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上册】(一) 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古代汉语两个系统,即文言文和古白话。(二) 文 言 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三) 古 白 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例如:敦煌变文、宋代平话、元杂剧中的人物对白、明清长短篇小说等。(四) 汉语发展系列:“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古白话)现代汉语”(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直接源头)【导论】文体:古代汉语教材一般倾向按语言特点,即有无押韵、平仄、排偶等,分为散文、诗歌、辞赋和骈文。一、 散文 (一) 记叙类:史传,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杂记,记台阁、山水、人事、杂物等。 (二) 论说类: 论、说、辩、议、原、解 等。二、辞赋(一) 辞赋又可分为辞和赋。辞:楚辞 ;赋:骚赋。(二) 骈文三、诗歌(一) 诗: 古体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 近体诗: 五言:律、绝、排 七言:律、绝、排。(二) 词:小令、中调、长调。 (三) 曲:散曲:小令、套数;剧曲:套数加“科、白”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多远古神话、传说。通行的版本是晋代郭璞的注本,清代郝懿行有山海经笺疏。淮南子:本名鸿烈,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又糅合儒、法、阴阳等家的学说。书中保留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注本有东汉高诱淮南鸿烈解,今注本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古代汉语常识】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常用排检法 形: 1部首:造字法部首:说文解字;检字法部首:康熙字典、辞源、辞海。 2笔画:笔画数:说文解字附检字、辞海笔画查字表;笔形:起笔笔形法:(一丨丿丶)、笔形代码法:(四角号码)。音: 1注音字母:词诠 3 调韵声法: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3汉语拼音字母: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义:尔雅、方言、现代汉语知识词典(二)字典辞书常用注音方法1.譬况法:具体描写某个字的发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时说:“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2.读若法:用音近的字来注音,不加以描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读若法,例如“媪”,女老称也,读若奥。3.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如:娴音闲;濯音浊;淖音闹。4.纽四声法:利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如康熙字典“刀” 字注为 “到平声” 。“刀” 是平声字,“到” 字的声调改变,才得到“刀”字的本音。 5.反切法:用两个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字注音。反切上字取声、反切下字取韵和调相拼。如:攀,普班切。蜕,他外切。 6.注音字母 7.拼音字母二、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一)、汉字的起源 1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 “文字起源于图画”说。上世纪70年代以后,“汉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2我国已知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是占卜时使用的文字。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三、“六书”与四体二用(一) 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 四体二用:清朝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字之体”,指造字法;“字之用”指用字法。(三) “六书”性质:六书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的字体分类。先有汉字,后有六书。(四) 许慎的六书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术语:象形,象之形。例字:日 月 鸟 虎 羊 鱼 鹿 车 鼎 行 目 果 牛 止 象 大 子 犬 枼 舟 又 行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术语:指事 或:象之形。 例字:上 下 刃 末 朱 本 亦 甘 寸 类别:A. 纯由抽象性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非数字。上、下、入。B. 在独体象形字上加抽象性指事符号构成的指事字亦、寸、尤、刃、公、本、末、朱、寸、厷天:本义指人的头顶。在表人形的“大”字顶上加上符号“二”,所表示的正是“天灵盖”。亦:即“腋”的初文。在表人形的“大”字的腋下加上两点,所指的自然是“夹肢窝”。臀:在“人”字的屁股位置上加上一个短弧线,那不正是臀部之所在吗?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术语:从,从 。例字:武 信 步 伐 取 逐 莫 牧 兵 只 及 A. 形象会意:并 戒 弃 林 森 戍 步 涉 逐 莫 斗从:由一前一后的两个“人“组成,正是两人前后相随的形象及:一个人在前面跑,一只手(又)从后面抓过来,正好表达赶上的意义丞:即“拯”的初文,以两手在上面将陷坑里的人救上来析:左边是木,右边是古代常用的斫木工具:斤,以斧斤斫木,正好是“劈开木头”的意B. 抽象会意:少力为劣。更生为苏。小土为尘。上小下大为尖。不正为歪。山石为岩。四方木为楞。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数量最大,占90% 。术语:从,声。例字:江 河 问 里 裁 疆 徒 发 狈:狼、狈、狐一类野兽都与犬极其相似,人们便以“犬”作为义符表明它们的类属,再配上它们各自的名称音同或音近的“良”“贝”“瓜”作为声旁,就很容易解决了。(1)一般结构 A. 左形右声: 梧快江 右形左声:鸠胡颈 B. 上形下声: 草雾管 下形上声: 婆案臂 C. 外形内声:国阁裹 内形外声:闻辩凤(2)特殊结构 A 形符偏在一角:载栽哉裁:分别从车、木、口、衣,(zi)声。 条修修:分别从木、彡、肉,攸声。 杂:从衣,集声。B 声符偏在一角:旗施旌:声符分别是:其、也、生 从徒徙:声符分别是:从、土、止 C 形符声符穿插:游:旌旗之流也。从,汓(泅的异体字)声。 随:从也。从辵,隋声。 D 省形或省声 a省形:考:老也。从老省,丂(ko)声。 耇(u):老人面冻黎若垢。从老省,句声。星从晶省,生声。(曐)b.省声 叹:吟也。从欠,难省声。融:炊气上出也。从鬲,虫省声。珊:珊瑚,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从玉,删省声。豪:豕,鬣如笔管者,出南郡。从豕,高省声。5. 转注(1)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如:考,老也。老:考也转注是文字使用上的现象,而不是造字法。转注表明了汉字中词的同源现象。例:考:从老省,丂声,形声字。 老:从人,从毛、从匕(化),会意字。言指人老了,须发变白了。(1)二字如果部首相同,意义可以相互解释就是转注。(2)比较宽泛的观点认为,只要二字同义,不论其音形间有无联系,都可以定为转注。(3)转注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顶颠;命令;父爸6.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假借扩大字的使用范围,但字的总量并没有增加。例:其:本义是畚箕,借用作代词。我:本义是一种武器,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汝:本义是水名,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西:西 本义是指鸟栖息于巢,借用为方位名词。来:本义是小麦。象形字,借用作“到来”的来。麦:在“来”的字形上加形符,本义指来,到来。形声字,借用作“小麦“的麦。白:本是大拇指的象形,本意是指“伯仲”之“伯”,后假借”为“白色”之“白”何:象一个人抗着戈的样子,本意是“负荷”之“荷”。后假借为“如何”之“何”万: 本义蝎子。后假借为“千万”之“万”。无:象一个人两手拿着犁牛的尾巴或羽毛在跳舞的样子。