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部分名解简答.doc_第1页
透视部分名解简答.doc_第2页
透视部分名解简答.doc_第3页
透视部分名解简答.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视点:作画者眼晴所处的位置.2、视域:眼睛看出去的空间范围,形状像圆锥体.3、视中线:视域圆锥体的中心轴,是视者所看到的方向旳中心视线,或称中心视线,见心线,视轴等.4、视角:眼睛所看到的上下左右范围的角度,在绘画上一般采用在60度范围以内的视角.5、画面:画者到被画物之间的一个假想的透明平面,这个透明面无限大,我们能看到的所有物象都是投射到这个面上所产玍的透视图像.画面平行于画者颜面.垂直于视中线.平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俯,仰视的画面倾斜或平行于地平面.6、视圈饯:视域圆锥面和画面交接线,在绘画上一搬采用60度视角的视圈线.7、画幅:在画面上60度视角的视图范围以内所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它的边线起着选景的作用.8、心点:视中线和画面的交接点(用p代),视中线必须垂直于画面.9、视平线:通过心点所作的水平线,也可以说是向前平视和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视平线是统一画面空间,平分上下的准线,在视平线上的物体,它的空间位置越远越高,人们看到它的顶面.10、视距:视点到心点的距离.11、距点:在画面上以心点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圆线,在此圆线上的任意点都可为称为距点,常用到到时冂是在视平线上的距点(用x代)12、基面:承载物体平面,一般指地面,地面是最大的基面,不同的放置面就是不同的基面,如窗台.桌面等.力基面永远都是水平状态的(用h代)13、基线:基面和画面的交接线.14、地平线:地平面尽头所见天地交界线的水平线为地平线,它映现于面的高度于视点等高。在画面上平视的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斜俯视的地平线分别在视平线的上,下方,正俯,仰视的画面上只有视平线,没有地平线。15、消失点:互相平行的直线,当它们不平行与画面时,投射成透视图要向远方中于一点,此点为消失点。16、天点:在地平线上面的消失点。17、地点:在地平面下面的消失点。18、内余点:在心点和距点之间的消失点。(用v代)19、外余点:不在心点和距点之间的其他消失点。(用v代)20、视向:作画构图时所规定的观察方向。21、视高:平视时,视点至被画物体放置面(地面或桌,台面)的高度,在画面上即基线至地平线的高度。22、透视: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23、透视学:用各种方法在平面研究线与形的变化规律,并且在两者之间的范围表现出具有三度空间关系的图形和物象,这门学科就是透视学。24、测点法:测点是以灭点为圆心(余点和距点),以灭点至视点的长度为直经,转移至视平线上为测点的位置。25、原线:与画面平形的线在透视学图中,不发生变化,仍保持原来方向。26、变线:与画面成角的线在透视学图中发生变化,互相平行的线会消失在一点。27、阴影:是指物体受光后产生的阴面和影面的透视变化,光线照射物体,物体受光部分为亮面,背光部分为暗面,因被其他物体遮挡受不到光线反射的物面称影面。暗面又称阴面,阴影,是阴面和影面的合称。28、光点:光的来源如:灯、烛、日月等。29、足点:光点对基面的正投影。30、顶点:被照物体的顶端。31、底点:初照物体的底端。32、反影:在水面,光滑的平面或镜面可以看到与物体颠倒或相反的影像。33、大气透视:色彩因大气阻隔,产生的变化就称大气透视。34、消逝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就称作消逝透视。35、线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愈远,愈聚弱直至会合于一点。36、平行透视:当物体中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时的透视称为平行透视。平行透视有一个消失点,也叫一点透视。37、成角透视:平行于基面又与画面成除度以外的其他任意角度的线段,由这种线段组成的面与体的关系。