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doc_第1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doc_第2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doc_第3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doc_第4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时空坐标整体感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 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2)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等级关系和政治上隶属关系。3实质按父系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4影响(1)使宗统和君统结合起来,强化了王权。(2)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障了分封制的推行。(3)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4)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如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5)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天下一家”等观念的形成。教材拓展_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目的巩固贵族的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宗法观念”不同于宗法制(1)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起着维护西周等级秩序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崩溃,但影响深远。(2)“宗法观念”,指的是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亲亲尊尊”“男女有别”,对后世影响深远。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统一性与分散性并存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根据史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史料中三个“省略号”把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分封制下周王为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第二层“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宏观政治决策”体现这一制度有一定的集权性,并体现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第三层“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体现分封制在民族融合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第四层“总体看来”“表面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控制力有限”体现西周在国家结构上具有分散性,由此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特点: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影响:积极影响,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影响(1)对西周的影响分封制起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2)对后世的影响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中国姓氏的起源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探究2古代中国血缘关系的纽带西周的宗法制史料(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根据史料,指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以家国情怀感悟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材料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思考: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提示】编写原则:“一本”观;编撰类型、宗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地域关系等受“大宗”“小宗”观念的影响。宗法观念的现实意义(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3)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4)修祠堂、族谱有助于加深对祖先、家乡的认识,有利于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安庆二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道:“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并立民族,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这说明()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c根据材料“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可知,分封制明确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利于维护统治,拓展疆土,故选c项;夏朝时国家已经正式形成,故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项;世袭制在夏朝时期已逐渐形成,故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以注入特定内容、贯彻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下列符合“崭新原则”的是()a“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d“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确立了贵族的亲疏和长幼关系,分封制则是宗法制基本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延续。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区别“大宗”与“小宗”,从而“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巩固”。选项中能够体现“亲疏和长幼关系”的只有d项。3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a周人团结一致抵御外族入侵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b由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重社稷故爱百姓”可知,周代用宗法制维系宗族管理,并扩大化到政权管理,这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抵御外族入侵,故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由材料“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可知,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具有相互的义务,故排除d项。 先秦时期的经济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农耕方式的发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2农业技术的进步(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2)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4土地制度的变革(1)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2)春秋时期:大量私田被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5赋税制度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取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征税,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租佃关系战国时期,租佃关系产生。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1经营形态及特点(1)官营手工业特点: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皇帝、贵族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局限:生产不计成本;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2)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3)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主要成就(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铁器。(2)陶瓷业:原始社会的彩陶已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3)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周时期,纺织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商代: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商业初步发展。(2)西周:实行“工商食官”,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3)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强大经济实力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2商业政策(1)商周: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教材拓展_楚国的币制改革春秋时期,楚国崛起,但在晋楚争锋中处于劣势。楚庄王任用孙叔敖辅佐其进行改革。当时楚国市场上的钱币比较混乱,各种仿贝钱币都在流通,楚庄王下令铸造大币。这种大币仿晋国刀币铸造,面额超过价值,其发行和使用让老百姓特别是大商人蒙受了巨大损失,造成了市场的萧条。孙叔敖向楚庄王反映了情况,并进行调整:恢复原来的币制,以蚁鼻钱作为官方铸币,其他所有的货币都用蚁鼻钱进行换算。这种做法使市场迅速繁荣起来,楚国的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素养提升融会贯通先秦时期的经济现象时空定位探究1“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史料一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纟参,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史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特点。(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2)因素:有利因素,农民的辛勤劳动;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政府的重视。不利因素,自身的脆弱性;自然条件的制约。多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探究2先秦手工业的发展史料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荀子王制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市,不移官。礼记王制分析史料,从中归纳先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1)荀子王制强调“论百工”表明从事手工业的人,分工细致。(2)礼记王制反映从事手工业的人“不贰市,不移官”,表明从业者受官府控制。分类较细;官府严格控制;从业者专业生产;工艺精细。古代手工业的经营状态经营形态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不投放市场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投放市场明中叶以后在一些部门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业的一种副业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产品投放市场稳定了小农经济,在近代破产以唯物史观看待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材料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度转变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度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提示】(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弱的简单落后小生产模式。(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2)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c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两种耕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2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今天,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a根据材料“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今天,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可以避免技术竞争,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a项正确。3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成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私有土地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的分化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士阶层的崛起动摇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故选c项;井田制瓦解是“百家争鸣”的根源,故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土地出现的根源,故b项错误;士的分化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故排除d项。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命题角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全国卷2019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2017西周分封制的深远影响全国卷2018商汤的治国理念全国卷2019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016周代青铜器铭文的历史价值先秦社会经济全国卷2015战国小农经济全国卷2017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全国卷2018战国时的铁器实物及分布1从考查内容看:政治是考查的重点。政治上主要考查政治演变趋势及特点;经济上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是从通史或中外对比角度考查。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以计量史学考查商周时的王位继承(2019全国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根据材料商朝“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西周宗法制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得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不是受禅让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君主寿命长短,与王位继承方式没有必然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强调血缘关系,非弱化血缘纽带关系,故d项错误。练点2:古代中国“孝”“悌”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2019全国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a根据材料中“孝”“悌”“礼”“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规范了礼乐秩序,故a项正确;禅让制是政权交接方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三者均与规范社会行为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b、c、d三项。练点3: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c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传统考点早期政治制度、商周王位继承考出新意以计量方式,在学生理解的“王”的概念之外,增加了“代”的概念,丰富了对传统政治制度的理解练点2转换思维题干材料是古代中国的“孝”“悌”思想,要求转换思维判断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练点3唯物史观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4:拓展教材考查中国古代治国理念(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选a项。练点5:深层理解西周分封制的影响(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而使周朝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故d项错误。练点6:春秋战国时期商贸业的发展(2017全国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a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商贸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交往与商贸发展,故排除b项;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故排除c项;“城市规模扩大”题干没有涉及,故排除d项。练点7:周代青铜器铭文的历史价值(2016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b根据材料可知,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4选材易懂材料浅显,以商汤的仁德之心创设情境,没有阅读障碍角度新颖暗含热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练点5考出新意走出分封制的常规考点(内容、特点、作用等)考出深度考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练点6开阔视野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范蠡、子贡“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背景下的富商大贾;陶、曹鲁“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地理位置练点7热度不减依然选择“周代”这一热考时期进行命题。不考周代的政治,转考西周的文化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d由材料可知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礼乐制度向外传播,异族学习西周文化,故选d项;材料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不是贵族与平民的比较,凸显不出贵族特权,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同时,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排除b项;c项中不能说“保障了”应该说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并且材料的主旨是异族贵族和西周贵族墓葬的比较,故排除c项。2在平定武庚(商纣王儿子)叛乱后,周成王、周公旦便将微子启(商纣王庶兄)封于宋地,以殷治殷,而将微子启的儿子封在了西周的王畿之地,并继续担任史官一职。西周这些做法旨在()a拓展华夏文明的空间b削弱血缘政治影响c提高史官的政治地位d稳固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