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实验准则》——送审稿.doc_第1页
《干扰实验准则》——送审稿.doc_第2页
《干扰实验准则》——送审稿.doc_第3页
《干扰实验准则》——送审稿.doc_第4页
《干扰实验准则》——送审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W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XXXXXXXXX干扰实验准则Guide to interference testing in clinical chemistry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本稿完成日期:2010.07.23)XXXX - XX - XX发布XXXX - XX - 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WS/T XXXXXXXXX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实验室安全14术语和定义15干扰实验方案25.1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25.2干扰标准及被测量与干扰物实验浓度的确定35.3对实验操作人员的要求45.4对检测系统的要求45.5干扰物筛查实验55.6干扰物剂量效应评价实验86干扰实验报告11附录A(资料性附录)附录A常见生化项目质量指标12附录B(资料性附录)附录B常见被测量的建议实验浓度13附录C(资料性附录)附录C常见内源性干扰物的建议实验浓度16附录D(资料性附录)附录D干扰筛查实验结果记录表18附录E(资料性附录)附录E干扰剂量效应实验结果记录表19参考文献20前言本准则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发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起草。本准则中附录A、B、C、D、E为资料性附录。本准则由卫生标准管理委员会全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归口。本准则起草单位: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本准则主要起草人: 汪静,陈文祥,赵海舰,谢洁红,王冬环,申子瑜本准则于20XX年XX月首次发布。本准则由卫生部临检中心负责解释。引言干扰是引起临床实验室测定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方法均可受到干扰物质的影响。某些情况下,因干扰所致的结果误差可能影响医生的临床决定,给医患双方带来不利影响。临床实验室可通过室内质控对检测系统的精密度进行监测,通过与参考物质或参考测量程序的测定值相比较以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但对因干扰所致的偏差却较难控制。本准则可帮助生产厂家与临床实验室在满足临床需求的背景下对干扰物质进行评价,明确具有临床意义的误差来源。本准则起草过程中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详细描述干扰实验评价方案并提出如何判断干扰标准的具体方法,在干扰物质剂量效应评价时采用更易理解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线性判断。附录中给出了有关常见生化项目质量指标、常见被测量建议实验浓度、常见内源性干扰物建议实验浓度等内容,并对结果记录表格进行规范,适用于我国临床实验室与生产厂家对临床生化检测系统进行干扰评价。21干扰实验准则1 范围本准则适用于体外诊断医学设备厂商与临床实验室,向厂家与实验室提供科学有效的干扰实验设计,阐明数据分析方法及结果解释,使厂家可以评价可能存在的干扰影响并向用户提供相关干扰报吿,实验室可对检测系统的特异性参数进行验证。本准则主要用于对常规临床实验室定量方法进行干扰评价,所用样本类型包括血清、血浆、脑脊液、尿液及其他体液。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F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和定义JCGM 200:2008 国际计量术语(International vocabulary of metrology)?