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铜 成 本 分 析铜相关成本计算电解铜是由铜精矿加工成粗铜以后,再提炼出精铜的产物。而整个冶炼过程中所涉及的费用为TC/RC。据外媒2011年9月23日报道,由于来自智利的合同铜精矿未能及时到港,7月份至9月初现货市场的铜精矿精炼费TC/RC下跌了18%,过去两周以来更进一步下跌至每吨50-60美元和每磅5-6美分。其中7月初时的铜精矿精炼费Tc/Rc是每吨85美元/每磅8.5美分,9月初时跌至每吨70美元/每磅7美分。计算出综合加工费就等于计算出铜精矿的价格,因为由铜精矿生产出电解铜的价格就是LME铜价减去综合加工费。假设进口铜精矿含铜25%,冶炼过程的回收率96.5%,TC/RC按均价算,TC为55美元/吨,RC为5.5美分/磅费用计算如下粗炼费=1/cu%/回收率*TC=1/25%/96.5%*55=228美元/吨精炼费=RC*2204.62/100=5.5*2204.62/100=121.25美元/吨(1吨=2204.6磅,1美元=100美分)由此,综合加工费=粗炼费+精炼费=228+121.25=349.25美元/吨(2235元人民币)而上海港进口铜最新铜精矿市场上25%规格的铜精矿为11500元/毛吨,折合11500/25%=46000元/金属吨;云南昆明25%规格铜精矿为44550,可综合按均价45300计算,其他杂税费按1000元计算,再添加上综合冶炼加工费2235元,即可得价格为48000元。由于沪铜与伦铜的同步性,可按照沪铜期货算,则期货1111合约最新结算价52240元/吨,因此铜价还有约4200元的利润压缩空间。 世 界 铜 供 需 状况1.2000-2010全球供需变化2000-2010年十一年间的世界铜需求与供应情况如图表1所示,此数据来源于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 图表1:20002010年世界精铜供需状况 单位:万吨/年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世界铜矿产量1320.31363.31357.71375.71459.41492.41499.11547.41552.81575.41607.4世界铜矿产能1427.71453.21519.31533.81607.21682.61714.11809.81873.91951.31984.4世界产能利用率92.593.889.489.790.888.787.585.582.980.781.0世界精铜产量1479.61563.81535.41572.71591.81657.21729.11793.41822.21837.71813.4世界精铜消费量1518.51501.415211571.71683.31668.31705.81823.91805.61819.81854.1供需平衡-38.962.414.4-44.6-91.5-11.223.3-30.516.717.9-15.9 根据此数据,在过去十一年间,世界铜矿产量由2000年的1320.3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607.4万吨,增幅为21.7%。同时,在十年中,世界铜矿平均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8%左右,而产能利用率在近几年则有明显下降。在2008以来,由于主要铜矿品级下降,罢工,技术性故障以及铜冶炼厂的暂时关闭或产量消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此时段的产能利用率低于82%,而铜矿产能年增速只有0.9%,而铜矿产量在过去十一年中的平均增长率则为2.1%。在年度铜矿产量方面,2000-2010年度最重要的几项变化包括:智利产量增长至80万吨;秘鲁与中国铜矿的扩产和新建项目,其产量合计增长180万吨;而墨西哥与美国的铜矿产量则下降大约40万吨(21%)。分地区来看,非洲产量增长125%至60万吨,拉美,亚洲及欧洲产量分别下降32%(170万吨),28%(70万吨)及6%(9万吨),北美产量下降22%至53万吨,而大洋洲产量保持稳定(仅下降1%)。在过去十一年间,世界年度精铜产量由2000年的1479.6吨增长22.6%至2010年的1813.4万吨,折合年增长率为2.5%。初级铜及再生铜产量分别增长22%和39%。在此期间,再生铜产量平均份额保持在13.8%。由于铜精矿的紧缺及高企的铜价,在综合影响下,这一比例在近年达到15.4%。过去十一年间,世界精铜消费量由1518.5万吨增至1854.1万吨,增幅为22%,折合年增长率为2.2%。中国需求的快速增加极大地提振了世界铜需求量,中国表观消费量在十一年间增长420%达至792万。分地区来看,非洲需求增长200%至20万吨;除中国外的亚洲地区增长7%至26万吨,除欧盟外的欧洲增长了55%至27万吨。需求的减少主要来自于美国,欧盟和大洋洲。2.全球主要铜矿出口国智利方面,智利是全球第一大铜矿生产国和全球第一大铜出口国,智利现计划至2014年将其产能提高700万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这个计划或不会顺利实现。首先,智利大多数的新增产能主要来源于四大矿场,而这四大矿场产能扩张的数值就现阶段来看每年尚不足5万吨铜。尽管Collahuasi, Los Bronces, Los Pelambres及Andina有在2010-2014年的扩张计划,但EI Teniente, Mantoverde, Salvador, Escondida及Zaldivar亦计划在这四年中关闭近40万吨的产能。据ICSG预测,2010-2014年智利净增产能或不会超过90万吨。 秘鲁方面,秘鲁是全球第二大铜生产国,秘鲁计划在2014年前增加其铜矿产能90万吨,而2014年后产能将增加超过110万吨。具体计划为Quellaveco产能增加22.5万吨,Canariaco增加10万吨,Coroccohuayco 增加5万吨,La Granja扩产44万吨及Michiquillay增产30万吨。其中2011年秘鲁总体产能增加量不会超过5万吨,但2012年其将超过15万吨,2013年达到顶峰或至60万吨,而2014年的产能增加计划幅度为25万吨。赞比亚方面,赞比亚是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产铜国,赞比亚计划将其19座铜矿产能在2012年提高到120万吨以上的水平,这意味着赞比亚将会有更多的矿场进入投产状态。具体如下,2011年总体产能为110万吨左右,2012超过120万吨产能,2013年迫近140万吨而2014年产能则增加至150万吨附近。 