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培训材料.doc_第1页
泰山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培训材料.doc_第2页
泰山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培训材料.doc_第3页
泰山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培训材料.doc_第4页
泰山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培训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泰山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培训材料全册教材及第一单元分析主讲人:赵勇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包括五个主题单元,分别是“白天与黑夜”“光与色彩”“电与磁”“呼吸和血液循环”“解释与建立模型”,总共需要2628课时完成。这册教材以全新的面貌对新课程理念做了恰如其分地解读,包括几个特征:第一,强调从问题入手;第二,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每个孩子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第三,重视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如连续一个月观察月相的变化,一天之中观察记录动物的变化等;第四,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就是说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这会使他们终身受用;第四,强调大教材观和大教学观,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鼓励教师们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之上,提倡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单元分析本单元共包括五课,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研究白天常见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影子的长短变化;昼夜的交替轮回;夜晚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和因昼夜变化而引起动植物的节律变化即生物钟。本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学生常见的影子、太阳、月亮,通过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初步认识太阳、月亮、运动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人类的影响。本单元涉及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科学探究方面:能针对问题,收集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科学知识方面:(在每课中逐一介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主要侧重于敢于大胆想象;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收集证据。本单元大约需要9课时,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为需要观察太阳与影子的变化及月相的变化,因此在这一时期每天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指导、督促。 第1课 太阳和影子教材分析:教材从直接观察太阳视运动和间接了解太阳的视运动(即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两个环节,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一方面直接从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描述太阳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影子变化的规律,间接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为下一节课学习太阳钟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1、能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与太阳的视运动有关。2、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组织教学:本课可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的任务是为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激发兴趣,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可以涉及:欣赏日出日落壮丽的景色,激发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如东升西落;在确定东南西北方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太阳高度的方法(即采用平笔叠拳法,即用平伸的手臂代表水平线,用叠加的拳头最上部与眼连线,两线的夹角即为太阳高度);教会学生使用观察记录纸等内容。本课的主要功夫在课外,组织学生运用分时段观察法,即在上学、课间、放学时的各个时段观测太阳的位置、高度变化与观测记录影子的方向、长短变化,一块填写到观测记录纸上。连续观测太阳一天的运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这需要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坚持性,更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督促。组织这样的活动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第一,教给孩子正确的记录方法;第二,激发学生记录的兴趣;第三,将所有的实验观测数据集中到一张记录纸上,有利于学生分析。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而后通过模拟太阳的视运动,讨论总结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第2课 太阳钟教材分析:本课是承上课,以学习有关太阳钟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并获取有关日晷的知识。本课所遵循的思路就是太阳钟的认识制作应用。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即利用日影的变化来计时)。 2、意识到掌握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日晷的制作原理。难点: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组织教学: 1、认识太阳钟:太阳钟又叫日晷,日晷本意是指日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日影测得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虽然世界各地有各种类型的日晷,但是基本构造却相同,都有一个指向北极星的晷针和承接晷针影子的晷面,其晷面和晷针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晷面上刻着表示时刻的刻度。教材展示了四种日晷:分别是中国古代日晷、古代欧洲人挂在墙上的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地平日晷、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赤道日晷。