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版试论巴塞尔协议和银行的有效监管.doc_第1页
2020年版试论巴塞尔协议和银行的有效监管.doc_第2页
2020年版试论巴塞尔协议和银行的有效监管.doc_第3页
2020年版试论巴塞尔协议和银行的有效监管.doc_第4页
2020年版试论巴塞尔协议和银行的有效监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版试论巴塞尔协议和银行的有效监管 试论巴塞尔协议与银行的有效监管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全球化,对于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问题逐渐被引上台面。 本文首先从巴塞尔协议的背景出发,试图从其发展的轨迹上找寻巴塞尔协议对于我国银行监管的意义所在。 另外一方面,本文从我国本身的监管传统出发,从监管的传统和我国的监管实际案例的角度,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建设性的内容,广泛的联系日本、西欧、美国的经验,从而探询建设银行的有效监管的途径。 试图建立起以银行经理层的自身约束为首要条件,以银行内部的制度和风险评级改革为次要条件,以银行监管主管部门的监管思路和制度的变革为第三条件,以银行监管主管部门自身的制度改革为第四条件的,可以广泛的包括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和对内资银行的监管的合理的银行监管结构。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对外资银行监管、对内资银行监管The Basel Aord andEfficient BankSupervision Abstract:Going withthe developmentof Chineseeconomic、the stepping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of bank,the bank supervision callsmore andmore attention.This thesisbegins withthe backgroundof Basel Aord,trying tofind themeaning ofBaselAordto Chinese bank supervisionfrom itsdeveloping track.On theother hand,the thesisorigin tothe traditionalChinesebanksupervision,standing thesupervision traditionandthesupervision casein Chinapoint,together withthe constructivecontent ofBasel newCapital Aord,reviewing theexperience ofJapan、West Europe、USA,consequently searchingthe wayto constructefficient banksupervision.Trying tobuild abroad rationalbanksupervisionframe whichconclude foreignbank andlocal bank,by makingthe bankmanger self-moral-restriction thefirst term、the inherentbank systemand riskevaluation revolutionthe secondterm、the banksupervisor authoritysupervision modeand rulesthe thirdterm、the banksupervisor authoritysystem revolutionthe forthterm.Keywords:BaselAord、Foreign BankSupervision、Local BankSupervision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界关于银行以及其它相关的金融机构的监管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是目前影响全球金融界最为深刻的风险管理原则,其重要性就如同ISO标准在质量管理中的地位。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银行业不日完全开放、国内银行业的丑闻层出不穷的今天,研究巴塞尔协议对我国银行监管的意义,并且找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我国银行监管目前遇到的种种难题,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巴塞尔协议的产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一般而言,我们所谈论的巴塞尔协议主要是指源于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但就其系统考察而言,首先应该提到的是1961年3月的“稳定黄金市价协定”。 该协定规定,当某国货币发生危机时,其它国家不仅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该国货币头寸,而且还要把本国所需要的黄金和外汇贷给该国,以稳定各国外汇市场,保证固定汇率制的继续运行。 在1972年3月,出台了旨在稳定多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协议。 它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其中绝大部分为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为缩小共同体内部各国间汇率波动的幅度,在巴塞尔召开上述国家的财政部长会所签订的巴塞尔协议。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全称为“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是由“巴塞尔银行业务条例和监督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于1975年初成立了提议委员会,“十国集团”,由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瑞典、英国、美国等中央银行的代表组成。 协议经过多年的征询,于1988年7月在12国颁布执行,并具有法律效力。 协议主要内容有资本的组成,即风险加权的计算,标准比率的目的,过渡期及实施的安排等4部分。 巴塞尔协议是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其实质问题是信贷风险问题,它规定标准化比率的目标及过渡期的实施安排,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目标标准比率,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目标要达到8,其核心资本至少为4。 