图表2:20052010年智利和赞比亚铜矿产能 单位:万吨/年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智利490502.8550570600540赞比亚55.65051.157.566.274秘鲁5450.8511271271223.新兴国家铜需求状况全球铜消费的区域性结构在近2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0年,发达经济体的铜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68%;而转至2009年,发达经济体的全球铜消费总量已不足35%。发展中经济体的崛起在带动了全球铜消费的同时也使得铜消费的市场份额发生转变。其中以中国为首的“金砖五国”在2009年的消费总量占全球总计消费量的44%,而其中85%的贡献来自于“中国需求”。2005-2010年金砖五国中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的年度需求如图表3所示: 图表3:20052010年金砖四国年度精铜需求状况 单位:万吨/年200520062007200820092010中国365.6361.0486.1490714792俄罗斯66.769.368.75046.226印度39.740.744.250.757.363巴西31.234.433.43831.536 印度,消费力远不如中国,但有巨大潜力。在1990-2009期间,印度的铜消费增长率维持在年均8%的水平,带动了印度铜消费量由1990年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上涨至2009年的3%。印度在2009年总计消费了57.3万吨铜,同比增长13%,这主要源于印度本国增长的铜需求及印度政府推出的利多金属产品的进出口刺激政策。尽管后期印度的铜消费量将受其电子产业快速增长而保持扩张态势,但其低于30%的城市化进程、落后的电力及运输系统严重的影响了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使其无法比肩中国巨大的铜消费力。但值得一提的是,现阶段印度的人均用铜量不足1公斤,其后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俄罗斯,增长前景并不明朗。俄罗斯的铜消费变化比较曲折。在1990年前苏联解体前,苏联总计年消费约100万吨铜,占全球铜消费总量的9%。而1990年后,俄罗斯的铜消费则受到了苏联解体及其经济转型的严重影响,长期维持在低位。在1999年俄罗斯年精铜消费量创下15.8万吨的新低后,随着近几年俄国加大力度的外商投资及其国内消费的上涨拉动,其铜的消费态势出现稳步好转迹象。但是随着2009年俄国经济因石油大跌而出现大幅回撤(因俄罗斯经济前期很依赖于石油出口),其国内以汽车行业为首的工业活动受到严重打击,铜需求量在当年几乎减半。后期俄罗斯的铜消费前景仍有待观察,倘若原油价格维持上涨态势,俄罗斯经济将会加速复苏,这对铜消费会起到拉动作用。巴西,铜消费仍在复苏中。尽管巴西铜消费增长率小于中国和印度,但其铜的消耗量仍由1990年的12.87万吨上涨至2009年的31.5万吨。巴西铜消费量的增长并不稳定,在1990-2000这十年期间,巴西铜需求量年均增长率达10%,一度达到年耗铜33.05万吨的高位。但后来其铜消费增长率出现滞涨,尤其是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巴西年均铜消费量下降了16%。这与中国及印度在金融危机时仍能保持消费正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现阶段巴西的铜消费正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逐渐复苏,预计后期其需求将逐步放大。中国,全球铜消费的主要驱动力,未来仍将扮演铜市消费引擎。“中国需求”是推动全球铜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1990年,中国消耗了51.2万吨铜,占当时世界用铜总量的5%。而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及近20年内(1990-2009)年均10%的GDP增幅,加速了中国对精铜的需求。至2009年,中国年均铜消费650万吨,已超过全球精铜消费总量的33%。中国未来铜需求仍有大幅增长的空间,这点从城市化率及人均铜消费量可以反映出。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率仍然较低,维持在44%的水平上,而美国的城市化率却在82%,这显示出未来中国的城市化率仍有增长空间。人均铜消耗量现阶段为4.2公斤,而这一数值亦远不如德国、意大利及日本。总体看,未来几年中国铜消费仍会增长,中国仍将扮演铜市的消费引擎。金 砖 五 国一、简介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来自这四个国家的英文国名开头字母所组成的词BRIC ,指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2010年12月23日,中国外交部长与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长通电话时表示,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该合作机制,合称金砖五国。二、全球地位作为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金砖五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五国中的俄罗斯和中国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巴西、印度、南非目前都是非常任理事国。2010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18%,贸易额占世界的15%。三、GDP总量2010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为3.9%,而“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速是中国10.3%、印度10.1%、巴西7.5%、俄罗斯4.0%、南非2.8%。