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1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2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4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陈涉世家(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颛(zhu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 ) (2)被坚执锐 ( ) (3)刑其长吏( ) (4)皆来会计事(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复立楚国之社稷 B或说陈王曰 或以为亡 C故天下传之 扶苏以数谏故 D 杀之以应陈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 启示: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注,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注:上,指刘邦。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估计 B不及以闻,自追之:听说 C若亡,何也:你 D王素慢无礼:一向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中的“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阙秦以利晋, B不战而屈人之兵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D素善留侯张良3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丞相何亡 吾为公以为将 A丞相为什么逃跑 我为公家让他作将军 B丞相怎么逃亡了 我因为你让他作将军 C丞相萧何逃跑了 我因为你让他作将军 D丞相逃到哪里去了 我为公家让他作将军4从上文看,“于是王欲召信拜之”(文中加粗加斜的句子)表现了刘邦( ) A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B求贤若渴,闻过则喜 C随心所欲,喜怒无常 D善纳忠言,素慢无礼5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最根本原因。(不超过15字)答:_ 文言文语段阅读(13分)(甲)韩信受胯下之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淮阴:古地名,今江苏淮阴市东南。 屠:屠宰市场。 信:韩信,以后成为刘邦的得力将领。 中情怯:内心害怕。 能死:舍得死。(乙)韩信拜将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上:指汉王刘邦 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11解释文章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若虽长大 (2)众辱之曰 (3)于是信熟视之 (4)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2)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13乙文中“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这句话让你联想到了历史上哪个类似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14根据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韩信最终被刘邦以隆重的仪式拜为大将,其原因都有哪些?(3分)参考答案:11.(1)若:你 (2)众;当众 (3)熟视:仔细地看 (4)估计12(1)韩信你舍得死,(就用剑来)刺我;舍不得死,就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2) (大王您)倘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与您图谋大业的人了。13如:想到了徐庶荐诸葛亮时劝刘备亲自迎接,以致有后来三顾茅庐的佳话。要招徕人才必须礼贤下士。14(1)韩信自身具有“国士无双”的真才实学;(2)萧何极力举荐;(3)刘邦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对萧何的充分信任。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我国特有的语言瑰宝文言文的继承学习。近三年来,北京各区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考查所占分数在612分,占试卷总分的5%10%左右。初中语文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要求为中考文言文的考查设置了范围,重点着眼于:诵读方面,也就是对文言文的读音的考查;理解内容方面;背诵,即积累方面(该类题专设在积累默写一类,故不包括在文言文阅读中)。比较近三年的中考题,文言文阅读呈以下几大趋势。一、平实基本的考察仍是主要内容。平实基本的考察即指对文言文词语音、义及句义的考查,这在各区中考题中均有显现。考查音、义的词语多为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或多义词。例: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广素爱人 素:s朴素B. 广故数言欲亡 亡 wng 死亡C. 尉果笞广 笞:ch 用竹板打D. 被坚执锐 被:b 同“披”(2002年朝阳区中考题 陈涉世家)例: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2003年北京中考题 桃花源记)1. 翻译句子的目的在于考查句中出现的重点词语。例: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02年东城区中考题 桃花源记)这道题的意图在于考查古今异义词“妻子”“绝境”“无论”的含义。2. 所译句子是个特殊句式。例: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 (2001年朝阳区中考试题陋室铭)3. 所译句子在理解上有难度。例: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001年东城区中考试题陈涉世家)4. 所译句子运用一定的修辞。例: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002年宣武区中考试题醉翁亭记)该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在翻译时既要将语言组织好,还要注意句式的对称。二、理解性阅读仍为重头戏。在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中考题中,每一个区县都涉及到这一考点,有些区的文言文阅读甚至只设了理解性阅读题,可见该题型的重要程度。各区理解阅读的题型有以下几个特色。从答题形式上看:(1)从原文摘取信息点。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2002年海淀区中考试题出师表)(2)用自己的话回答对个别语句的理解。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明“不以木为之者”的原因。(2001年宣武区中考试题 活板)从答题内容上看:(1)概括选文内容。例:这段文字从主人的生活环境清幽,自娱自乐,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等四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2001年朝阳区中考题陋室铭)例: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2003年北京中考题 桃花源记)(2)对文中人物(或主角)的理解。例:押选段表现屠户的特点是 狼的特点是 。(2001年崇文区中考试题 狼)例: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出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002年朝阳区中考试题陈涉世家)(3)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例:结合本段内容简要答出:曹刿“远谋”体现在哪?(2001石景山区中考试题曹刿论战)例: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2002年东城区中考题桃花源记)三、开放拓展题的逐渐介入。在文言文考查中逐渐出现了与现代文阅读相似的题型与思路,这就是开放拓展题的登场。这也是顺应新的课程理念诞生的一类新题型,它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及知识积累能力,这也是文言文阅读中具有新意的题型。学生在答这类题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是对个人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的一个尊重。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简要回答“叹惋”什么?(2002年丰台区中考试题 桃花源记)这道题要求考生在把握全文后,发挥想象力,根据文章具体情况来合理设想桃花源中的人叹惋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一、(南通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13分)韩信拜将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日:“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日:“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上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上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上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于是上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上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上:指汉王刘邦 顾王策安所决耳:只看您作哪种抉择了 东:向东进军,与项羽争天下 为公:为了您,看在您的面上20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信度何等已数言上( ) 诸将亡者以十数( )王必欲长王汉中( ) 上许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22选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3分)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韩信随着“亡者数十人”而离去,其原因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