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追加农田水利专项工程资金项目建设方案(DOC 78页).doc_第1页
财政追加农田水利专项工程资金项目建设方案(DOC 78页).doc_第2页
财政追加农田水利专项工程资金项目建设方案(DOC 78页).doc_第3页
财政追加农田水利专项工程资金项目建设方案(DOC 78页).doc_第4页
财政追加农田水利专项工程资金项目建设方案(DOC 78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中央财政追加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资金项目建设方案(高效节水灌溉专项工程)xxxxxxxxxxxxxxxxxxxxx二一二年十月 目 录1、基本情况11.1自然条件11.1.1地理位置11.1.2地形地貌11.1.3水文气象21.1.4地质岩性41.2社会经济状况41.3主要自然灾害61.4农业生产现状7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92.1农田水利现状92.2农业节水发展情况102.3项目区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112.4项目区确定122.5水资源现状122.5.1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122.5.2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132.5.3可供水量预测132.5.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32.5.5水资源供需评价143、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183.1建设范围及布局183.1.1建设范围183.1.2项目规划总体布局183.2建设内容及标准183.3工程类型选择213.4工程设计213.4.1井水大田滴灌工程设计213.4.2河水大田滴灌典型设计364、工程管理484.1建设管理484.1.1管理机构484.1.2灌溉用水管理484.1.3组织领导494.1.4项目管理494.1.5资金管理504.2建后管护504.2.1管理体制504.2.2运行机制514.3服务体系建设524.4保障措施534.4.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534.4.2健全制度,落实责任534.4.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534.4.4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544.4.5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544.4.6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544.4.7推进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555、建设费用及筹资方案565.1编制原则与依据565.1.1编制方法及费用标准565.1.2基础单价565.1.3费用计算标准及依据575.2工程概算投资585.3资金筹措586、预期效益726.1经济效益726.2社会效益736.3生态效益73ii1、基本情况1.1自然条件1.1.1地理位置凉州区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东端,武威绿洲的中心。区境东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相接,南与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相靠, 西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连,北与永昌县、民勤县相邻,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15935,北纬372315至381254之间。西营灌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城西,介于东经1014510240、北纬37303810之间,东临金羊、永昌两个井泉灌区,东南邻金塔河灌区,北与永昌县东大河灌区相依,西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铧尖乡接壤。西营河属内陆河,是石羊河水系中一条最大的支流,也是武威市境内最大的山水河流,总的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程在15104295m之间。清源灌区位于武威市区东部,东以红水河为界,紧连腾格里沙漠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隔,南靠古浪县、黄羊河灌区、杂木河灌区;西与杂木河灌区、金塔灌区接壤;北与金羊灌区毗邻。总面积3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12万亩。1.1.2地形地貌凉州区总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倾斜趋势,区域东西长122km,南北宽90km,海拔高程3263m-1440m,总面积5081km2。区外南部的水源涵养祁连山地,海拔2000m-5000m,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中部走廊平原区,东西向龙首山东延的余脉-韩母山、红崖山和阿拉古山之间,地势平坦,为细土倾斜平原,东北部的腾格里沙漠约占全区国土面积三分之一。清源灌区居武威盆地腹部,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在15001600m之间,自然坡降1/2001/800。属冲积洪积细土平原之一部分。此平原分布于洪积扇前缘,泉水出露带以北广大地区。主要由厚层砂砾石组成,上覆35m亚砂土。由于泉水溢出后,汇流成泉沟泉河,侵蚀切割力弱,河谷沟谷宽而浅,一般宽度200300m,深度35m。