五国加权几何平均增长8.8%,高于世界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金砖国家主要年份GDP占世界的比重(单位:10亿美元;联合国数据)地区2010年2010年2005年2005年2000年2000年GDPGDP比重(%)GDPGDP比重 (%)GDPGDP比重 (%)世界62909.271004571910032244100金砖国家11110.917.675036.8511.022697.958.37巴西2089.83.32882.041.93644.732中国58799.342302.725.041192.843.7印度13142.09840.471.84467.791.45俄罗斯1465.12.23764.571.67259.720.81南非3630.58247.050.54132.880.41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8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然而就是在2005年中国还只有2.3万亿美元,只占日本的一半。如果今后中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美国为3%,世界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则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高盛的预测为2027年,JP摩根预测为2020至2025年期间。虽然时间有快慢,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则是异口同声。继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2大经济体后,印度紧随其后。9月20日,印度经济时报称, 2011年日本可能被再度超越,世界第三的位置将让贤于印度。2011年印度经济总量为4.06万亿美元,列全球第四位。巴西地理统计局指出,2001年至2010年,巴西GDP年均增长率为3.6%,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为2.4%,2010年巴西经济增长7.5%,是最近30年里巴西经济发展最快的10年。在20国集团中,巴西经济增长速度居第五位,仅次于中国、印度、阿根廷和土耳其。巴西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人均GDP也首次超过1万美元。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巴西已经超越法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根据俄罗斯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达到44.5万亿卢布(100卢布约合人民币20.52元),到2030年,俄罗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美国同类指标的70%。南非统计局2011年2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南非经济同比实际增长2.8%为3633.72亿美元,人均GDP为7282美元。农业和采矿业分别增长12.5%和17.1%,成为拉动本年度GDP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南非也是金砖五国中唯一的发达国家。四、贸易量世界贸易组织(WTO)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7%。新兴经济体是全球贸易增长的引擎,巴西在2010年第四季度出口同比增长38%,引领金砖四国的出口增长,进口同比增长34%;印度出口增长28%,进口仅增长2%;中国出口增长25%,进口增长30%;俄罗斯出口增长18%,进口增长26%。去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至2025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将达约6.3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份额提升至13%,比目前增长近1.5倍,这一增长幅度将为同期全球贸易增长的两倍,届时中国也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印度2010年对外贸易总额实现455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9%。其中,出口额1765亿美元下降4.7%,进口额2787亿美元下降8.2%,贸易逆差1022亿美元下降13.6%。汇丰银行分析预计,到2025年印度的对外贸易将增长156%将为9767亿美元,几乎是其2010年贸易额3389亿美元的三倍,届时印度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五个贸易国之一。根据巴西发展、工业和外贸部在10月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10月18日,巴西今年1月至10月的出口总额已突破2020亿美元,超过了2010年一整年的出口总额。巴西成为中国在金砖国家中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跃升为中国的第9大贸易伙伴。2010以来俄罗斯货物贸易增长迅速, 2010年俄罗斯货物进出口额为5599.7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43.9%。其中,出口3485.3亿美元,增长49.0%;进口2114.4亿美元,增长36.2%。贸易顺差1371.9亿美元,增长74.1%。但是俄罗斯贸易的主要问题是过度依赖原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料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受制于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的影响比较大。五、人口和城镇一体化人口联合国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人口将在2011年10月内突破70亿大关。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总人口为13.3,2015年中国人口将达14亿,2020年达14.5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人口总规模将达15亿左右。