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资料总结.doc_第1页
教育学 资料总结.doc_第2页
教育学 资料总结.doc_第3页
教育学 资料总结.doc_第4页
教育学 资料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 资料总结 第一章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的各种矛盾)、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一种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发展(一)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二)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思想和生产方式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使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繁荣时期、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有利于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春秋末年的学记乐正克(是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欧洲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系统总结罗马共和国最后一个世纪和罗马帝国第一个世纪的教育观和教育经验,同时吸收希腊人在教育思想上的有益成果,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方法的书。 学记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学记教育教学原则有循序渐进及时施教预防性原则学习观摩原则、捷克夸美纽斯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本教育学,也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萌芽于世纪的西欧。 兴起于世纪的乌克兰兄弟会学校。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理论发展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研究和确定了基本轮廓;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使班级授课制进一步完善和基本定型。 世纪苏联的凯洛夫提出了课的基本类型和结构的理论。 使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主要的内容、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强调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论证了义务教育的合理性;、强调了教育要适应自然规律,成为近现代自然主义教育的萌芽,为以后卢梭为代表的主观自然主义教育之路开辟了道路;、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修正了文艺复兴时期过分强调人文科学教育,轻视自然科学教育;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被人们称誉为“教育科学之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地位由此确立下来、西方还有一些杰出的教育理论家洛克、卢梭、康德、赫尔巴特、佩斯塔洛齐等等。 、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教育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强调“儿童中心论”(卢梭、杜威),提出“从活动中学,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美国的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是合一的;、教育是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要在学校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应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苏联霍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更侠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德育。 我们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它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二,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偶合的过程;第三,教育具有动力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法利托而诺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论;美国的孟禄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教育水平低,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密切的关系;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学校教育是为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等;、学校教育既有阶级性,又具有浓厚的宗教性;、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教育方法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 近代社会与近代教育、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宣扬的自由、平等的观念,促进资产阶级教育对发展人的个性的重视和对教育普及的追求;、把教育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教育和劳动的结合;、重视知识和科学技术,推动近代知识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世纪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多元化;、民主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由它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能力和品德,使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人。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 三者之间的矛盾,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是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是教学过程中的“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劳动对象复杂;过程复杂;内容复杂;劳动能力的需要复杂;(手段、方法、艺术。 )、创造性劳动无固定的规范、程式、方法可以套用;学生条件不同;课堂教学需要艺术创造;、示范性教学手段的示范性;“言传身教”思想品德的示范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教师个体劳动的隐蔽性;、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贯穿了儒家思想。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上看,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与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的发展。 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和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上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构。 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把性质(方向)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性正向功能;隐性正向功能;隐性负向功能;显性负向功能;、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人的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化包括四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地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 学校教育从三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个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一方面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生的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的适应新环境。 另一方面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满足的过程,在满足的同时,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个体生理发展 一、人的发展体质的增强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想象等个体心理发展(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意象)情、意的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一)认知发展理论瑞士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构建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智力发展可以分为具有不同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抽象思维。 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各个阶段顺序是一致的。 前一运算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 (二)智力发展理论三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的斯滕博格区分了三种信息加工成分、元成分(最重要的成分,作用是执行计划,实行监控、对结果作评价。 );、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多元智力理论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 认为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的。 (三)道德发展理论美国(四)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马斯洛提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按这理论,人总是从最低层次转到高层次需要,塔顶的自我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越是低级的需要,对个体的重要性越强,获得满足的力量越大。 此外,苏联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别性;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先天的遗传因素(即生物因素)、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即自然和社会因素)遗传素质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基础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对象。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中小学的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的价值还有延时的价值。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的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又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理论;最先由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并予以理论阐述。 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对政治反作用表现在培养政治所需要的人才、延续发展政治制度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观念;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科学为教育提供各种技术条件;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动科学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教育与社会人口的关系社会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增长制约教育的发展;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1、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A、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B、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经济体制决定了教育体制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在的结构。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高等教育的层次、专业的比例与类别、高等教育的数量 3、教育对经济反作用体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优先发展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先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教育现代化内容包括教育观念、内容、条件、管理现代化和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育目的广义侠义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与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别有关。 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现代教育目标的新特征融合性、适度超越性、类主体特征。 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国外教育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学会生存,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见书第六章、教师与学生广义的教师是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人,通过他的活动来使被影响者的身心发生变化。 父母、师傅狭义是学校为其活动的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 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是教育者,教师这也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的多样性、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提出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动组织在巴黎开会召开了“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了“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业”。 教师的作用(一)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二)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者;(三)是人潜能的发掘者;(四)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本质属性(一)是处于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二)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可能性的教育对象;当代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二)尊重的教育观念;(三)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四)依法施教的理念;(五)自我教育的理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依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是德、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蔡元培于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美育的任务()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言行一致)、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第七章、课程课程广义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侠义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我们所讲的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主要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环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