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一百家争鸣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1.运用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理解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反映。2列表比较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认识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知识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2)百家争鸣:思想家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_和人生的主张。2孔子(1)思想主张政治思想提出“_”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_”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主张“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2)主要贡献3孟子道德规范仁、义、礼、智政治思想提倡“_”学说民本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荀子(1)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2)主张天人关系学习目标: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_”。知识点二老庄之学1思想特点(1)世界观:以“虚无”的“_”为世界的根本。(2)方法论:以因循自然的“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1)主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_思想。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_”的社会。(2)著作:其思想体现在老子一书中。3庄子(1)主张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道”无所不在,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叫“_”。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从而逍遥自得。崇尚自然。(2)著作:庄子。4影响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点三法家思想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从而增加国家田租收入。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他所著的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2)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_。废除井田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3)韩非理论来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思想主张:加强_,厉行赏罚,奖励耕战。2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知识点四墨家的主张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2特征提倡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_和自我牺牲的精神。3主张主旨是“_、交相利”,进一步提出非攻、_、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4演变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图示巧记】 百家争鸣【图示巧记】 孔子的思想体系【易错防范】 “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关系密切。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历史概念】 道家“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易错防范】 “仁爱”与“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图示巧记】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易错防范】 诸子百家体现的不同阶级利益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其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子提倡“兼爱”“非攻”,代表社会中下层,尤其是手工业小生产者的利益。【自主学习答案】知识点一1(2)社会2.(1)仁德治有教无类3仁政4.(2)礼知识点二1(1)道(2)无为2.(1)辩证法小国寡民3.(1)齐物知识点三1(1)法经(2)耕战(3)君主集权知识点四2苦干3.兼相爱尚贤 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奠基百家争鸣史料探究1历史背景史料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注:中“西周的制度”指奴隶制度。思考:根据史料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指出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提示:背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国家由分裂到统一。2历史评价史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注:由信息可以看出,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体系的奠基作用。思考: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提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史论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根源: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名家论史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观点: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导读:百家争鸣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所体现的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主题异彩纷呈的“诸子百家”史料探究1孔子思想及政治抱负史料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注:由中关联词“不仅”“而且”可以推知,孔子所谓“仁人君子”包涵两层意思。思考:史料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提示: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荀子的观点史料“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荀子注:中“隆礼至法”是指尊崇礼法。思考:归纳史料中有关荀子的观点,反映了战国后期思想领域的什么趋势?提示:观点:“礼法并用”。趋势:思想融合。3道家与法家思想史料注:图中“法”译为“效法”之意。思考:两位人物在治国理念上有何不同?你认为谁的主张更易于被当时统治者接受,为什么?提示:(1)不同:老子“无为而治”;韩非“中央集权”。(2)韩非的主张。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人民渴望统一,韩非的主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史论形成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史论拓展 1荀子思想的特点:杂取百家强调“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广泛吸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的民本思想:君轻民贵、痛恨暴政和战争。荀子的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1(2016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古代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选择b项。答案b2(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属于()a儒家 b道家c法家 d墨家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属于儒家。答案a3(2015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下列提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著名论断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c荀子 d墨子解析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答案c4(2016绵阳高二检测)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思想家基本主张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子解析题干中“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知足而止”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化的观点相符,故a项正确。 答案a5(2016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学校出台新规定:学生在校不得使用手机。某班就此举行了主题班会,下列同学发言中能够体现法家思想的是()a甲:循循善诱,耐心说服b乙:严肃校规,违者严惩c丙:顺其自然,慢慢改正d丁:倡导节俭,不买手机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厉法,奖罚分明,故乙体现了法家思想,b项正确;甲体现了儒家思想,丙体现了道家思想,丁体现了墨家思想,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答案b6(2015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 b儒家c墨家 d法家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等一系列主张。所以,选c项。答案c7(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推行德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兼相爱、交相利”;“非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加强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材料二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引自易中天百家讲坛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空缺的内容。主题:百家争鸣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仁”、“礼”、“德治”孟子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墨家墨子道家老子法家韩非(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最欣赏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回答: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老子主张“道”是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韩非主张“中央集权、法治、改革”。第(2)问,任选一派,说明理由即可。答案(1)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墨子:“兼爱”、“非攻”;老子:“道”是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韩非:中央集权、法治、改革。(2)略。(此题为开放式问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均可)学习思考1法家是如何论述改革的意义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思想的价值? 解答法家主张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改革,而不必遵循古代传统。这种改革思想适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确立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推动社会进步,体现了进步的历史观。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解答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争霸的局面。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转变成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为了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诸侯争用客卿,采取礼贤下士的态度。政治上的宽松,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学在民间,大批知识分子脱颖而出,站在各自的利益上发表言论,传播著述,以求他们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于是,中国思想史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自我测评 “六经”包括哪些典籍?解答诗、书、礼、乐、易、春秋。材料阅读与思考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时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解答1.商鞅认为,如能利国利民,可以不必法古,反对循礼守旧,主张破除传统的禁锢,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使秦王下定了变法的决心。2以商汤、周武王不拘泥于古法而兴和夏桀、殷纣不改革旧制而亡的史实来说明其主张,更有说服力。说明依据实际改革是古圣王的传统做法,同时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即使改革家也难以彻底摆脱这种影响。而论辩中用古人事迹说明问题,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是一种有利的策略。课时作业1仲尼曰:“始作俑(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者,其无后乎?因象人而用之。”孔子的这一言论反映的主张是()a仁者爱人b以德治民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解析据材料可知,孔子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习俗方面,与国家管理中“以德治民”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如何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故c项错误;材料与教育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2(2017天津学业水平测试)孟子的学说发展了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其表现是孟子提出()a“克己复礼” 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 d“仁政”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孟子提出“仁政”的学说,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d项符合题意。答案d3庄子认为:人人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改变了他的常德。天下人不扰乱本性,不改变常德,就不需要管治天下了。这说明庄子强调()a道法自然 b绝仁弃义c无为而治 d齐物逍遥解析“道法自然”“绝仁弃义”是老子的思想,材料提供的信息体现不出来,故a、b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无为而治”,故c项正确;“齐物逍遥”是庄子的观点,但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d 项错误。答案c4先秦时某位思想家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解析孔子治乱世的思想是“仁”“为政以德”,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相爱”可知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故c项错误;韩非是法家的代表,强调“以法治国”,故d项错误。答案b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解析“世异则事异”是论点,“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答案c6(2017天津学业水平测试)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学派是()a儒、道、法 b儒、法、道c法、儒、道 d道、法、儒解析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应是道家学派;法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应是法家学派;儒家思想主张仁爱,“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应是儒家学派。答案d7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解析“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答案a8(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梁启超曾说:“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转转公司团建活动方案
- 韩语发音考试题及答案
- 管道保温考试题及答案
- 古代变法考试题及答案
- 工程保险考试题及答案
- 阜阳话考试题及答案
- 财务成本预算编制模板涵盖项目分析功能
- 企业人员招募面试与评价记录表
- 法律造价考试题及答案
- 食品质量检测合格承诺函5篇
- (完整版)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精校版)
-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件完整版
- 印刷包装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案
- 《大学语文》普通高等院校语文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学校护学岗制度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燕子矶水厂改建工程(净水厂工程)环评报告表
- 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下册单词(含音标)
-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1《春》 课后提升训练试卷
- T-CPQS C010-2024 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及类似用途产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