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收集有关日晷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互动,鉴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教师该讲时还是立足于精讲,必要时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日晷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获取一些更加直观的知识。2、制作简易钟:按照课本上的提示,指导学生完成日晷的制作和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切实感受到科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3、玩一玩手掌日晷:在明确手掌日晷的玩法之后,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亲身体验手掌日晷的玩法,切实感受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与方便。第3课 昼夜的交替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成因,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对昼夜现象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昼夜交替这一课就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视运动,揭示出表面看来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运动,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第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第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第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教学目标: 1、能进行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4、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组织教学:第一,如何解决重点即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可采用“猜想验证”的探究思路,首先针对问题提出猜想,可以众说纷纭;其次验证猜想,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从而完成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包含思维活动,在做的时候,学生需要考虑:灯光的位置、地球仪的方向,观察到的明暗变化等因素。同时注意几个模拟的细节:一是要把投影仪的光射向地球;二是投影仪不要靠地球太近,要让投射的光“包围”地球仪。最后研讨归纳,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第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教材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从中国古代的金乌说、古希腊的“鼓”说,到托勒密及哥白尼的学说,这都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的一种解释,这其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虽然解释大相径庭,但总的趋势是科学事业是在争论中不断进步的。 第三,巩固应用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昼夜区域以及晨昏区域,根据已知地点的时间推算其他地点的时间。这些内容都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昼夜成因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掌握了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过程,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这也正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做中学、学中用”的新理念。第4课 看月亮教材分析:学生对月亮早已熟视无睹,所以观察月亮的主观努力会不够强烈,如果观察的时间很长,学生会失去兴趣,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去关注研究的对象,发现问题,以及怀着自己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去观察月亮,这个过程的本身要比“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更为重要。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以下三部分:第一,课文从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第二,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第三,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来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 : 1、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2、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3、能设计一些方法,真实地记录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观察记录月相,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活动一画出月亮的形状和活动二观察模拟月相的变化,在教材的建议下完成即可,整个过程一定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续的观察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活动三:连续观察月相变化,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课乃至本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一方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做好月相变化记录?记录哪些内容?让学生建言献策,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为丰富记录内容、激发兴趣,可以在记录方式方法上做文章,如可以记录观察人的心情、感受等项目,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轮流给月相记日记,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意识。有一点要提醒学生,记录的日期要以农历日期为准。因为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制定的。第5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白天与黑夜”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揭示昼夜现象对生物的影响,说明植物、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昼夜生物钟。