本意是“舞”的意思,后假借为“有无”的“无”四、汉字形体演变、部首、用字现象(一)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殷商、西周)-金文(殷商、西周、春秋)-大篆(春秋、战国早期)、小篆(战国、秦朝)-六国古文(战国)隶书(战国晚期、秦朝、汉朝)-楷、草、行书 (汉朝)(二)古书的用字现象:古今字 、异体字、繁简字、合音字等1、古今字“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莫”是古字,“暮”是今字。A. 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州洲(水中陆地); 队坠(高处坠落);禽擒(捉拿)B. 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 :取娶(娶妻; 解懈(松懈);伯霸(霸主)C. 今字承担古字的假借义 :辟(法制)避(躲避);采(采摘)彩(色彩);隹(短尾鸟)唯(语气词);母(成年女性)毋(不要)2、异体字:读音(包括古音和今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的关系。形体类别:A. 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泪,从水,从目;泪,从水,戾声。B. 构字部件不同: 睹,从目,者声;覩,从见,者声 粮,从米,良声;粮,从米,量声 。迹,从辵,亦声;迹,从足,责声C. 构字部件相同而位置不同:和咊;群羣;鞍鞌;杂杂3、繁简字:简化字与其所对应的繁体字合称繁简字。简化字的来源 (1)采用历代的简体字或俗字:如:亂乱;體体;對对(2)采用新造的简化字:如:雞鸡;鄧邓;進进(3)用笔画较少的同音字替代。如: 云(说),雲(云彩)云 ;后(君主、皇后),後(前后、后代)后 ;谷(山谷),穀(五谷)谷 ;鍾(一种容器)、鐘(钟鼓)钟(4)利用草书楷化的办法:如:書书;為为;偉伟;樂乐繁简字的对应关系 (1)绝大多数繁简字是一对一的关系:遷迁 處处 體体 舉举 (2)一对多的: 里(长度单位、乡里),裏(里外)里 ;余(我),餘(剩余)余 ;複(夹衣、繁杂),復(往而复来)复 ;發(出发),髪(头发)发 ;干(干戈),幹(才干),榦(树干),乾(干湿)干 ;升(容量单位,量器),昇(升起),陞(提升)升 (3)古今同形字:臘(l),臘祭。简化为“腊”,腊(x),小动物整体干肉。4、合音字:两字字音合为一个音节,叫合音字。反映在用字上,就是一个字可以析为两个词。 两字合为一字的:(1)投诸(之于)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2)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之乎)?”(论语述而) (3)大耳儿(刘备)最叵(不可)信。(后汉书吕布传) (4)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zhn之焉)。(左传) (5)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nu奈何)?(左传)5、避讳字:a) 因避君王、尊长之讳而改易的字叫避讳字。b) 避讳的主要方式是(1)口头上说的时候要改变字音。(2)书写的时候要改变字形。c) 书写时避讳改字的方式有: (1)换用近义字:正月端月(史记秦楚之际月表)避秦始皇嬴政之讳,口语中“正月”读zhn yu。 邦国“万国为治。”(史记夏本纪)避刘邦之讳。 民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 治理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避高宗李治之讳。(2)避名称字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对刘邦及其父亲都没有称名。 (3)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 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讳,唐代凡“虎”用“武”替代,如苏州的“虎丘”改称“武丘”,唐以后又改回;唐代韶关“虎溪”改称“武溪”,即今武江。(4)书写时有意缺笔:将实在无法替换的字少写一笔,表示避讳。缺笔避讳,是从唐代才开始有的。唐太宗名世民,唐代避“世”讳,缺笔写作“卅 ”。清世宗名胤祯,清代避“胤”讳,缺笔写作“ ”。孔子名丘,唐以后避“丘”讳,缺笔写作“ ”。 【词类的活用 】一、词类活用:某类词有某种词性以及它们在句中的作用,一般都是固定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某类词可以灵活运用,丧失其本来的词性,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叫做词类活用。活用,一般是实词;在一定语境中出现;古代比现代用的更广泛,更大量。 二、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有以下主要区别词类活用,是由一定的语言环境造成的,即上下文造成的,临时性。词的兼类,词的引申造成的,永久性,任何时候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性,不受环境的影响。三、活用的类型: 使动、意动、介动、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一)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动 ;动宾形式。 如:齐使田忌将而往/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1)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左传僖三十年)(使郑亡) (2)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使之活) (3)(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起义)(使尉忿恚) (4)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柳宗元封建论)(使之痛) (5)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荀子天论) (使(之)病) (比较: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6)(曹)操军方(并)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使(之)走(逃跑) 及物动词:(1)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二年)(使赵盾饮酒) (2)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之,见(xin)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使之食;使其二子(拜)见) (3)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使诸侯王朝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使长安君之位尊显) (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荀子天论使本(农桑)强;使之贫) (比较: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3)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使秦弱) (4)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使厚者薄) (5)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舟)(使江南岸绿)2、名词的使动用法(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使我当王) (2)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二十二年)(使骨生肉) (3)天子不得而臣(之)也,诸侯不得而友(之)也。(刘向新序节士)(使之为臣,使之为友)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及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认为鲁小;认为天下小。)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认为仲尼之闻少;认为伯夷之义轻)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认为它怪异)(4)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韩非子五蠹)(认为它重要) (5)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认为五谷贵重;认为金玉轻贱) (6) 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认为它怪异)b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对宾语含有处置性。表示“把当作”的意思。 (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八年)(以之为夫人;把她看作夫人) (2)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以之为鱼肉;把他当作鱼肉宰割)(3)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以国君为君;把他当作国君看待) (4)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四)(以我为客;把我当作客人对待) (5)是欲臣妾我也,是于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以我为臣妾(奴仆),以我为刘豫;把我们当作奴仆看待,把我们当作刘豫看待)c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的意动用法 (1)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记廉蔺列传)(认为 这种事羞耻) (2)而耻学于师。(唐韩愈师说)(认为向老师学习可耻)3、名词活用a用作一般动词:名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失去其名词的意义和特点,而取得一般动词的意义和特点。(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封侯) (2)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用目示意)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史记廉蔺列传)(用刀杀)()城朔方城。(汉书武帝纪)(修筑城墙)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用蹄子踢)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面向;腋藏)(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往东走)(2)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往西走)b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时间名词能做状语(晚上开车),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中,时间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的都很常见。名词作状语,和副词的作用相同。c表示方位或处所 (1)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往北) (2)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往西) (3)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中) (4)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在郊外) (5)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在途中)d表示工具或依据 (1)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用橐)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用箕畚) (3)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华佗传)(用书信)(4)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律条文)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沈括活板(用木板)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坐船)e表示对人的态度 (1)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当作俘虏(奴隶)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用对兄长的态度) (3)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史记韩信破赵) (用对老师的礼节) (4)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用客礼) (5)刘豫臣事丑虏。(胡铨戊午封事)(以臣子的身份)f表示比喻 (1)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象蛇一样) (2)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史列传)(象小孩子那样) (3)雁鹜行以进,平立。(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象大雁野鸭的行列)(4)罴之状,被发人立。(柳宗元罴说)(象人那样) (5)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象犬那样)【文言虚词和固定短语】 一、代词(一)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我、吾、予、余、卬、台、朕、身。今者吾丧我,汝如之乎? 庄子齐物论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尚书汤誓尔雅释诂:“身,我也。”郭璞注:“今人亦自呼为身。”2第二人称(对称) 女丧而宗室。左传昭六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诗经大雅民劳朕心朕德,惟乃知。 尚书康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3第三人称代词(他称)他称代词:彼、夫、其、之、厥、伊、渠(东汉以后采用)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公曰:“夫不恶女乎?” 左传襄公26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庄十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列子汤问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爱公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使之居于王所。孟子滕下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二)注意人称代词的单、复数问题:“侪”、“辈”、“曹”、“等”、“属” 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 方勺方腊起义 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中山狼传 我曹言,愿自杀。 汉书外戚传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本纪【古代汉语的词序】词序:词语在句子中的排列顺序,叫“词序”(或语序)。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一致规律:主语谓语;定状中心语;中心语补语。不同的主要是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 (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敢怨谁)(2)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适奚;去哪里)(4)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在安:在哪里) (5)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欺谁) (6)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二)介词宾语前置 (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以何;拿什么) (2)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与谁) (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与谁)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正常的,不是倒装,而且很严格,例外极少。汉代以后,疑问代词才逐渐从前置转为后置。但汉代的文章作品,由于仿古,一般还是沿用先秦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三)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条件,一是句子为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二是宾语是代词。 (1)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不叛吾) (2)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未亲吾) (3)我无(毋,不要)尔诈,尔无(毋)我虞(诈)。