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邓雨宁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诗词曲五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教学重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3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读后的感受。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研读诗歌。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中包含的哲理具有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7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8归纳总结。9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三、品读诗歌赤壁1指名学生朗读赤壁。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3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最后两句,这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4.齐读并背诵这首诗。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 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永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教学反思课外作业丰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邓雨宁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诗词曲五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教学重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复习导入背诵上节课学的两首诗。二、欣赏水调歌头1作者简介。2学生齐读本词,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整体感知词意。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6请学生畅谈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明确:这两句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中秋美好的月光。7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8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品味情感。(明确)上阕: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9.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词。三、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1作者简介。2介绍写作背景。3学生齐读这首小令,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整体感知文意。4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5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全文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7.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这首小令。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课外作业丰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邓雨宁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诗词曲五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教学重难点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第3课时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复习导入:背诵上节课学的两首诗。二、品读欣赏过零丁洋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了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2介绍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是诗人被俘后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学生各抒已见。5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回答。)明确: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7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提示: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8请你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并概述其事迹。(学生举手回答)示例: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9.归纳总结:过零丁洋一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过零丁洋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述怀诗) 颈联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教学反思课外作业丰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邓雨宁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小石潭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 激趣导入: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二 整体感知1 听读 (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 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ng 清洌 li 为坻 ch 为屿 y 为嵁 kn 佁然y 俶尔 ch 翕忽x 差互c 寂寥 lio 悄怆 chung 幽邃su 4 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 3)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日光下澈 6)影布石上 7)隶而从者 8)以其境过清 5 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内容(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二:石潭的全貌怎样?三:潭水和游鱼怎样? 四:石潭的源头怎样?五:石潭的环境怎样?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教学反思课外作业丰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邓雨宁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小石潭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 复习导入:提问重点词句三 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 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 2 研讨下列问题: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四 总结全文 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教学反思课外作业丰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邓雨宁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岳阳楼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 导入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薄暮冥冥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把酒临风 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课外作业丰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邓雨宁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岳阳楼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 复习导入二、理解关键句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5、 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6、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7、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8、“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 “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1、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三、表现手法 (1 )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 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一 作记缘由(记叙) 二壮观景象(描写) 三 阴晦凄凉(描写) 四 晴朗喜悦(描写) 五 抒发感情(议论) 教学反思课外作业丰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邓雨宁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醉翁亭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个成语,谁能说一说这个成语的意思?(提问交流)有谁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呢?它所隐含的意义大家可能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学习的醉翁亭记正是产生这个成语的文章。通过学习它,我们将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二 初步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标记生字生词。2、请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生词。3、利用手中资料书,进一步走入欧阳修。4、利用手中资料书,了解写作背景。5、再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内容.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标注汉语拼音;注意停顿。听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指名读课文。纠错,评价。 3、同桌互读,给每一位同学朗读的机会。 4、齐读课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5、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翻译课文。疑难字词、语句,小组解决,或者和老师探讨。 6、教师点拨,强调补充重点。四、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辨别下列各组字词的意思: 乐:a.山水之乐 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名:a.名之者谁 b.卷卷有爷名 谓:a.太守自谓也 b.太守谓谁 而:a.而年又最高 b.