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三、教学设想:(一)导入:问题1: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由此我们能否得到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二)探讨过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等于角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的余弦线来表示。思考1:怎样构造角和角?(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思考2: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三)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的值.解:分析:把、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要学会灵活运用.例2、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解:因为,由此得又因为是第三象限角,所以所以点评: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 思考:本题中没有,呢?(四)练习:1.不查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解: 2教材P127面1、2、3、4题(五)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1)牢记公式(2)在“给值求值”题型中,要能灵活处理已、未知关系(六)作业:P127 2,3,4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一、教学目标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1)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二)新课讲授问题: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怎样得到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呢?探究1、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 探究2、让学生观察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特征,并思考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学生动手)探究3、我们能否推倒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呢?探究4、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的形式呢?(分式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得到注意: 5、将、称为和角公式,、称为差角公式。(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是第四象限角,求的值.解:因为是第四象限角,得, ,于是有: 思考:在本题中,那么对任意角,此等式成立吗?若成立你能否证明? 练习:教材P131面1、2、3、4题例2、已知求的值()例3、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2)、;(3)、解:(1)、;(2)、;(3)、练习:教材P131面5题(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学会灵活运用.(五)作业:P131 2,3,4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式,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2、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式的应用及类型的变换。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运用;2.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三、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1)基本公式 (2)练习:教材P132面第6题。思考:怎样求类型?(二)新课讲授例1、化简解:此题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不相象,但我们能否发现规律呢? 思考:是怎么得到的?,我们是构造一个叫使它的正、余弦分别等于和的.归纳:例2、已知:函数(1) 求的最值。(2)求的周期、单调性。例3已知A、B、C为ABC的三內角,向量,且,(1) 求角A。(2)若,求tanC的值。练习:(1)教材P132面7题 (2)在ABC中,则ABC为(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 ( ) A 0 B2 C D思考:已知,求三、小结:掌握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公式的应用及类型的变换四、作业:P132 5,6,73.1.3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一、教学目标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三、教学设想:(一)复习式导入: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练习:(1)在ABC中,则ABC为( ) A直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 ( ) A 0 B2 C D思考:已知,求我们由此能否得到的公式呢?(学生自己动手,把上述公式中看成即可),(二)公式推导:;思考:把上述关于的式子能否变成只含有或形式的式子呢?;注意: (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求的值解:由得又因为于是;例2在ABC中,例3已知求的值解:,由此得解得或例4已知(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五)作业:教材P135面1、2、3、4、5题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换元、方程、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体会三角恒等变形在数学中的应用。3、通过例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变换对象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形成对解题过程中如何选择公式,如何根据问题的条件进行公式变形,以及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十一个公式为依据,以推导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的推导作为基本训练,学习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在与代数变换相比较中,体会三角变换的特点,提高推理、运算能力教学难点: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并能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变换过程的设计,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变换过程的能力三、教学设想: (一)复习: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二)新课讲授:1、由二倍角公式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样的关系?