(左宣十五年)(无诈尔,无虞我)(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莫或欺之,没有人欺骗他) (5)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昭十二年)(不与(给)我) (6)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未尝闻之) (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莫许之;没有人赞同他。)此类宾语前置,有两点要注意: (一) “君”,“子”,“公”之类是名词,不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时不前置。如: (1)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昭四年)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3)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史项羽本纪)(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远没有疑问代词的宾语前置严格,宾语前置和 不前置的情况都较普遍;甚至同一书中同一内容的句子,前置、不前置的形式并存。如: (1)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夫不恶(w)女(汝)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那人不厌恶你吗?) (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4)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魏风圆有桃) (5)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 (6)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 (7)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置,在先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当时是一种正常的语序。有人把这种句式叫“倒装句”是不对的。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前置宾语之后,动词之前,用代词“是”、“之”对宾语加以复指。另有一派学者认为,“是”、“之”是助词,起标志宾语前置的作用。(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维四方)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僖公五年)(灭虢)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惧吴)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问异;问其他问题。问由与求;问仲由和冉求。)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勾践灭吴)(有何后)()寡人是(之)征,寡人是(之)问。(左僖四年)(征是;责问这件事。问是;责问这件事) 这类前置宾语之前,再加上表示限止的范围副词“惟”(唯.维),就构成“惟宾是(之)动”格式:()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吕相绝秦)(唯视利;只看利益)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唯忧其疾;只担心他会生病。)()现代汉语成语: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利是图。()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谓是;说这个。) ()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谓此;叫这个)【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句:就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谓语表示加于主语的行为或动作,即主语是受事,谓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主动句:与之相对,主语是施事,谓语表示主动意义的句子,叫做主动句古代汉语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其被动表示法有: (一) “于”字式:受事主语+动词+介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本身并不表被动,只是用来引出行为的主动者。(1)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 鞌之战)(被箭射伤)(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被别人擒) (3)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被五国毁灭,被鲁庄劫持) (4)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贾山列传)(被陈涉攻破;被刘氏夺取。)这类句子,“于”字对区分被动、主动语义很重要。因此,有些对比性句子就用“于”字显示主动和被动的差异: (1)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2)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二)“为”字式:“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动词”及其变式: 1.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动词 (1)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被三军虏获) (2)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被宋国人讥笑)2.受事主语+介词“为”+动词: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被杀戮) (2)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巳为禽矣。(史记韩信破赵)(被擒)3.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助词“所”+动词: (1)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被人所采纳) (2)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被江充所打败)4.受事主语+“为所”+动词: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被俘虏) (2)(于)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亟传后叙)(被杀)(三)“见”字式: “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介词于+主动者”及其变式: 1.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介词“于”+主动者: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被大方之家讥笑)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蔺列传)(被秦王欺骗)2.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被污辱;被信任;被任用)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汉书燕剌王旦传)(被扣留)(四)“被”字式:“受事主语+助动词被+动词”及由助动词“被”演变为介词“被”的被动句: 1.受事主语+助动词“被”+动词: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遭受攻打) (2)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接受召唤)2.受事主语+介词“被”+主动者+动词: (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邑被收时表)(被尚书召问)(2)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为。(三国志高贵乡公传)(被皇太后征召)【副词】一、 副词的特点及掌握方法二、 特点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实”是指它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数量、情态、语气、否定、谦敬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作状语,同“实词”有共同之处;“虚”是指它意义较虚,不能表示实物、实事、实情,同时又只能作次要成分状语,而不能作主、谓、宾,也不能作定语。