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学习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补全下列对话,同时说一说老板的话是什么意思? 小学老师:“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初中。” 初中老师: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高中。”高中老师: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 大学老师: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着工作。” 老板: “你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光顾着学习了?” 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只注重了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丁肇中的这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寻找到答案。 2、 自主学习1、 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2、写作背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3、课前预习(1)给划线字注音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朱熹( ) 格物致知( ) 诺贝尔( )儒家(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2) 解释下列词语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格物致知:不知所措: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本文论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三部分: 四、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学法指导】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 ;第二, 。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是因为 (第3段)传统的中国教育 , 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 ;第二, ;第三,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 (二)聚焦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论证和 论证2、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令人信服。此外,文章还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能够使说明的道理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达到演讲的目的。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实验的重要性。(三)小结 本文由古代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 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在世界上有所建树。 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学习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补全下列对话,同时说一说老板的话是什么意思? 小学老师:“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初中。” 初中老师: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高中。”高中老师: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考不上大学。” 大学老师: “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着工作。” 老板: “你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光顾着学习了?” 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只注重了理论的学习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丁肇中的这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寻找到答案。 3、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2、写作背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未知的世界。3、课前预习(1)给划线字注音丁肇中( ) 瞭望( ) 缅怀( )朱熹( ) 格物致知( ) 诺贝尔( )儒家( )袖手旁观( ) 测量( ) 埋没( ) 不知所措( ) 彷徨( )(2)解释下列词语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第二课时四、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学法指导】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2段)“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最末段)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3段)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1段)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13段)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二)聚焦论证方法。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 论证和 论证2、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某一论点,使说理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村后备干部选拔考试复习资料(含答案)
- 2025智能设备代理合同范本
- 德阳党校招聘考试试卷及答案
- 出入境工作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出入仓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大一体育课桥牌考试题及答案
- “粮食银行”诞生记
- 冲床安全操作规程
- 2025凭样品购销合同
- 冰雪路面安全驾驶培训课件
- 巴西白糖联营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甘肃-甘肃护理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
- 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 北京师大附中市级名校2026届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秋季学期初中学校全面工作安排(含各周重点工作安排)
- 2025年山西省教师职称考试(理论知识)复习题及答案(新课标)-山西教师
- 2025年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测试卷及参考答案(共三套)
- 电气设备维护与检测收费标准
- 2025年美团民宿违规试题
- 系统性红斑狼疮眼部表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