结构上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同时,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1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5元,城乡绝对差距10426元。2011年人口普查点印度全国总人口接近12亿。如果按照现在的17.64%增长率,印度将在2025年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在那时,印度则将新增2.15亿城市人口,届时,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8%。而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64%。2010年金砖国家人口构成情况单位:万人总人口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城市化率巴西1907016090299084.37%中国133787621867160149.68%印度118211353068290529.87%俄罗斯1419110371382073.08%南非49992932206758.65%城镇一体化我国城镇化滞后主要表现在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一国进入工业化后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城镇化率大概在55-60%之间。在我国,2009年人均GDP已达到3711美元,但是城镇化率仅为46.6%,比工业化后期城镇化应有水平低了10-15百分点。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一千多万农民转为城里人。妥善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消费扩大。比如今年一千万的保障房,需要1万亿的资金,而中央财政只出1000亿,其余靠地方筹措,“十二五”期间建3600万套保障房,需6-7万亿资金投入。城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是可以促进投资需求的扩大。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居民,城市需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如果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年投资需求就增加6.5万亿元。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测算,20102015年,城镇化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达到9万亿元。如果要在20年间,把1.3亿农民工市民化,城市每年需要建设保障性住房650万套(户均80平方米,共5.2亿平方米),拉动相关57个产业增长,创造2000万个就业岗位。二是促进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民消费份额与其人口比例是极不对称的,7亿农民在全国消费品市场所占份额仅为33%,而占全国人口43.9%的城镇人口,却占67%。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量相当于3个农民消费量之和。如果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转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如果7亿多农民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现在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印度农村人口占其总人口11.82亿的比例约为71,即印度农村人口已达8亿之多,超过同期中国农村人口,跃居全球第一。在印度国民经济中,消费是GDP的主体,占比64%左右。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印度的第二贸易伙伴,就家电行业而言,印度市场对于家电进口产品的依存度比较高,家庭电视、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的普及率较低。据了解,印度的空调价格约 2000元人民币,冰箱在2000至2500元。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印度国民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对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出口数据统计,2010年2月,中国出口至印度的电视机、碟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产品都呈现了同比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其中,空调器的出口增长超过10倍,印度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空调出口国。近年来印度消费电子市场规模也以超过30年度的复合增长率迅猛增长;到2012年,印度有望实现家电整体市场,五年翻两番,达160亿美元。 欧 洲 债 务 问 题偿债能力恶化一般政府支出大于一般政府收入是偿债能力下滑的直接原因,特别是福利支出在一般政府支出中占比过高,且存在下调刚性。当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时,财政收入无法弥补高额支出,必然导致政府债务恶化,赤字及债务占GDP比重持续攀升。高福利支出而经济基础薄弱是导致包括希腊、葡萄牙等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上涨过快的主要原因。即便经历了多次赤字削减计划,欧元区主要国家一季度社会福利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仍普遍超过40%。