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3 实验室安全干扰评价实验中使用的所有样品均应按感染性物质处理。正确处理实验室废弃物、实验人员防护及实验室环境应符合国家相应法规要求,具体措施可参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4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准则。4.1 干扰 interference在临床化学中,被测物浓度因样品特性或其它成分的影响而出现的临床显著性偏差。这种影响可见于检测系统的非特异性、指示反应响应不佳、被测物活性抑制等情况。注: 分析前影响虽也可使被测物浓度产生临床显著性偏差,但不属于分析干扰。4.2 干扰物 interfering substance不是被测量,但对测量结果有影响的量。JJF1001-1998,定义4.84.2.1 内源性干扰物 endogenous interferent因病理原因在样品中出现的物质(如胆红素或血红蛋白),可干扰对其他物质的检测。4.2.2 外源性干扰物 exogenous interferent样品中来自于体外的可干扰其他物质检测的物质(如药物及其代谢物、样品防腐剂等)。4.3 干扰标准 interference criteria被测物浓度与真值间可产生的最大允许干扰偏差,此偏差可能影响医生的医疗决定。4.4 被测量 measurand作为测量对象的特定量。JJF1001-1998,定义4.74.5 特异性 specificity干扰物存在时分析系统可以正确区分或检测被测量的能力。4.6 分析非特异性 nonspecificity检测系统中某试剂与被测量之外的物质产生反应。注: 非特异性常由抗体、酶、离子载体、试剂等与被测量外其他成分形成复合物或发生其他反应所致。4.7 总分析误差 total analytical error等同于JCGM 200:2008中的测量误差(measurement error),指测定值与参考值间的差异。JCTM 200:2008 定义2.165 干扰实验方案5.1 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5.1.1 干扰物的干扰效果检测方法的总分析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样品特异性偏差。方法学评价时通常只考虑前2者,样品特异性偏差常被认为与特定样品有关,不属于方法学的计量特征。但如果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易受某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则干扰物即可引起系统误差也可引起偶然误差。当采用特异性更好的方法做为比对方法时,特定病人群体样品中某中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可引起系统偏差,而偏离平均偏差的个体差异则成为总偶然误差的成份。某些方法中随机干扰效果超过不精密度成为偶然误差的主要来源。对于个体病人,干扰物的干扰效果可随样品中干扰物浓度的不同发生变化,这可被误认为是病人病情的改变。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补偿或修正,使干扰效果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减小。对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如胆红素、血红蛋白、脂类等),可通过样品前处理、样品空白、血清基质校准或数学修正等方法减少干扰效果。5.1.2 干扰效果机制干扰物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有: 化学效应:干扰物通过与试剂竞争或抑制指示反应改变反应结果,也可通过络合或沉淀作用改变分析物的形式。 物理效应:干扰物可具有与被测量相近的性质,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检测时的电极反应等。 