泉沟蛇形发育,同时有一些牛轭湖地貌形态。平原局部还有因潜蚀形成的湖泊。灌区内土地平坦,基本上属于干旱荒漠自然景观地带。1.1.3水文气象凉州区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降水量171mm,蒸发量1943mm,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漫长而寒冷且风沙多。无霜期155天左右,多年平均气温8.5,年极端最高气温40.8,年极端最低气温-37.1,年日照时数2861.4小时。最大冻土层深度1.42m,具有明显的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迅速的特点,多年平均风速1.9m/s。西营河发源于祁连山东端冷龙岭和卡洼掌大雪山。产流区地处高寒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较轻。上游主流宁昌河于肃南铧尖乡纳入支流水管河后始称为西营河。西营河是石羊河流域中最大的一条支流。水库以上集水面积1455km2,年平均径流量3.78亿m3,多年平均流量11.99m3/s,主河道长76.7km,流域平均宽度19km,主河道平均比降2.82。水库以下河流沿自然河道下泄,由西营河渠首控制引入渠道灌溉,水库至渠首河道流程长10km,渠首以上集水面积1688km2。汛期有部分洪水沿河道下泄汇入西营河,其下游有312国道、兰新铁路、国防光缆、西气东输管道等通过。西营灌区位于武威市凉州城区西南侧,距凉州城区平均约20km。灌区内没有气象观测资料,据武威气象站观测资料,西营河流域,属高山寒冷半干旱区,受蒙新干旱气候影响明显。主要气候特征呈夏秋短促而凉爽,冬春漫长而寒冷。多年平均降水280mm左右,降水少且年内不均匀,69月占全年降水69%。蒸发大,多年平均蒸发1200mm。多年平均气温6.07.5,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为19.321.7,月平均最低气温是1月为-8.5-9.4,极端最低气温为-28.7。多年平均风速2.4m/s,最大风速12m/s。多年平均冻土深100120cm,多年平均无霜期176210天。年日照时数23602968.2小时,日照率为67%,年太阳总辐射量118.21千卡/cm2。昼夜温差大,春季多风沙。十月翌年3月为结冰、流凌及封冻期,一般结冰开始于11月上旬,流凌以冰花现象为多,据九条岭水文站实测最大冰厚0.75m,最早结冰期10月16日,最早封冰期11月26日,最后解冻期3月20日,全部融冰日期4月11日。清源灌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夏秋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少雪,降雨稀少,年降水量150160mm,降水在年内各月份分布极不均匀,49月降水量多,占全年降水量的82%85%,而103月份占15%18%,蒸发量202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968h,平均气温7.7,多年平均风速3.1m/s,最大冻土深度1.3m,无霜期155天。1.1.4地质岩性西营灌区上游为祁连山冷龙岭山地,属祁连山褶皱系北部祁连褶皱带,形成于加里东期,基地以古生代地层为主。项目区为山前坳陷带,上新世以来处于大幅沉降过程,原为湖泊后演变为陆地,基地以古生代地层为主,覆盖层除第三系外,主要为巨厚而松散的第四系沉积物,新第三系甘肃群分布在西营乡、康宁乡康宁村前山一带盆地底部,零星出露于地表,为一套山麓河源相沉积,岩性以紫红色、桔红色砂岩、泥岩、砾岩为主,总厚度约340m。第四系下更新统玉门组,岩性以土黄色粉砂质泥岩,黄色、灰绿色或黄色砂岩为主,厚77213m。中更新统酒泉组分布于西营河渠首一带,为灰色、灰白、灰综色砾卵石层,厚约68m,下游分布于怀安乡、五和乡新沟村附近,为灰绿色砂砾卵石层,向北至洪祥乡一带为多层状地层,剖面以砂土为主,夹有510m厚的黄灰色泥砾层。上更新统属洪相堆积分布于西营河两侧高地上,由松散砂石组成,埋深520m以下。全新统广泛分布在全灌区,以粘性土为主,包括洪积、冲积、风积等类型,厚520m。老河床中以卵砾石为主,上部为细砂土,下部为卵砾石层。1.2社会经济状况(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凉州区现有37个乡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449个行政村,总人口101.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7万人,城镇人口34.94万人,主要作物有小麦、啤酒大麦、玉米、马铃薯、瓜菜、林果等,设计灌溉面积179.8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5.63万亩。改革开放以来,凉州区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到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76.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9.6亿元,第二产业75.41亿元,第三产业61.17亿元;人均GDP达到1.73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2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29元。西营河灌区辖8个乡(镇),104个行政村和部分机关农场,现有人口1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8万人,劳动力8.88万人。灌区现有耕地面积44.9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5.80万亩。近年来,松树乡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优质小麦、玉米、马铃薯、饲草、啤酒大麦、经济林等特色优势产业。日光温室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完成115座、158.87亩。