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政治上: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另一方面,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思想上: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封建帝制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存在,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主要阵地:新青年。(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从主观策略上看,表面上这一方针不偏不倚,实际上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因为在专制盛行的当时,它为新思想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2)从客观作用上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鼓励各种学术观点自由发展,让新思想去抢占文化思想的阵地。所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例1】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其根本目的在于()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造舆论准备解析: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旧道德、旧思想卷土重来,为其称帝作舆论准备,a、b两项为d项服务。答案:d2新文化运动(1)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传统道德。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典范。(2)意义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等问题)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等问题)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例2】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把封建礼教斥为“吃人的礼教”的人物是()a鲁迅 b李大钊 c陈独秀 d胡适解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把封建礼教斥为“吃人的礼教”。答案:a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给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2)传播概况先驱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五四运动的促进: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3)历史影响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历了日本美国苏俄(苏联)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例3】 中国知识分子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于()a新文化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a4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1)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新文化运动那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它打破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外衣干“离经叛道”之事,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未从正面去触动孔学的思想统治地位,这时的思想家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士。(2)新文化运动对当时许多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对广大青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3)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这一运动的发展,吸引了许多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例4】 以下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解析:新文化运动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答案:c5.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1)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例5】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a器物制度思想b器物文化制度c器物思想制度d文化器物制度解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洋务运动时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器物),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学习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时学习思想(民主和科学)。答案:a6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前期弘扬民主和科学思想,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参考资料资料一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资料二五四爱国运动(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参考资料资料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毛泽东【例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等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这次向西方学习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补充上面表格中所缺内容。(2)材料二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否正确?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归纳认识到的问题,依据认识到的问题判断出开展的运动,根据运动总结出“变化”。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