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考试卷2.doc_第1页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考试卷2.doc_第2页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考试卷2.doc_第3页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考试卷2.doc_第4页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考试卷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 名: 王俊峰 单位: 河南省汝南高中 专 业: 化学 考试科目: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考试分数: 2011年 12 月 30 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课程名称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姓 名 王俊峰 单位 河南省汝南高中 专 业 化学 2011年12 月30 日 题 号分 数签 名12345678910总 分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试卷一、名词解释(总分15分,每小题3分)1、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整个化学教学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对教什么 (教学内容 )和怎么教(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进行设计。2、教学资源简单地说,化学教学资源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的总和。化学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室及化学实验仪器、装置、药品,实验员,影像设备及与新课程配套的影像资料,网络及网络教学资源,图书馆及教科书、学生用书、期刊等图书资料,还有教师、学生,工厂、农场、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等。 3、教学评价化学教学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化学教学评价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不同的评价者以及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对化学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并达成共识的过程。 4、迷思概念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是指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化学现象与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有别于目前科学家所公认的想法。此种想法,诚如黄幸美(1996)认为其一是学生在概念的表征学习中,因具体程度不足,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二是因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尚未成熟,记忆负荷有限,对于问题重要表征编码困难。所以常有错误编码或错误对应的现象,结果导致学习上迷思概念与推理错误的产生。5、信息技术信息技术 (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 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一方面是指有形的媒体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等硬件和相应所承载信息的软件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指无形的、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用到的全部方法,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思想方法。 二、简答题(总分25分,每小题5分)1、 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点?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理性;(2)、超前性和预测性;(3)、差距性和不确定性;(4)、创造性和想象性;(5)、不具有普适性2、 简述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1 )促进对科学知识体系的认识 ( 2 )认识科学的基本过程和活动形式 ( 3 )认识科学观念、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 4 )把握科学的进步和演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 5 )历史展示人类成就的综合的、相互依赖的本质,促进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 请结合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简述你对“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解化学课程内容是确定化学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依据,它为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范围。化学教学不仅要教知识、教技能,还要教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化学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这是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要全面解读此原则,就要跳出教科书教师两者关系的狭隘视野,从更广阔的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的视野来进行分析。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成为教科书内容的仲裁人、转译者与开发者;充分挖掘学生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协商,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建构学习内容。新课程推出的很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尝试。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有一定难度,非常有必要对他们提供课程资源上的帮助,而教科书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科书对教师来说,更像是铺路石子,而不是绊脚石。在教科书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教科书,把教科书当成自足的封闭系统,或者只分析教科书一教师间的单向作用,关注教师如何“吃透”教科书,忽视其他重要关系。而超越教科书,就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来重新认识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来看待,在有效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中正确使用教科书。教师、教科书、学生三者是教学系统中的最基本要素,教学是三者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整体协同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教科书是教学的基础文本,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意义的创造者,学生是教学的最终服务对象。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也就是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过程。三者之间进行互动,就会生发出三对关系:教师与教科书、学生与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师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就是摆正教科书在教学关系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协调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无论是把学生因素吸纳到教材资源中,还是与学生进行协商,都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科书、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创设生动活动的学习情境;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化学教科书只是以纸为质地,通过书面印刷的形式而制得的基本教材。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化学课程是指学生通过与化学教学有关的有目的活动所主动获得的全部经验。化学课程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化学课程按照一定的化学课程设计思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化学课程的特定组合,这种特定组合就是化学课程的结构。化学教材并不是化学课程本身,而是化学课程的具体化,是将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一定的呈现方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化学课程的内容可以按照多种逻辑关系加以具体化,从而形成多种版本的化学教材,也就是“一标多本”的基本含义。化学教材有多种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化学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4、 “化学实验做起来麻烦又浪费时间、浪费资源,所以我一般在上课时都用多媒体来演示实验”,请对这位老师的说法和做法进行简要评述。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根据学生变量。(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1 避免以辅代主、本末倒置的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多用,多媒体技术是为的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 不能取代一切,如无法替代教师的感情交流、言传身教、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等。2 避免以演示代交流,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是不应该有任何动摇的,按照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工作必学由老师来完成,教师应该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更多的批评性的思考,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教学3避免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忽略学生的思考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应用于现代化得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科教学在一个动态的双向的活动中完胜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5、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探究?