学习和(差)公式,倍角公式以后,我们就有了进行变换的性工具,从而使三角变换的内容、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这为我们的推理、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 例1、试以表示解:我们可以通过二倍角和来做此题因为,可以得到;因为,可以得到又因为思考:代数式变换与三角变换有什么不同?代数式变换往往着眼于式子结构形式的变换对于三角变换,由于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而且还会有所包含的角,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因此三角恒等变换常常首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这是三角式恒等变换的重要特点例2已知,且在第三象限,求的值。例3、求证:()、;()、证明:()因为和是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我们从等式右边着手;两式相加得;即;()由()得;设,那么把的值代入式中得思考:在例3证明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例3证明中用到换元思想,()式是积化和差的形式,()式是和差化积的形式,在后面的练习当中还有六个关于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的公式三小结:要对变换过程中体现的换元、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方法加深认识,学会灵活运用四作业:P142面1、2、3题。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二)一、教学目标1、通过三角恒等变形,形如的函数转化为的函数;2、灵活利用公式,通过三角恒等变形,解决函数的最值、周期、单调性等问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恒等变形的应用。难点:三角恒等变形。三、教学过程(一)复习:二倍角公式。(二)典型例题分析例1: ;解:(1)由得(2)例2解: .例已知函数(1) 求的最小正周期,(2)当时,求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时的集合点评:例是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应用的举例,它使三角函数中对函数的性质研究得到延伸,体现了三角变换在化简三角函数式中的作用例4若函数上的最大值为6,求常数m的值及此函数当时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时的集合。(三)练习:教材P142面第4题。(四)小结:(1) 二倍角公式:(2)二倍角变式:(3)三角变形技巧和代数变形技巧常见的三角变形技巧有切割化弦;“1”的变用;统一角度,统一函数,统一形式等等(五)作业:教材P146面第3,6题。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三)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三角公式及其变形公式(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抓住角、函数式得特点,灵活运用三角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差、倍角公式的灵活应用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应用和、差、倍角公式的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教学过程例1:教材P141面例4例1. 如图,已知OPQ是半径为1,圆心角为的扇形,C是扇形弧上的动点,ABCD是扇形的内接矩形.记COPa,求当角a取何值时,矩形ABCD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例2:把一段半径为R的圆木锯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怎样锯法能使横截面的面积最大?(分别设边与角为自变量)解:(1)如图,设矩形长为l,则面积,所以当且仅当即时,取得最大值,此时S取得最大值,矩形的宽为即长、宽相等,矩形为圆内接正方形.(2)设角为自变量,设对角线与一条边的夹角为,矩形长与宽分别为、,所以面积.而,所以,当且仅当时,S取最大值,所以当且仅当即时, S取最大值,此时矩形为内接正方形.PQRSO变式:已知半径为1的半圆,PQRS是半圆的内接矩形如图,问P点在什么位置时,矩形的面积最大,并求最大面积时的值解:设则故S四边形PQRS故为时,课堂小结 建立函数模型利用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 1. 阅读教材P.139到P.142; 2. 教材P147面第3,6,7题。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复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本章的知识的复习、总结,使学生对本章形成一个知识框架网络.2. 能灵活运用公式进行求值、证明恒等式.教学重点:运用公式求值、证明恒等式.教学难点:证明恒等式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复习(略)二、作业讲评习案作业三十五中的第5、6题.三、已知三角函数值求三角函数值四、证明恒等式五、课堂小结1. 给值求角时,先要求所求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需结合角的范围确定角的符号;2. 证明三角恒等式时,要灵活地运用公式.六、课后作业教材P.146第8题第(3)、(4)问; P.146第1、2、3题; P.146第4题第(1)、(2)、(3)问; P.147第3题;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复习(二)教学目标:1.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函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作业讲评习案作业P.196的第5、6题.二、例题分析4. 已知直线l1l2,A是l1,l2之间的一定点,并且A点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h1,h2 . B是直线l2上一动点,作ACAB,且使AC与直线l1交于点C,求ABC面积的最小值.5.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P,Q分别为边AB,DA上的点.当ABC的周长为2时,求PCQ的大小.三、课堂小结本节主要讲运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最值问题、存在性问题.四、课后作业习案作业三十六.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复习(三)教学目标:1.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函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作业讲评习案P.192的第3题习案P.194的第6题习案P.196的第5题二、例题分析1. 已知直线l1l2,A是l1,l2之间的一定点,并且A点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h1,h2 . B是直线l2上一动点,作ACAB,且使AC与直线l1交于点C,求ABC面积的最小值.2.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P,Q分别为边AB,DA上的点.当ABC的周长为2时,求PCQ的大小.三、课后作业学案第三章单元检测卷.2.1.1 向量的物理背景与概念及向量的几何表示教学目标:1. 