基质效应:干扰物可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等,从而改变被测量浓度。 酶抑制作用:干扰物可与金属激活因子形成螯合物、与催化位点结合、氧化必需巯基基团而改变被测量或试剂中酶的活性。 检测方法的非特异性:干扰物以与被测量同样的方式参与反应。尽管非特异性与干扰有所不同,但对实验结果的效果的相同的。如:酮酸在碱性苦味酸法测肌酐时发生反应,吲哚硫酸盐在重氮法测胆红素时发生反应,免疫化学中的交叉反应等。 水的取代效应:非水溶性物质(蛋白、脂类等)可通过取代液体血浆量影响活性测量。但如测定的是血浆水中被测量的浓度,则不存在水的取代效应。5.2 干扰标准及被测量与干扰物实验浓度的确定5.2.1 建立被评价方法的干扰标准因干扰所致的允许误差标准与实验结果的临床应用有关,可通过总允许误差进行推断。总允许误差(TEa)包含方法学偏差、不精密度及干扰成份,是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要求。对于已明确提出准确性要求的分析物,可从总允许误差中减去方法学偏差、不精密度及相应生物学变异,剩余残差即为干扰成份。对于无明确准确性要求的分析物,可采用下述方法确定总允许误差。a) 根据生物学变异确定总允许误差:不同被测量均有其固有的个体内(CVI)及个体间生物学变异(CVG),现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检测方法的理想质量指标为结果偏倚,总允许误差。对因方法学或技术能力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的分析项目,可使用最低质量规范。据生物学变异导出的常见生化检验项目质量规范见附录A。b) 通过临床实践得出总允许误差:基于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经验,经过广泛讨论,由专业学会、组织或个人在专业建议或指南中提出的准确性指标。c) 据分析变异确定总允许误差:干扰标准也可从总的长期分析不精密度中得出。如果干扰物所引起的误差小于一个标准差,则可认为被评价干扰物的作用不大可能影响临床决定,因此不认为这种物质是干扰物。但考虑到现有的检测系统常具有极佳的精密度,用这种方法决定干扰标准可能使很多物质的干扰效果放大。d) 基于法规和室间质量评价的质量规范:总允许误差也可以从有关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法规中得到。如CLIA88法规文件中提供的常见检测项目的质量规范。常见生化检验项目的CLIA88质量规范见附录A。5.2.2 被测量实验浓度的确定通常选取被测量的2个医学决定水平作为干扰实验时的被测量浓度,也可根据临床需要选用参考范围的高限或低限或病理浓度。附录B 中列出了常见被测量的建议实验浓度。5.2.3 可能引起干扰作用的物质清单干扰实验开始前应根据被评价方法的检测原理和预期用途列出可能引起干扰效果的物质清单。常见的可能产生干扰作用的物质有: 样本中的异常物质:溶血、黄疸、脂血。 药物:常见处方与非处方药,接受某项目检测的特定病人群体中常用的药物。 代谢物: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生化代谢物与药物代谢物。 样品添加剂及在样品采集与处理过程中可与之接触的物质:抗凝剂(肝素、EDTA、柠檬酸盐、草酸盐等)与防腐剂(NaF、HCl、碘醋酸盐等),血清分离胶,样品采集容器及胶塞、导管、导管冲冼液、皮肤消毒剂、手部清洁剂、玻璃清洗液、手套粉未等。 文献中提及的对与被评价方法类似的其他方法有干扰作用的物质。 饮食:咖啡因、-胡萝卜素、罂粟籽等。5.2.4 干扰物的实验浓度进行干扰实验时干扰物的浓度可根据表1中的原则确定,常见可能内源性干扰物的建议实验浓度见附录C,药物干扰物的建议实验浓度请参见有关文献。表1 干扰物的实验浓度确定原则可能干扰物样品类型干扰物实验浓度药物与代谢物血清、血浆与全血至少三倍于治疗药物浓度或最高预期浓度尿液至少三倍于24小时尿清除率内源性干扰物血清、血浆与全血目标病人群体中预期最高浓度抗凝剂与防腐剂血清、血浆与全血五倍于添加浓度尿液五倍于24小时尿清除率样品采集与处理设备血清、血浆、全血、尿液样品与设备接触24小时,样品体积应与实际使用相同,需注意防止样品蒸发与不稳定分析物的丢失,同时应准备一份与实验样本相同的对比样本,此样本除了不与实验设备接触外其余处理过程均与实验样本相同。5.3 对实验操作人员的要求实验操作人员应熟悉被评价检测系统的性能,熟练掌握操作流程,明确样品的正确处理方法,在确保仪器状态正常的情况下采用适当的校正品对仪器进行校准。