而不知人之乐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外作业丰县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主备人:邓雨宁 审核人: 总第 课时 课 题醉翁亭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 “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个人复备一 导入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 合作探究 探讨交流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A、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B、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C、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学生讨论,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D、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小组讨论,明确:(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3)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以醉写乐 乐中含悲教学反思课外作业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利用短暂的寒假,我品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深深体会到“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1、重视教育的“社会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康健的”生活。 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判断能力弱,不善于辨别,不懂得选择,在很多时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由成人主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论点当是最好的印证。这也告诫我们在实施开放教育、生活教育时,必须坚持“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学生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思潮的影响;其次是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学校生活以外的范围,如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努力构建立体教育网络,让学生拥有一个相对纯净的、与他的认知水平相协调的人际交往空间。 2、重视教育的“逐步成长性”特点,为学生营造“正确合理的”生活。 每个人成长是全方位的,伴随身高、体重一起变化的是思想和心灵,虽然后者是隐性的,但是老师、家长还有社会也决不能忽视。在本书中,陶行知下去女先生积极创设“合理的生活”亦即“合理的教育”,把学生还原成612岁的儿童,让他们的身心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学生需要交流,我们老师就是可以家谈的朋友;他们需要倾诉,我们就是忠实的听众;他们想要解释,我们就给予充裕的机会;他们需要玩耍,我们就开展“有效课堂”、“有效作业” 的研究,追求“轻负担、高质量” 其次,是爱的教育。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教师没有爱,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 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永远视陶先生为我的榜样,不仅做到修身养性,爱学习,爱学生,更要像陶先生那样,也做一名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都会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现在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师生共生活”一信。这封信是写给安徽公学副校长姚文采的。其中交代了关于安徽公学秋季招生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学校的校纪、校风的建设。陶先生提倡的生生榜样与师生榜样的作用,把开学一个月的精神都集中要训育上。不论老师或学生都要同甘共苦,共生活。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到:“师生共生活”如果适用在现在的教学或管理上,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很显然,一个学校的校风建设靠一、两个人是抓不上去的。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师生在生活时,还要同进步。或许在初期阶段学生表现在模仿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表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个人修养上喜欢和老师赛跑,所谓后生可畏,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下,面对学生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引导者。 我看过一篇报道说有一所小学把全镇五年级学生全部合并到中心小学,这就涉及到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住宿、吃饭、晚上上自习写作业以及交通等问题摆在全体师生的面前。该校教职员工三人一帮轮流值班,与住宿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吃住,早晚一起洗脸刷牙,晚上一起上厕所,早上一起出操;学生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老师来照顾;学生有什么烦恼,都向老师倾诉,四十多个住宿生与老师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甚至有的不愿意回家过周末。他们的学习进步了:住宿的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位居五个学区之首;他们更加懂事了:在学校,每天早晚扫地、打水都成了他们份内的活儿,他们从无怨言;他们的自理能力强了:周末回家,他们能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洗衣刷鞋,家长高兴的直夸学校和老师;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更强了:他们从没有违反过校规校纪,与班级同学相处融洽,七个班中有四个班的班长是住宿生。以上这些都是为什么?很显然,正如陶先生所写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师共同参与,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守学生守的规则,这种共学,共修养的方法肯定能为师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师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风建设自然取得了效果,学校校园也会出现从未有过的和谐。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穴,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创立的“生活教育”学说,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斯人已逝,当再次捧读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这位朴实的老人,在为中国的普及教育奔走呼号,仿佛听到他那无华的语重心长的话语:生活就是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多么密切,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在读者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一所中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同学们都已不堪重负。一位家长建议他们向学校反映一下,可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因为他们觉得即使去反映了,也没有用。这位家长很感慨。从同学们的表现上,我们不难发现成人世界的影子。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过早地世故了。 “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准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这是多么实在的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让我们的教育伸张到大自然,伸张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让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创设美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美,即是真,即是善。美的生活环境,就是真和善的生活环境。说真话,做善事。让他们在美的生活环境中受到熏陶,做真、善、美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做干。他批评那种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恶见。我想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如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要不是他母亲让他在地下室搞实验,伟大的发明家不久夭折了吗?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如果不加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则犹如睁眼瞎,大千世界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4、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任。给他们一些空闲消化所学的,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的事情,使他们不致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意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解放儿童的眼睛体现出学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儿童的脑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解放儿童的手无疑是动手实践的能力,解放儿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教学的创造性。 历史的车轮推进了将近一个世纪。我们到底给了我们的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多大的解放?在教学实践中,有多少人能够把“以学生为本”、“启迪智慧”、“人文熏陶”、“活动实践”等新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不是成为课堂的摆设?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如果我们能够在实践中渗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学生就会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会形成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如果我们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不仅学生享受“亲自”获得的成功,实际上也是教师自己享受成功。 正如陶先生所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一个茶杯要有空的地方才盛水、一个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才可想象”。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彻底的解放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做一个创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批创造型的学生。否则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该书介绍了许多关于教育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的对于教育的启发。 以前,我对陶行知了解较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知道一些他的教育思想。寒假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