关井压田任务全面完成,关闭机井3眼,压田184.83亩。全乡改造新修渠道6条、15.91公里,安装日光温室喷灌设施82套。在10个村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支农惠农政策全部落实,发放粮食、农资等各种补贴1350582元。畜牧养殖进一步壮大,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建基地、抓示范、引品种、促推广、帮扶形成了奶牛、养猪(羊、牛)、仔猪繁育等特色基地,畜牧养殖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新发展规模养殖大户63户,全乡劳务输转稳定在4054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216.2万元。新建生态文明小康户188户,建成示范点1个。全乡新建和扩建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招商引资3290余万元,完成投资3142万元。清源灌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辖有吴家井乡、长城乡、清源镇、清水乡、发放镇、大柳乡、邓马营湖生态建设指挥部共2个镇,4个乡,1个指挥部,30个农林场,70个行政村,5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97万人。非农业人口0.67万人,种植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辣椒、油菜、蔬菜等,是凉州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国民生产总值18264.25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16430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3874.7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6元。(2)基础设施状况境内交通便利,有312国道、兰新铁路横贯东西,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各项目区均有通村道路与凉州区主干道相连,交通畅通。施工用水可就近从机井打水或者从人饮管道接入。施工用电可以直接接入当地农村电网,用电方便,项目区均有通信信号覆盖,通信畅通,同时各项目点与凉州区城区交通便利,各种建设材料均可在凉州区内购买到。1.3主要自然灾害凉州区深居内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境内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范围广,灾害损失大。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低温冻害、霜冻、暴雨、冰雹等。据统计,气象灾害占凉州自然灾害的85%以上,对凉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全球气候变暖使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为频繁,气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断加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特别是气候变暖引起我区干暖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农业、工业和生态需水之间矛盾突显,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旱灾:干旱是凉州区农业生产主要灾害之一,由于气候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辐射热能高,加速了土壤中的水份蒸发。农作物灌溉用水主要来源于祁连山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山区草原植被,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和破坏,自身平衡变化更加脆弱,造成雪线上升,山水径流减小,水位下降,一遇干旱给灌区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威胁。洪灾:凉州区由于降水受大气环流控制和地形影响,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6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洪水多发生在69月份,主要是大面积的暴雨形成的洪水,多发生在6、7、8月中,在春季4、5月中有时发生冰雪融水洪灾,在有水库调节的山水灌区,自水库建成后提高了下游的防洪标准,减轻了洪灾的程度。因沿山小沟、小河现状防洪工程很不完善,遭遇特大暴雨时,易产生洪水,在防洪标准低的地段,易造成较大损失。1.4农业生产现状凉州区作为石羊河流域内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较快的主要区域,是一个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业区,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啤酒大麦、玉米、马铃薯、瓜菜、林果等。近年来,全区坚持节水和增收并重,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9.6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25.8亿元,畜牧业增加值1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29元。