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课件(60张).ppt_第1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课件(60张).ppt_第2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课件(60张).ppt_第3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课件(60张).ppt_第4页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 课件(60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 3 一 基本内容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认识科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 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 基本线索1 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近现代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寻求变革的思想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2 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从古希腊至近代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其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中国 西方 古代 近现代 思想 科技 文学艺术 中西并重 厚今薄古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儒 法 道 墨 阴阳 孔子 孟子 荀子 李商吴申 韩非子 董仲舒 老 庄 墨子 佛 二程朱熹陆王 李黄顾王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儒学形成和发展 西汉 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宋明 形成理学 新儒学 明清之际 批判地继承 儒学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 基础知识 1 百家争鸣 的形成原因 含义 表现与意义2 儒 道 法 墨家主要代表和主要思想主张 什么叫 百家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 百家争鸣 剧烈变化 一 形成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 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周王室衰微 诸侯纷争 分封制 宗法制崩溃 官学的衰微 私学的兴起 诸侯士大夫 新兴地主阶级 崛起 士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社会大变革 生产力发展 经济变化 政治变化 不同见解 百家争鸣 文化变化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是经济 政治的反映 二 儒家学派及主要代表人物 1 孔子 春秋时期儒家产生 孔子 前551年9月28日 前479年4月11日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汉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 论语 即语录体散文集及 五经 中 仁 的思想 1 孔子说 仁者爱人 爱人 体贴别人 关心别人 尊重别人 是一种美德 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 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仁 的思想含义 以 仁 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 政者 正也 君为正 则百姓从政矣 君之所为 百姓之所从也 君所不为 百姓何从 礼记 哀公问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第二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论语 颜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论语 学而 礼 的思想 2 狭义 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 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崇尚礼治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 八佾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论语 颜渊 3 天命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 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 务实 4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开创私学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或者 学在官府 的局面 提出有教无类思想 扩大了教育范围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六艺 整理文化典籍 诗 书 礼 易 春秋 五经 乐 佚失 2 孟子的思想 仁政 思想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性善论 孟子 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成为大宗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 尽心章句下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 离娄章句下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 武王伐纣 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 可乎 曰 贼仁者 谓之贼 贼义者 谓之残 残贼之人 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孟子 粱惠王章句下 2 孟子 主要思想 仁政 提出 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民本 提出 民贵君轻 伦理观 主张 性本善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生产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 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一 春秋战国 儒学的形成 早期儒学 3 荀子的思想 天人关系 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上 最高目标把握 礼 性恶论 孟子 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成为大宗 主要思想 政治 主张 仁义 和 王道 君舟民水 礼法并用 哲学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等唯物思想伦理观 主张 性本恶 冯友兰认为 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 荀子 孔子 孟子 荀子主要思想的异同 爱人 仁政 仁义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儒家思想较为具体 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以柔克刚以德报怨大智若愚深藏若虚 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 老子 道 道 道 道 道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道 老子的思想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法则 道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道德经 图文一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图文二 台风来了 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 弱者道之用 图文三 老子思想小结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的法则 道 辩证法思想 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 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 弱者道之用 政治观点 消极悲观 幻想 小国寡民 的社会 39 现实社会中 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虚怀若谷 宽容谦逊的思想 恬淡朴素 助人为乐 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 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的思想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的思想 问题探究 2 庄子的思想 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精神自由 齐物论 万事万物没有界限差别 天地万物为一 道为根本 宣传自然无为 庄子 1 法家特点 奖励耕战 严刑峻法 四 法家及主要代表人物 2 主要代表人物 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韩国韩非子 李悝 推行 尽地力之教 提高农业产量 创平籴法 按军功授田宅 以严酷刑法确立集权政治秩序 法经 古代第一部完整法典 商鞅 废除世卿世禄 按军功授爵 废井田 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重农抑商 加强中央集权 燔诗书 明法令 加强思想控制 韩非子 主张 韩非子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 改革观 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 法家韩非子 理论来源 观点主张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 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法 术 势三派 道家思想 法治观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 作用 两汉以后 独立体系逐渐消失 被儒家吸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梳理 46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 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 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请思考 韩非子 守株待免 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治理国家的政策 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知识点拔 47 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 有用 的思想 48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参考答案 49 四 墨家学派 1 代表墨翟 创始人 2 主张 50 墨子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当兼相爱 交相利 战争使 春则废民耕稼树艺 秋则废民获敛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 不可胜数 墨子 请思考 墨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51 墨子 兼相爱 交相利 兼爱 主张 非攻尚贤节俭 特点 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讲求实际功利 实用 的精神 核心思想 知识梳理 贡献 认识论 逻辑学 评价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曾被广泛吸收 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 你会采用哪家的思想来治理你的国家呢 为什么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的阶级性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老子 庄子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韩非子 政治改革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孔子 主张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 仁 礼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义 法纪 制天命而用之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代表小生产者的有 老子 庄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墨子 3 6 5 4 性本善 君主应行仁政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小国寡民固然好 但我更喜逍遥 与天地万物一 旁观现实 欣赏自然 治道因时而异 人性本恶 惟法为治 轻罪重刑 君主须集中权势 运用权术 以静制动 我尊孔子 但主张性本恶 君船民水 故人君者 降礼尊贤而王 重法爱民而霸 治国本应爱民 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 民利 这叫 无为而治 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孟子 仁者 爱人 为政以德 尊卑有序 齐之以礼 1 2 孔子 老子 治国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适用时期 最终归宿 以德治国 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兼爱非攻 汉武帝时期形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法家严刑峻法为补充 兼采道家合理思想的治国模式 百家争鸣的影响 儒家 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仁 和道德准则 礼 万世师表 仁政德治道家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无为 清静无为 逍遥自然法家 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与时俱进 严刑峻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 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