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设计.doc_第1页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设计.doc_第2页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设计.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设计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极精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本,通过引导启发,充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艺术真谛,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古诗词教学 朗诵 意境 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课程基本理念”的“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可以说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篇篇都是优秀文化。其语言含蓄凝练,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陶冶,更能启迪人思维,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教学古诗词时,应转变观念,“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传统的古诗词教学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通过解释题目,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老步骤,花大量的时间串讲诗句,把优秀的祖国文化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的思维被“圈养”在这种墨守陈规的解释中,根本不能领会古诗词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更谈不上培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已使用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出版发布一年多(2012年1月正式出版发布)。当把目光投向这“10+1”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时,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再也不能犹抱琵琶半遮面了,我们必须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打破清规戒律,来重新审视和设计古诗词教学。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设计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设计小学古诗词教学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老师们交流分享。 (一)初读感知 教学伊始,应先充分让学生自读。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学生初读之后,就引导他们看插图或同桌互动交流,让其初步感受。当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知,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引入背景 古诗词“寄意、抒情”。教学古诗词,只有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因而,充分了解写作背景,是进入古诗词的前提。如在教学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查阅一下参考资料,使其充分了解唐代“安史之乱”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创伤。然后在教学本课时,播放一段背景视频,再适当的予以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自然而然就上来了。这就为后面的有感情地朗读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指导朗诵 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如何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律,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在这方面,上海特级青年教师戴建荣的“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教学法给了我们很大示范和启示。笔者以为,有效的试读、评读、范读、品读、吟诵等方法,既可有效提高学生读的素养,又可充分引导学生步入诗(词)人的内心深处。 1试读。试读之前,最好根据学生学情和年龄特点,让其查字典给生字词注上拼音,给诗(词)句用“”划分节奏,也可让学生尝试着去标注平(用“”符号)仄(用“”符号)规律。这样,学生靠着一遍又一遍试读和教师的引导,很快就能读通、读准课文,初步感知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评读。在学生初读和师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依靠师生间、生与生之间相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逐步领会诗歌的情感。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要引导学生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领会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女们的谆谆教诲,从而读出期盼的语气。又如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必须靠多次的评读才能感受将士们出征前那种紧张的场面,领会将士们看似旷达豪迈,实则悲愤之极的心情。 3范读。在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时,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既可感染学生,又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例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在学生对诗人当时遗憾又无奈的心情只能意会但无法用语气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又如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隐含的诗人凄凉的忧伤也可由老师范读。 4品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品读诗歌,品味其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例如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通俗易懂,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只有通过多次品读,才能体味出来。 5吟诵。吟诵就是让学生离开书本,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四)展现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教学古诗词意境最好的办法是:以画配境。这实际上就是把浓缩在诗句中的情境用画的形式显现出来。如锄禾可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去画炎炎的烈日、挥汗如雨锄禾的农民、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米饭。画完后,再让学生叙述自己所画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音乐,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如宿建德江配以忧伤的小提琴曲,早发白帝城配以明快的钢琴曲,江雪配以幽怨的二胡曲,送别配上凄婉的古筝。 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来展现古诗词的意境。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因此,再现乡村生说情趣,把学生带入安宁、平静的田园意境,是教学本课的关键。于是,我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以一家五口生活情态为背景画面,配上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和具有潺潺流水声的赏析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还要精心设计,决不能让其束缚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赏析语言 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往往以一字传神。教师只需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推敲体会,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握一个“愁”字让学生品味,就可点出夜深人静诗人孤单寂寞和淡淡的忧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在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时,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蝶蛱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我想此时孩子们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这样,对他们的兴趣培养也就水到渠成。 (六)表达感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多给学生体验与感受之后自由表达的机会,既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又可以让口语交际、习作和古诗词有了联系。如诗句“深山隐古寺”寥寥数字,有多少画境值得我们揣摩:有的说“一条林荫小道看不到尽头,只见很远的地方露出一个寺庙的角”;有的说“山既高又空,寺庙时隐时现”;还有的说“高山脚下,一个光头和尚正挑着满满一担水往回走”;更有意思的竟唱起了女人是老虎,惹得大家哈哈直笑。你看,仅仅五个字,浸透着多少高山流水般的诗情画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揣摩吗? 又如所见,“牧童想捉知了,他的神情怎样?他捕蝉的结局如何呢?他又是怎样走近蝉的?怎样捕捉?捉到了没有?若捉到了会怎么样?若没有捉到呢?”等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