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辅导.doc_第1页
诗歌鉴赏专题辅导.doc_第2页
诗歌鉴赏专题辅导.doc_第3页
诗歌鉴赏专题辅导.doc_第4页
诗歌鉴赏专题辅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申请审查通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高考专题复习 2010-06-29 09:35:35 阅读2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考纲要求: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词名句背诵 把握古代诗歌的文体常识 诗歌鉴赏要点: (1)鉴 赏 诗 歌 的形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够迅速地找到试题切入角度。 (3)鉴 赏 诗 歌 的语言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了解一些评价语言特色的术语。 (4)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不同诗歌内容,把握不同情感。鉴赏诗歌的步骤和解题思路 拿到一首诗后,如何进行鉴赏呢,应做好以下几个阶段的工作:(一)认读阶段(看题目、作者、注释、读诗歌内容)。1、首先是读诗题。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1997年考卷中的题君山,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由此可知,一句中的“影”、二句中的“色”、三句中的“处”和第四句的比喻都是指君山,赋写对象理清了,诗意便变得清楚了。再如2000年考卷中的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2001年上海春季考题中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2、读作者: 社会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及其审美习惯不同,都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主旨各有特点。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通俗平易、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细读序言和注释。注释很珍贵。在高考古诗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陷晦的提示,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如今年考题赤壁后对作者的注释,不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就难以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对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之情。(二)赏析阶段。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的,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抓意象、领会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鉴赏咏史、怀古类诗歌的,则要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往往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的,则要分析: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三)解题阶段诗歌鉴赏的语言表述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结构的完整性、条理的清晰性、评价的适度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注意要懂点术语。可读点鉴赏文章,记点鉴赏术语。如:炼字、渲染、烘托、景语、情语、平仄、婉约派、豪放派、边塞诗,田园山水诗等,以备分析时应用。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包括诗人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也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自己。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倾注的感情,这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要领。要通过分析诗歌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节操及情感,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特征,感悟诗人的感情基调,从而对诗歌进行欣赏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古代诗歌,往往借助客观事物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这些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更重要的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也就是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而诗人借这些“景”,抒自己之“情”;咏这些“物”,言自己之“志”。这种“景”“物”就是“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以说,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时,捕捉、感受并理解诗歌中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歌丰富的意旨、复杂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意境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类别: 1、植物类: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 2、动物类:杜鹃、乌鸦、大雁、青鸟、蟋蟀、蝉 、 猿、燕 3、乐器类:笛、羌笛、琵琶 4、自然类:白云、明月、水 5、场所类:西楼、长亭 6、人物形象。 例:(1)芳草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3)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1、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2、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3、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4、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梅花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2、 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3、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世人难解梅格调,真色孤芳绝代姿。 /独领风骚迎瑞雪,暗香只有松竹知。 (5)松柏象征孤直、顽强。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6)另外: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美女的容颜。 牡丹高贵、富贵。 扬花飘零、离散。 柳树分别。 (7)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8)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1、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2、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3、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柳有暮鸦。 (9)鸿雁、青鸟(鱼) :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所以常用来表达相思。1、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2、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李 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10)猿啼表现凄厉、哀伤。杜 甫:风急天高猿啸哀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11)燕子春天的象征,表欢快、生机。1、杜甫: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2、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3、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12)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1、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2、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13)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 。含离别,悲情,爱情,相思之意。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选取了意象尽锦衣的战士、如花的宫女、宫殿、鹧鸪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或“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14)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1、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3、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4、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5)浮云1、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 )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 ) (16)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7)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1、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2、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4、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8)长亭是陆上的送别场所。1、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2、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3、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9)西楼仅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闺房,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1、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2、许浑:日暮酒醒人已去,满天风雨下西楼。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20)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1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2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3辛弃疾: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4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5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歌鉴赏的艺术技巧(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1)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或物):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等多种形式。 (二)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夸张等。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用典、联想和想象。 (1)虚实结合:1、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比喻: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3)双关: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4)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5)以景衬情(衬托):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双调清江引 ? 秋 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从而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6)动静相衬(衬托):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7)乐景哀情(衬托):谢亭送别(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8)渲染氛围: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9)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10)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三)结构特点: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 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伏笔。 (1)层层渲染:登 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通过登高时所闻所见,描绘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贫病交加,一生艰难的身世之感。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层层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抒写登高的感触。 (2)首尾照应: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3)结构对比: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4)卒章显志: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本诗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也是卒章显志。) (5)欲扬先抑: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鉴赏时注意的几点:1、照顾全面,从整首诗来考虑,树立小文章观、分点答题的意识.2、运用一些诗歌术语.3、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作用.。 诗歌语言特点考题有以下形式: 是给出意境,让考生去锤炼选择词语;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要求考生析断; 名句鉴赏,体会语言风格,明确情感。目的在于,理解诗歌语言的含义,并进而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抒情、乐感强,要能评价具体词语的含义,特别要抓住饱含作者情感的词语。示例: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端居 李商隐(06福建)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东坡苏轼(06辽宁)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 答:“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 初(06江苏)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对于诗歌的语言,要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读懂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弄通具体词、句的意思,并透过表面上的文字进一步领会其深层含义,这是基础;二是从整体上理解和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是难点。 炼字:古诗词中词语的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结为“炼字”。包括活用词、表现力强的动词、表示感情变化的词、表示颜色的词。 炼字题答题要点: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例如:过香积寺(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总结:名句鉴赏题的答案通常应该包括以下5个要点:运用的手法;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内容;特殊结构的作用;与比较对象相比具备的优点,有时可能还要答出该句的语言特色。 名句鉴赏类试题与炼字类试题的答题思路基本是一致的。鉴赏句子离不开句中表现力强的词语,体味“炼字”之妙;另外,鉴赏名句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全诗,把名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鉴赏;联系全篇的主旨,注意感情的抒发;有些名句,还可能传达出一种哲理。 古诗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 、平淡朴素、 委婉含蓄 、缠绵哀怨、准确精练、简洁生动 绚丽明快 、深沉隽永 、生动形象、辞藻华丽、通俗易懂、节奏感强 富有韵律、 准确传神、 绘声绘色、词藻优美、平字见奇、色彩丰富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举例(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如: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锦瑟 (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6)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愁生白发,诗人在一、二句中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语言明白如话。 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古诗中常见思想感情有: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6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2)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6重庆卷) 新雷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古诗中常见思想感分析: 思乡怀人 1、 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王维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边关思乡: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离愁别恨 1、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 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典诗词的风格流派(一)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有些山水诗,单独来看,也是单纯地描写景物,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若结合诗人的经历、思想及整体创作风格,则可能就有了某方面的思想内涵。如王维辋川集中的代表作,大都写得如诗如画,苏轼有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作玲珑精致,情景秀美,是山水风景诗的杰作,但如从总体来分析,这其中自然带有诗人隐逸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