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第一,了解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第二,利用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改变昼夜长短能改变动植物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进一步反映出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身边动植物与昼夜的关系,认识生物钟。 2、能观察记录动物在一天中的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影响。难点:能观察记录动物在一天中的变化。组织教学:本课教材编写的思路就是从“收集资料归纳推理指导实践”的过程。收集资料归纳推理:比如: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首先分别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思考:是什么在影响着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发生变化?然后从个别资料中归纳推理出一般规律,得出结论是昼夜变化影响着植物在一天中的变化,进而认识什么是生物钟。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会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推理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探究昼夜对动物、对人类的影响。指导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服务生活。首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昼夜的变化实质上就是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的变化)。接着让学生研讨交流,得出肯定的结论:延长光照时间可以让郁金香晚上开花。最后让学生总结本课,谈收获,话不足,作评价。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分析主讲人:周汉华单元概要分析这一单元叫光与色彩,共有4课,建议6课时。光的行进和照镜子各2课时、研究透镜和七色光各1课时。我们的教材就是以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教材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本单元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以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日光的色散现在等有关要求建构的,力图使学生在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反射及散射等现象中,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1、光的行进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教学准备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教学建议:1、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起始课,可以用15页上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或者结合16页上的天安门前的焰火图片,奥运会开幕式烟火让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知道些什么,激发学习兴趣。2、16页下面的信息图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光源的概念。提出的问题是:光来自哪里?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相比光来自哪里这个问题,我们不如先请学生谈谈哪些物体会发光,确定了发光的物体后,再来分析光来自哪里?这些物体什么部位在发光?这是个递进关系。然后引出光源的概念: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在这里强调自己发光,夜色中的一轮皎月是光源吗?当然不是,她本身是不发光的。这些光源怎么分类呢?按照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分类:萤火、阳光、闪电是自然光源,灯光和蜡烛光是人造光源。当然还可以按照热光源和冷光源分类:如阳光、闪电、蜡烛光和灯光是热光源,萤火则是冷光源。这里还可以补充的是生物光源:说到生物光源必然提到发光生物,就是身体会发光的生物,除了最具代表性的萤火虫外,还有松球鱼、夜光蝶、海萤等,植物方面有夜光菌,这些内容可以给学生补充介绍或者让学生搜集一下资料做为一个课后延伸活动。3、17页的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光是如何行进的?在学生观察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光线的行进路线,并解释3幅图中光的现象。有得学生会说光线是直线传播的,会被阻挡不会拐弯,从夜间的车灯光柱、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可以看出来,可能有得学生会提出光是沿斜线传播的,比如密林中的阳光那幅图,可以让学生辨析,然后告诉她们,直线传播中的直与弯曲是相对的,而不是垂直或者平直的意思,再一方面从光源看,他发出的光是直直的而没有弯曲的,所以光是直线传播的。如果还有疑问我们就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吧。看看书上插图可以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还有一个实验环境的问题,最好在比较暗的环境中效果可以更明显。光在水中是否沿直线传播呢?用什么办法观察一下呢?作为拓展可以布置给孩子,作为学有余力的探讨,4、18页的小孔成像,对学生来说有趣又费解。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介绍2000多年前墨子的发现,引发孩子的兴趣并尝试解释一下,或者教师把这个实验演示一下,然后布置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让她们亲自感受这个神奇的现象,并能解释成像的原理。这里特别说明的是所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道理就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这个结论最好由学生探究思考后回答,当堂不能做出理想的解释,可以课后继续讨论,下节课再交流,这里突出孩子的亲历和思考。还有一点是18页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也可以用蜡烛火焰的小孔成像实验代替,以前我教这部分内容时做过,效果也是不错的,有得学生还有蜡烛火苗所成的像有大小清晰模糊的之分。2、照镜子教材分析教材通过照镜子这一日常活动,引入学生对平面镜的研究,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光的反射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以及对物质世界中光的传播这种能量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本课教材分四大环节: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2、做玩镜子游戏,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3、用平面镜做玩具或游戏;4、照曲面镜,了解它们的应用。如果没有制作望远镜的材料,可组织学生制作万花筒。用三块小平板玻璃和一块塑料薄模以及一些线和纸即可。教学目标1、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和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2、尝试制作潜望镜或者万花筒;3、体验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知道反光镜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学准备教师镜子、汽车或摩托车上的凸面镜、万花筒,、潜望镜。