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docx_第1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docx_第2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docx_第3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docx_第4页
(新课标)2020版新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教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八 读懂古代诗歌的”三大路径“第六部分古代诗歌鉴赏考向定位1诗歌鉴赏是每年的必考内容,近两年诗歌鉴赏的题型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选择题由5分双选变成了3分单选。虽然题型稍有变化,但备考方式不用改变,因为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基本的鉴赏知识会了,解答什么题型都没有问题。2唐宋诗词仍将是考查的重点。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都为唐宋诗。这种趋势在2020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仍会延续,仍以唐宋时代的诗词为主。3在诗词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冷”中有“热”,“热”中有“冷”的态势。当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热”是指学生所熟知的著名诗词人的作品;而“冷”一方面指历朝历代“各领风骚”的“一时之英”,另一方面“冷”也指“热”作家的“冷”作品。4对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考查是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命题的重点,尤其是对思想情感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因此在依据考纲考点备考的过程中,要侧重对这几个考点的训练。5关于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备考,读懂诗歌,是第一步。如果读不懂诗歌,鉴赏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必须明确的一点。近三年的古代诗歌鉴赏题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读懂诗歌在复习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一、(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题许道宁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由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题画诗,诗句“今在一窗间”中的“一窗”应为画中之物,而并非实指“一扇小窗”。答案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诗文翻译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里的呢?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二、(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说法错误。诗的三、四两句重点写眼前的“田埂”和田中的“白水”。“田塍望如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田埂笔直如线。“白水光参差”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答案b4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了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诗文翻译山冈上花草整齐,燕子飞东又飞西。远望田埂笔直如线,稻田白水波光闪烁。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好似竹枝词。(对应学生用书p079)技法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别“求全责备”1“读懂”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快捷、最直接、最牢靠的读懂路径。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技法二掌握读懂“三大路径”要“三管齐下”1最快捷的路径利用选项信息选项3对1错,错的那一项也仅在细节处设误,所以选项相当于带有“瑕疵”的诗歌赏析,故善于利用选项信息,对于快速疏通诗意有很大帮助。示例(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提示信息开篇采用提问方式,涉及了精卫填海的动机,至于“作者是否对动机感到困惑”暂且不作深究。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提示信息b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三、四句的翻译,诗意十分清楚。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提示信息c项相当于对诗歌第五至八句的诗意概括,有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脉络层次。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提示信息d项相当于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把握,通过回忆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及观刈麦,我们可基本确定本项正确。2最直接的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1)看标题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2)析注释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2018年浙江高考送王昌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的“忧道不忧贫”“秉耒欢时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3最牢靠的路径对诗家语“咬”“嚼”“泡”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蓦山溪 张中孚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注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读懂诗歌1利用选项通诗意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提示信息a项是对词的上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上片的词意。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 提示信息b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提示信息c项是对词的下片内容的总结,有助于我们理解下片的词意。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提示信息d项是对词中关键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词的整体感情基调。2结合注释提信息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了人生旅途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安道可以印证之。3诗歌正文准翻译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4找出“情语”易分析 (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身不由己。(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出多少隐情。(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准做题目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境遇。