近年来,凉州区把节水高效农业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实施科技兴农和高产创建活动,积极落实良种补贴及各项惠农政策,立足区位优势,紧抓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良好机遇,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在粮食生产上正在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小麦、玉米、马铃薯、啤酒大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在黄羊、清源灌区形成了50万亩优质加工小麦基地,年产量达21万吨;在永昌、西营灌区形成了40万亩的优质加工玉米基地,年产量达29万吨;在张义、西营灌区形成了8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年产量达20万吨,粮食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通过用科技、挖潜力、创高产,着力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区粮食生产发展迅速。近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5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60万吨左右。2011年,全区播种面积168.96万亩,建成优质瓜菜基地33.93万亩,新增特色林果业面积5.04万亩。其中夏粮34.1万亩,秋粮79.1万亩,经济作物55.8万亩。夏秋比由2010年的40:60调整到30:70,粮经比由2010年的65:35调整到62:38。粮食总产量67.3万吨,比2010年增加1.8万吨;蔬菜总产量126万吨,同比增长5.83%。2011年,全区大牲畜存栏37.64万头,其中,牛、猪、羊年末存栏分别达35.66万头、74.3万头、89.3万头,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5.9%、1.4%、1.6%;牛、羊、猪出栏分别达12.02万头、44.01万头、75.0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8.04万吨,较2010年增长6.5%。76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2.1农田水利现状建国以来,凉州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黄羊、南营、西营3座中型水库,总库容9994万m3,引水枢纽8座;建成小水电站11座,总装机容量1.27万kw。近三年来,凉州区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实施为契机,认真做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节水示范项目的实施,整合土地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项目,对全区7个灌区剩余的末级渠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新建和改建,并配套相应的渠道运行设施设备。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骨干工程得到进一步改造完善,田间工程得到进一步的配套。截止目前,全区建成各类渠道12637.32km,其中:骨干工程970.5km,干支渠建筑物3660座,田间渠道11666.82km,斗农渠建筑物180010座,配套机电井4666套(眼)。凉州区设计灌溉面积179.85万亩,各灌区分布情况为:西营灌区41.17万亩,杂木灌区32.6万亩,黄羊灌区29.38万亩,金塔灌区17.21万亩,清源灌区21.3万亩,永昌灌区20.7万亩,金羊灌区17.49万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155.63万亩,各灌区分布情况为:西营灌区35.8万亩,杂木灌区31.99万亩,黄羊灌区25.31万亩,金塔灌区15.7万亩,清源灌区16.76万亩,永昌灌区17.82万亩,金羊灌区12.27万亩。田间渠灌节水面积107.7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91万亩,示范县县域内及项目区内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建设情况、规模见表2-1。现状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中,管道输水面积16.0145万亩,喷灌1.5万亩,微灌14.397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情况、规模见表2-2。凉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09-2011年)共完成田间渠灌面积8.2342万亩,新(改)建斗渠89.08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1467座,新建农渠168.77公里、修建各类建筑物9191座,新建农井渠150.78km、修建各类建筑物7219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9.6亩,建设蓄水池131座,恒温池131座,安装滴灌设施96套、微喷设施35套,完成投资4990.54万元。凉州区2011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方案项目项目区选在凉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092011年)建设项目的部分实施区内,是重点县建设项目的补充和延伸。2011年项目共配套田间工程面积1.01万亩,修建各类渠道66km,建筑物3130座,修建量水堰116座,配套更换启闭设施120台(套),配套升级计量设施102套,建设水权管理信息化采集系统102套,完成投资1053.22万元。2.2农业节水发展情况凉州区已发展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39.67万亩,其中渠道防渗107.7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9116万亩,包括管灌面积16.0145万亩,喷灌1.5万亩,微灌14.3971万亩。