巴塞尔协议着重从资本的构成和资产的风险权重方面强调资本与资产的关系,旨在促使国际银行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最低目标比率8%,以加强国际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国际银行业竞争中的不平等,力求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和安全经营的金融环境。 就其背景而言,从这几个协议产生的时间来看,基本上都是为了解决出现金融动荡问题。 1961年3月协议之前,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 1972年3月协议之前,美国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导致大多数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西方货币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1988年7月协议产生时的背景就更为广泛而复杂,诸如银行业务的全球化与各国银行间的激烈竞争,80年代初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解决乏力,随着金融创新加快而出现的风险加大等等,德国赫斯特银行、意大Banco Ambrosian的倒闭更是其产生的直接导火索,于是产生以通过制定银行的资本和资产间的比率,定出计算方法和标准来加强国际很行体系的健康和稳定,以及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来消除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银行间的不平等竞争为主要目的的巴塞尔协议。 首先,从制度层面而言,1988年巴塞尔协议主要针对十国集团“国际活跃银行”(International ActiveBanks)的风险管理状况,厘定了不同信用资产的风险权重,按风险与资本匹配的原则核定了不同信用风险的最低资本要求,并提出了8%的最低资本充足标准。 该协议被誉为国际银行监管领域的一个划时代的文件,其基本原则、要求为各国银行及监管当局所普遍重视,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国际基准文件。 但是1988年巴塞尔协议执行至今,也暴露出了许多缺憾与不足。 该协议仅涉及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对日益增多的操作风险及经济周期波动等引发的市场风险没有涉及。 该协议还对经济合作组织(OECD)成员国及其它国家的信用级别作了“一刀切”的无差别规定,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对银行信息披露及金融当局的监管要求等关系风险管理质量的重要方面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范。 其次,从现实层面而言,进人20世纪代,国际金融领域先后发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银行界也发生了类似巴林银行案和大和银行案这样巨大的银行破产案件,里面折射出来的问题不得不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及其系统性风险成为最为重要的监管方面,并且银行界也呼吁并强调要加强金融监管。 但显然,代以后强调的金融监管并非是70年代以前的“严格管制”,而是一种审慎性监管。 它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强化信息披露制度,重视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也就是说,新的金融监管理论并非是对以往安全性监管理念的简单回归,而是使提高效率与加强安全两者间相互融合与协调,监管的效率理念不仅没有被否认,恰恰相反,其内涵有了全新的拓展。 最后,从技术的层面而言,近来银行业发展迅猛,其主要业务由传统的信贷业务发展到包括资产管理、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利率互换等各类金融产品的提供,金融市场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交易空前活跃,金融风险空前加大,致使该1988年巴塞尔协议同目前金融业的风险管理要求不相适,协议要求的监管资本同大银行依据自身较为复杂的风险管理模型确立的资本需求量不一致,大银行认为自身的资本衡量标准更切合实际风险程度,因而对执行协议要求的标准缺乏积极性,降低了该协议在监管中的权威性,使得现行协议面临着改革。 2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框架:鉴于以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巴塞尔委员会于1月出台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草案),6月,新的巴塞尔协议的正式颁布。 新协议仍维持巴塞尔协议原有资本水准不变,即资本占风险总资产的比重仍然保持在8。 新协议将更加全面评估银行风险,以保证银行资本充足性能对银行业务发展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引起的风险程度变化有足够的敏感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新的资本协议除了更精细、更全面地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的各种因素外,提出了比1988年资本协议更复杂、更加具有风险敏感性的框架和管理规则。 在信用风险方面,新协议提出了标准方法和基于内部评级的基础方法和高级方法(foundation andadvanced internalrating-based approach,简称基础IRB和高级IRB),这些方法在操作风险中也得到了推广。 新协议较6月框架性文件更加深入,尤其是它在内部评级的方法、外在评级在标准方法中的应用、降低信用风险的技术、资产证券化和操作风险的处理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 :最低资本要求新资本协议框架保留了旧资本协议关于资本构成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为了适应银行集团的发展,新资本协议要求将新资本要求拓展适用于银行几天中的银行持股公司。 