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1页
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2页
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3页
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4页
2020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单元 责任与担当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一、读准字音浚源()壅蔽()谗邪()黜恶() 谬赏() 豫游()答案jnynchnchmiy二、辨识通假振之以威怒()答案“振”同“震”,威吓三、一词多义(1)伐(2)景(3)克(4)简(5)固(6)终(7)安(8)而(9)其(10)以答案(1)动词,砍伐动词,讨伐,进攻(2)形容词,大名词,日光名词,景观,风景(3)副词,能够副词,能够动词,克制动词,战胜、打败(4)动词,选拔形容词,简单形容词,简便,容易(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牢固,稳固副词,本来(6)动词,坚持到底名词,最后(7)形容词,安定形容词,安逸,安乐动词,养,奉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8)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9)代词,它的代词,自己表祈使,还是语气词,表揣测,大概(10)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以便介词,把四、词类活用(1)则思江海下百川()(2)诚能见可欲()(3)将有作()(4)载舟覆舟()(5)人君当神器之重()(6)居域中之大()(7)居安思危()(8)则思正身以黜恶()(9)简能而任之()(10)择善而从之()(11)欲流之远者()(12)塞源而欲流长者也()(13)必固其根本()(14)则思知止以安人()(15)则思虚心以纳下()(16)则思正身以黜恶()(17)弘兹九德()(18)何必劳神苦思()(19)乐盘游()(20)忧懈怠()答案(1)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2)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3)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5)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6)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7)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8)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9)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10)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11)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12)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1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1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17)形容词作动词,光大(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辛苦(1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五、古今异义(1)必固其根本古义: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凡百元首古义:_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3)则纵情以傲物古义:_今义:尽情。(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_今义:走路。(5)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_今义:认为。答案(1)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2)泛指古代的帝王。(3)放纵情感。(4)路人。(5)把(它)当作。六、文言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译文:_(2)江海下百川。()译文:_(3)虽董之以严刑。()译文:_(4)振之以威怒。()译文:_(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译文:_答案(1)判断句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2)省略句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3)状语后置句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们。(4)状语后置句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5)定语后置句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资料链接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疏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之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文本鉴赏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_答案固本浚源垂拱而治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作者在第1段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类比入手呢?_答案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树木、流水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2作者在第2段中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_答案作者首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之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作者所提“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十思”各有什么侧重?_答案核心具体内容侧重点正己安人思知足戒奢侈思知止思谦冲戒骄傲思容纳思节制戒纵欲思敬终思纳谏戒轻信思正身思恩赏戒不公思刑罚4.“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_答案(1)“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这“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重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己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_答案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引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论证方法,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6古人云“文以载道”,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穿透岁月的风云,流传至后世,是因为它承载着对当时乃至后世的一些良好的规谏。魏征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_答案(观点一)今天,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理念与“十思”中的核心思想是有共性的。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国际社会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我们自身尚存在的许多问题无不要求我们冷静地思考、清醒地做事,必须坚定“不折腾”、求稳定、谋发展的信念不动摇。(观点二)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危机、困难依然存在;拜金主义、享乐思想还大有市场;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也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以“法”治国。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才有保障,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读准字音强聒()卤莽()壬人()怨谤() 胥怨() 会晤()答案ulrnbnxw二、辨识通假(1)不复一一自辨()(2)于反覆不宜卤莽()答案(1)“辨”同“辩”,辩解(2)“卤”同“鲁”三、一词多义(1)蒙(2)具(3)征(4)难(5)特(6)如(7)于(8)以答案(1)承蒙遮蔽,覆盖(2)详细具有,具备工具(3)求出征显示、表现(4)排斥与“易”相对困难(5)仅仅三岁或四岁的兽(6)动词,像连词,如果,假如(7)介词,在介词,从介词,给介词,对,对于介词,向(8)介词,原因连词,同“而”,表示结果连词,同“而”,表顺承连词,同“而”,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介词,把介词,拿,用,凭借以为,认为四、词类活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答案名词作动词,办事五、古今异义(1)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_今义: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_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3)故略上报古义:_今义:向上级汇报。(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义:_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答案(1)书信往来。(2)谦辞,用于自称,指区区之心。(3)写回信。(4)大吵大闹。六、文言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_(2)终必不蒙见察。()译文:_(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译文:_(4)以谓受命于人主。()译文:_(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译文:_(6)至于怨诽之多。()译文:_答案(1)判断句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2)被动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得到您理解。(3)状语后置句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4)状语后置句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5)宾语前置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6)定语后置句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资料链接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时任宰相。