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总结分析与2014年备考建议 一 必考文本的分析探讨12013年必考文段保持了其一贯的稳定性,仍是节选自清末民国时期的名家名作,具体从近几年广东高考必考所选文段出处看来:2013年节选自被尊称为“现代新儒学八大家”的哲学家贺麟先生(19021992)之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2012年必考文段知识的责任节选自思想家教育家罗家伦先生(18971969)写于1942年的历史的先见第三篇,2011年必考文段美和美的东西节选自当代美学家蒋孔阳先生(19231999)的美学新论第二编,2010年的不可无“我”则节选自当代文学理论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钱谷融先生(1919)的钱谷融文论选。这些再次说明高考所采用的文段对文本出处和来历的一贯注重,作者皆有相当的文化背景,且所选用的都为较典范的议论文段,因而备考中一份高质量的模拟文段对此当有所关注。22013年选文内容仍然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社科学知识, 是关于读书方法的议论,2012年主题是知识分子与责任,2011年谈美的概念和具体物体的区别,2010年谈作品的欣赏中要有“自我”。故而备考应有所针对性,训练文段内容不宜太深奥,需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能力现状,紧扣考纲要求“阅读一般议论类文章”中“一般”二字。3所选文段结构简单层次清晰,文本各段落的段首句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且近几年来几乎都为总分式:2010年不可无“我”开篇即提出“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然后分创作和欣赏两层进行论述;2011年美和美的东西论述段有“首先”、“其次”、“第三”、“第四”等提示顺序的词表明为主体部分四层;2012知识的责任同样有“第一”、“其次”、“再进一层”等字眼提示文段论述部分分为三层;2013年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同样首句即提示“思想的方法有三种”,然后分三段论述,末段有“总之”的总结词语,昭告考生论述重心结构为并列的三层。选文的这种简单明了的结构减少了考生在分层勾要上的花费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段的阅读障碍,使之更加符合高考难度要求。这一点也似乎暗示我们对考纲“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个考点的备考不要停留在全篇的思路分析上,而应立足于段落内的句群结构分析和思路把握。4从选文的篇幅来看,自2010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300字上下,利于考生迅速理清行文思路,减少了阅读时间。2007年为广东高考是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后的首届高考,必考文段创新与想象篇幅稍长,为1500多字,此后字数有所控制:2008年朱光潜的诗与直觉为1200字,2009年爱因斯坦的自由与科学为1050字,而2010年、2011年、2012年均控制在1400字,2013年为1300字。二.试题分析探讨 题型总体稳定,仍以“选择题+简答题”的方式出现,体现了高考题对“稳定性”这一要求的贯彻力度。1. 总体看,12、13两题选择道的题干变化只在“符合文意”或“不符合文意”两种之间,但其中考点上有所区别,并不重复。12题为多选题,考点一般定位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3题为单选题,考点多样富于变化,如2011年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虽题干要求选“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没有变化,但其选项设置明显围绕“美”与“美的东西”这两个概念来考察考生对概念的理解;2012年必考的13题题干改为选“文意推断合理的一项”,体现其考题“稳中求变”的意识,可能因为“推断”一词更侧重于“分析运用能力”而引发了是否超出考纲的猜疑,故而今年又回到考查“文意理解”,2013年题干为“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将考点明确定位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细思之后便会觉得,几乎所有答案的得出都难以离开合理推理与判断,如果争论只是针对文字表述上的区别意义并不太大,但今年试题这种表述的变化也体现了命题组对考纲和一线教育人员的尊重。从实际情况看,这两道选择题主要考学生是否仔细,并非难点,只要学生解题时心态沉稳不急不躁,找准题目选项内容在文本中的对应句,一一核对仔细推敲,不贪图快捷即可无忧。2.今年14题题干为“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在题干上已将考点明确定位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概括文中观点”上,而且“结合文意概括” 明确提示考生不宜照抄原文者。可见,在备考中引导学生审准题干理解暗示(题干是答题方向的提示)尤为重要。3. 15题题干事例与前两年一样来源于所选文段外,考察考生对文中观点的准确理解与能力迁移。2011年的题干为“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其中“结合文中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将考点明确定位在“运用文章的理论分析实际事例”方面;而2012年题干为“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虽然题型和考点本质未变,但题干表面上将考点定位为“理解分析文章观点”,避免了文字表述上的争议,同样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组专家对考纲和一线教育人员的尊重。也说明了很多时候题目在考点对应上是并非单一的,具有多样性和交差性。2013年15题题干为“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考点表面上可归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同样避免了表述上的争议,但题干事例与前两年一样来源于所选文段外,实际上在考查考生运用文章的理论分析实际事例的能力。个人以为,这种迁移能力是一个高三学生必须具有的,而且这中考查形式也能较好地检测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程度。但从答案看,2012年要分析袁隆平满足了“知识分子要有负责任的思想;要对负责任的思想负责;要对国家、社会、人群负责”三个条件,而今年有所改变,为三选一,在“逻辑的方法”、“体验方法”、“玄思的方法”中选择判断国学大师陈寅恪所用方法。