与既往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资本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渠道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其具体公式为资本充足比率(8)总资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较之旧资本协议专注于单一信用风险的狭隘作法,新资本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入了风险资产的计算范畴,从而使资本充足率的估算更具有风险敏感性,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 :监管约束外部监管评估的本质是要监管者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及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定性审查,实际上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督促银行保持资本充足性要求和完善内控机制。 虽然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进行内部自我评估,但以外部评估对内部评估进行必要的制约和示范可以有效地避免内部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流于形式。 新资本协议明确界定了外部监管评估的四大原则: (1)监管部门期望并有能力要求银行保持高于最低标准的资本; (2)银行应有一套根据风险程度评估其资本充足率并将资本保持在适当水平的策略方法; (3)监管部门应认真评审上述策略方法及其遵循情况; (4)在出现异常风险情况时,监管部门应早期千预,防止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市场约束与旧资本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的市场约束规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市场约束规则的引人可谓是现代银行治理机制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最新体现。 因为传统的银行治理和监管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限制性背景下探讨相应的对策,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与投资者、债权人、储户以及其它市场主体信息不对称的地位,而新资本协议独辟蹊径,认为可以通过强化市场纪律,促使银行提供可靠而及时的信息,从而使其它市场主体可以对银行进行完善的风险评估,通过市场的压力迫使银行有效配置资金,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健性。 新资本协议较之旧资本协议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不再将资本监管视野局限在狭隘的最低资本监管上,而是最低资本、外部监管评估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三管齐下,并尤其强调三大支柱应互为犄角,低水平或局部性地实施某一个或某两个支柱均不足以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在银行风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上述规则的出台无疑契合了银行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并引起了国际银行业和监管界的普遍关注。 3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银行监管的法定机关,各国按照其自身的特点,有很多不同的规定,有的国家设立专门的银行监管机构,有的国家则是将所有的金融部门的监管置于一个机构之下,另外还有些的国家事实多头监管的模式。 在我国,最早的银行监管机构是人民银行,随着银监会的成立,银行监管的任务就到了银监会的身上。 银监会负责我国境内所有银行的监管工作。 由于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是从计划经济的时代转轨而来,很多方面还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 这一切是跟我国银行业的本身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联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由银监会实施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它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另外,银监会依照该法有关规定,对经其批准在境外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前述的金融机构在境外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而银监会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也几乎是人民银行分立之前所谓的四大银行业监管局的合并独立,每个省都设置有银监局,依照地域管辖的原则,对于在该省范围之内的银行及其它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我国银行的内部监管的传统做法是由银行内部的监管部门比如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信贷风险的评估部门,银行内部的监事会等等。 传统的做法一般而言是注重对于贷款审批,注重于对申请者的个人道德风险的考量,没有一个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对重点客户(即有多笔银行贷款或者拥有巨额银行贷款的客户)没有具体的风险连续评估和考量的措施。 银汉的内部监管主要是审查银行内部的报表的手续以及与具体的资金流量的相符性,总的来说是一个银行内部的审查制度,就其目的而言,防家贼更甚于防外贼。 欧洲的银行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现代意义银行业,因此从各方面来看,其对于新的监管条例的吸收程度都是最快和最完善的。 1987年底巴塞尔协议发表,英格兰银行1988年元月便推出了新的监管条例,有些规定甚至比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更为严格。 如英格兰银行规定,呆帐准备金不列入资本计算,而且监督管理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银行金融机构,还包括了所有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 法国尽管对协议的某些部分不满意,仍积极制定新的监管条例,通过立法手段促使银行,尤其是国营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 意大利准备效法法国,已提交国会讨论有关法律,将采取一系列增加国营银行资本力量的措施。 