推广农艺节水面积64.20万亩,其中垄膜沟灌61.80万亩,垄作沟灌2.4万亩。现状地表水灌溉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4,地下水灌溉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8。节水工程建成运行后,推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现结合的管理模式,骨干工程由灌区水管单位负责管护,田间节水工程由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建后运行。目前,全区组建了43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用水户17.95万户,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分类管理、达标晋级、费用补贴等措施,初步形成了“农户用水户协会+水管单位”的民主参与式管理模式,建立了工程管理长效机制。2.3项目区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经过近五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工程建后管理工作趋于成熟和完善,逐步建立起了专业管理与群众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水管单位管理与农民用水组织相结合,水管单位重点负责干、支渠道的输配水、节约用水、先进灌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等,为了进一步加快水权本项目,切实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费用核定及使用管理,促进全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规范运行,斗渠以下由用水户推选的代表组成用水户协会,负责水量分配管理工作。目前,水利骨干工程由灌区管理处与管理站签订合同,承包管理养护,斗农(井)渠、塘坝等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由灌区下设的乡镇水管站、当地受益乡镇、村组共同管理。为加强渠、路、林等工程设施的保护,结合水利执法体系建设,对水利工程进行确权划界,同时制定了凉州区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措施,使工程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水利管理工作是保证水利工程安全稳定发挥效益的基础,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专管与群管结合,完善和充实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支渠以上工程管理实行专业管理,推行“四护两管一奖罚”(护渠、护堤、护路、护树、管水、管工程)承包责任制,把管理任务量化到职工,划段包干,建档立卡,定岗定责、定人,签订责任书,定期检查、评比、年终考核奖优罚劣,工效挂钩;对斗、农(井)渠以下实行群众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由受益村组承包管理和农户租赁经营,水管处(所)采取以水促工程的办法,检查督促,不断改进工程管理模式,坚持岁修清淤,设备保养,渠道维护,提高工程管护质量;对机井等小型水利设施的管理,采取“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承包经营。2.4项目区确定本项目区位置选择在凉州区西营灌区松树乡和清源灌区吴家井乡、长城乡和清源镇,项目区处于石羊河规划确定的面积指标之内,未新增灌溉面积;灌溉水源利用现状的水利工程供水,西营灌区利用现状渠道供水,清源灌区利用现有机井供水,不新增灌溉水源。同时,凉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09-2011年)、凉州区2011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方案项目、日协项目等项目均未在本项目区内实施,项目区不与已建项目重复。2.5水资源现状2.5.1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凉州区位于石羊河流域上游,年降水量160mm左右,蒸发量2020mm,流经区内的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是全区主要的地表水源,均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坡。四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9.012亿m3,其中西营河3.755亿m3,金塔河1.407亿m3,杂木河2.454亿m3,黄羊河1.396亿m3,全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包括重复利用部分)为2.861亿m3,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9.661亿m3。全区人均占有水资源940m3,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640m3,分别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3%左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现状全区水资源多年平均为11.909亿m3,实际可利用量为9.661亿m3。2.5.2现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目前,凉州区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8处,修建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9994万m3,引水渠首工程8座,各类机电井4866眼,全部开采浅层地下水。