对于欧元区重债国而言,量出为入或量入为出的平衡财政短期内都难以实现。一般政府支出收入比持续攀升成为希腊、意大利等国偿债能力恶化的重要标志。今明两年欧洲债务国偿债压力大 欧洲五国到期债务及时间(单位:百万欧元)时 间2011.92011.102011.112011.122012.12012.22012.32012.4希腊国债本息到期分布13110970819131517815965361爱尔兰国债本息到期分布1201457336474462091303葡萄牙国债本息到期分布483035712368217022391862579西班牙国债本息到期分布27283237565107381357312846781724204意大利国债本息到期分布2155717860345241938516449629984227838236时 间2012.52012.62012.72012.82012.92012.12012.112012.12希腊国债本息到期分布946889028939615807111770爱尔兰国债本息到期分布639519120136葡萄牙国债本息到期分布181205310543796111775521476西班牙国债本息到期分布784468183141475447244278222072350意大利国债本息到期分布1125210856267432797025511221061755432805欧元区各国尤其是欧猪五国债券大量到期的时间点在今年年末和2012年初。欧债的第一个还款高峰集中在今年10月份开始到年底的3个月里,总额为1552亿欧元;第二个债务集中到期的时间段是从2012年2月开始的之后连续3个月,总量为2360.3亿欧元。由于欧洲央行从今年8月起就开始大笔买入欧猪五国国债,这些债券在2012年3月开始将有大量的利息到期,债务到期总额将高于2500亿欧元;第三个时间段是2012年6月开始的之后连续4个月,总量为2230.5亿欧元。加上欧洲央行买入的五国国债到期,届时债务总规模将超过2600亿欧元。2011-2012年欧元区主要国家债务偿还压力较大,2013年之后欧元区各国到期债务还本付息压力逐渐趋于稳定。 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及随后的债务救助对主要债务国家赤字削减压力,将在短期内拖累主要债务国家经济增速,导致债务占GDP的比例在短期内不见回落,反而上升。因此,欧元区主要国家在2012年必然再次面临债务负担加剧的境地。单一国家退出成本远大于收益希腊官方表示,按照目前偿债安排,11月份希腊资金储备将被耗尽。在经济增速趋弱、一般政府支出比重难以下降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未来到期债务难以偿还,走向违约。市场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呼声似乎也越来越高。同时,欧元区领头羊德国退出欧元区的言论也甚为流传。然而,无论是希腊还是其他国家,退出欧元区都要付出重大的经济、社会、名誉和战略成本。对于希腊而言,希腊的银行必须脱离欧元区银行体系,发行新货币必然会面临挤兑风险,严重干扰企业营运,经济增速会加速下滑,甚至面临国家破产境地。而欧洲各银行所持有的希腊债券,则将面临全部4000亿欧元以上的亏损。如果加上前期对希腊的两轮救助,希腊的退出成本仅欧元区承担规模将会超过6000亿欧元以上。同时,希腊退出欧元区带来的示范效应或进一步导致欧元及欧元区经济的不稳定,对全球经济贸易势必产生剧烈不利影响。对于欧元区领头羊德国而言,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若德国退出欧元区,重新启用德国马克,则必然面临马克大幅升值的压力,对德国出口形成极大抑制。同时,退出欧元区所导致的货币发行成本、税收波动及欧元区贸易成本均将出现极大上扬。瑞银测算显示,若弱国退出欧元区,将导致主权违约、银行体系和国际贸易崩溃,首年成本为GDP的40-50%;而若是强国退出,则将带来银行资本重组和国际贸易的崩溃,首年成本是GDP的20-25%。量化救助是维系欧元必由之路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外衣下掩藏着的是银行业危机。核心国政府因担心本国银行业权益受损,或者通过国家主权为债务国提供贷款,迫使债务国政府减少支出、增加税收,避免出现违约或折价,以保护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或者对本国银行进行直接收购或救助。两者本质上均是在保护资不抵债银行所发行债券的持有者,即核心国家银行体系的安全。 对于欧洲央行而言,只有捍卫欧元,保证欧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才能通过欧元债券的发行,挽救欧元区重债国债务违约风险。如果允许债务国违约进行债务重组,将进一步拉大欧元区各国主权债务利差,弱国的财政状况将更加恶化。更重要的是,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并严重影响欧元的信誉。因此,短期内唯一可行的出路便是发行欧元债券或采取低息资金支持方式,对债务国进行量化救助。2010年5月,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了总额7500亿欧元的临时救助机制,其中由欧元区国家设立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总额达4400亿欧元。该工具通过发行债券为需要接受救助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贷款。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M)是7500亿欧元临时救助机制中的另外一部分,总额600亿欧元(约合865亿美元),该机制以欧盟预算作担保发行债券,为需要接受援助的国家提供贷款。为稳定除希腊之外其他国家的国债价格,这一机制和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可介入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国家债券。扩大EFSF及EFSM规模将是欧洲的必要选择。爱尔兰的救援成果一段时间以来,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区内部矛盾的负面消息不断,悲观情绪笼罩着欧元区。不过,若据此认为欧盟和欧元区失去了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为时过早。