在具体的业务层面上,欧洲通过鼓励发展收费性业务来提高资本充足率。 欧洲证券业十分发达,如德国银行收益中就有1/3经纪佣金手续费。 西欧鼓励各银行发挥经纪业的优势,发展对客户的综合服务,因为这些中间业务不要求有资本支持,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佣金和手续费,而且不增加资产总值,所以有助于提高资本比率。 欧洲在加强风险管理和降低风险上面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欧元由欧洲主要国家的货币综合而成,其币值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得益于欧元在欧洲市场的统一运用,使得银行的货币风险进一步减小,这一切都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即便不可以降低,也加强了其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 日本的银行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面临的问题很多与现在的中国银行业相同,但是日本银行的规模要大很多。 为了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事实,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界采取了很多种的方法来提升其资本充足率,包括通过相互持股、发行债转股、发行欧洲日元债券、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来达到增加资本、削减资产、调整资产风险权重的等目的,最终是为了其资产充足率达到1988年标准的要求。 由于日本银行大多具有数量巨大的帐外资产,因此当局在80年代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还是不可避免的导致了代中期,由于帐外资产自身缩水影响下的日本银行业的倒闭风潮。 诸多大型的银行如北海道拓殖银行、太平洋银行的倒闭直接导致了日本大藏省反思银行业体制。 于是新一轮的改革开始,这轮改革主要把重点放在了银行的治理上面,而不仅仅是看数字的改变,着手对银行的体制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逐步的压制了巨额坏帐的进一步膨胀。 但是由于日本自身经济的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改革之路显得尤其漫长。 在美国,三家银行监管机构(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货币监理署)一致同意分三步来简化实施巴塞尔新协议。 首先,美国银行只采用内部评级高级法和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 对于(融合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高级法、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和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的)以巴塞尔新协议为蓝本的资本管理制度,美国各监管当局将会发布通知并征求意见。 相应的策略是,银行使用越高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的方法,其资本要求则低。 这样就鼓励银行投资于各种所需的系统。 第二,巴塞尔新协议先适用于美国的大型国际活跃银行。 通过强制要求采用和自愿采用新协议这两种方式,美国起草有关新协议的实施条例将容易很多,这实际上是在落实巴塞尔新协议的部分内容。 通过限制拟执行新协议的银行家数目,将有助于在征求意见期间重点关注这些核心银行。 第三,在起草美国的资本管理框架时,将结合法规语言和监管指引,把巴塞尔新协议的目标和原则“翻译”成与美国资本监管制度方法相一致的词汇和资本框架。 美国规则下所要求的资本,不低于巴塞尔新协议字面解释所要求的资本;同时,起草一些条例和指引,便于大银行和执行新协议的一线银行监管人员的理解。 金融法律法规是中国实施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依据,也是金融监管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在银行法制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已颁布大量的银行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决定等。 此外,还有许多金融法律、条例即将出台。 这表明,中国金融监管正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但是,中国银行法制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它还不够完备缜密细致,在某些方面明显滞后,尚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中国加强金融法治、防范金融危机和恐慌、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的战略需要。 大体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银行监管法规缺乏定量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的许多银行法规多停留在定性规定上。 (2)、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几个银行大法虽确立了我国防范银行恐慌的基本法律框架,但仍不能满足审慎监管的客观需要。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5章“金融监督管理”(第3036条)仅提出原则性规定,而没有有关预防性监督管理、存款保护和最后贷款抢救行动等方面的详细规定。 因此,应进一步制定有关审慎监管的详细的、切实可行的规章、细则、单项规定或条例,以适应我国防范银行恐慌的需要,为其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3)、配套法规尚不完备。 目前,类似中央银行监管条例、银行业稽核法、外汇管理法等配套法规尚未出台或未提出实质性内容。 法制环境不完善,妨碍了银行监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中国银行立法在某些方面还处于空白阶段,如存款保险法等重要法规至今尚未出台;再如信息披露制度以及监管信息在监管者之间的保密与分享问题,有待进一步以立法加以规范。 (5)、现有的某些法规、条例尚需进一步完善,可考虑进一步修正。