现状全区水利工程供水能力115450万m3,其中:地表水72290万m3,地下水43160万m3。2.5.3可供水量预测可供水资源量根据河川径流来水频率(p=50%、p=75%、p=90%)、配水制度、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引水管道供水能力、地下水补采特征、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进行预测。地表水可利用量不包括渠首以上农田、人畜用水及库区蒸发、水库至渠首河道渗漏等损失量。未来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预测采用现有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代替。根据五十年来的水资源动态趋势看,我区水资源总量已趋于相对稳定期,递减率已趋于渐近值,水资源衰减幅度较小,用三十年的时间考虑,水资源总量基本稳定,可靠程度达90%左右,把现状水量看作未来水量的近似值,可以满足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水平年可供水量预测,当p=50%时,全区可供水量为103844万m3,其中:地表水为70770万m3,地下水为33074万m3;当p=75%时,全区可供水量为90906万m3,其中:地表水为63580万m3,地下水为27326万m3;p=90%时,全区可供水量为77014万m3,其中:地表水为53990万m3,地下水为23024万m3。2.5.4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经过对不同水平年全区需水量及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预测计算,对不同水平年水量供需水计算分析,按现状预测水平,当P=50%(平水年)时,全区2010年、2015年、2020年节余水量约1亿m3左右;当p=75%(中旱年)时,全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缺水量约0.16亿m3左右,供需水基本平衡;p=95%(特大干旱年)时,全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缺水量约1.5亿m3左右,供需无法平衡。按省政府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精神,在保证生活、工业、生态用水的前提下,2010年、2015年、2020年不同频率分析的三个水平年在平水年都将节余水量,在中旱年略有缺水,供需水基本平衡,在特大干旱年份缺水较为严重。2.5.5水资源供需评价根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计算结果,在现有水资源条件下,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落实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压缩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用水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使一、二、三产业的用水比例更科学合理,尤其要加大高效节水型生态产业的建设力度,通过骨干工程改造、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田间工程配套、河道治理、水土保持工程、专用输水渠修建、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动态监测和调度管理等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凉州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使全区地下水位有所回升,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流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表2-1 凉州区水利工程现状统计表所属灌区水库干支渠长度干支渠已衬砌长度斗农渠长度斗农渠已衬砌长度干支渠建筑物斗农渠建筑物机井 数量配套机井数量设计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年毛引(提)水量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亩毛用水量中型万m3/座kmkmkmkm座座眼眼万亩万亩万m3m3小计9994/3970.5940.80 11666.827957.53366018001048664666179.85155.63 83187 西营灌区2350/1339.26339.261986.631795.2811544018810510541.1735.80 177660.630.57663 杂木灌区231.76226.012680.31582.7210691974748548532.631.99 178280.5820.54715黄羊灌区5644/1258.36 248.56 1425.341176.739183396119019029.3825.31 12382.90.600.54460金塔灌区2000/1100.29100.29598.55462.92410272910210217.2115.7 93880.620.54716清源灌区17.8817.8818521093.1257283601668146821.316.769154 0.890.84372 永昌灌区6.46.41800 1090.98 31360711192119220.7017.82 8969 0.88 0.84 387 金羊灌区16.552.41324755.7821189541124112417.4912.27 76990.93 0.84434 表2-2 凉州区现状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表县(区) 