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如电解质、胶体与溶液的区别、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等; 化学基础理论,如元素周期律、碱金属和卤素性质递变规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晶体的生长条件、促进和抑制水解反应的条件、配位化学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化学贡献的讨论等; 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比较,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硫酸铜溶液与镁、铝、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的产物,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等; 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鲜果中维生素 C的还原性,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学校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及防治情况的调查,减少或避免甲醛等挥发性有机物、氡等对居室空气污染的讨论,从农药 DDT的广泛使用到禁用的讨论,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的讨论等。 这也就是说探究应该围绕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等化学核心知识、重点知识来进行,这些知识是值得探究的。 了要考虑这个知识值不值得探究以外,还要考虑这个知识能不能够探究。这个知识能不能探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因素和资源的因素是两个较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学生的因素 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仅凭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不怎么需要思考就能解决,那么,这个问题就不要安排探究;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那么,这个问题也不适合探究。例如,“食盐能否溶解于水中?”这个问题就不需要探究,因为,学生仅凭生活经验就可以回答;“食盐能否无限制地溶解于水中呢?”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就值得探究(因为以此问题的解决引出溶解度和饱和溶液),而且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的数据就能够解决,因此是可以探究、能够探究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对高中生来说,却不值得探究。如果换成这样一个问题:“氯化铜水溶液电解可以得到金属铜,那么,氯化钠水溶液电解也能得到金属钠吗?”这个问题就值得探究,而且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蹦一蹦,跳一跳,学生就能够解决。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探究的知识应该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内。 资源的因素 能不能探究,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果所在学校不具备探究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那么,尽管这个问题值得探究,也无法安排探究活动。在谈到探究的问题时,很多人都举这样的事实来说没法开展探究,“农村学校连演示实验都做不了,还谈什么实验探究”。我们要承认农村学校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实,因此,呼吁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为那些教学条件落后的学校配置必要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但这不能成为条件落后学校的教师排斥探究、不进行探究教学的理由。因为,有些实验教学仪器是可以开发的,可以用代用品、可以用微型实验;另一方面,实验探究也不仅仅只有基于实验活动探究的一种形式,还有基于实验事实的探究和基于实验史实的探究等形式。 总结上面的讨论,可以回答什么样的知识需要探究,那就是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知识,也就是“课标”中所说的“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值得探究又能探究的内容,称为“探究点”。这个“探究点”实际上就是“举一反三”中的“一”,“一”探究明白了,就可以举三、举十,就可以迁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找准探究点,充分发挥探究点在发展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功能和价值。三、论述题(总分60分,每小题20分)1、请统计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有哪些是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的?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比较不同浓度溶液的某些性质差异;市售食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乙烯、乙醇、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鲜果中维生素C的还原性;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熔融盐的导电性;明矾或铬钾矾晶体的生长条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浓度、温度对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向用硫酸酸化的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讨论溶液褪色先慢后快的可能原因;不同催化剂对淀粉水解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促进或抑制氯化铁的水解;比较甲烷、乙烯、乙炔、苯的化学性质;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备硫酸亚铁的条件;硫酸铜溶液与镁、铝、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的产物。2、以高中化学教材(或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的任意一个探究实验活动,设计一份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的方案。 探究实验内容:“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一、实验目的:这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实验仪器及药品:二、评价标准(表1)评价标准(每项10分)得分1、设计实验方案2、验证实验方案是否可行3、实验方案对环境是否污染4、能否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活动5、是否具有合作意识6、称取药品是否规范7、实验操作过程是否严谨8、是否客观、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9、对所获得的数据能否运用表格、线图等形式进行处理10、能否规范地书写化学实验报告三、实验过程【设置情境】现有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电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冰箱占重要地位。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冰箱的作用是什么?当它处于什么温度下时里面的食物会存放时间更长而不被冻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确定实验小组】【实验方案】抽取学生的实验方案,见表2。表2 实验方案实验步骤:1、取5ml 0.1mol/L 硫代硫酸钠溶液加入两支试管中 2、另取试管各加入5ml 0.1mol/LH2SO4 3、将放入冷水中,放入热水中 4、2分钟后,分别混合并搅拌,记录出现溶液时间实验原理: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实验现象及记录试剂种类及用量5ml0.1mol/L 硫代硫酸钠溶液5ml 0.1mol/LH2SO45ml0.1mol/L 硫代硫酸钠溶液5ml 0.1mol/LH2SO4实验温度出现浑浊时间结论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教师参照活动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以此作为活动表现评价结果评定的有效资料。结果评定: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收上来后,就可以进行评价结果的评。结果评定分三步进行:学生自评、小组自评、教师评价。学校: 班级:姓名:组号:学生自评(5分)分数:评语: 签名:年 月 日小组自评(2分)分数:评语: 签名:年 月 日教师评价(3分)分数:评语: 签名:年 月 日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成某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项目齐全,格式规范)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教学重点: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教 学 过 程【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 V(结晶)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 V(结晶)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 + H2O 2CrO42 + 2H+ 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实验步骤: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步骤滴加310滴浓H2SO4滴加1020滴6 mol/LNaOHK2Cr2O7溶液实验结论:【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Fe3 3SCN Fe(SCN)3 (红色)实验步骤:向盛有5 ml0.005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0.01mol/L 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编号12步骤(1)滴加饱和FeCl3溶液滴加1 mol/L KSCN溶液现象步骤(2)滴加NaOH溶液滴加NaOH溶液现象结论【思考与交流】1、 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小结:(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2)用v-t图表示化学平衡的移动:V正V正 v vV逆V正例:V逆V逆 t t 旧的化学平衡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请同学们用v-t图表示下列平衡的移动: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减少生成物的浓度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