c下片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特心境。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心。 解析不是“直接”,而是化用诗词典故。答案c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分)答:_答案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上片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魄;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成都大阅陆游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注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属櫜(o):佩戴箭囊。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读懂诗歌1利用选项通诗意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提示信息a项是对诗歌第一句的理解和情感的赏析,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此时的心情。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提示信息b项是对诗歌第二句内容的理解,相当于对此句的翻译。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提示信息c项是对诗歌第三联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体内容。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提示信息d项是对诗歌尾句所用典故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整体感情基调。2巧借题目提信息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3诗歌正文准翻译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军旗的影子随着风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4找出“情语”易分析尾联抒情。“属櫜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误此身”,这一句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准做题目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解析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答案c4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答案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专题强化训练(十八)快速读懂古代诗歌一、(2019广东省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去蜀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注这首诗当作于永泰元年。这年4月,诗人的朋友严武病逝;5月,诗人离蜀。蜀郡,即成都。如何,犹岂料。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诗人回顾五年流寓之足迹,万千感怀尽在其中。b颔联写关塞险阻不能北返长安,只好远游潇湘,可见离蜀之不得已。c第五句诗人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已黄发满头,表明身衰体弱至极。d“随白鸥”,即与鸥鸟相随隐居湖山。此句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同。解析“即与鸥鸟相随隐居湖山”错,“随白鸥”,在本诗中为随白鸥四处漂泊之意。答案d2明人王嗣奭评此诗“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请结合此句对尾联作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的含义,即指诗歌的尾联是诗人在人生失意中自我宽慰的话。然后我们需要判断尾联的情感是失意还是自我宽解。尾联字面意思是: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自己就不必泪水长流了。显然从字面意思看此联为自宽之词。但结合此时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可知此联实为反语。由颔联“如何关塞阻”可知,此时社会动荡不安,尾联“安危大臣在”,实为对大臣们承担不起匡扶社稷的重任的不满,而“何必泪长流”,则饱含诗人得不到重用,理想难酬的失意之情。答案尾联看似自我解脱自我宽解,实则是位卑忧国理想难酬的失意之语。尾联字面上说的是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自己不必为此泪水长流。实则是在说,这些当政大臣承担不起国家安危大计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忧心流泪。诗歌鉴赏首联叙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度过的。颔联言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塞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颈联说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至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漂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那些王公大臣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诗文翻译我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有一年是在梓州度过的。岂料兵荒马乱,关塞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余生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四处漂泊。国家安危大计自有当政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人何须枉自老泪长流呢!二、(2019成都市第一次诊断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注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b诗的三、四两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七、八两句表明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解析“直接点明”理解有误,三、四两句并未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答案b4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相关诗句的含意。屈原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意思是“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是说即使没人理解他也没关系,只要他的内心能保持高洁美好。与此类似,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是“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则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此二句的意思与屈原诗句的意思相近,都表达了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据此分析即可。答案相同点:都表达了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理由: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相似。(结合诗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诗歌鉴赏王安石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给王安石横加种种罪名,必欲去之而后快。面对保守派的围攻,王安石表现出镇定的态度,并予以有力回击。