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可行使行政处罚权,但法律规定央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有警告和3万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权,显然,这些规定过于原则简单,央行在实践中不易操作,而且制裁力度太小,违法成本太低使得罚款数额远低于违法所得;商业银行法的某些条款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如该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 本条所指“股票业务”界限含糊不清,易产生执法混乱的情况。 该条对商业银行在境外的证券投资未作限制,也不利于全面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 而且,在金融业务的融合化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在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是否具有经济可行性,都是立法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此外,某些法律、条例之间还存在尚不能很好地协调和衔接,等等。 1月18日,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联合消息,对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违规行为做出处罚:中行纽约分行将向美国财政部货币监理署交纳1000万美元的罚款,其母公司中国银行则向中国人民银行交纳相当于1000万美元的人民币罚款。 1月14日,建行行长王雪冰因受贿罪被二审判决有期徒刑。 这是一起近年来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相当影响的大案,不仅如此,中银纽约案件牵扯到了更多的机构,包括中银香港的刘金宝、后来继任建设银行行长的张恩照,都是因为这个案子而锒铛入狱。 面对种种事实,我们应该纠问的是,我们的银行怎么了?王雪冰案中,中银的机构设置上已经具备良好的操作规范,但是为何这种操作规范没有发挥作用?中国银行总行为何没有发现王雪冰在纽约分行的违法操作?行政化的银行管理模式下面,往往是行长的一言堂,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商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就在王雪冰案发生后不久,王雪冰的继任者张恩照也被捕入狱,这不能不令人反思,到底是如何选择的领导干部?由谁选择?如何选择?为什么选择的干部本身就存在问题(张恩照受贿始于代中期),而这个问题在选择的时候没有发现?所有的种种制度,是我们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所必须面对的,但是建立之后,如何执行,是重中之重。 对于具体的监管原则,我国目前主要还是以权力监管、现场监管、行政性的监管为主要手段的监管方式,整个机构的行政色彩过于浓厚,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往往把监管行为变成了行政命令行为,增加了红头文件的数量,而没有达到激励银行自行创新、自行监管的效果,哪里有漏洞往哪里填,却无法找到根本的问题所在。 银行的外部监管,包括审计监管,包括银行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等待。 最近几年,审计风暴越刮越烈,确实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所说的,靠一次或者两次由中央发起的审计风暴是无济于事的,目前的中央审计,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些部门进行审计,而不是全部,不可以解决问题,也不可以全面的反映问题。 李审计长企盼建立一个长效的审计机制,但是这种审计机制的执行,却没有被提出来。 我国的立法也好,行政规章也好,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概括性很强,很强的概括性虽然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起到预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不可以真实而快速的给所面临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的缺陷。 在我国基层执行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有必要制定一个完善的解决机制,而且要严格的执行这种机制。 在银行的监管部门方面,由于我国国有银行体制固有的缺陷,很多银行的领导人员都曾经在人民银行或者是银监会有过工作经验,在中国人情社会的大环境下面,很难做到完全的按照规章办事,银行的体制和监管部门的体系没有完全分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监管部门本身监管能力低下的影响下,监管的不力被放大,造成外部监管流于形式,没有一个常态的有效监管。 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下,银行的内部监管是极为弱小的,而且在团体趋利性的影响下,内部监管更是被忽略。 一切的监管数据都为最后的报表服务,其真实性大打折扣。 而且传统的监管模式显得更加的行政化和非专业化。 由于我国的银行大多是国有企业,其监管的方法往往不是监事会对问题进行检查,而是首先开党委的会议,讨论在某分支机构出现的问题,进而引出某员工的个人问题,进而对此问题进行排查,分析问题的专门的内部监管组织和手段匮乏。 这样一种行政性的手段,对于整个银行体系的内部监管极为不利,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就达不到完善的内部监管的目标。 反过来,由于长期的行政性的内部监管,导致了在理论上的落后,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几乎是以极为粗糙的线条来勾勒,所监察的文件极少,而且对于文件出具方的评级能力不足,所谓的内部评级方法,往往是以个人的看法和经验为要旨。 4建立我国银行的有效监管机制有鉴于上述的事实,建立一个完善的我国银行的监管体制显得势在必行,而且这种监管体制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必须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个良好的监管体制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目前的银行监管的充分了解之上,结合目前各个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多管齐下,找出一个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整体监管解决方案。 