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文摘(异域)在哈瓦那遇见切 格瓦拉.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文摘(异域)在哈瓦那遇见切 格瓦拉.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文摘(异域)在哈瓦那遇见切 格瓦拉.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文摘(异域)在哈瓦那遇见切 格瓦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哈瓦那遇见切格瓦拉1959年11月26日,切格瓦拉被任命为古巴国家银行行长。我们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参观了他担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时的办公室。山坡上的小小办公室山坡上的一座小楼,可鸟瞰港湾。一进楼房的门廊,就被告知左首便是切的办公室,有点令人猝不及防。想象中,领导人或是重要人物的活动场所,应该庭院深深地藏在整个建筑的心脏处。这个办公室,相当于人的鼻梁处,是易遭受攻击破坏的所在。房间很小,大约只有十平方米,地中央摆着一张大写字台,其他地方就显得相当局促。门所在的那一面墙壁尚属正常,其余墙壁上镶有大玻璃窗。虽不是落地窗,但采光甚好,有点像个阳光房。我们参观那天,气候炎热,又临近中午,工作人员便把大窗户都打开了,热带的海风裹挟着山风,气势磅礴灌注进来。这间房子唯一给人不同凡响感觉的,就是空气流通,异乎寻常地爽洁。这是为他专门修建的房屋吗,我问此地的工作人员一位50多岁的中老年妇女,脸形端正,但几乎没有笑容,解说时态度认真。不。它原本是独裁政府的财产,革命后被征用了。她回答。依我个人的粗简判断,切格瓦拉的这间办公室,原来似乎应该是门房或是警卫的工作场所。视野开阔通道顺畅,都是为了满足守护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需要,才有如此设计,以利于警戒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周围的异常。想来那时的切手握重权,没有人敢把国家银行的行长安排在如此局促偏狭的房间里。那么做出这个安排的,只能是切格瓦拉本人。通往小楼二层的楼梯被拦挡,据说楼上是切的卧室,当年他和最后一任妻子就住在那里,现在并不对外开放。一楼的核心部分,当属客厅。墙壁上挂着很多照片,照片中的切格瓦拉面带微笑神采奕奕,他在这里曾会见过来访古巴的很多重要客人。墙上印着一行西班牙文,这是切的语录。同去的西班牙语老师后来特别郑重地告诉我,那句话经过多个西语专家的推敲,最富有诗意的翻译应该是:“我带到坟墓里的唯一遗憾有一首歌尚未唱完。”哦!这个翻译太好啦!你轻轻读上几遍,有一种薄而温的湿润会爬上你的眼帘,你在朦胧中能依稀看到切的微笑。他为何长盛不衰从未有过一位红色英雄,在全世界的青年中,获得过如此广泛而长远的拥戴。格瓦拉长盛不衰的流行,究竟有什么魔力支撑?我想出了以下几个原因(排名不分先后),斗胆写在这里。一是他长得帅。当然见过他真容的观者有限,人们多是从他的照片上认识他。那张最著名的照片英勇的游击队员,满足了人们对于当代男性英雄的所有想象。摄影的时间是1960年,切格瓦拉31岁,正值一个男子最成熟又英姿勃发的年纪。摄影者是古巴摄影师阿尔贝托科尔达,这张肖像照上,切格瓦拉头戴充满奋进感的贝雷帽,长发披肩,神情坚毅,眼望远方,眼神中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芒,又带着几丝若隐若现的忧郁。照片照得好,照片名字也简明扼要斩钉截铁。如果说这张照片已经将切的精神做了入木三分的刻画,那么,1968年,艺术家吉姆菲茨帕特里,又在这张照片的基础上,锦上添花。他使用红白黑三色作为核心设计元素,制作了类似版画风格的切格瓦拉画像,这张图成了“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战斗性的头像”。说实话,切长得很上相,目光深邃,脸部线条硬朗英俊,长发飘逸,叼着雪茄若有所思他成为一代又一代激进青年崇拜的偶像。我走过70多个国家,无论是在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还是中国,甚至在僻远的北极圈内,到处都在售卖印有他头像的t恤,俨然一位世界公民。据说他是世界上被印到t恤上次数最多的人,流行之广可见一斑。如果你以为切只是待在t恤上的装饰性人物,你就小瞧了他凶猛的渗透性。放眼四望,切在我们身边几乎处处可见。切格瓦拉最后的遗容,更以极度的悲怆,将这种现代造神运动推向了顶峰。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俘。当时的玻国陆军将领举行紧急会议,后与美方通话,以决定切的生死。结论是不能让格瓦拉活着受审,否则他一定会在法庭上借机鼓吹革命。必须立即处决。