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2. 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3. 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会表示向量.教学难点: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的区别和联系.学 法:本节是本章的入门课,概念较多,但难度不大.学生可根据在原有的位移、力等物理概念来学习向量的概念,结合图形实物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教学思路: (一)一、情景设置:如图,老鼠由A向西北逃窜,猫在B处向东追去,设问:猫能否追到老鼠?(画图)ABCD结论:猫的速度再快也没用,因为方向错了.分析:老鼠逃窜的路线AC、猫追逐的路线BD实际上都是有方向、有长短的量.引言:请同学指出哪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哪些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二、新课学习: (一)向量的概念: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二)(教材P74面的四个图制作成幻灯片)请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7个问题一次出现)1、数量与向量有何区别?(数量没有方向而向量有方向)2、如何表示向量? 3、有向线段和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分别可以表示向量的什么?4、长度为零的向量叫什么向量?长度为1的向量叫什么向量?5、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单位向量是相等向量吗?6、有一组向量,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7、如果把一组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一点O,这是它们是不是平行向量?这时各向量的终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探究学习A(起点) B(终点)a1、数量与向量的区别:数量只有大小,是一个代数量,可以进行代数运算、比较大小;向量有方向,大小,双重性,不能比较大小. 2.向量的表示方法:用有向线段表示; 用字母、(黑体,印刷用)等表示;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点字母:;向量的大小长度称为向量的模,记作|. 3.有向线段:具有方向的线段就叫做有向线段,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向量与有向线段的区别:(1)向量只有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与起点无关,只要大小和方向相同,这两个向量就是相同的向量;(2)有向线段有起点、大小和方向三个要素,起点不同,尽管大小和方向相同,也是不同的有向线段.4、零向量、单位向量概念: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作0. 0的方向是任意的. 注意0与0的含义与书写区别.长度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单位向量.说明:零向量、单位向量的定义都只是限制了大小.5、平行向量定义: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我们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说明:(1)综合、才是平行向量的完整定义;(2)向量、平行,记作.(四)理解和巩固: 例1 书本75页例1.例2判断:(1)平行向量是否一定方向相同?(不一定)(2)与任意向量都平行的向量是什么向量?(零向量)(3)若两个向量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向量一定是什么向量?(平行向量)三、小结 :1、 描述向量的两个指标:模和方向.2、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 3、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四、课后作业: 书本77页练习1、2、3题2.1.2 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教学目标:4. 掌握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5. 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6. 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教学难点: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的区别和联系.教学思路: (一)、复习1、数量与向量有何区别?(数量没有方向而向量有方向)2、如何表示向量? 3、有向线段和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分别可以表示向量的什么?4、长度为零的向量叫什么向量?长度为1的向量叫什么向量?5、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单位向量是相等向量吗?6、有一组向量,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7、如果把一组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一点O,这是它们是不是平行向量?这时各向量的终点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学习 1、有一组向量,它们的方向相同、大小相同,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2、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移到同一直线上吗?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三、探究学习1、相等向量定义: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说明:(1)向量与相等,记作;(2)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3)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用同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2、共线向量与平行向量关系:平行向量就是共线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移到同一直线上(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说明:(1)平行向量可以在同一直线上,要区别于两平行线的位置关系;(2)共线向量可以相互平行,要区别于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的位置关系.四、理解和巩固:例1如图,设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相等的向量.变式一:与向量长度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11个)变式二:是否存在与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存在)变式三:与向量共线的向量有哪些?()例2判断:(1)不相等的向量是否一定不平行?(不一定)(2)与零向量相等的向量必定是什么向量?(零向量)(3)两个非零向量相等的当且仅当什么?(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4)共线向量一定在同一直线上吗?