以往我们谈及对于银行的监管问题,往往只是关注内资银行的问题,很少涉及外资的银行。 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对在国内的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的监管是我国使行国家主权,优化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措施。 一般而言,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存在很多的协作问题,这也是巴塞尔协议自从制定至今一直关注的问题,即国际间的银行监管合作。 外资银行往往具有很强的资金操作能力,很强的专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业水准,很强的风险控制能力,但是这不能避免个别的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自持资金雄厚、操作能力强、熟悉国际金融市场,铤而走险,进行非法的操纵市场活动,对银行业的良好竞争的市场秩序进行严重的扰乱。 尤其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操作员尼克?里森进行运用非法的帐外资金进行股市的操作,导致巴林银行巨亏14亿美元,直接导致了巴林银行这家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公认的老牌银行的倒闭。 这个事件除了表明银行的内部监管极为松散之外,也充分反映出银行的资本运作缺乏东道国的严格监管,母国的监管组织与东道国的监管组织信息沟通不畅。 目前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有181家,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的也达到了53家,里面包括著名的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财力雄厚的世界著名银行。 对于我国的监管当局而言,如何构筑一个完善的监管法网,充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得内资的银行可以在众多强势对手的压力下得到良好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效的建构监管体系。 秉承巴塞尔协议的宗旨,国际间的有效金融监管合作将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银行不能利用母国的监管机构和东道国的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的不平衡来获取额外的利益,也可以视为信息披露制度的一种强化。 加强国际间的有效金融监管合作首先要求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具有良好的互信和沟通机制,可以建立一个跨国的监管平台,可以实时的对跨国银行在不同的地区披露或者被披露的风险做出反映,以利于双边或者多边的监管当局相互配合,共同控制和消除银行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自起,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印发外资银行外部审计指导意见、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等条文,对于外资银行的会计师、审计师的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手法,对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的规定披露信息,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9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针对内资和外资的商业银行内部监管的基本要求、授信的内部监管、资金业务的内部监管、存款及柜台业务的内部监管、中间业务的内部监管、会计的内部监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监管、内部监管的监督与纠正进行了说明。 但是这些条文的规定并部细致,没有完全的细致的操作规程,而具体的操作规程往往是银行自行制定的,这样导致条文的精神不能完全的落实到实处,使得个别银行方面有了可乘之机。 风险性监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普遍运用的用以管理银行金融风险的科学而系统的管理方法,是指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与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风险性监管主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四个阶段来达到“以尽量小的机会成本保证处于足够安全的状态”的目标。 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7月颁布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和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共同构成对外资银行风险性监管的基本规定。 在我国,风险性监管的思路还没有确立,监管还停留在出了问题才查证的阶段上,没有构建出具有预见性的,排除性的监管思路,使得监管存在很大的弊端,监管成本过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多年以来,由于我国银行系统的历史特殊性,使得现在的银行体系存在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 纵观我国的监管历史,先是人民银行既行使银行的功能,又行使监管的功能,又行使中央银行的功能,后来是人民银行行使监管的功能和中央银行的功能,最后随着银监会的成立,人民银行的监管功能才告结束。 但是从人民银行分离而来的银监会太多的继承了人民银行原先四大银行监督司局的体系和构架,整个体系极为行政化。 从汉语的语言学来说,监管本身是一个行政性质比较浓厚的词汇,但是结合国际先进经验,监管应该是一种监管当局和银行之间的相互促进的机制,而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 监管当局给银行开具罚单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监管当局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来使得银行走向成功的道路。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银行答案,莫不是因为没有理顺这种关系,因此,重构银行的监管体系显得极为重要。 