5.4 对检测系统的要求5.4.1 仪器仪器性能应满足干扰实验的要求。精密度应与厂家参数相一致,也可根据相应卫生行业标准进行精密度评估。方法学偏差应通过回收实验或方法学比较实验(参见相应卫生行业标准)确定,恒定偏差不会影响干扰实验结果,但比例性偏差却可能造成对干扰实验结果的错误判断。仪器检测时不应存在明显的携带污染。在实验开始前,分析系统应表现出稳定的运行状态。实验期内应据统计学质控程序对运行状态进行监测。5.4.2 试剂进行干扰实验时应采用有效期内的相同批号试剂。试剂的贮存与配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5.4.3 校准品应采用与被评价试剂配套的校准品或经实验验证可用于被评价检测系统的产品。校准品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仪器校准步骤与间隔应按照实验室内标准操作程序进行。5.5 干扰物筛查实验5.2.3中列出的干扰物清单中可能包括多种物质,需要通过干扰物筛查实验对这些物质进行初步鉴别。实验方法为首先在基础样品中添加较高浓度的可能干扰物质,使之成为实验样品,然后分别检测实验样品与对照样品中的被测量浓度,通过配对t检验判断两样品的测定结果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如没有统计学意义,则由此物质引起的偏差不会影响临床决定,不认为此物质是干扰物。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考虑此物质可能具有干扰作用,需进一步实验以确定干扰物浓度与其产生的干扰效应间的关系。5.5.1 样品制备5.5.1.1 基础样品从未服用过药物的健康人群中采集新鲜标本(血清、尿液等),将标本混匀后即成为基础样品。如新鲜标本难以取得,也可采用冰冻或冻干样品。但应注意这类样品中含有防腐剂与稳定剂或其他可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成分。因此在应用此类样品之前应参照相应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对其基质效应进行评价。确定基础样品中的被测量浓度,可通过添加纯分析物使样品中被测量浓度达到医学决定水平。5.5.1.2 干扰物原液干扰物质的纯品多为固体,需要用适当的溶剂将其溶解,制成干扰物原液。如所用的是药品级制品,应注意所含赋形剂、防腐剂、杀菌剂、抗氧化剂、着色剂、调味剂、金属氧化物、填充物等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溶剂应使干扰物充分溶解且不会影响检测结果。常用溶剂有纯水、HCl 或NaOH溶液、乙醇或甲醇、丙酮、二甲基亚砜等。原液浓度应至少20倍于实验浓度,以减少对基础样品基质的稀释。应注意防止有机溶剂的挥发并考虑其在水中的溶解度。5.5.1.3 实验样品与对照样品以20倍于实验浓度的干扰物原液为例,实验样品与对照样品的制备方法见表2。注意样品制备时取样体积必须准确,必要时可采用容量瓶。表2 实验样品与对照样品的制备样品制备种类与体积样品制备方法基础样品用量ml干扰物原液用量ml溶剂用量ml实验样品10ml9.50.500对照样品10ml9.500.505.5.2 测定重复次数为排除被评价方法的精密度对干扰效果的影响,每份样品的测定次数需根据统计学检验的置信水平与检验效能及被评价方法的批内精密度与干扰标准计算得出。干扰方向不明确时使用双侧检验,计算公式见式(1),干扰方向已确定时则使用单侧检验,计算公式见式(2)。(1)式中:z1-/2 双边检验100(1-)%置信水平时正态分布所对应的百分位数。z1- 检验效能100(1-)%时正态分布所对应的百分位数。s 被评价方法的批内重复性标准差。dmax 在被测量实验浓度下的干扰标准。(2)式中:z1- 单边检验100(1-)%置信水平时正态分布所对应的百分位数其余字母项所代表内容见式(1)。常见置信水平与检验效能下的z值见表3。表3 常见置信水平与检验效能下的Z值置信水平/检验效能0.9000.9500.9750.9900.995z1.2821.6451.9602.3262.576为便于使用,表4中列出了95%置信水平与检验效能下不同干扰标准所需要的样品重复测定数(见下页)。表4 95%置信水平与检验效能下不同干扰标准所需样品测定数a dmax/s重复数dmax/s重复数0.8411.5121.0261.6101.1221.881.2182.071.3162.551.4143.03a 注:dmax/s为干扰标准与重复性标准差的比值。