉闲和尚室内的壁上题诗。2.仁宗嘉佑二年(一0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引发人生无常,生死之思。3.仁宗嘉佑六年(一0六一),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陕西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苏洵、苏辙父子则在京城为官,子由为兄嫂赴任送行,直到离开封四十里外郑州地方,兄弟二人为平生第一次分手,子由随后回京,在此后三年之内,东坡在外,子由一直偕同妻子侍奉老父。(1)这时是苏东坡生平第一次独自生活,只与娇妻稚子在一起。颇有怀念旧时,思念亲情之感。(2)如今他已然尝到做官生活的味道,但并不如他梦想的那么美妙。远离开京都的骚扰杂乱,在外县充任判官,副署公文,审问案件,颇使他感觉厌烦无味。有时难免感觉寂寞。但也有时举杯在手,月影婆娑,又感觉欣喜振奋。官场文化与自由率真的个性之间开始产生矛盾,这使苏轼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4. 苏轼与苏辙在郑州分手后,再次路过渑池。苏辙有怀渑池寄子瞻兄诗,这首诗即为诗人所和作。(后记:此环节实在机械化、程式化,虽文本阅读讲求“知人论世”,但应融合在整体的课堂中,水到渠成地使背景,从历史的深处,浮现出来。)三、文句梳理:【师】大家先认真阅读全诗。有不懂的字句,请标示出来。【师】好,大家都看得差不多了。我想请一个同学讲整首诗翻译一下。【生】人生就像飞鸟在雪地上留下的印迹一样【师】好,我们共同来看一下,人生所到之处,就像飞鸟在雪地上留下的印迹。雪地上偶尔留下飞鸟的印迹,鸟飞走后,我们再也无法判断飞鸟来和去的方向【生1】老师,从那里可以看出我们无法判断鸿飞的方向。【生2】那复。【师】是的,复重复。鸟飞走后,我们再也无法重复(还原)鸟飞来时,飞走后的方向。(后记:后来查资料,我对“那复”的理解有错误,“那复”,又何必的意思,整句诗联起来理解是,我们又何必在乎鸿飞的方向呢?李商隐【柳枝五首】“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可证,这两句的意思是,他们虽然同处春时,但不同类,故不能相匹配,那又何必相思呢?可见,尽管在课堂上教室不必每字必较,但在备课时,还应当咬文嚼字)【师】“坏壁无由见旧题”的无由怎么理解?【生】不知道。【师】无由,没有机会的意思。例如相见无由,意思是再也没有机会相见。四、文本细读:【师】好,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仅仅只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二句,请问,飞鸿踏雪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和印象?【生】飞鸿踏雪,那么大的雪,只看见飞鸿的爪印,给人一种孤寂、空旷的感觉,还有,表现了人生的飘忽不定。【师】恩,让人想起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很好,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如果撇开下文。【生】如果只看这两句,我认为飞鸿踏雪给人的印象可能是非常美好、纯洁、清新的。【师】诗的第一句呈现了“踏雪鸿踪”的意象。单就这个意象理解,它可能给人以孤寂清冷的感觉,也可能给人清新美好的印象。这说明这个意象是多义的、丰富的。但诗人在后面的诗句中,给这个丰富多元的意象定了向。请问是哪一句给这个意象定了向,又是定的什么向?(后记:课后仔细揣摩,觉得应当这样问:诗的第一句呈现了“踏雪鸿踪”的意象。单就这个意向理解,它可能给人以孤寂清冷的感觉,也可能给人清新美好的印象。这说明这个意象是多义的、丰富的。那么从整首诗来理解,诗人呈现的这个意向到底是孤寂清冷、飘忽不定,还是纯洁、清新、美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生】“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表现的是人生的来去无踪,飘忽不定。【师】恩,如果说诗的一二句是“意象呈现”的话,那么诗的三四句则是“意向定解”。【师】有人说,“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二句是对飞鸿踏雪意象的具体化和深化,为什么?(后记:应加一句,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然后再问为什么。)【生】“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写出了具体的人和事。【师】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四句虽然用了具象的比喻,但对人生的看法仍然是抽象的,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这显然是对飞鸿踏雪意象的具体化。除此之外,再想想,前四句飞鸿踏雪的意象里有没有对旧物旧事的留恋,而“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有没有表达一种对往事的怀恋?【师投影】1.以具体的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来深化“雪泥鸿爪”的人生感触。2.增加了对已经消逝的美好经历的惜别、怀念之感。(下课铃响)【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大家思考: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7)嘶。是写往事如烟呢,还是写往事并不如烟,为什么?(11月3日,星期三,继续)【师】我们继续学习和子由渑池怀旧。上堂课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7)嘶。是写往事如烟呢,还是写往事并不如烟,为什么?哪位同学来回答?【师投影】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7)嘶。是写往事如烟呢,还是写往事并不如烟,为什么?【生】我觉得这两句写的是往事并不如烟。