在几乎所有目光都投向希腊的时候,一个细微的称谓变化被忽略了在前两年被广泛使用的“欧猪五国”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欧猪四国”,被去掉的是爱尔兰。在希腊债务再现危机的同时,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三驾马车”的代表也视察了爱尔兰,对爱尔兰政府削减财政赤字的成果表示满意。“三驾马车”认为,今年爱尔兰政府将财政赤字削减到10.6%的目标不仅能够实现,而且有望进一步降低。同时,尽管执行了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今年爱尔兰经济也有望实现三年来的首次增长,预计增长率可能达到0.8%,爱尔兰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将有所回升。一个去年还深陷主权债务危机,需要欧盟提供850亿欧元援助的国家,通过欧盟的救助机制,成功地将工资成本降低了10%。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初期工资和福利待遇严重受损的愤怒后,爱尔兰人能够很快冷静下来,坚忍地贯彻执行了财政和经济改革措施。由此可见,欧元区应对欧债危机的努力并非一无所获,爱尔兰的成功也增强了欧元区应对欧债危机的信心,它应该成为其他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成员国的范例。德国、法国维系欧元的决心10月22日德国首相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联合发布声明称,他们的目标是最晚在26日夜间的下一次欧元区峰会上使解决欧元区危机的计划获得批准。该项计划中将包括巩固欧洲银行、扩大援助基金规模等内容,将在23日布鲁塞尔欧盟峰会上接受审核,目标是最晚在26日的下一轮欧盟领导人峰会上达成决定性的一致。欧元的诞生不是最近十年以来各个国家的努力,应该说是战后从1945年以来,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得到了现在欧元的这种成果,而且它是未来通向欧洲合众国的一个必然的桥梁,不相信欧洲搞成这样一个体系会轻易的亲手去把它砸毁掉,如果说欧元不会解体,欧洲债务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到底是有解还是无解,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不是经济和金融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换句话说欧洲各个国家整合到现在这种程度货币实现了统一,但是其他的领域并没有形成一致,如果欧洲各个国家能够达成一致大家把国家财政主权进一步上交,这个问题是可以化解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了应对欧洲债务危机,IMF也是不遗余力,该组织现在可以使用的资金大约有3,310亿美元,为了帮助欧洲解决危IMF决定从10月1日开始将激活5710亿美元资金池。在10月14日的G20峰会上,多个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经济体都倾向于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资本注入的方式来帮助欧洲债务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由185个国家参与的组织,致力促进全球金融合作、加强金融稳定、推动国际贸易、为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提供额外资金、在国际金融体系受到威胁或者情况不稳定时能够提供补充资源。 该组织的资金来源于各成员认缴的份额。成员享有提款权,即按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借用外汇。2010年中国的份额将由之前的3.65%升至6.19%,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意大利排在第七位,印度将排在第八位,俄罗斯第九,巴西第十。金砖四国的总份额是14.18。新兴体获得更多话语权对其所代表的新兴市场群体无疑将有深远的影响。 美日经济状况及国际评级机构 次贷危机中的美国经济走势次贷危机对美国,对全球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07-11年可以依照经济危机的发展进程对美国经济进行分析。从07年经济危机的开始到现在可以把美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从美国辐射全球,其他的发达国家基本上也经历着类似的分段,而这5各阶段这5个阶段分别开始于:2007年8月9日;2008年9月15日;2009年4月2日;2010年5月9日;2011年8月5日。从美国次贷危机到主权债务被降级。 第一阶段,危机开始。开始于2007年8月9日。由于巴黎银行宣布停止其旗下专门投资于美国抵押贷款业务的三只对冲基金的业务活动,整个银行体系随后开始发难。在这个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成为一场大危机开始的触点,价值数十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一夜之间就蒸发掉了一大部分。当时没有人知道损失到底有多大,或者也不知道单个银行到底面临着多大的风险,所以人心惶惶,伴随着大量的金融系统内的小企业的破产,金融系统内部彼此的信任在一夜之间就被蒸发掉了,而且银行之间相互也终止了各项业务的往来。It took a year for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come to a head but it did so on 15 September 2008 when the US government allowed the investment bank Lehman Brothers to go bankrupt. Up to that point, it had been assumed that governments would always step in to bail out any bank that got into serious trouble: the US had done so by finding a buyer for Bear Stearns while the UK had nationalised Northern Rock. 