学生镜子、蜡纸等各种反光物体,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不锈钢汤匙、小件玩具、彩笔、印有双层五角星的纸。教学建议:通过上一节课的探究,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了一定认识,那么遇到其他物体阻挡时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要带领学生利用熟悉的日用品镜子,来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说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1、19页引阳光进教室是个有趣的活动,它能调动学生原有的玩镜子的经验,使她们很快融入探究的情境中。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引导学生分析光线的行进路线,并且画画帮助学生深刻的认识反射现象。怎么让女孩子的脸亮起来,是一个进一步的探究活动,目的是希望学生意识到人的脸也会反光。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多想办法,用光源照射、平面镜反射、蜡光纸、穿浅色的衣服等办法都可以使脸亮起来,道理是:亮起来的脸把一部分光反射到了我们眼睛里,我们的大脑才意识到了脸亮。反之如果脸不会反光,我们也就看不到亮起来的脸了。有了上面的活动基础,学生就容易理解玻璃幕墙和月亮的发光现象,当然最好让学生多举些反射现象的例子巩固一下,让她们认识到几乎每种物体都会反射光,而且越光滑的表明反射效果越好,从而水到渠成的建立起光的反射概念及认识到大部分物体都能反光。有的老师可能会问有没有不反光的物体?黑洞能不能反光?我也查阅了部分资料是这样说明的:首先,对于光,任何物体都有吸收和反射两种动作.镜子发射绝大多数的光,吸收很少.又比如粗糙表面的物体吸收大多数,反射少数. 黑洞是一种天体,也就是物体!它实际上是一个星球.其质量难一想象的高.换句话说,其引力相当的高.光路过时会被引力束缚,不能够逃逸出来.当光击中起表面时,反射和吸收肯定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因为引力太大,发射光又会再次被拉回到表面,在次吸收反射,知道光的能量被全部吸收. 没有物体可以一次只吸收不反射或者只反射不吸收.还比如我们的学生使用的书本颜色除了白色还有了黄色,解释说白色反射能力强,眼睛受到的刺激越强,眼睫状肌处于过度收缩的状态,眼睛特别容易疲劳,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功能调节性近视,所以有得地方已经提出教材改用环保的黄色纸张。2、20页的活动是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其中有4个活动:一是照镜子,穿11号衣服的小孩在镜子前做动作,自己看不到自己,而另一个方向的男孩却能看到他的表现,这是一种光路的可逆现象;小女孩闭眼睛和借助镜子读文字都是说明镜子中的影像和实际物体是相反的;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她们的角度,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像越来越多。夹角为90,镜子里出现了3辆,如果成60角,将出现5辆玩具车的影像,道理是由于光的多次反射,可以看到很多的像,夹角越小,看到的像越多。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中行走,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很好玩。镜中的图像不但左右相反,而且上下也是相反的,看着镜中图像大脑很难正确指挥手的行走,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镜子与物体的角度不同,图像的方向也不同。这部分内容提供的活动较多,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教学实际进行删减和替换。3、21页是用平面镜做玩具或者游戏,进一步认识反射现象。教材当中出现了阳光接力打靶游戏,带领学生反洗光的反射路线,最好在书上画一画。如果做不喜欢这个游戏,也可以用我们教学参考上的替代游戏,聚光升温或者激光打飞机都行,目的都是相同的。做潜望镜或者万花筒由老师们自己选择,启发学生考虑好方案,并表述了解其原理。要说好做是万花筒,老师稍加指导就可以了,可是我觉得潜望镜的原理非常重要,在后面的单元测试题中也证明了这一点。让学生画图解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设计一个不用回头就可以看到自己后脑勺或者身后景物的潜望镜,画处原理图,这个需要老师们注意。做是一方面,一定要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只有理解了才能灵活应用。4、22页内容是照曲面镜,了解它们的应用。当用凹的一面照时像是上下颠倒的,用凸的一面照时,像是正立的,孩子们兴趣很大疑惑很多,原理不需要解释,目的是拓展镜子反光现象的认识,镜面的平整程度不同,所成的像也不同,而这样的镜子在生活中也有独特的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说法,统称为曲面镜。曲面镜的独特作用在于环山路转角处、汽车的倒镜、放大镜、近视镜、尺子等方面。3、研究透镜教材分析光在直线传播中存在两个基本现象:反射和折射。前两课认识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现象,本课将探究透镜的折射现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2、尝试制作望远镜。科学知识: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教学建议:1、我们的教材23页从问题入手,从上面、侧面看水中的吸管和铅笔,发现了什么?明显的看到笔直的无偏显得弯折了,拿出来看依旧笔直,这说明了什么?引出折射的概念:从上面看是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从侧面看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无论哪种情况,光的传播方向都发生了偏折,这种光线从一个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繁盛弯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23页下面是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特点。学生可以目测、手摸、清楚的认识到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活动前可以多准备点放大镜、近视镜、老花镜。一滴水这个问题,如果有学生注意到并提出来非常好,可以在透明的尺子上滴上一滴,看看书本上的字,会发现有放大的作用。24页的活动凸透镜观察蜘蛛有放大作用,用凹透镜看报纸发现字体缩小,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就是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那么继续做下两个实验,阳光穿过凸透镜调整后可以让点燃纸张,说明了光线偏折后聚到一点上;把凸透镜对窗户这个实验要说明的,凸透镜和窗户的举例如果在2倍焦距以外是倒立缩小的像,如果与窗户的举例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那么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倒立的像,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让一两名学生站在窗前,看成像情况。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定不要让孩子用放大镜看太阳,这是危险的。25页的活动属于拓展内容,教材已经详细介绍了制作方法,放手让学生制作,或者进行交流展评。当然这个制作改进一下可以用带柄的凹凸透镜,两手各持一个,凹透镜在眼前,凸透镜往前放,移动调整知道看清楚,这办法简单易行,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望远镜的发明史。 4、七色光教材分析这一课将进一步研究光与色彩的关系,尝试做一些光的合成和分解色光的实验,以感受光与色彩的奥秘。