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海洪中学 张艳艳课 段: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三首。联系电话 箱:389018415一、教材分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八年级上册学过了杜甫的春望望岳石壕吏,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这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写景抒情遇事感怀之作,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2)本课的知识体系字词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二、学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因此,多注意对课堂进行整体性的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围绕课堂积极地进行思考。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2)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2、过程和方法:(1)掌握诵读古诗的方法;(2)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体会诗人关心人民疾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四、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五、教学难点: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六、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若星河的唐诗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层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他本人也被后世赞誉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和品读的就是杜甫在49岁时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标题)(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介绍文体知识:歌行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这首诗的停顿、节奏。2、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3、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四)研读赏析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板书)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夜雨难眠 大厦庇寒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2)读第二节,思考:群童为何抱茅?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五)拓展延伸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六)小结:无论是郭沫若为杜甫草堂所题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还是诗歌中所表达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阔胸襟,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就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人以及他所留下来的千古绝唱,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诗光芒千秋永照。(七)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八、教学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秋风破茅焦躁、叹息群童抱茅悲愤、无奈雨夜屋漏无眠、沉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贷款借款合同书范本
- 2025电子产品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楼道扶梯工程合同范本
- 宠物无偿领养合同范本
- 2025股权转让合同示范范文
- 2025标准购房合同协议书写才有效
- 装修换租房合同范本
- 2025汽车租赁合同及车辆安全管理规范
- 易装修合同范本
- 铁矿购销石合同范本
- 2025年匹克球裁判试题及答案
- 2025秋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 2025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审计中心社会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初中必读名著导读:《水浒传》核心知识点与深度解读》
- 深圳微利房管理办法
- 诊断学血管检查
- 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真题2024
- 生产安全会议纪要
- 哪个团队收益大+课件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 制作瓷器培训课件
- 初中情景教学法教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