第二个阶段,危机蔓延。这场金融危机整整在一年后才达到顶点,危机急速的扩大到全球市场,他的标志是在美国政府在2008年9月15日允许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破产,五大投行之一的庞然巨物的瞬间倒塌一下把危机急剧放大,全球性的危机再次袭来。在那之前,人们普遍都认为政府会对任何深陷困境中的银行施以援手:因为在此之前不久的时候美国政府为出现问题的为贝尔斯登(美国投资银行)找到了买家,而英国政府则把深陷危机的北岩银行国有化 ,当雷曼兄弟倒下后,这种在那些银行看来“太大而不能倒”的说法已不复存在,因为在众人看来银行都是面临风险的。没出一个月,由于担心通过全球金融体系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威胁到各国经济,迫使西方各国政府为避免其金融体系崩溃而注入了大量的资金。银行业在关键时刻得到了政府的救助,但是要阻止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的态势为时已晚。信贷资金虽然流向了私营部门,但与此同时,由于消费者和企业信心的彻底崩溃,私营部门一时间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而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油价使各国央行的首要任务是保持高利率以抗击通胀,而不是即使预期到了金融危机会蔓延到实体经济而削减利率。在这一过程中,危机已经不再局限于金融系统内,实体经济已经被完全覆盖 。美国经济在2008年第四季度出现了大衰退。失业率一路攀升,国际贸易萎缩。第三个阶段,政府救市。在2008年至2009年的冬天,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开始采取联合行动,旨在防止各国经济衰退的形势转为经济萧条。随后,利率被降到了最低点,各国政府也公布了不同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政府立即启动量化宽松政策来挽救实体经济,利率急速降低,开始了大印钞票。同时为挽救银行系统美国政府不得已推出了8000亿的专款来拯救频临崩溃的金融系统。同时推出了各项消费刺激计划。与此同时,由于危机已经蔓延全球,各国政府纷纷推出救市政策。2009年4月2日在伦敦举行了20国集团峰会上,与会国家领导人同意采取规模为5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另外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全球性组织注资1.1万亿美元用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对各国银行进行改革。从那时起,也就是全球经济开始止住下滑走向复苏时,美国经济在2009年第三季度复苏实现增长。 第四个阶段,经济缓慢复苏。在这一阶段中,美国经济慢慢走出谷底,经济开始缓慢增长,但是就业和消费依然困难重重,美元大幅的贬值,美国政府推出了第二轮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继续刺激经济增长,但是效果见效缓慢,实体经济增长慢却推动者全球的金融商品和大宗商品不断的走高,货币泛滥。高通胀开始成为各国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通胀走高而经济增长缓慢成为美国乃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主要问题,从这时起各国经济开始分化。2010年5月9日希腊债券问题爆发标志着各国关注的焦点开始从私营部门转向公共部门,从那时候起,问题的关键不再是银行的偿付能力而是政府的偿债能力了。在经济衰退时期预算赤字开始急剧膨胀,主要是因为政府降低税收,以及必要的福利支出的攀高,但同时也可能是08-09年冬季公布的财政刺激计划造成的。希腊问题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掩盖了令人生畏的公共财政的状况,并且收税也是一个问题,但是其他国家开始担忧其规模庞大的预算赤字。于是,经济紧缩开始成为新的口号,这就影响了英国,欧元区和包括近来问题重重的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美国一直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间最长的国家。Last Friday, the morphing of a private debt crisis into a sovereign debt crisis was complete when the rating agency, S&P, waited for Wall Street to shut up shop for the weekend before announcing that Americas debt would no longer be classed as top-notch triple A. This could hardly have come at a worse time, and not just because last week saw the biggest sell-off in stock markets since late 2008. Policymakers are confronted with a slowing global economy and a systemic crisis in one of its component parts, Europe.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re united, they are united in stupidity, wedded to blanket austerity that will make matters worse not better. And they have yet to tackle the issue that lay behind the 2007 crisis in the first place, the imbalances between the big creditor nations such as China and Germany, and big debtors like the US.