(不一定)例3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与共线,与共线,则与c也共线B.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点与终点是一平行四边形的四顶点C.向量与不共线,则与都是非零向量D.有相同起点的两个非零向量不平行解:由于零向量与任一向量都共线,所以A不正确;由于数学中研究的向量是自由向量,所以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可以在同一直线上,而此时就构不成四边形,根本不可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所以B不正确;向量的平行只要方向相同或相反即可,与起点是否相同无关,所以不正确;对于C,其条件以否定形式给出,所以可从其逆否命题来入手考虑,假若与不都是非零向量,即与至少有一个是零向量,而由零向量与任一向量都共线,可有与共线,不符合已知条件,所以有与都是非零向量,所以应选C.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向量与是共线向量,则A、B、C、D四点必在一直线上;单位向量都相等;任一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不相等;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 一个向量方向不确定当且仅当模为0;共线的向量,若起点不同,则终点一定不同.解:不正确.共线向量即平行向量,只要求方向相同或相反即可,并不要求两个向量、在同一直线上.不正确.单位向量模均相等且为1,但方向并不确定.不正确.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但零向量与零向量是相等的. 、正确.不正确.如图与共线,虽起点不同,但其终点却相同.三、小结 :2、 描述向量的两个指标:模和方向.2、平行向量不是平面几何中的平行线段的简单类比.3、共线向量与平行向量关系、相等向量。四、课后作业: 2书本77页练习4题2.2.1 向量的加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教学目标:1、 掌握向量的加法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 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培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将向量运算与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使学生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教学重点: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教学难点:理解向量加法的定义.教学思路:一、设置情景:1、 复习:向量的定义以及有关概念强调: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相等.因此,我们研究的向量是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即任何向量可以在不改变它的方向和大小的前提下,移到任何位置2、 情景设置:(1)某人从A到B,再从B按原方向到C, 则两次的位移和:(2)若上题改为从A到B,再从B按反方向到C, 则两次的位移和:(3)某车从A到B,再从B改变方向到C, 则两次的位移和:A BCA BCA B CC A B(4)船速为,水速为,则两速度和:二、探索研究:、向量的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三角形法则(“首尾相接,首尾连”)ABCa+ba+baabbaa如图,已知向量a、.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作a,则向量叫做a与的和,记作a,即 a, 规定: a + 0-= 0 +aa a探究:(1)两向量的和与两个数的和有什么关系? 两向量的和仍是一个向量;(2)当向量与不共线时, |+|+|;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当向量与不共线时,+的方向不同向,且|+|,则+的方向与相同,且|+|=|-|;若|0时与方向相同; 0,(a)b =|a|b|cosq, (ab) =|a|b|cosq,a(b) =|a|b|cosq,若 0,(a)b =|a|b|cos(p-q) = -|a|b|(-cosq) =|a|b|cosq,(ab) =|a|b|cosq,a(b) =|a|b|cos(p-q) = -|a|b|(-cosq) =|a|b|cosq.3分配律:(a + b)c = ac + bc 在平面内取一点O,作= a, = b,= c, a + b (即)在c方向上的投影等于a、b在c方向上的投影和,即 |a + b| cosq = |a| cosq1 + |b| cosq2 | c | |a + b| cosq =|c| |a| cosq1 + |c| |b| cosq2, c(a + b) = ca + cb 即:(a + b)c = ac + bc说明:(1)一般地,()()(2),0(3)有如下常用性质:,()()三、讲解范例:例1证明:()例2已知|a|=12, |b|=9,求与的夹角。例3已知|a|=6, |b|=4, a与b的夹角为60o求:(1)(a+2b)(a-3b). (2)|a+b|与|a-b|. ( 利用 ) 例4已知|a|=3, |b|=4, 且a与b不共线,k为何值时,向量a+kb与a-kb互相垂直. 四、课堂练习:1P106面1、2、3题。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向量的数量积满足交换律 B. 向量的数量积满足分配律C. 向量的数量积满足结合律 D. ab是一个实数3|a|=3,|b|=4,向量a+b与a-b的位置关系为( )A.平行 B.垂直 C.夹角为 D.不平行也不垂直 4已知|a|=8, |b|=10, |a+b|=16,求a与b的夹角.五、小结: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3向量垂直的条件.六、作业:p101 5.6.7 2.4.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教学目的:1.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规律;2.能利用数量积的5个重要性质及数量积运算规律解决有关问题;3.掌握两个向量共线、垂直的几何判断,会证明两向量垂直,以及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及运算规律.教学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神态描写阅读方法指导
- 上台如何介绍自己演讲
- 甜蜜素检测方法答辩
- 洗胃及催吐处理方法
- 业余排球训练讲座
- 闪电自行车介绍
- 常用浏览器概述
- 吸入剂型使用方法
- 老员工工作总结
- 2025版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见症状及护理策略讲解
- 设备抵押清单
- 染缸操作规范
- 乌鲁木齐出租车区域考试题
- GB/T 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 GB/T 1299-2014工模具钢
- FZ/T 13001-2013色织牛仔布
- 2022-2023学年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九年级(上)期中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 西方音乐史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课件
-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造价综合定额答疑汇编2022年11月更新
- 感染性与非感染性骨关节炎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