本课有2部分内容:一是认识太阳光是由其中单色光构成的;二是做滤光实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2、尝试做在单色光下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3、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2、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用的:三棱镜,镜子,水,盆,不同颜色的玻璃纸、手电筒教学建议1、教材按照分解阳光、合成色光、解释现象、阅读资料、拓展的思路来安排内容,对于彩虹由哪几种颜色组成,很多孩子耳熟能详,但是制造彩虹将让她们非常兴奋。方法有几种:把镜子斜放在清水盆中与水面之间的水呈三角形,放到阳光下,调整白纸的位置,可以看到白色日光分散成七彩;或者直接用三棱镜实验;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孩子吹泡泡等活动都能看到七彩的虹影,简单有趣。注意的是水雾中看彩虹需要选择在背风处防止被风吹散,相比而言,三棱镜和用镜子放清水盆里实验效果是不错的。2、27页的合成色光实验,为了节约时间可以让学生课前做好带学校来涂色,注意每部分面积要均匀。或者把起色圆板的中轴线上打两个孔,用线穿起来双手拉动圆板就会转动起来,边走边演示效果很好,结果是旋转的时候彩色消失呈现处一片灰白色。说明了七色光又合成了白色光。牛顿发现七色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一段科学史,也感悟到科学需要证据,坚持真理需要勇气,就如哥白尼的地心说一样,为了真理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伟大的科学精神,从而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27页下面拓展活动旋转涂有两三种颜色的陀螺,并解释现象。认识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如果按一定比例合成三种色彩,可以形成白色光。如果圆盘上三原色色块,大小差别较大的话,结果又是什么呢?可以引导学生任意选择颜色组合进行研究,发现光学世界的无穷奥秘。 3、28页的滤光实验是通过在手电筒上罩上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照射白色物体,结果发现用什么颜色的光照射白色物体,物体就呈现什么颜色,就如在暗室里用单色光照射白色物体,物体会呈现和色光一样的颜色。道理就是玻璃纸把其他颜色过滤掉了,从而成为一种单色光。最后一个活动很让人惊奇,解释起来也有点麻烦。我想先找张红色的玻璃纸放在一张红绿图案的上面,看到什么呢?绿色的线条呈现黑色。道理是:红色玻璃纸允许红色透过,纸张看起来成了红色,红色的图案因为和纸一样红色,所以看起来如同隐去了一般,二绿色线条反射的绿光透不过来,所以看起来是黑色格外清楚。这种现象的解释有一定难度,但是可以激发深入的思考。教学设计: 1、光的行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找到光源,并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能够对光是怎样行进,提出假设。3、能够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科学知识: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2、知道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3、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手电筒,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读单元小诗,问:单元小诗中写的究竟是谁?谈话: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对它也并不陌生,请谈谈对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二、认识光源及其分类1、提问:光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哪些发光物体?2、学生交流(师把学生的汇报板书,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是否都是自己发光)小结:把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学生活动:把这些光源进行分类。5、介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冷光源和热光源、生物光源。三、初步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谈话:光源发出光后,是怎样行进的?(板书课题)2、生看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四、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想法对吗?怎样验证?2、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材料?(拿什么做光源?)要注意些什么?(也可建议学生参考文中插图)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五、初步认识小孔成像现象1、谈话: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请同学阅读课文18页相关内容。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在黑板上板画)3、指导学生动手试一试小孔成像实验。(1)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制作过程。(2)师指出注意事项。(3)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评比。六、巩固总结1、提问:今天科学课上,你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教师总结。七、课后拓展(2) 实验中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怎样呢?请同学们回家设计实验进一步展开研究。2、照镜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玩镜子的过程中,发现镜子有成像和反光的作用。2、学会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3、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科学知识:1、知道镜子具有成像作用。2、知道镜子具有反光作用。3、知道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不同。4、知道能照出影象物体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重点:研究镜子的成像和反光作用。教学难点: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教学准备教师镜子,万花筒,潜望镜学生镜子,各种物体,制作潜望镜材料,不锈钢汤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做光的反射游戏。1、师:你们看,室外的阳光多么灿烂啊,老师想把它们引导进教室里。教师演示用镜子把光反射进教室。2、学生分组做光的反射实验。(除了用镜子,还可以用其他物体。)3、讨论: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4、看书中图像,思考:怎么让小女孩的脸亮起来?5、交流方法:可以用镜子、蜡光纸等6、出示19页两幅图,讨论:闪光的玻璃幕墙、皎洁的月光是怎样产生的?(当光线照射到一个物体表面时会弹回来,这就叫反射。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线,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用各种物体做反射实验,防止局限于镜子,从而为反射概念的建立奠定好基础。二、探究镜子成像的特点1、师:看来,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接下来我们再来玩玩镜子。