5.5.3 测定步骤1) 将实验样品(T)与对照样品(C)按5.5.2中计算出的重复数n各分装n份。2) 用被评价方法检测样品中被测量浓度,样品测定顺序为C1T1C2T2C3T3CnTn。3) 如检测系统存在携带污染,可在检测过程中加测对照样品以减少实验样品的可能污染,测定顺序为C1T1CxCxC2T2CxCxC3T3CxCxCnTn。此处Cx为加测的对照样品,其测定结果不参加实验数据分析。4) 记录检测结果,格式可参照附录D。5.5.4 数据处理与分析a) 计算干扰效果:用实验样品与对照样品测定均值间的偏差(dobs)表示干扰效果,计算公式为:(3)式中: - 实验样品测定均值。-对照样品测定均值。b) 计算界值dc: 双侧检验时界值计算公式为式(4),单侧检验时界值计算公式为式(5)。(4)(5)式中:dnull 无效假设的值,常为0。z(1-/2 ) 相对于双边检验100(1-)%置信水平时正态分布的百分数。z(1-) 相对于单边检验100(1-)%置信水平时正态分布的百分数。s 被评价方法的批内重复性标准差。n 样品重复次数。c) 计算干扰效果的95%置信区间:(6)式中:t0.975,(n-1) 自由度为n-1,t分布的第97.5%概率密度值。当n30时 t0.975,(n-1)近似等于2.0。s 被评价方法的批内精密度。n 每个样品的重复次数。其余字母项代表内容见式(3)。d) 结果分析:如果,则可判断由被评价干扰物所致偏差未超过允许标准,不认为此物质为干扰物。反之则认为被评价干扰物对被评价方法有明显干扰作用。5.6 干扰物剂量效应评价实验对于经干扰筛查证明对被评价方法有明显干扰作用的可能干扰物,需对其在不同浓度下对测定结果的干扰效应进行评价。5.6.1 样品制备5.6.1.1 基础样品参见5.5.1.1制备方法。5.6.1.2 干扰物原液参见5.5.1.2制备方法。5.6.1.3 干扰物高实验浓度样品与低实验浓度样品干扰物高实验浓度样品制备方法参见5.5.1.3中实验样品的制备,其干扰物终浓度可参见附录C。干扰物低浓度样品的制备参见5.5.1.3中对照样品的制备,其干扰物终浓度为临床标本中此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常可忽略为零。5.6.1.4 实验样品系列的制备将5.6.1.3中干扰物高实验浓度样品与低实验浓度样品定量混合,可得到干扰物浓度介于两样品之间的一系列实验样品。确定线性剂量相关关系时需要5个浓度水平。具体制备方法见表5。表5 干扰物不同浓度系列样品的制备系列样品号高实验浓度样品用量ml低实验浓度样品用量ml101022.57.535.05.047.52.551005.6.2 测定重复次数与干扰筛查实验一样,评价干扰物剂量效应时也需排除方法精密度对结果的影响,通常每个水平重复测定3次即可满足要求。5.6.3 测定步骤1) 将实验系列样品每份分装3支。2) 所有样品一次检测完成。将样品按干扰物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命名为样品1、2、3、4、5,则检测顺序为第一组测定按升序(12345),第二组测定按降序(54321),第三组为升序。3) 也可按随机数表为样品进行分组,决定检测顺序。4) 记录检测结果,格式可参照附表E。5.6.4 数据处理与分析计算最低干扰物浓度样品的测定均值,用5个水平样品的每个测定值减去此均值得出不同浓度干扰物的干扰效果。以干扰效果为Y值,干扰物浓度为X值,绘出干扰物剂量相关曲线。根据曲线趋势进行数据分析。5.6.4.1 线性相关如曲线为近似直线,可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数学模型为:(7)式中:Yij 第i个样品第j次重复测定时的干扰效果值。Xij 第i个样品的干扰物浓度。a 截距。b 斜率。Eij 第i个样品第j次重复测定时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差。a) 计算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参数:通过回归分析,可得到Yi与Xi间的数学关系式及相关参数,其中斜率b的计算公式为:(8)式中: -全部样品的干扰物浓度均值。 -全部样品的干扰效果均值。其余字母项代表内容见式(7)。截距a的计算公式为:(9)式中:字母项代表内容见式(8)。