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颇为著名的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因而极具说服力。五、六句反过来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诗文翻译众人议论纷纷哪里值得去争辩;众人所说之“是”并不是我的可喜之事,众人所说之“非”也不是我的可忧之事。歌颂王莽的声音迭起,但他岂是贤人?四国造谣诽谤周公姬旦,但他仍是圣贤之人。只有圣人才能正确衡量人的高下,不会把铢两之轻当成千钧之重。可知一个人的高下,并不取决于众人的议论;是好是坏,取决于自己的言行。三、(2019潍坊市高三统一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赠升州王使君忠臣李白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注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李白晚年漂泊东南时期。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盛赞升州,从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写升州历史悠久和江山多娇。b颔联巧妙称颂王忠臣人贤名高,天子“借”此“忠臣”以治国抚民。c颈联借用“一边静”“万里清”的海江之景象写天下安定太平的盛况。d诗以赞其地起,以颂其人承,以言时局转,以抒己怀收,脉络清晰。解析“写天下安定太平的盛况”错误,颈联意为虽然长江万里得到了澄清,但是“巨海”才只有“一边静”,而非全静,这里实际上说的是时局,表达了作者对北方仍不平静的极大关注。答案c6本诗的尾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_答案尾联意为你应当还需“救赵”良策,不要遗弃我这个“侯嬴”;诗人借典故自比侯嬴,表明自己虽晚年漂泊,但仍希望获得王忠臣的任用;尾联卒章显志,表达出作者想要为国效命、建立功勋的愿望,格调陡升。诗歌鉴赏首联上句从纵的时间方面着眼,说这里是六朝古都,以表现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下句从横的空间方面落笔,说这里是“三吴”地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以表现其江山多娇,物华天宝。地灵则人杰,因此颔联紧承首联而颂王忠臣其人。上句说他人贤,帝王理当委托以重任;下句说他名高,天子凭借他镇守此要地。升州所辖,东至大海,西带长江,因此颈联放笔而提及江海。上句的“一边静”,下句的“万里清”,从字面上看,写的是海与江的景象,实际上却说的是时局。这是针对当时平定了刘展在这一带的作乱而言,又包含着诗人对史思明势焰尚嚣张,北方仍不平静的极大关注。对被赠诗的王忠臣来说,是既祝颂他所辖地区清平,又希望他能扩大视野,看到北方的动乱。紧扣诗句,这一联则可作这样的解释:虽然“长江万里清”了,但是“巨海”才只有“一边静”,而非全静。尾联,用侯嬴向信陵君献策窃符救赵的典故,自比侯嬴,表现想要为国效命,在平定北方叛乱中建立功勋的愿望,希获被赠诗的王忠臣的理解和支持。诗文翻译这里是六个王朝的国都,三吴地区秀丽的城市。你是贤人,就应当被委以重任,天子也要借助你的高名。虽然长江万里得到了澄清,但汪洋大海只有一边平静。你应当还需“救赵”良策,不要遗弃我这个“侯嬴”。四、(2019安徽五校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黄庭坚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注绍圣二年,黄庭坚因被诬陷而被贬黔州,元符元年迁戎州。此诗作于黄庭坚初到戎州之时。石泓:砚台的别称。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霜兔:用雪白的兔毫制成的笔。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既是黄斌老画竹时的感受,也是作者黄庭坚内心情绪的真实再现。b“公与此君俱忘形”是指黄斌老和横竹俱屈服于外部的压力,改变了自己的品格。c诗的前两联侧重于借画竹表达人物的品质特征,后两联主要咏叹的是黄斌老画技的高超。d本诗作者以炼句著名,全诗平仄交替,音韵优美,给人一种挺拔瘦劲之感。解析“俱屈服于外部的压力,改变了自己的品格”说法错误。此句承接上句,是指竹不为雷霆所惊,而黄斌老也处变不惊。答案b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_解析从注释和首联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懑之情;从颔联中的“雷不惊”“忘形”可以看出作者的倔强不屈;从颈、尾两联可以看出作者对黄斌老画竹技巧的赞赏。答案愤懑,对自己被贬的抑郁不平、愤懑之情;倔强不屈,借竹子的不屈来表现自己倔强不屈的品格;赞赏,对黄斌老画技的赞赏。诗歌鉴赏首联第一句说明黄斌老画竹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用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不同凡响。颔联中“公与此君俱忘形”,解释了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黄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为一体。这句诗是双关,既歌颂了黄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颈联描述黄斌老作画的情景,在明亮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尾联写黄斌老除了画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怕横竹形神完备之后像龙一样破壁飞去,歌颂了黄斌老画技的高超。全诗平仄交替,音韵优美,给人一种挺拔瘦劲之感。诗文翻译借酒浇愁,但胸中抑郁不能平复,只得吐露出来,画作峥嵘岁月中高昂挺拔的横竹。横竹像卧龙安卧,不为雷霆所惊,您与横竹融为一体,全都超然忘形。晴天的窗影落在砚台上,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作画。在画中安置三块怪石使横竹屈蟠,担心横竹形神完备后会破壁飞去。五、(2019江西五校高三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光州: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处沿袭旧称。青冥:青天。这里代指朝廷。不应:不顾。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两人阔别六年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抒写别情做了铺垫。b上片中“谁知”“还与”二词,表达了作者再次送友人起程时即兴而生的愉悦之情。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词语,展开对使君到任后生活的想象。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解析“即兴而生的愉悦之情”表述不当,此处作者与使君分手,应为依依惜别之情。答案b10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6分)答:_答案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双鬓已星星”之年,“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作者再次与友人离别,不舍之情油然而生。作者对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干的勉励。下片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拟写友人边塞生活的情状,意在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干,为国立功。诗歌鉴赏词的上片作者由此番送别,忆起上次分别后,两人天各一方,辛苦劳顿的情景,“相见日”三字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事情,而“往事堪惊”则简单概括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句说现在见面,两人鬓发都已花白。“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这次分别出乎意料,但作者又不得不送友人起程的伤感离别的情绪。下片运用想象手法,拟写友人边塞生活的情状。作者想象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感。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才情,堪称送别词中的佳作。诗文翻译记得六年前在武陵相聚,分别以来往事不堪回首。如今我们的两鬓都已花白,谁知又要匆匆作别,江头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