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周.doc_第1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周.doc_第2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周.doc_第3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周.doc_第4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二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级索赵坡小学课时教学案课 题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感悟青海高原的环境恶劣,进而品味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课前准备课件第_1_课时教 学 过 程环节初 案设计意图一、揭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二、检查预习,强化双基训练三、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四、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五、总结谈话,提升学生能力1、展示贺知章的咏柳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3、板书课题1检查生字读法2出示词串:广袤无垠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3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 1、思考一下这词串分别描写了什么?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2、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环境恶劣(3-4) 外形独特(5) 精神顽强(6-9)3、指名分小节朗读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读6-9小节)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读1-2小节)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出示:第五节)2、谁来读?(指名读)3、就是这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青海高原古时候就是边塞战场,诗人们经常将青海高原的荒凉写于诗中。羌笛的哀婉,长云的凝重,无不让青海高原笼罩在苍凉的氛围中,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你看见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从哪里读出来的? 在这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却惊见了一株柳树。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出示:第五节你们再读读,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觉?难怪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惊讶,(引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5、小练笔:如果你就是作者,你会想写什么?“哦!”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高原之柳所经历的磨砺,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为什么会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 15青海高原一株柳平凡神奇 环境恶劣外形独特精神顽强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级索赵坡小学课时教学案课 题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课前准备课件第2课时教 学 过 程环节初 案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三、拓展:四、总结课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齐读课题一遍。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交流:(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出示:(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你能用书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怎样的?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读,理解意思齐读1、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2、填空:()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目标。教学柳树外形时,放弃了直观教学,通过文本研读浮现画面的方式,要求学生默读后先独立思考。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级索赵坡小学课时教学案课 题16、草原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教学重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第_1_课时教 学 过 程环节初 案设计意图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二、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六、升华情感,滞留问题。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预测:(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蒙的读音是“ m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o ”,“同行”中的“行”读作“x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1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