我国的银行监管,纵观各种所谓机制的不成熟,各种问题的出现,纠其根本,是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在作怪。 我国有没有好的制度?答案是肯定的,我国的银行体制建设,银监会的体制建设,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论证和探索,研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的项目和课题也非常的多,得出的结论也令人欣喜,国家给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拨款225亿美元,使得其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的做法,也反应了国家支持银行业的变革。 中国银行在香港的几十年经验,建设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在中金(建设银行是中金的大股东)的经验获取上,有着很高的得益。 但是,为什么诸如王雪冰、张恩照、刘金宝、朱小华等等案件不断发生,银行信贷质量不断下降,资本充足率连年降低,大量贷款不可以被收回,尤其是在的审计风暴中暴露的广东南海冯明昌高达74亿元的骗贷案件,不得不令人深思,这一切是与巴塞尔协议的精神完全相背离的,我们的制度建设都去了哪里!我们的制度建设竟然变成了一纸空文!我们的制度建设竟然无人执行!国内的银行业,大多数是以国有资本为主要构成的,即便不是像四大国有银行一样是纯粹意义上的国有银行,也大部分是以间接的方式由国家出资。 久而久之,很大意义上,人们会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虽然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没有正确的资本观念),国家的钱就是银行的钱,国家不会扔下银行不管,所以银行的漏洞最后都可以由国家来负责。 这样的思维是典型的管理人失职的行为,再联想到前段时间的覃辉被捕事件,再次反映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复杂的,以人际关系为主要纽带的社会里面,对于贷款的风险管理,对于贷款的监管制度,根本就无从谈起!制度是优异的,但是如何使得这个优异的制度变得实际,如何使得这个优异的制度产生效用,如何使得这个优异的制度通过自身的发展来进一步的发展其自己,都是要靠一个合理的代理人的道德管理模型,来解决代理人的不忠问题。 而这样的道德管理模型,说到底还是需要完善的企业制度来解决。 我国银行业的薪酬制度早先是很不完善的,领导者的薪酬水平与企业的盈利关系不大。 近十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还远远不够,企业的效益与管理层的薪酬水平还是存在较大的剪刀差,使得一方面国内的优秀人才乐意于到能提高更高薪酬的外资企业去,另一方面留在国内企业的人员,想方设法通过别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收益,往往就这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银行的贷款风险被人为的放大了,因此必须把银行的薪酬制度跟国际一般同规模银行的薪酬制度接轨。 我国的银行经理人制度具有很强的党委一把手的特色,往往很多经营性的事情是党委说了算,而不是经理人说了算,一个比较显著的例子是建设银行王雪冰案发生之后,经理层只开了1次会议,而党委则召开了29次会议,对于张恩照的选择也是在顷刻之间的事情,而不如国外的大型企业一般有全球性的甄选。 银行内部的一些范政治化的制度,比如一把手必须是党员的规定,比如一把手必须是中国公民的规定,使得总体上而言,银行经理层的效率很低,也使得很多有抱负的经理人因为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离开,因此在人事方面必须建立正确的经理人选任和决策制度,可以让经理人真正放的开手脚,而且有真正的企业观念。 建立具有安全感的经营环境经理人的安全感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文化上的泛动治化,大中型国有企业(包括银行)领导人的任命首先是一个组织上的任命,这些人身不由己地或多或少地卷入不同的政治之中,不同的政见之争,都会影响到企业领导人的升迁、贬黜,他们的任命过程本身已隐含着职业生涯的不安全感。 二是不健全的法制社会,导致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存有大大小小的不同程度的与现实法律、规章的冲撞行为。 任何一种“冲撞行为”都会成为他们下台的理由,企业领导人其实正是生活在这种忐忑不安之中,而这种不安又反过来促使他们不竭余力地寻找政治上的“靠山”,而“靠山”可能又是“火山”,这种起于原因到结果,又起于结果的原因再到结果的不断转换,使得市场经济下的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更加泛政治化。 因此必须在经理人的经营环境中去掉政治化的影响,才能使得经理人正确的履行职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长期的以国家作为最后的贷款风险承担者的局面,使得在管理的制度上面存在很多的主体和制度,交织在一起,显得极为复杂,监管主体的多重性,监管对象的复杂性,监管规则的概括性,都是在制度层面驱使错误的风险管理产生并且继续存在原因。 在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体制下,最主要的主体是银监会,但是随着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很多金融机构不仅仅拥有银行这一张牌照,而是在诸如保险、信托、证券等行业都拥有经营权,保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在一些监管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资金非法入市、汇率对风险的影响、头寸的管理、反洗钱等方面,对于银监会的监管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必须协调好银监会和保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的关系,协调好四者的工作内容方面的冲突和重叠,使得各自发挥应有的效用。 具体说来,首先,对目前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化解工作要落实正式的文件。 在目前的体制下,对于某些银行的支付危机,往往是由人民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银监会成立之后,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人民银行基于何种权力对于银行实行最后贷款人的权利,地方政府又如何去协调安抚民心的工作,这都需要出台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然后,应该建立双边或多边的紧急磋商制度。 