副词在整个虚词中占的比例最大,约在半数以上。掌握方法 :第一,根据作状语和在句中的位置,能识别其词性为副词。第二,根据句意能分辨修饰的角度:或程度或范围或时间。第三,具体理解,如是程度副词,是程度深,还是稍深,还是加深等。第四,同现代汉语对应,应该如何对译。二、副词分类(一)程度副词:程度有“深”、“稍深”、“加深”之分。 1深:甚、良、至、极,绝、大、深、特、最、颇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巫峡)(良:很) (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战国策秦策)(至:最) (3)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列传(颇:很)2稍深:略、少(sho)、小、颇、差 (1)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少:略) (2)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少:略)古代的“稍”是时间副词,意为“逐渐”。如: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颇:略,稍微) (4)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3加深:益、愈、滋、更、加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加:更。加少:更少。加多:更多。) (2)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益:更加)(二)、范围副词:范围有“总括”、“仅只”之分。 1总括:皆、尽、俱、凡、总、全、悉、都 (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三国志诸葛亮传)(凡:总共) (2)倾撰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都:总共)2仅止:但、徒、特、第、直、独、仅“但”和 “徒、特、第、直”等,和现代汉语的“只”相当。(1)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疲劳)尔。(三国志华佗传)(但:只)(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但:只) (4)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但:只) (5)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徒:只) (6)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7)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8)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9)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战国策范雎说秦王)(10)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独”又可作情态副词,用在反问句中,表反问语气。如: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独:难道)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独:难道)“仅”,表“只、才、刚够”之意,这和现代汉语一致。 (11)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史记乐毅列传)(仅:只、才) (12)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韩愈柳子厚墓志铭)(13)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仅:只、才)“仅” 也有表“几乎、将近、多达”之意,极言其多,现代汉语已没有这种说法。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学人自出家览湼槃经仅十馀载,未明大意。(景德传灯录卷五)(三)时间副词:时间有时段(过去、现在、将来),有时点(初始,终竟),有偶暂恒常(偶然、权且、恒常),有缓急(急促、缓慢),有接续(紧接、持续)之分。1过去:既、已、曾(cn)、尝、向、业、业已 (1)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史记孙膑)(既:已经、以后)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向:先前)(3)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盎鼂错列传)(曾:曾经)(4)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曾”还可作情态副词,和现代汉语的“居然”、“竟”相当。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战国策 齐策四)(5)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尝:曾经)(6)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战国策魏策)(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2现在:今、方、正、会、适、属 (1)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论语季氏)(方:正当) (2)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起义)(会:恰巧;适逢) 3将来:将、且、行、方、其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且:将) (2)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二十三年)(其:将)4终竟:终、竟、卒、迄 (1)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竟:终于,最后) (2)杀成安君汦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同上)(卒:最终)5重复:复、更、又、亦、再(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3)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4)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史记刺客列传)(5)复投一弟子河中。(史记西门豹治邺)(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更:再、又)现代汉语里的“再”是时间副词,表示“又一次”。但在古代汉语里是数量词,表两次、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再:第二次)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孙膑)(再:两次)6频数:数(shu)、亟、频、仍、累、比、屡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数:一再) (2)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苏轼超然台记)(比:接连)(3)晋仍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4)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史记平準书)(5)吾仍见上,上甚聪明。(后汉书蓋勳传)7偶然:偶、或、傥、时、间(jin)、间或 (1)又入水击蛟,蛟或沉或没。(世说新语自新)(或:有时) (2)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荀子天论)(党(傥):偶尔)(见,现)8恒常:恒、常、素、雅、时、宿、向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素:平时,一向) (2)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史记高祖本纪)(雅:素来)9急促:忽、突、遽、骤、猝、急、暴、立 (1)公孙丞相以春秋说先帝,遽即三公。(盐铁论刺复)(遽:很快) (2)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史记项羽本纪)(暴:突然)10缓慢:渐、浸、稍(稍:古代多表“逐渐”;后来也表“稍微”)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柳宗元三戒)(稍:渐渐,逐渐) (2)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汉书刑法志)(浸:渐渐)11紧接:即、遂、乃、辄、旋、还(xun)、既而 (1)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王维渭城观猎)(还:立即) (2)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田)广,至高密西。