(补记:该课上完后的当晚,曾在博客上在线写课堂实录,快写完时,网页忽然无法打开,文字全部丢失,11月5日再回忆时,已忘记学生当时是怎样回答的。好不遗憾。为什么单单此回答忘记,可能是当时学生回答得很多,而我也没有听真切的缘故,看来,课堂上的倾听,是一重要的基本功。另,今后可手机录音,以备遗忘)【师】恩,请坐。你其实已经体悟到那么一种意思了,只是,怎么用准确的语言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你坐下来再慢慢想一想。【师】往日崎岖还记否?诗人还记不记得当时山路的崎岖和步履的艰难?虽然具体的行踪象飞鸿踏雪一样,当时就在时空中消散了,但是行踪给人留下的影响,在心灵上留下的印迹,是不是会随着人的行踪一起消散呢?就像花开时的香气,随风飘散了,但是花香留在人的心灵里的感受,是否也会随着花香一起消散呢?【师】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经典的话【师,忽迟疑】是肖申克的救赎还是申肖克的救赎?【生,笑,齐声】肖申克的救赎。(后记:很惭愧,肖申克的救赎我没有看过,如此信口而来,不知可否?)【师】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经典的话: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补记:当时下意识地在黑板右方板书“消逝”二字,哪知一下不记得逝字怎么写了,只好求助学生,并自我安慰是舌尖现象,其实,是电脑拼音打字太多。好在学生只会心一笑。心甚感激。其一。其二,“消逝”二字,实不必板书,下意识的冗余行为太多,举止不干净,当是课堂大忌。今后将刻意训练之。只可惜,年纪大矣,初涉语文课堂,即是笨鸟,又迟飞。不知其可?不管他,努力就是。)但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美好的回忆给人留下的永恒回忆,而要写那种逆境中的磨难呢。或许,磨难,留给人的,更加意味深长吧。【师】个人的踪迹虽然在外在的时空中消散了,但经历对人的心灵,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永恒的意义。那么从他人、乃至社会、宇宙的角度,怎样使个人容易消散的经历获得永恒的意义呢?下面我们来看胡适的一段文字,看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师投影】那边“一座低低的土墙,遮着一个弹三弦的人”。那三弦的声浪,在空间起了无数波澜;那被冲动的空气质点,直接间接冲动无数旁的空气质点;这种波澜,由近而远,至于无穷空间;由现在而将来,由此刹那以至于无量刹那,至于无穷时间:这已是不灭不朽了。那时间,那“低低的土墙”外边来了一位诗人,听见那三弦的声音,忽然起了一个念头;由这个念头,就成了一首好诗;这首好诗传诵了许多;人人读了这诗,各起种种念头;由这种种念头,更发生无量数的念头,更发生无数的动作,以至于无穷。然而那“低低的土墙”里面那个弹三弦的人又如何知道他所发生的影响呢?(节选自胡适不朽我的宗教)【师】人生的踪迹,随时会在时空中消散,但只要用心体悟,踪迹总会在人的心灵里留下印记。这样的行踪,如果用文字记下来,将获得一种永恒性。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像作家一样拿起笔来,才能留住瞬间即逝的踪迹呢?不一定,有的人,靠一举手,一投足,靠每一个微小的行动,来影响他人,留一种美好的东西给他人,再由他人传递给别的人,以至于无穷,从而获得人生的不朽。所以柏拉图说,灵魂是不朽的。(后记:1.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用在这里,有点牵强,不应该讲,也没必要讲;2.这一段教学过程,是补上节课的火,所以很仓促,老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思,不妥;3.本堂课最后预设了一个环节,思考:联系自己,谈一谈怎样获得短暂人生的永恒意义?结果忘记了,没讲,一味地只想着要上新的一课了。看来,当堂课,当堂毕。此其一,其二,课堂,应当从容点,在不当讲处且快,在当讲时且慢来。4.接下来讲另一首词行香子过七里濑,开场白是:现在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词,行香子过七里濑。请大家先认真阅读一遍,有不懂的字句,可举手提问。其实应当这样强调: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另一首词,也涉及到短暂与永恒的话题毕竟,二者有共同点。)五、整体感悟:【师】我们再回忆一下全诗,诗的一二句呈现了“踏雪鸿踪”的意象,我们说是“意象呈现”,诗的三四句则是“意象定解”,诗的五六句是对“踏雪鸿踪”意象的具体化和深化,这几句都是写的人生的飘忽不定,行踪的短暂易逝。诗的最后两句,并没有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前面的意象,而是超越了人生的飘忽不定和短暂易逝,使人生获得了一种永恒的意义。可以说是意向的超越。【师投影】全诗的结构:1.层层深入:意向呈现意向定解意向深化意向超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意向呈现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向定解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意向深化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意向超越 (后记:1.关于全诗的结构,还预设了第二点:2.虚实相生:虚实虚哪几句是续写,哪几句是写实,又是怎样转入写虚的?课堂上并没有讲;2.课后揣摩,意象超越,似改成意象升华,更妥?待想明白)课后反思:1. 本课开头的背景介绍太不精练,耗时较多,今后是否可以将背景介绍印在资料里,供学生自学?2. 开头的苏轼趣闻轶事,也可印在资料里,后设一问题,让学生课后完成,课堂不讲,好腾出时间讲文本。毕竟,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象这样的短诗,只应安排1课时。3. 如若课堂紧凑,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