名称所属灌区总灌溉面积(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工程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万亩)推广农艺节水措施(万亩)小计渠道防渗 管道输水喷灌微灌小计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面积完好率(%)管护主体管护经费来源面积完好率(%)管护主体管护经费来源面积完好率(%)管护主体管护经费来源面积完好率(%)管护主体管护经费来源凉州区小计163.55 155.63 139.67 107.76 16.0145 1.50 14.3971 64.20 61.80 2.30 0.10 西营灌区38.3635.80 34.7630.6498.6灌区协会水费自筹1.58100%协会农户自筹2.54100%协会和农户自筹14.28 13.73 0.48 0.07杂木灌区34.75 31.99 30.86 29.39 96%灌区协会水费自筹0.498%协会自筹0.397%协会自筹0.772998%个人自筹10.59 10.20 0.36 0.03黄羊灌区23.6125.31 20.84 20.3254灌区协会水费0.50灌区协会水费0.01535灌区协会水费7.5957.3130.282金塔灌区14.0415.7 11.39.398灌区水费0.79100协会自筹0.19 90灌区水费1.02 100协会自筹5.99 5.72 0.27 清源灌区21.61 16.7616.015.859691协会自筹5.80 95协会自筹0.398协会自筹4.05 98协会自筹8.40 8.06 0.34 永昌灌区16.72 17.82 14.1357.00 92协会自筹4.24 98协会自筹2.89 96 个人自筹9.05 8.82 0.23 金羊灌区14.4612.27 11.77 5.25495协会自筹3.1998 98协会自筹0.20650%农场自筹3.106690%个人自筹8.29 7.95 0.34 3、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3.1建设范围及布局3.1.1建设范围本次项目建设在凉州区西营灌区和清源灌区实施。西营灌区建设地表水大田玉米滴灌4004亩,均在松树乡实施。清源灌区建设地下水大田玉米滴灌8005亩,其中:吴家井乡建设大田玉米滴灌2246亩,长城乡建设大田滴灌4167亩,清源镇建设大田滴灌1592亩。3.1.2项目规划总体布局凉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布局以发展节水灌溉为中心,以建设节水示范区为重点,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节水灌溉工程的科学规划,以工程建设、技术和管理等各种手段,推动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64提高到0.84。总体布局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水利建设与环境保护综合治理相结合;二是高效节水工程与现有水利设施相配套、结合;三是因地制宜、重点突出、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与科学管理、运用不脱节;四是广泛征取项目区群众的意见进行充分调查论证,提高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按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作用。3.2建设内容及标准本次项目建设在凉州区西营灌区和清源灌区实施。西营灌区建设地表水大田玉米滴灌4004亩,清源灌区建设地下水大田玉米滴灌8005亩,建设内容详见表3-1凉州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任务明细表。主要实施内容有:地表水滴灌区域修建4座斜管沉淀池、4座设备房、145座闸阀井或渗水井、4座减压井,铺设PVC总干管 (225mm、0.4MPa) 7.94km,PVC干管(160mm、0.4MPa)9.53km,PVC分干管(110mm、0.4MPa)29.98km,铺设地面支管29.05km,铺设滴灌管3813.52km;地下水滴灌区域修建38座设备房、201座闸阀井或渗水井,铺设PVC干管(160mm、0.4MPa)10.35km,PVC分干管(110mm、0.4MPa)48.85km,铺设地面支管47.35km,铺设滴灌管7624.19km。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及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工程规模为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 凉州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项目任务明细表 单位:亩 所属灌区社村名称机井编号(所属渠系)高效节水面积(亩)大田滴灌地下水地表水凉州区合计12009 8005 4004 清源灌区灌区小计8005 8005 吴家井乡2246 2246 七星村六组凉-清0062#271271七星村七组凉-清0063#258258七星村七组凉-清0064#258258新建村七组凉-清0044#170170新建村七组凉-清0045#216216新建村八组凉-清0046#304304新建村八组凉-清0047#248248新建村四组凉-清0038#273273新建村四组凉-清0039#248248长城乡41674167长城乡红水村四组凉-清0101548548长城乡红水村五组凉-清0104长城乡西湖村一组凉-清0132239239长城乡西湖村四组凉-清0140220220长城乡西湖村六组凉-清0146200200长城乡西湖村七组凉-清0149200200长城乡西湖村八组凉-清0152200200长城乡长城村一组凉-清0334200200长城乡长城村一组凉-清0335220220长城乡长城村二组凉-清0338200200长城乡长城村三组凉-清0342220220长城乡长城村四组凉-清0346220220长城乡长城村四组凉-清0347220220长城乡长城村五组凉-清0351220220长城乡五墩村三组凉-清0375200200长城乡五墩村三组凉-清0376240240长城乡五墩村三组凉-清0377220220长城乡五墩村三组凉-清0378200200长城乡五墩村三组凉-清0379200200清源镇15921592新地村二组凉-清0429/0430340 