回归方程的估标准误计算公式为:(10)式中: -样品中干扰物浓度为xij时由回归方程得出的y预测值i - 样品数,此处为5。j - 每份样品的重复测定次数,此处为3。其余字母项代表内容见式(7)。回归方程斜率b的标准误sb计算公式为:(11)式中:字母项代表内容见式(7)、(8)、(10)。b) 对斜率b进行统计学检验:对回归方程的斜率b进行t检验。设总体回归系数为,假设检验为H0: =0,H1: 0。计算统计量t :(12)式中:- 总体回归系数,此处为0。b - 回归方程的斜率。sb - 回归方程斜率b的标准误。由t值表查出t(0.05,i.j-2),如 ,表明p0.05,否定H1,接受H0,直线回归方程不成立。对于非线性相关结果,可参照5.6.4.2进一步处理。c) 计算干扰物浓度对测定结果干扰效应的95%置信区间:某一确定干扰物浓度对测定结果干扰效应的双侧95%置信区间的计算公式:(13)式中: -样品中干扰物浓度为xi时由回归方程得出的y预测值t0.025,(i.j-2) -自由度为i*j-2,此处为13,t分布的第2.5%概率密度值。xi - 第i个样品的干扰物浓度,此处与xij相同。其余字母项代表内容见式(7)、(8)、(10)。d) 结果分析:回归方程的斜率b表示干扰物每个浓度单位所造成的干扰效果,斜率为正表明干扰物引起正向干扰,反之为负向干扰。截距a表示对内源性干扰物浓度的修正。干扰物任意浓度下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程度可由回归方程得出。5.6.4.2 非线性相关如干扰剂量效应曲线为非线性,可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最佳拟合曲线与数学模型,置信区间可用适当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程序计算。具体计算方法较为复杂,建议采用统计学软件,如SPSS、SAS等进行计算。根据得出的最佳数学模型可推断出在评价范围内任意干扰物浓度所引起的干扰效应值。6 干扰实验报告干扰实验报告中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 被评价检测系统的名称、品牌、型号,所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的生产厂家、批号b) 被测量的名称c) 被评价干扰物化学名称或通用名称d) 干扰评价方案依据e) 干扰实验中使用的样品类型及被测量浓度与干扰物浓度f) 表述干扰效果的相关数据或方程g) 在描述干扰效果时,可用以下方式: 列出干扰物质的特定浓度,高于此浓度可引起超过干扰标准的偏差 列出干扰物质的特定浓度,低于此浓度未观察到具临床意义的干扰h) 当定量信息无法得到或引用参考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时,须将可能干扰物质及其对被评价方法不具干扰性的信息以方法特异性说明的方式进行总结说明。AA附录A (资料性附录)附录A 常见生化项目质量指标基于生物学变异的质量规范CLIA88中的质量规范分析项目允许CV%允许的偏倚(%)允许总误差(Tea,%)允许变异允许的偏倚允许总误差期望最低ALT12.2232.148.16.67%10.0%20%AST65.415.222.86.67%10.0%20%AMY4.87.815.723.510.0%15.0%30%LDH4.34.39.514.26.67%10.0%20%CK11.411.530.345.510.0%15.0%30%GGT6.910.822.233.3ALP 3.26.411.717.510.0%15.0%30%TP1.41.23.45.23.33%5.0%10%ALB1.61.33.95.83.33%5.0%10%T-BIL12.81031.146.6D-BIL18.414.244.566.8UA4.34.811.917.95.67%8.5%17%UREA6.25.515.723.50.33mg/dl或4.5%1mg/dl或4.5%2mg/dl或9%CREA2.23.46.910.40.1mg/dl或5%0.15mg/dl或7.5%0.3mg/dl 或15%GLU3.32.37.911.82mg/dl或3.3%3mg/dl或5%6mg/dl或10%T-C34.1913.63.33%5.0%10%TG10.510.728428.33%12.5%25%LDL-C4.26.813.620.4HDL-C3.65.211.116.610.0%15.0%30%Apo