第五阶段,美国主权债务被降级。2011年8月5号由于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等待着华尔街在周末关门歇业并随后宣布美国的主权债务不再是最高级别的3A级了,至此,私人债务危机完成了向主权债务危机的转变。他也标志着美国政府继续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减少,高债务使得美国无法继续借债刺激经济,而两轮的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并没有对严重的就业市场带来改善,反而使得全球货币泛滥,如果继续实行美国政府将面临着重重的外部国际压力。决策者们目前面临着持续放缓的全球经济形势,在此之前,欧洲的主权债务问题已经在不断的深化,陷入泥潭。而且还可能面对全球经济的重要一环欧盟的金融系统危机的爆发。尽管从尽管由于标普对美国主权债务下调了评级不太可能引发美国国债率利率的飙升,但目前市场还是保持着高度的恐慌心理。日本在很久以前就丧失了其主权债务的3A评级,而且背负的国债竟然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00%,但是日本国债的利率仍然维持在低水平上。原因很简单:日本的经济增长预期很疲软。美国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何尽管他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国债利率仍旧在低位运行。 All this is terrible news for Barack Obama. He has not delivered economic recovery. The US is drowning in negative equity and foreclosed homes. No president since Roosevelt has won an election with unemployment as high as it is today. Fiscal policy will be tightened over the coming months as tax breaks expire and public spending is cut. The Federal Reserve only has the blunt instrument of QE with which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and will only be able to deploy it after a softening up process for the markets that will take several months. On top of that, Obama will now be branded as the president who presided over the national humiliation of a debt downgrade. He looks more like Jimmy Carter than FDR.对总统奥巴马来说,这一切可都是坏消息。他未能领导美国走向经济复苏。美国正深陷股市低迷和私人房子被收回的泥潭。从罗斯福以来的历任美国总统中,没有一位因为失业率水平达到现在如此之高的程度而赢得了选举的。由于公共支出的大幅度削减,美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都将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美联储目前也只剩量化宽松政策这一个政策工具来刺激美国经济了,而且这一政策工具也只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市场恐慌情绪逐渐缓和之后才能将其付诸实施。更重要的是,奥巴马则会被冠以他在总统任期内美国因为主权债务降级而蒙受了国耻的罪名。他现在的处境与卡特(美国第39届总统)而不是罗斯福(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任职时的情况更相似。Not that the Europeans should get too smug about this, because what we are witnessing is not just the decline of the US but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One response to last weeks meltdown was the announcement of talks between the G7 the US, the UK, Germany, Italy, France, Canada and Japan but while this would ha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伦理考量-洞察及研究
- 智能运输系统法规建设-洞察及研究
- 法律案例库构建与智能关联分析-洞察及研究
- 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势-洞察及研究
- 北极航道开发的地缘战略价值-洞察及研究
- 品牌化孕产用品策略-洞察及研究
- 电力互联网发展趋势与模式创新-洞察及研究
- 工程质量验收资料归档规范
- 清明节安全教育教案设计方案
- 幼儿园健康护理日常计划表
- 2025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 2025年 无锡市工会社会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
- 小学保护洱海教学课件
- 地铁车站装修安全文明施工专项方案及措施
- 金属冶炼安全培训课件
- 3D打印车间粉尘防爆管理体系
- 剪映入门培训课件
-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程物资供应措施
- 基于大数据的国际广播媒体发展模式比较分析-洞察阐释
- DB32-T 5108-2025 科技服务机构星级评定规范
- JG/T 441-2014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双层共挤绝缘辐照交联无卤低烟阻燃电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