340新地村三组凉-清0432/0433246 246新西一组凉-清0590230230新西二组凉-清0494208208新西三组凉-清0498165165新西四组 凉-清0504125125新西五组 凉-清0506133133新西六组 凉-清0507145145西营灌区灌区小计4004.00 4004.00 松树乡4004.00 4004.00 松树村二组一干九支十三斗104.70 104.70 松树村三组一干九支十斗403.50 403.50 一干九支十一斗221.50 221.50 松树村四组一干九支十二斗54.50 54.50 一干九支十四斗276.20 276.20 松树村五组一干九支十二斗32.70 32.70 一干九支十四斗287.70 287.70 松树村六组一干九支十四斗289.00 289.00 槐树村六组一干槐树支十二斗197.60 197.60 一干槐树支十三斗208.00 208.00 一干槐树支十四斗169.00 169.00 槐树村八组一干八支九斗467.10 467.10 槐树村九组一干八支九斗110.00 110.00 一干八支十斗205.00 205.00 一干八支十一斗156.00 156.00 一干八支十二斗108.50 108.50 槐树村十组一干八支十斗280.00 280.00 一干八支十四斗228.00 228.00 一干八支十五斗205.00 205.00 3.3工程类型选择微灌工程主要为大田经济作物,根据种植作物,以地表水灌溉的滴灌系统通过修建斜管沉淀池对灌溉水进行沉淀,通过微灌系统进行灌溉。以地下水灌溉为主的大田经济作物田间滴灌系统采用常规模式建设,即利用现有机井水源,采用地面固定形式,干管、分干管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地面支管考虑不影响耕作并考虑毛管的安装便利,安装在耕地表面,毛管沿作物行铺设于地表膜下,采取膜下滴灌形式进行灌溉。3.4工程设计3.4.1井水大田滴灌工程设计3.4.1.1建设内容及典型片选择本次规划井水大田滴灌面积8005亩,选择吴家井乡新建村七组凉-清044#井、吴家井乡新建村八组凉-清046#井作为典型片进行设计,典型区地形连片,控制面积474亩。典型区面积占规划大田滴灌面积的5.92%,满足规范规定的典型区面积不小于总面积5%的要求。本次典型区采用实测1:2000,可以代表灌区的大田滴灌情况,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水源工程设计现有水源井的基本情况详见下表。水源井基本情况表机井编号村社名称成井时间井深(m)涌水量(m3/h)动水位(m)静水位(m)机泵型号现机泵流量(m3/h)现配套变压器型号凉-清044吴家井乡新建村七组1981年1201008560250QJ125-11210063KW凉-清046吴家井乡新建村八组1981年1201008558250QJ125-9610063KW项目实施区内大田滴灌工程水源为井水,因水流量稳定,土壤主要为砂壤土,无淋洗要求,所以玉米滴灌灌溉的最大面积按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确定: -(3-1)式中:A-灌溉面积(hm2);Qs-水源可供水量(m3/h);Ia-设计供水强度(mm/d);Ea-设计耗水强度(mm/d),取7;Td-水泵日供水小时数(h/d),22;-灌溉水利用系数,0.95。计算得流量100m3/h时,灌溉面积为29.86hm2(448亩),单井出水量在100m3/h的滴灌系统控制面积不宜大于448亩,典型片1凉-清044号井控制面积170亩,典型片2凉-清046号井控制面积304亩,小于系统最大控制面积。因此,现状机井是能够满足滴灌系统所需流量的。总体布置管网布置:选择吴家井乡新建村七组凉-清044#井、吴家井乡新建村八组凉-清046#井作为典型片进行设计,典型区灌溉面积474亩,主要种植玉米。玉米行距0.35m,株距0.2m。典型片1从机井向东布置1条干管,再向北垂直干管布设3条分干管,长度均为396m,分干管间距100m;平行分干管布设支管,支管平行于分干管双侧布置,便于双向控制,每条分干管及支管上有一阀门控制,一条支管控制的灌溉范围为一个灌水单元,便于对轮灌组的划分和管理。毛管垂直于支管沿作物种植方向双侧布置。典型片2从机井向东布置1条干管,再向北垂直干管布设4条分干管,长度均为404m,分干管间距124m;平行分干管布设支管,支管平行于分干管双侧布置,便于双向控制,每条分干管及支管上有一阀门控制,一条支管控制的灌溉范围为一个灌水单元,便于对轮灌组的划分和管理。毛管垂直于支管沿作物种植方向双侧布置。干管与分干管之间用三通连接,分干管与支管之间用单丝短管连接、支管与毛管之间由专用旁通连接。为了便于冲洗管道和冬季到来之前排空管道中的积水,在分干管末端安装排水阀,修建排水井。在干管首端、分干管的进口处及各支管进口,均安装控制闸阀,修建闸阀井。作物种植模式项目实施区玉米作物种植模式多为一膜四行,种植行距35cm,株距20cm,设计玉米滴管带布置采用一膜两管四行,滴灌管间距70cm,灌水器间距为30cm,布置方向与作物方向一致。技术参数选择根据设计依据以及国内外滴灌技术发展积累多年的经验,滴灌工程各技术参数选择如下:1)滴灌土壤湿润比:p=90%;2)滴灌水利用系数:=0.95;3)设计灌水均匀度:Eu90%;4)设计湿润层深度:Z=0.6m;5)设计日耗水强度:Ea=7mm/d。灌水器及毛管、支管设计A灌水器选择灌水器选择考虑水力性能、抗堵性能和价格。采用非压力补偿滴灌管,管径16mm,滴头间距0.3m。B灌水器性能滴头的工作压力水头H头=10m,出水流量2.1L/h。C支管、毛管最大铺设长度计算a.灌水器设计流量和允许偏差按照规范规定,滴灌系统灌水小区灌水器设计允许流量偏差率应满足下式的要求:-(3-2)式中:qv灌水器设计流量允许流量偏差率(%),本次设计中取20%。灌水器水头偏差率按下式计算:-(3-3)式中:X灌水器液态指数,0.5;计算得,灌水器水头偏差率为41%。b.允许水头偏差灌水小区允许水偏差近按下列公式计算:-(3-4)式中:允许水头偏差(m);hd灌水器工作水头(m),10。计算得,灌水小区允许水头偏差为4.12m。c.允许水头偏差的分配允许水头偏差在毛管和支管间分配,按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