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教师的教学个性.doc_第1页
漫谈教师的教学个性.doc_第2页
漫谈教师的教学个性.doc_第3页
漫谈教师的教学个性.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谈教师的教学个性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周卫东(210018)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捕捉到这样的镜头之一:在一次市级大型的“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中,有四位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起始环节都是一样的:“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请你自学课本,然后告诉大家,自学了课本,你又知道了些什么?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我很是欣赏这样的开场: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现实的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科书的示范性,激活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并对后续环节教师有效的切入提供了可能。在我的想象中,这三个教学环节之后,每节课的后续环节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是不一样的,自学课本的感悟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对后期的学习期望也是不一样的。但是遗憾的是,在这三个环节之后,这四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还是走到了同一条教路上。原来,他们都参照了一位特级教师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之二:一位青年教师从网上下载了一篇教案,参加层层级级的赛课选择,凭着个人出色的基本功,竟一路走来,获得了省一等奖!之三:在平常的随堂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开头都是“猴王分饼”的故事,教学“24时计时法”,开头都是“新闻联播”,或者只是把“新闻联播”换成了“大风车”如此事例,不一而足。我惊叹:当下,“克隆”和模仿,成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方式,教师的大脑逐渐沦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我诘问:教师的教学个性,你究竟在哪里?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说过:“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不断地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我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有什么意义了。”古希腊的盛斐文德的一座墓碑的基座上铭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些论断,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深思:生活给每一个人留有出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只要你愿意付出,生活就不会忽略你的存在,会让你成为对别人有价值的不能替代的人。人活在世界上,“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之”,而这一瓢关键之水,当是使你区别于他人的根本所在,即个人风格。风格令你在千千万万的教师中,展现生命存在的独特意义。是的,当下,追求教师教学的个性已然成为我们的面对课题。因而,演绎独特、张扬个性、寻找自我,正是新课程的致力追求,是学校教育的真义。作为教师,不应该只是把它挂在口头边,写在文章里,而应该实践在每日每时的教学行为之中。建议一:审视环境当前环境是,教师要真正有个性很困难。教师教学个性的培养,除了自己的因素,还需要外部的土壤。别看今天各种行政部门的培训多如年毛,其实要求多了、束缚多了,教师成长的空间反而更小了。再加上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压力,教师缺少一个宽松的环境,自然,个性的培育难上加难。程式化的训练。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开始上课时,教师调好闹钟,说:“一节课40分钟,我们请时钟帮助我们计时”。当老师的“下课”声刚落,桌上的闹钟也正好响起。那时,我真的惊叹于老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惊叹于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有素。活动结束后,上课老师介绍,平时,师傅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试教的时候,什么时间拿教棒,什么时间站在讲台的什么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墙头草式的媒体。比如,课改之初,在“数学生活化”的大旗下,某权威杂志刊出这样的文字:“数学=生活”、“数学是为日常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用好数学”、“生活中用到的只是简单的数学知识,数学给予的其余一切纯粹是智力游戏”等等,如此论调,不知模糊了多少教师的视线,使多少青年教师误入了教改的歧途!建议二:精于思考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读书与书籍曾告诫我们:不要让我们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我们有的老师,如果让他身处自在、自我、自由的氛围中,往往有个性之举,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想也没有想就学会了一些技能或者技艺,但如果要求有意识地按照某种规则去做,那么他们就会在突然间感到手足无措。泰戈尔有句名言: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不能在天空里飞翔了。我常常会冷静地思考时下所热衷教育流行语和时髦的教育口号,用更为宏观的视野来观照,用更为鲜活的教育实践来验证,绝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多的时候,我把一些困惑转化成“小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我非常钟爱那种“贴身式”的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这种研究基于实践、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困惑,不需要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不需要固守3或5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给自己结题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否可行?”、“教材中可以提炼哪些小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作业本只是学生练习的载体吗?”、“关注了过程就必然损失了结果吗?”、“小学生数学报只是学生的学材吗?”等等,这些小课题的研究使我真正达到了“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的较高境界。建议三:钟情创意创意,有高低深浅之分的。陶行知先生当年做演讲,一开始就抱着一只大公鸡,大模大样地放在讲台上,只见他先用力捏住公鸡的头,硬是要它吃桌上的米,大公鸡拍打着翅膀乱叫乱蹦,拚命挣扎,哪里吃什么米呢?接着,陶行知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让它自己随便走走,一会儿,它居然优哉游哉地啄起了桌上的米。陶行知以此说明,强迫学生学习是不行的,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中,自主地、自觉地学习才是有效的。尽管他把公鸡抱到了台上,人们非但不觉得俗,反而觉得很精彩。为什么?他有“创见”。所以,真正好的创意是建立在创见的基础上的,如果说创意是形式,那么创见便是它的内核,没有创见作内核,一味地追求形式的东西,弄不好只能是自取其辱。教学个性从哪里来?其中有一条就是善于创意,乐于创意,养成了善创的习惯。如果我们总是“以不变应万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就必然会导致思想停滞,方法单调,课堂乏味,结果,教师与学生一样,都会视教学为畏途。建议四:丰富素养个性不可能凭空生成,有了厚实的专业素养做根基,还要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做保证。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是“可能性”。其中一节课,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可能性”:我校有一个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拾到了500元主动送给警察叔叔,然后悄悄地离开了。警察叔叔只知道他是我校四年级的学生。你能知道这个学生可能是哪个班的吗?学生有的说是四(1)班,有的说可能是四(2)班,还有的说四年级一共有6个班,每个班的可能性都有。这个例子中的“可能”是数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吗?数学中研究的“可能性”是针对随机事件而言的,这位老师举的例子是某个特定的孩子可能在四年级的哪个班。仔细推敲一下,这个特定的学生在哪个班其实是个确定的事件,只是这个确定的结果我们暂时不知道而已,这显然不是随机事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生活化的表达”与“数学概念的本质”区分清楚,因而造成了学生的错误认识。从实践层面看,我们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由于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缺陷,加上缺少对新知识、新信息的主动学习和汲取,很难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把握当前的数学教学,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缺乏整体的认识,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等方面都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