A13.33.79.113.6Apo B3.5611.617.5K2.41.85.88.70.17mol/L0.2mmol/L0.5mmol/LNa0.40.30.91.30.13mmol/L2mmol/L4mmol/LCl0.60.51.52.21.67%2.5%5%Ca10.82.43.60.33mg/dl0.5mmol/L1.0mg/dlMg1.81.84.87.28.33%12.5%25%P4.33.210.215.3BB附录B (资料性附录)附录B 常见被测量的建议实验浓度分析物分子量实验浓度低值实验浓度高值浓度单位SI单位浓度单位SI单位对乙酰氨基酚151.1633mol/L5g/mL199mol/L30g/mL丙酮58.080.34mmol/L2mg/dL3.4mmol/L20mg/dL白蛋白 66 000 35g/L3.5g/dL50g/L5g/dL醛固酮360.440.2nmol/L8ng/dL1.1nmol/L40ng/dL甲胎蛋白 66 000 300ng/L30ng/dL150g/L150ng/mL氨17.0310mol/L14g/dL80mol/L112g/dL载脂蛋白A1 28 000 0.8g/L80mg/dL1.8g/L180mg/dL载脂蛋白B 549 000 0.6g/L60mg/dL1.3g/L130mg/dL结合胆红素584.673.4mol/L0.2mg/dL86mol/L5mg/dL未结合胆红素584.6717mol/L1mg/dL257mol/L15mg/dLC反应蛋白 114 000 0.01g/L1mg/dL0.04g/L4mg/dL离子钙40.081mmol/L4mg/dL2mmol/L8mg/dL总钙40.082mmol/L8mg/dL3mmol/L12mg/dL卡巴咪嗪236.2612.7mol/L3g/mL50.8mol/L12g/mL氯35.590mmol/L90mEq/L110mmol/L110mEq/LHDL胆固醇386.660.9mmol/L35mg/dL1.8mmol/L70mg/dL总胆固醇386.663.88mmol/L150mg/dL6.47mmol/L250mg/dL总CO244.0120mmol/L20mEq/L35mmol/L35mEq/L皮质醇362.47138nmol/L5g/dL828nmol/L30g/dL肌酐113.12133mol/L1.5mg/dL442mol/L5mg/dL地高辛780.920.5nmol/L0.4ng/mL2.6nmol/L2ng/mL肾上腺素183.21218pmol/L40pg/mL546pmol/L100pg/mL雌三醇288.39139nmol/L40ng/mL1040nmol/L300ng/mL乙醇46.072.17mmol/L10mg/dL21.7mmol/L100mg/dL铁蛋白 474 000 45pmol/L20ng/mL449pmol/L200ng/mL叶酸441.411nmol/L5ng/mL34nmol/L15ng/mL附录B 常见被测量的建议实验浓度(续表1)分析物分子量实验浓度低值实验浓度高值浓度单位SI单位浓度单位SI单位铁55.847.2mol/L40g/dL26.9mol/L150g/dL铁结合力 NA 44.8mol/L250g/dL80.6mol/L450g/dL乳酸盐(乳酸)90.080.7mmol/L6.3mg/dL2.6mmol/L23.4mg/dL铅207.191.21mol/L25g/dL4.83mol/L100g/dL锂6.9390.2mmol/L0.14mg/dL1.5mmol/L1mg/dL镁24.311.6mmol/L3.9mg/dL2.6mmol/L6.3mg/dL去甲肾上腺素169.180.65nmol/L110pg/mL4.14nmol/L700pg/mL苯巴比妥232.24215mol/L5g/mL1722mol/L40g/mL苯丙氨酸165.1961mol/L1mg/dL1211mol/L20mg/dL苯妥英252.2812moI/L3g/mL79moI/L20g/mL无机磷30.970.8mmol/L2.5mg/dL2.1mmol/L6.5mg/dL钾39.13mmol/L3mEq/L5mmol/L5mEq/L前白蛋白 30 000 100g/L10mg/dL400g/L40mg/dL普里米酮218.2614mol/L3g/mL55mol/L12g/mL普鲁卡因酰胺235.3317mol/L4g/mL42mol/L10g/mL孕酮314.473.2nmol/L1ng/mL64nmol/L20ng/mL总血清蛋白 NA 