(史记淮阴侯列传)(遂:就)12持续:犹、尚 (1)今君虽终,言犹在耳。左传文公七年(犹:仍然) (2)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尚:还)(五)情态副词:用在谓语前面,表示动作的情态或说话的语气。表示动作情态的主要有“且”、“固”等。如:(1)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且:姑且)(2)臣死且不避,巵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且:况且)“且”还可作时间副词,表示“将要”。如: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遊)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子胥列传)(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固:本来)(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固:本来)情态副词表说话语气的有测度、反诘、祈使、肯定之分。1.“蓋”、“率 (shui)” 、“虑”、“庶”、“殆”、“其” 等,表测度估计。如:(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盖:大概。表测度) (2)蓋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盖:大概。表测度)(3)蓋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4)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许由塜云。(史记伯夷列传)(5)古诗率以四言为体。(挚虞文章流别论)(率:一般。表测度) (6)城上有鸟,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其:大概) (7)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国语勾践灭吴)(无乃:恐怕、大概) 2.“岂(其)”、“宁”、“独”、“讵”、“庸”、“岂”、 “得无”表反诘。如:(1)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其:岂,难道)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史记魏公子列传)(独:难道)3祈使:唯,其,尚 (1)余必废之,何齐(同盟)之有?唯君图之。(左传昭公十三年(唯:请,希望) (1) 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三国志诸葛亮传)(其:可要)4肯定:乃(1)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三)(乃:就是)(七)否定副词:否定有叙述性否定、禁止性否定之分。 1叙述性否定:不、弗、未、非、否、罔 (1)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不:没有,表示事情不曾发生或尚未实现)(2)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齐桓文之事)(不:不能,表示事情不曾发生或尚未实现)(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遊)(同现代汉语)(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同现代汉语)“弗”一般只接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只有个别例外。 “不”、“弗”可看作是一对古今字,“弗”分担了“不”的用来否定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的用法。(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教学相长)(弗:不)(2)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弗:不)(3)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弗:不) (4)功成而弗居。(老子) (弗:不) (5)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墨子兼爱上 )(弗:不)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十年)(弗:不)“未”,表示事情不曾发生或尚未实现。 “不”、“未”可看作是一对古今字,“未”分担了“不”的用来表示事情不曾发生或尚未实现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2)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讬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史记孙膑)2禁止性:勿、毋、无、莫、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别”。如:(1)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无:通毋,不要)(3)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4)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起义)(5)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左传成公九年)(勿:不要) (6)急击勿失。(史记鸿门宴)(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勿:不要) (8)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史记商君列传)(莫:不要) (9)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三年)(莫:不要)“非”(又作“匪”),用在名词谓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用在叙述句中或描写句中,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如:(1)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表示否定判断)(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表示否定判断)(3)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4月四川成都天府新区顾连禾泰康复医院招聘48名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秦皇岛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开选聘子公司职业经理1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北京市海淀区成志幼儿园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编制外招聘45人(第二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广西旅发防城港投资有限公司招聘20人模拟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4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春季内蒙古蒙发能源控股集团招聘4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招聘心电图室劳务派遣技师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甘肃庆阳庆城县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第三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城市轨道交通辅助系统的发展城轨车辆电气控制系统课件
- 腹腔镜操作标准化流程指南
- 输液空气的栓塞及预防
- 财务知识及财务分析培训
- 《化工设备设计原理与实例》课件
- 清洁生产简述与实例分析课件
- 大学食品安全主题教育
- 入院患者接待暂空床讲解
- 常用护理质量管理工具
- 中学物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 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南四湖湖东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