面对今后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监管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涉及需人民银行贷款“紧急救助”的,应建立由人民银行与被救助机构的监管部门举行双边紧急磋商制度。 若被救助机构的风险波及多领域的,应建立由人民银行与多个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多边紧急磋商的制度。 其次,还需要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人民银行之间的监管信息定期送达制度。 显然今后人民银行不负责金融监管,但人民银行仍承担金融体系稳定和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为此,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部门必须与人民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有效监管信息互通制度,持续动态的反映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状态。 在监管机制方面,目前全球金融监管的演变趋势就是从金融监管变更为强调激励和监管相兼容。 这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如,新资本协议提供了可供金融机构选择的、难度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那些选择了难度更大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金融机构,其所需要配置的资本金一般要少,从而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更为主动。 这种监管理念较之1988年巴塞尔协议所采用的单一的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显然是更好地协调了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与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 另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强调监管机构的外部监管约束,还补充强调了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以及通过信息披露引人的市场约束;三者共同形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金融机构在选择内部风险管理框架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监管机构也可以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复杂程度、管理水平、经营业绩等来确定不同的监管要求,从而为提高监管效率创造了条件。 新巴塞尔协议把促进金融创新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实际上,在那些具有浓厚行政管制色彩的监管环境下,不少金融创新可能都是以绕开行政法规的审批规定为最初目的的;但是,这并不能构成监管者消灭这些创新的理由,而应当成为改进监管方式的推动力。 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创新,往往反映了市场上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反映了金融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因此就总体而言,我国必须确立正确的监管机制,不可以依照以前的旧的监管的思维方式,要把监管变成一种对于金融促进工作,变成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管理和克制变化,在工作中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促进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的改革,很大程度上要以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为先,全面贯彻巴塞尔协议的精神,更是要先改善我国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在这个里面,独立董事制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极易被忽视的一环。 独立董事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公司治理上的制度,独立董事的权责跟监事会不一样,跟一般的董事也不一样,一般而言,独立董事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大股东的左右,往往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在专家的角度上,对于公司的决策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西方也有两种独立董事制度,一种是有投票权的独立董事,另外一种是没有投票权的。 在我国的现存的独立董事制度里面,机制还很不健全,很多公司邀请著名的经济学家或者是知名人士担任独立董事,并没有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力,甚至只是作为一个花瓶似的摆设,甚至在某些公司,出现了独立董事表达自己的看法,结果被公司打压的情况,这些都是极不正常的。 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揭开公司面纱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重要设置。 在我国的银行机构设置上面,很多的银行都设有独立董事,但是因为本身是国家作为唯一的出资人的问题,所以独立董事本身没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在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主要的作用是以一个独立的人士的身份来考量经理层的工作问题,监事层的工作问题。 在进一步的吸收外资和其它资本的情况下,独立董事制度更能在公司结构和内部人问题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因此必须切实的发挥独立董事的真正的董事作用,建立真正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对于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