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理由。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相关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诵读理解研讨,着重讨论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直到现在双方的冲突仍在持续,残酷的战争使得多少无辜的人流血死亡、骨肉分离!然而有这样一场战争:它没有炮火、没有硝烟;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继而化敌为友。那就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殊战争: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关于这场战争,左丘明在左传中用短小精悍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还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二、诵读课文,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借助多媒体展示)。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作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计划,考虑)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动词作名词君亦无所害(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形容词作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指郑国)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古今异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特殊句式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三、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背景。1.多媒体展示与这个故事相关的秦、晋、郑三国位置图,老师作简要介绍:秦国是当时的强国,国君是秦穆公即秦伯;晋国的国君是晋文公,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重耳,结为秦晋之好,是世代姻亲的友好国家。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后,霸主地位已确立。郑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实力弱小,烛之武是郑国的谋士。现在是秦晋两大强国联合围攻弱小的郑国。(板书:秦晋围郑。播发秦晋围郑形势图)两国的大军已开到了郑国境内: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讨论:秦晋两国围郑,为什么烛之武选择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明确: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且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这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多大利害关系,秦郑两国并无任何历史瓜葛、现实恩怨,其矛盾是表面的、暂时的、可以化解的。况且秦晋两军一南一北,难通声气,具备破坏秦晋关系的条件。3既然如此,秦国此次东征源于什么目的?明确:一碍于秦晋联盟,二源于东扩的野心。四、研析课文,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理由。1.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分布在课文第几自然段?“夜缒而出”说明什么?明确:第3自然段。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城门也打不开,只能在夜晚用绳子拴着偷偷溜出城去。2.面对国难当头、兵临城下、弱肉强食之势,同学们说该怎么办?该怎么解除危机、拯救郑国?明确:外交手段。烛之武也正是用的巧妙语言(板书:妙语)。然而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何其难也!如果烛之武这样说:秦晋以强凌弱,此非仁义之师、不义之战;郑国尚可一战,胜负难以预料。秦穆公会耐心倾听并改变主张吗?显然不会。烛之武这样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仿佛他不是来救郑国的,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着想,这自然会引起秦的好感,从而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理,缩短双方的距离,使秦伯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紧接着,烛之武从容不迫地推出了精心筹措的说辞:五论,即五点理由。3.分析五点理由。在学生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各抒己见,说一两点理由,要求用词语概括,并作适当分析。(再次播放秦晋围郑图)明确:越晋难治。秦国图谋东扩,但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实施长期有效治理和控制的。亡郑利晋。秦国劳师兴众,企图瓜分土地,但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晋国,晋国疆土扩充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即意味着秦国势力削弱。舍郑利秦。保存郑国,不仅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作为“东道主”,可“供其困乏”。晋人无信。纵观历史,经过言而无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从而勾起秦晋两国的历史纠葛,瓦解秦晋联盟。晋人无厌。从历史说到现实,晋人不仅无信,而且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4.烛之武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何以见得?(秦晋退兵)五、小结。由秦晋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势,到秦晋退兵、危机解除,总算有惊无险。但如果烛之武没有过人的胆识,没有非凡的口才,没有缜密的思考,又怎么能使秦穆公化敌为友留军戍守?又怎能使晋文公偃旗息鼓未敢妄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