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新源八中 马鹏辉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新源八中 古万全课题第六单元 第30课诗五首课型新授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教法学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音频播放器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一、 查学诊断教师活动:检查预习生字词.庐(l)喧 (xun)篱 (l)樽 (zn) 箸(zh)怒号(ho)罥 (jun)长 (chng) 坳(o) 顷 (qng) 衾 (qn) 厦 (sh) 庇 (b)兀 (w)见 (xin)学生活动:逐个找学生解决课件展示的生字词设计意图: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解决阅读障碍二、示标导入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2、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学生活动:根据以前所学知识总结我们学习诗歌的目的和要求,引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提出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温故知新三、导学施教教师活动:饮酒(一)、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二)、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三)文本探究1、研习第一层: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忧,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5)感受意境,探究主旨 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中的画面作创造性描述。 明确: “采菊”,不仅抒写了“处世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薄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晖,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四)、学生齐读全诗。 行路难(其一)(一) 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行路难”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词。“乐府”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的音乐机构,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总称。(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四)文本探究: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明确: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明确: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明确: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明确: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明确: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6、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五)、学生齐读全诗学生活动:教师展示诵读要求,学生按要求把握诵读的节奏、停顿、轻重音,多形式诵读诗歌;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然后分别发言,由教师总结设计意图:1、通过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解决文章阅读障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2、由学生总结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3、多种形式诵读,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情的能力4、教师设计各种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三美”5、教师并不直接给出答案,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四、练测促学教师活动:1、饮酒(其五).本诗选自_,作者_,_朝人2.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1)饮酒中最受世人推崇的诗句是:_,_。(2)点明诗人居闹市而心自静原因的诗句是:_。3、行路难(其一).本诗选自_,作者_,_朝人。4、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1)诗中表现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_,_。(2)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_,_。(3)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_,_。学生活动:学生当堂练习设计意图:巩固当堂所学,掌握课堂知识点,完成学习目标五、拓展延伸(含作业布置、课堂小结)教师活动:1、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2、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1、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3、写一篇小练笔设计意图:1、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能养成思考探究的能力2、练笔既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更能训练学生将所思所想以文字形式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板书设计饮酒饮酒 身居田园,心志高远 情怀高洁,怡然自乐行路难 盛宴践行 心绪茫然 苦恼失望行路难艰难险阻 信心倍增 抑郁希望 追求理想顽强斗争 摆脱苦闷 展望未来 勇敢追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新源八中 马鹏辉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新源八中 古万全课题第六单元诗五首课型新 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教法学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音频播放器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一、 查学诊断教师活动:检查预习生字词.庐(l)喧 (xun)篱 (l)樽 (zn) 箸(zh)怒号(ho)罥 (jun)长 (chng) 坳(o) 顷 (qng) 衾 (qn) 厦 (sh) 庇 (b)兀 (w)见 (xin)学生活动:逐个找学生解决课件展示的生字词设计意图: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解决阅读障碍二、示标导入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2、导入: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学生活动:根据以前所学知识总结我们学习诗歌的目的和要求,引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提出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温故知新三、导学施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 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即成都草堂),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二) 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三) 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四) 文本探究1、你认为这首诗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层意。 第一节五句,秋风破屋。 第二节五句,群童抱茅。 第三节八句,夜雨湿屋,长夜难眠。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赏析第一诗节 1.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明确:“秋风破屋” 赏析第二诗节 1.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明确: 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明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3.群童为何抱茅? 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5.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明确 “群童抱茅” 赏析第三诗节 1.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明确:“夜雨湿屋” 。 2.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 析一下。 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赏析第四诗节 1.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明确: 长夜沾湿何由彻! 2.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明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明确:“祈求广厦”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忧国忧民” (五)、学生齐读全诗学生活动:教师展示诵读要求,学生按要求把握诵读的节奏、停顿、轻重音,多形式诵读诗歌;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然后分别发言,由教师总结设计意图:1、通过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解决文章阅读障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2、由学生总结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3、多种形式诵读,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情的能力4、教师设计各种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三美”5、教师并不直接给出答案,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四、练测促学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长诗选自_,作者_。2、根据要求写出诗文原句:(1)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的句子是_,_,_。(2)诗中表现诗人美好理想的句子是_,_!五、拓展延伸(含作业布置、课堂小结)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破茅屋,老叟无奈 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 风云变幻,床头屋漏 憧憬美好生活 衾冷似铁,彻夜难眠 大庇寒士,尽现欢颜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主备人所在学校及姓名新源八中 马鹏辉审核人所在学校及姓名新源八中 古万全课题第六单元诗五首课型新 授第 3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教法学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音频播放器教学过程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一、查学诊断教师活动:检查预习生字词学生活动:逐个找学生解决课件展示的生字词设计意图: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解决阅读障碍二、示标导入教师活动:1、课件展示学习目标2、导入: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歌流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二是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代表。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活动:根据以前所学知识总结我们学习诗歌的目的和要求,引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提出学习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巩固以前学习的知识,温故知新三、导学施教教师活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 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二)、初步感受、理解词句1、学生听老师范读,并体会诗句的节奏与停顿,标出读不准确的字词。2、师生共同朗读全诗。3、分组学习,交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三)、文本探究1、理清思路 明确:第一层(110句) “咏雪” 第二层(1118句)“送别”2、赏析第一部分诗句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明确: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明确: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天的严寒。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赏析第二部分诗句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 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明确: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明确: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勾画了一画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明确: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4)、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明确: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4、情感主旨: 明确: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写起,以雪景结束,由雪雪景引发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瀚海雪景图,它既是饯别送行的背景,又是作者抒发感情的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把对北国风景的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朋友离别的惆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全部融进这壮丽的北国雪景中了。(四)、学生齐读本诗己亥杂诗(一)、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一八三九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二)、整体感知1、学生听老师范读,并体会诗句的节奏与停顿,标出读不准确的字词。2、师生共同朗读全诗。3、分组学习,交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三)、文本探究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可见作者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