大家拿出镜子照一照、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借助教材p20页提供的四种的方法进行实验。2、小组实验。3、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根据学生的观察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改变两面镜子夹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填好实验记录。)三、课后活动布置学生准备下节课制作万花筒、潜望镜的材料。第2课时一、室外活动:阳光接力打靶游戏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页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示意图。2、游戏要领:在室外背阴处,选择有光线射进的地方进行;每组四人,一人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其余三人阳光接力。3、学生室外小组活动。二、制作潜望镜和万花筒1、指导学生制作潜望镜。(1)教师出示制作好的潜望镜,让学生玩一玩,仔细观察其构造。(2)看书中图解,学习潜望镜的制作方法。(3)分组制作潜望镜。2、玩一玩做好的潜望远镜。3、小组活动:结合阳光接力打靶游戏,用语言或图画的方法试着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4、教师出示万花筒,让学生玩一玩,再介绍其制作方法。(留给学生课后制作。)三、了解曲面镜的成像特点1、师:刚才我们一直在玩平面镜,如果把镜面弯曲,用这样的镜子来照一照,会是什么样的呢?2、学生猜想、交流。3、实验:观察不锈钢汤匙的两面,并前后移动,看看有什么发现?观察、记录。4、学生汇报研究结果。(不锈钢汤匙的两面就是弯曲的镜子,一面是凸面镜,一面是凹面镜,而所成的像一个是放大的像,一个是缩小的像。)5、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镜子?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发现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而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即可,不一定解释成像原理,可留下悬念。四、课后拓展 制作万花筒。3、研究透镜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2、尝试制作望远镜。科学知识: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会玩吗?会玩的同学在玩中会有许多收获。今天,就请你们玩一滴水,有兴趣吗?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1、活动一:用滴管(或吸管)在书上的一个字上滴一滴水(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2、活动二: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3、活动三:往培养皿(或烧杯中)放一些水,再把培养皿放在有字的书上,从上向下看,观察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交流。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3) 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1)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放大镜对着白墙,观察有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一起进行研究。(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cm)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cm)像的特点(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7)师生小结。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2)看书,了解,交流。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3、汇报:有什么发现?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起名字。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7、介绍:望远镜六、巩固总结1、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2、总结4、七色光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2、尝试做在单色光下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3、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2、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教学重点: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用的:三棱镜,镜子,水,盆,不同颜色的玻璃纸、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你们见过彩虹吗?它有几种颜色?分别是什么颜色?在什么情况下能见到彩虹?二、制造彩虹,了解太阳光(白光)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谈话:你们想制造彩虹吗?怎样操作?学生阅读课文P26插图,交流:用什么材料,怎样做?学生领材料,分组活动:(1)用三棱镜。(2)把镜子放在水中。(两个活动任由学生选,可做一个,也可做两个)交流实验现象,讨论: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小结:太阳光有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提问:还有哪些类似彩虹现象?(观察光碟、肥皂泡等)7、谈话: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么?8、学生阅读课文提供资料。9、交流:牛顿伟大的发现为什么遭到激烈的反对?怎样说服别人?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明白了什么?10、玩七色陀螺。看图,学生交流怎样制作。(学生课前制作好)玩陀螺,观察有什么现象。(先预测会有什么现象)讨论:从玩陀螺中你有什么收获?三、认识到色光可以被过滤掉1、滤光实验。(1)学生参考课本P59做滤光实验。(2)学生活动,记录结果。(3)交流汇报,讨论:从实验中,你明白了什么?(4)填空:太阳光照到红色玻璃纸上,滤去( )光,允许( )光通过,反射( )光。太阳光照到红色物体上,反射( )光。太阳光照到黑色物体上,反射( )光。活动: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观察图案。(1)学生按要求活动,多观察几种图案。(2)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3)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的应用么?四、巩固总结1、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2、总结第三单元电和磁教材分析主讲人:王峻峰1、简单电路一、问题解答问题1: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答: 导线把灯泡和电源连接起来,形成了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亮了。问题2:电线应该接触到灯泡的什么部位?答:灯泡有两个触点,一端连在灯泡的下侧部,一端连在灯泡的下部凸起,正确连接这两个触点,灯才会亮。问题3:将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会怎样?