也称:“余角透视”或”两点透视”法。38、倾斜透视:一条线段或一个平面与基面产生除度外的角度关系后的透视现象。倾斜透视分平行倾斜和成角倾斜两种状态。39、灭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透视规律中近大远小的透视消失原理和同空间位置物体水平移动或垂直移动大小不变的原理来完成的。综合运用了透视中的消失原理和不消失原理两种方法。40、视高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标准人与视高的相对稳定关系,在任意空间位置均体现这种关系的法则来完成人物透视的。1学习透视的意义?答:我们训练造型能力的是以写生为主,透视是客观存在的透视现象,所以我们无法回避透视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解决透视问题,没有透视理性的知识,在绘画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因为透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也能感觉得到,但在没有懂得透视现象这个道理时,对它的感觉是不敏锐和不深刻的,因而凭直观的感觉去作画,难免产生错误。2 绘画创作中如何让景物具有立体感,空间距离感?答:1、用图形的重叠表现。2、用明暗阴影表现。3、用色彩关系表现。4、用明暗对比和细节的清晰度表现,近处物体明暗反差大,细节轮廓清晰可辨,远处物体明暗反差小。甚至混为一片,细节轮廓模糊。5、线透视(表现空间距离)什么是三要素及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答:物体:画者前所要画的东西,作透视图,首先必须明确画什么物体,这个物体形状结构如何,大小尺寸怎样。如何安放等等。视点:眼睛其次必须决定观定的位置,即必须确定视点的高度,视点线的方向,以及观点到物体的距离。画面:在物体与画者之间一个假设的透明体,与视线垂直。关系:、画面是假设的,在物体和画者之间。、眼睛的透视线与画面成度角。、物体在画面上形成近大远小的变化。、作透视图如何确定视距?答:一般来说,人看物体时的视角都应在度度之间,大于度看物体不完整,为距离太近。小于度看物体又觉得太小,是因为距离太远;度左右的角度为常用,这样才能把画面上的物体都置于度之间舒适视线之内。视距等于心点到到画幅最远角距离的倍。、远近视距构图会有哪些不同的效果?答:近视距构图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物面的深宽,变线的陡斜,使观者印象强。远视距物面浅窄,线条平缓,使构图产生稳定、庄重的感觉,近大远小相仿能够充分描述远近人物形象及周围环境。、原线与变线的各种形态?答:、水平直线与基面和画面都平行的直线。、直立原线与基面垂直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倾斜原线与基面倾斜与画面平行的直线。第一类:与基面平行的变线(水平消失)、 直角变线与画面成度角,平视时消失于心点。、 成角变线与画面成度角,平视时消失于距点。、 任意角变线与画面成除度角与度角以外的其它任意角度。第二类:与基面也成角度的变线(倾斜消失)平视时消失于余点。、 近低远高的线段越远越高,最终消失在天点位置。又称上斜变线、 近高远低的线段越远越低,最终消失在地点位置,也称下斜变线。6、简述投影的基本画法?画影子的画法是由光点至此物顶点连线并延长,再由光点与物底点连线并延长,两线的交点就是投影的长度,基面平,投影直,基面变,投影也之而变。有人把这一画法称为“三杆法”,即令光点至光足点为“垂 直杆”。水平面上的直线为“水平杆”,光线为“倾斜杆”7、平行透视的特点?1、 只有一个消失点,即心点。 2、 有一面贴近并平行于画面。保持正方形(以正方形为例)3、 当心点在于画面平行的平面时,平行透视没有消失现象,只看到一个面。4、 当正方体在视平线和视中线上移动时只看到两个面。5、 除在视平线上和视中线上都有三个面。6、 正立方体离视平线越远,顶面或底面越大,反之越小。7、 正立方体底面和顶面对角线消失在距点上。2、 简述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有何不同的画面效果?画面中所有与画面垂直的线都消失在心点上,它们给人的印象是线条整齐,灭点统一,动向集中,具有明显的均齐,稳定和谐。宁静。简洁,庄重的视觉效果。