他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位进步的政治家。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传世。这篇文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复一一自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文本鉴赏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决心。_答案受命于人主难壬人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_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2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_答案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是什么?_答案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4本段是怎样驳斥司马光的指责的?_答案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三、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具体说了哪些内容?_答案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是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个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证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这几句话表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思想态度?_答案王安石义正词严,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以证实自己的光明磊落,以坚定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四、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针对司马光墨守成规的观点,王安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此,你有何看法?_答案王安石坚守自我,坚决反对墨守成规。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他斥责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做法,提出坚持改革的政治立场,表达出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王安石在对士大夫中流行的苟且守旧的风气进行批驳的同时,也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变法图强的决心。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妙用整散结合这两篇文章都是骈体文,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华美。整篇文章整散结合造成了句式的参差错落,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2写法指导整散结合“三形式”整散结合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整句是指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具体写作时可采用以下三种形式:(1)先散后整:论点(散句)整句阐释。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整句强化自己的观点。设问(散句)整句。先作一个设问,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用整句回答问题。(2)先整后散:比喻(整句)议论(散句)。先用朗朗上口的整句营造一种有气势的抒情氛围,然后借散句引出自己的观点。比喻(整句)观点(散句)。用整句列出多种互补性的现象,然后用一句散句表明全文的观点。(3)散整散:叙述(散句)整句分论点(散句)。分论点(散句)整句评析(散句)。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富有诗意的比喻性整句对观点进行阐述,接着再用散句进行评析。3迁移运用请用“整散结合”的手法,以“中国茶文化”为中心,写一段文字,不少于150字。_【参考示例】中国的茶文化封存在历史中。温文儒雅的谈吐行止,笔墨飘逸的居室布置,轻烟缈缈的茶室座谈。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中国茶文化构成和谐。中国茶文化的生命行为,整个散发着清香。中国的茶文化在闽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不是这里的豪气。小口啜饮,三口为品,轻啜一口含在两腮,细品慢转到舌尖,顿觉满口生香,舌尖生津;第二口依旧细品慢咽,倍感香中有韵,韵中回甘;第三口满嘴幽兰花香沁入心腑,留香回味无穷。素材采撷一1素材积累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应用角度】“爱国情怀”“倾听”“明智”“接受建议”等。2素材应用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和魏征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二1素材积累从友人的不信任到最后的决裂,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早已不复存在。也因为这样,王安石开始反击了。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新法免受非议,写下了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笔锋指向了司马光与他所代表的大学士传统派。为了国家,为了新法继续施行,王安石断绝了与司马光近三十年的友情,不惜一切代价。他所做的一切让我们感慨,他的不畏强势让我们惊叹。【应用角度】“坚持原则”“追求理想”“不畏强权”“变法创新”等。2素材应用理想不是我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而是引领我们不断走向成功之路的指南针。因为坚持理想,执着追求,战国时期的侠客聂政在毁掉了自己的容颜后,历时十年,苦学琴艺,最后成功地刺杀了韩傀;宋朝的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不惜一切代价;周恩来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执着追求,不断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成为世人敬仰的楷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麻烦和困难,但不经历风雨,何来的彩虹?纵然有泪,我们也要挥泪而上,既然我们选择了上高中,就是选择了刻苦,选择了前进,那么我们就不能退缩,也没有理由退缩。群文阅读导读:古人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昨天已经过去,今天正在进行,明天是好是坏不可知,但只要我们时刻警醒着、准备着,笑到最后的就一定是我们。只要常怀忧患意识,练就防患于未然的本领,我们就不惧怕任何风险和挑战。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可盼可期。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海尔张瑞敏常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微软比尔盖茨也常常提醒自己:“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这警示人们,居安思危则存,贪图安逸则亡。居安思危是保证个人成才的前提,是实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条件。“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是一种超前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者,则昌则盛;反之,则衰则亡。翻开历史长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夫差之于勾践、项羽之于刘邦国家如此,个人成长何尝不是这样?唐朝有位才华出众的宰相魏征,他为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征政治管理的核心就是“居安思危,善始克终”。他常常以隋朝灭亡作为教训,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终”。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建议,励精图治,从而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为什么要居安思危?由于事物的发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种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人陷入困境,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所以作为商人,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要懂得留一半清醒,来观望竞争对手;作为农夫,在春播秋收时分,也要抬头看一看老天的脸色,以备不测;作为学生,在生活无忧的时候,也不忘记考虑一下未来人生的艰难考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坦途与荆棘,顺境与逆境,常常交替出现。所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和挫折;在生活富裕的时候,要想到贫穷和困苦;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要想到疾病和伤亡;在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要想到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辛酸。居安思危永远是我们人生的格言。“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危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居安思危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正如魏征对唐太宗的告诫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往往被麻痹了,生活这般顺畅,自然不会想到困难之时,只一味地追求享乐,追求安逸。因此,我们应当有一种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非洲兰洽河两岸分别有两群羚羊,令人奇怪的是,这两群羚羊的繁殖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有着天壤之别,是品种的优劣?是基因的变异?都不是。原因很简单东岸有狼群。众所周知,狼是羊的天敌。自然界中适者生存的定律,使得东岸的羊儿时刻警惕,发现狼群便奋力奔跑。在它们的意识中都知道落在后面的下场死亡。而西岸的羚羊在自己的领域中随心所欲,没有一种忧患意识、“逃命”意识,以致危险来临之时,无力抵抗。由此可见,忧患生活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西岸的羚羊一样,不懂得居安思危,那么,我们的未来必定黯淡无光,不堪一击,我们的民族亦会变得如同龟裂的土地一样失去灵性。有人说,我只想像陶潜一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却说不定有一天战火会烧焦你的菜园子;有人说,我只希望静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