答:换成发光器,它会发光;换成小喇叭,它会发出声响。二、教法分析灯亮了在生活中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学生认识电的开始。向学生提问灯泡是怎样亮起来时,学生可能回答出里面有导线、电池、开关等一些材料。但对它们是如何组合的,怎样使小电珠亮起来等问题,学生还不是十分清楚,我们借助本次活动以达到探究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对电的认识有一个新的发展。三、活动过程1让小灯泡亮起来。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说一说圣诞树上的彩灯是怎样亮起来的,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些物品,让他们使小灯泡亮起来,同时建议学生把连接的情况画下来。然后总结电珠亮的原因。2连接其他电器,了解所有用电器的通用连接方法。3、 生合作探究,把更多材料接入电路中,展示成果。 4小组研讨,寻求新的发现同学们刚才连接了许多电路,有什么新的发现?在不同的电路中,小电珠的亮度一样吗?5、总结课下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2、导体和绝缘体一、问题解答问题1:如果连接在电路中的导线断了,用其他物品来连接,电流还能通过吗?答:有的物品可以,比如钢尺、铁钉、刀片;有的不可以,比如橡皮、塑料尺。问题2:检验水的导电性?答:不纯净的水会导电。二、教法分析学生认识了基本电路,同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连接电路。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来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同时联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器、电料和工具,分辨它们各部分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三、活动过程1提出问题:物体都能导电吗? 让学生预测,说出相关的一些原由。2验证物体能否导电。(1)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自己设计如何进行验证。(2)水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物质,关于水的导电性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一些想法和预测,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水亲自试一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3)在学生紧张的活动之余,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人体导电游戏。工具箱中已经配备了验电球,教师只需要讲清楚要求就可以了,同时对学生的游戏提出相关的问题,如验电球为什么能发光等,促使学生在每次的活动中都有所思考和领悟。(4)学生的活动结束后,把猜想与实验结果相比较。做以上两个活动的总结。归纳出哪些材料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3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导体和绝缘体?分别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认识可以举出许多的实例,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问题解答问题1:怎样判定握在手心里的电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答:用连接起来的电池和电珠进行试探,如果是连着的,电珠就会亮;如果是断开的,电珠就不会亮。 二、教法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了基本电路的连接,并亲手组装了一个简单电路,还明确了电路的组成条件。这部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探求未知的世界和领域。利用检测器去检验暗箱中的电路,对学生来说,看到现象较为容易,关键是根据现象画内部电路图,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挑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用心体验。 三、活动过程1、提出问题,创设研究情境。 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电路,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电路,是我们看不到的电路,你有办法画出它的电路图吗?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学生进入到问题的情境中。2、利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的电路。学生可能会提出看不到,怎样研究呢?教师可以提供暗箱让学生研究,在小组内交流意见和想法,引导学生借助一种装置来检测,通过在暗箱外部观察到的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电路的连接。当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后,让学生设计验证的方案,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注意每两只泡钉正反都要检测,不要漏掉。关键是在检测中的验证记录,最终学生要根据验证记录来判断暗箱的电路。3、 活动记录的整理与交流汇报。 学生的验证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学生们可以小组间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小组验证的一些想法和依据。这一部分学生的交流主要是依据检测器中小灯泡的变化来判断暗箱中的电路,无形中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又加深了,同时在验证中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学生在汇报验证结果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检验的、在检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的电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掌握解暗箱问题时的一些方法和策略。4、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马上就会知道自己的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在此环节的教学中一定要明确,这不只是检验学生判断的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有深刻的思考、反思与领悟,这才是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学生验证结束以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所想、所思。4、研究磁铁一、问题解答问题1:磁铁的性质?答:(1)磁铁能吸铁;(2)磁性可以传递(3)磁铁两极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4)磁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5)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问题2:关于磁铁的性质,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答:磁铁可以隔着物体吸铁;磁铁摔断以后还是会有两极;磁铁会干扰无线信号的接收等。问题3:如何消去缝衣针的磁性?答:(1)用木棒敲击缝衣针 (2)把缝衣针放在火上烤 (3)把缝衣针与大磁铁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