不足:由于单纯的静止和平稳,导致有些呆板,单调,处理不好会产生僵硬,枯燥。8.成角透视的特点?1、有一条边贴近并平行于画面。2在视平线上有两个消失点。3立方体在左右移动,仅见两个面。4立方体高低移位,不在视平线上时,可见三个面(即左右两面及顶面或底面)5直立棱边正对画者时,这棱边与视垂线重叠。9、 曲线透视的特点?1、 平行于画面的圆的透视仍为正圆形,只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2、 当圆面离视平线或视中线越近,曲度越平,反之曲度越大。3、 当圆面与视平线或视中线重叠时,成为一直线。4、 与地平面平行的圆面,圆心在心点垂线上的端正,长径为水平状,心点垂线两侧的面则歪斜,长径靠中央的一端歪向心点。与地面和画面垂直的圆面,圆心在地平线上的长径为垂直状,地平线上下的圆面则歪斜,长径靠地平线的一端歪向心点。歪斜圆面长径的半径,靠心点一侧的半径略短,椭圆不论是正是斜长短轴总是保持垂直。大的和放的近的圆面,正斜差别明显,小的和放的远的圆面,正斜变化不明显。19、简述日光前射光线的阴影透视?答:日光左右射的光线和画面平行,因此在透视图中仍旧画成平行光线,太阳光源在画面上看不见,光线和地面的光系是正上方来的光线垂直于地面,正左上方,正右上方来的光线倾斜于地面。在日光左右射光线照射下,物体的明部、阴部的面积一般适中,影子多数是向左或向右成水平状态,面积不大也不小,也比较适时。、视位上下高度的变化会对透视产生什么影响?答:面对景物视点上下移动,从高度上选位观察,可引起视平线的高低位置变化。视平线是上下分割景物及构图的基准线,关系到构图中上下景物的比例及消失变化的缓急。视位高度确立之后,视平线随之也就确定,处于眼上半部分的景物在视平线以上,向下消失。处于眼下半部分的景物在视平线以下,向上消失。、视位左右角度的变化会对透视产生什么影响?答:正中线以左的长方体代表在视点的左方,要向右消失;正中线以右的长方体代表在视点的右方,要向左消失;正中线偏中,心点位置十分在中心,视点左右长方体的观察比例得当,消失变化平均,有对称稳定感。一旦视点偏一侧时,这一侧长方体消失变化加剧,侧面缩窄,而画面另一侧表现充分,长方体侧面展宽,消失变化慢。、视位前后距离的变化会对透视产生什么影响?答、:视位近建筑物形体大,相对离灭点近,有强烈的近大远小的高度差异,视面高于它的建筑物被遮挡,侧远的建筑被排挤急剧后退并相对平缓,从变化缓急关系上对主建筑有衬托作用;视点离主建筑不远也不近,形成距离透视效果。由于视距加大,形体变小,灭点距离相对扩远,透视变化不悬殊,背后建筑露出。远近建筑关系较前者协调,没有对画面的强迫堵塞感。视点离建筑物更远时,已变为远视距构图,主建筑离灭点更远,具有消失变化平缓的特点,对远景不再有排挤感,形象平缓合群,空间舒适松。建筑物间的遮掩关系减少,背后的楼房已显出高于建筑,侧远的建筑展现更全。对于远距离的建筑物,计即使加以放大。,也仍属远距离建筑透视效果,视距长,相对视圈大,变化平缓等特点,没有急于涌入视觉的现象,透视性格温和。:用透视的原理分析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答:画面属于典型的平行透视关系,心点就在画幅中心基督所在的位置上,头顶两侧墙的橱柜所形成的一组直角线直指心点,诱导集中了视线,突出了中心人物。餐桌长长的水平线横贯左右,既形成了一种稳静的气氛,起到了截止视线下行的作用。加上基督的冷静,庄重、威严的形象。个门徒人一组顺桌排开,分列两旁的对称构图,形成一种静与动的对比,制约。同时餐桌对着观者,采取了全开放的艺术处理方法,可使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用透视的原理分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答:作画属平行透视构图,观者正对小道,在隐约的直角线限定下,道路迅速由宽变窄,两边的树木由高变矮,又疏变密,向心点延伸,从而将观者视线顺利引到深处,产生画面的深度距离感。:用透视的原理分析雅典学院?答:此属中构图,中心人物不大,但由于采取了平行透视构图方法,对称的建筑直角变线直指画幅中心,因此牵引,掌握了视线,使主要形象突出。同时一道道拱门造成了很深的透视感。:用透视的原理分析在窗口读信的妇女?答:属平行透视关系,画幅上面贯通左右的水平吊帘杆与下面桌面水平线对应,左侧墙面垂直的窗柜于右面右面下垂的挂帘呼应。左侧墙上下窗柜是直角,消失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