10月9日,格瓦拉英勇就义。他的遗体随后被帆布包裹,用直升机送往陆军总部所在地,在当地一家医院验明正身。这时,世界主要媒体记者已闻风而至,当局给了他们极短时间,为切的遗体拍照。格瓦拉的遗容令人震撼而痛入心扉。他上身赤裸,躯体瘦削,满面胡须,赤着双脚。右手呈半握拳状,小臂紧绷。据说他被俘时右臂被击中,不过遗照上看不到明显伤口。死后还维持着强力收缩状态的肌肉,证明剧痛正在折磨着他。最关键的是他死不瞑目,头微微抬起,目光含着冷峻的忧伤。这张照片立即被全球媒体刊登,美国中央情报局预期的宣告格瓦拉已死的目的,算是达到了。但他们万料不到,西方本想借格瓦拉之死,来宣扬美国和独裁政权的胜利,可大肆传布的结果,却让格瓦拉冲破禁锢扶摇直上,抵达了造神的高度。二是切的革命世界观之确定,来自旅游。格瓦拉自幼生活优裕,长大后进入了阿根廷最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系。上大学的时候,他先是在阿根廷国内,后来又到南美诸国旅行。1951年,格瓦拉和药剂师好友,决定休学1年,环游整个南美洲。他们使用的交通工具说来可怜。是一辆老掉牙的破摩托车。他们驾驶着它,跌跌撞撞地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旅行中,人民的贫穷与苦难,深深地刺痛了这个优越富庶阶层青年的心,他的革命理想渐渐清晰。一年后,他返回阿根廷时,在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1953年7月7日,格瓦拉又和他的药剂师朋友,开始了第二次拉美之旅。年轻的流浪汉们一路风餐露宿,贫困、病痛、被欺压的穷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切这个医学生,认识到要用医道去造福人类,必须首先发动一场革命,推翻反动独裁统治。他立下了以整个拉丁美洲的人民解放事业为己任的雄心大志。1955年,切和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罗在墨西哥见了面。从此,卡斯特罗找到了他革命事业最重要的伙伴,而格瓦拉则找到了他为泛拉丁美洲梦想献身的第一个国家古巴。切从此成为职业革命家。旅行,特别是生命早期触及灵魂的旅行,常常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走向。三是切格瓦拉是t型性格的人。t型性格,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t型人格的人,具有冒险、爱好惊险刺激的人格特征。四是他喜爱读书,浪漫而悲情。切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他自幼饱受哮喘折磨,哮喘一旦发作,他只能困在家里,读书就是他打发日子的最好方式。日积月累,他的阅读量之大、涉猎之广,令人惊讶。他阅读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著作、社会小说、哲学,甚至包括资本论。在他当时留下的读书笔记里可以看到,这个年轻的帅小伙儿,关注爱情、永生、性道德、死亡、上帝、魔鬼、幻想、理智和神经质等包罗万象的话题。死亡是他的宿命我如同一个准备投身游击队的热血青年,花了几天时间,伏案细读了切格瓦拉所写的游击战一书,还有他最后写下的游击日记。特别是后一本书,边读,心中边揪成一团。日记一页页翻过,临近他牺牲的日期,屏住呼吸,窒息感压抑无比。切格瓦拉被俘于1967年10月8日,第二天牺牲。日记的最后一篇,记于10月7日。切格瓦拉写道:“月亮很小,行军很累”当时他的哮喘迁延不愈愈演愈烈,身体状况很差。他留在日记里的最后几个字是“高度:二千公尺”。如此高海拔的高山地带带来的呼吸困难,对一个患有哮喘并反复发作的病人来说,会很痛苦。切格瓦拉忍受着这一切,一步步走向他宿命的死亡。关于切格瓦拉被俘后的确切情形,在他遇难40周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名前特工,披露了相关内幕。据英国独立报报道,此人名叫罗德里格斯,是在美国迈阿密流亡的古巴人,为美国中情局当年抓捕格瓦拉行动小组的领导人。切格瓦拉被俘期间,罗德里格斯的任务是负责确保格瓦拉活着,并将他押送到巴拿马受审。“我从他访问莫斯科和访问中国的毛泽东时就记住了这个人。那时他身穿军服,态度傲慢。现在我面前的这个人看起来像个乞丐。他的军服基本上成了破布。他脚上穿的不是靴子,而是两片皮革。你知道,我为他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状况感到悲哀。”被捕后,切格瓦拉被关押在农场附近村庄的学校里。罗德里格斯表示,当年美国曾希望把切格瓦拉活着送到巴拿马做进一步审讯,但是遭到玻利维亚最高军事当局的否决。多年后,罗德里格斯还记得自己向切格瓦拉宣布他将被处死时的情形。罗德里格斯走进他的房间,站在他面前对他说很抱歉,自己已经尽力了,但这是玻利维亚最高指挥官下的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