60g/L6g/dL80g/L8g/dL奎尼丁324.426.2mol/L2g/mL15mol/L5g/mL水杨酸盐138.120.14mmol/L2mg/dL1.45mmol/L20mg/dL钠22.99130mmol/L130mEq/L150mmol/L150mEq/L睾酮288.431.7nmol/L50ng/dL10.4nmol/L300ng/dL茶碱180.1733.3mol/L6g/mL111mol/L20g/mL转铁蛋白 77 000 2g/L200mg/dL4g/L400mg/dL总甘油三酯 NA 1.7mmol/L150mg/dL5.6mmol/L500mg/dL酪氨酸181.19221mol/L4mg/dL1104mol/L20mg/dL尿素 60.06 (Urea) 28.01 (Urea N) 3mmol/L9mg/dL7mmol/L40mg/dL尿酸168.110.2mmol/L3mg/dL0.5mmol/L9mg/dL丙戊酸144.2135mol/L5g/mL693mol/L100g/mL维生素B121355.42148pmol/L200pg/mL740pmol/L1000pg/mL附录B 常见被测量的建议实验浓度(续表2)分析物分子量实验浓度低值实验浓度高值浓度单位SI单位浓度单位SI单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6 7005IU/L5mlU/mL50IU/L50mlU/mL黄体生成素(LH)30 0005IU/L5mlU/mL110IU/L110mlU/mL卵泡刺激素(FSH)30 0005IU/L5mIU/mL40IU/L40mIU/mLN-乙酰普鲁卡胺 (NAPA)277.3718mol/L5g/mL108mol/L30g/mL促甲状腺素(TSH)28 0000.3mIU/L0.3IU/mL8mIU/L8IU/mL游离甲状腺素(FT4)776.8713pmol/L1ng/dL32.5pmol/L2.5ng/dL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650.983.9pmol/L250pg/dL10.8pmol/L700pg/dL葡萄糖180.164.4mmol/L80mg/dL6.7mmol/L120mg/dL血红蛋白 16 114 100g/L10g/dL200g/L20g/dLCC附录C (资料性附录)附录C 常见内源性干扰物的建议实验浓度干扰物分子量参考区间1病理值2建议实验浓度3乙酰乙酸102 0.1 mmol/L 2 mmol/L 2.0 mmol/L 丙酮58 0.05 0.34 mmol/L12 mmol/L 12 mmol/L氨80 11 32 mol N/L 107 mol N/L 107 mol N/LL-抗坏血酸176 23 85 mol/L 114 mol/L -胡罗卜素537 0.19 1.58 mol/L 3.7 11.2 mol/L 3.7 mol/L 碳酸氢盐84 21 28 mmol/L 10 45 mmol/L 35 mmol/L 胆汁酸 390 513 0 10 mol/L 30 mol/L 结合胆红素 778 971 0 3.4 mol/L (adult) 513 mol/L 342 mol/L 未结合胆红素585 5 21 mol/L (adult) 684 mol/L 342 mol/L 总钙40 1.90 2.55 mmol/L 5.0 mmol/L 5.0 mmol/L 鹅脱氧胆酸 392 0 1.61 mol/L 2.5 mol/L 30 mol/L 氯35 98 107 mmol/L 85 160 mmol/L 120 mmol/L 胆固醇387 2.95 5.2 mmol/L4 13 mmol/L 13 mmol/L 胆酸4080.07 0.91 mol/L 2.67 mol/L 肌酐113 53 115 mol/L 115 mol/L 442 mol/L 总游离脂肪酸 0 0.92 mmol/L 2.76 mmol/L 果糖180 56 333 mol/L 1000 mol/L 半乳糖180 2 g/L 2 g/L 乳酸盐90 0.5 2.2 mmol/L 6.6 mmol/L 6.6 mmol/L 镁24 0.65 1.05 mmol/L 5 mmol/L 15 mmol/L 油酸282 27 81 mol/L 软脂酸256 1 0.2 2.0 mmol/L6.0 mmol/L 附录C 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