高考“稳中求变”,防止套用的意识再次体现得淋漓尽致。二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的解读(一)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特点相同:不问效用、结果、是否满足个人欲望等实用问题。 目的相同:只求证必然性、普遍性的真理。 要求相同:必须排除偶然性的事实。答对1点2分,答对2点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2.解题思路分析:运用压缩文段筛选信息的常规解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找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相同之处”。第二步找到答题信息区间谈逻辑方法明显在为文本第二段: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一、解释逻辑方法的含义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12A)二、指出逻辑方法的目的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三、举例说明逻辑方法的特点和判断条件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13B )四、运用逻辑方法读书的要求第三步按照要求题干要求, 分层勾要:第一层为第一句,解释“逻辑方法”这一概念,指明它和数学方法的同一性;第二层是第二至第四句,谈“逻辑方法的目的”;第三层较复杂,为第五句至第八句,因为中间的六七句举例跨越“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的共同特点”和“运用逻辑方法的条件(要求)”两点;第四层为最后两句,谈“应用逻辑方法读书”。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信息:第一层是指出两者相同这个前提,未具体涉及具体的相同点,可删去;第六和第七两句为举例句,可删去:第四层谈读书为逻辑方法的运用与题干无关,删去。于是得到的有效信息为:“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 “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第五步结合题干要求,整理概括答案。即为:一、两者的目的相同,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横线处与“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和“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语意重合);二、两者的特点相同,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三、两者的要求(条件、途径)相同,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3.补充评分细则:(1)评分标准中的“特点”、“目的”、“要求”三个分类词语在题干中没有明确要求,不作为得分点。(2)如果整个答案照抄“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一句,视为理解题意,但没有用自己的话作概括,扣1分。 (3)如果都答到了,可取其中答得比较完整的两点评分。4、细则详细解读:(1)“目的”、“特点”、“要求”三个分类词语在题干中没有明确表述,不作为得分点(回归生活的常态去理解题目:在哪些方面有何相同)。但是在对“目的”、“特点”、“要求”三个分类词语不作表述要求后,第二点“只求证必然性、普遍性的真理”和第三点“必须排除偶然性的事实”某种程度有一定的交差和重合,据此补充修正为答对第二或第三点仍得2分;未答第一点,答对了第二点和第三点两点,则得3分。(2)第二点可以答成“提供坚实、颠扑不灭的知识”或“探讨事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其中“真理”答成“知识”、“本质”可得分,如答为“探讨事物的本质”得1分;“效用、结果、是否满足个人欲望”三处答出2处即可。(3)三点如答成“必然性、偶然性的真理”、“偶然性的事实”、“效用、结果、满足个人欲望等实用问题”等名词性短语,虽然关键词完整,但缺乏“不问”、“求证”、“排除”等动词与题干中的“相同之处”相呼应,视为表述不严谨,扣1分;动词不限定为此3个,只要能完整表述意思即可,如“不问”可答为“不管”、“不顾”等, “求证”可答为“探究”、“寻求”等,“排除”可答为“摆脱”、“扫除”等动词。 (4)答“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普遍必然的本质”一句,视为答出第2和第3点,第1点表述不完整,得3分。 (5)如果第一、第二、第三点都答了,但每点都表述不完整,都缺了一处关键词,只可得2分。(6)答成举例句内容,如“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或“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为题意理解错误,虽有“本质”这个关键词,但不得分。(二)15题评分细则及解读15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玄思的方法。(1分)通过唐代历史来解读白居易的诗,这是“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也就是“以全体观部分”的方法;通过卖炭翁考察唐代史实,这是“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就是“由部分观全体”的方法。(3分)意思答对即可。2. 解题思路分析:第一步读懂题干要求,要求判断“陈寅恪的研究(解读诗和考察唐代宫市)是用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第二步结合文意判断,分析文中“逻辑的方法”“体验方法”、“玄思的方法”三种思想方法与题干陈寅恪研究行为的契合点。结合“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 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三个概念与分别与题干中 “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和“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 宫市弊政 ”的行为相结合,可迅速排除前两种思想方法,确定为答案“玄思的方法”。第三步,确定答题信息在文段中的区间,为文章第四段: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一、解释玄思法的含义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玄思法中“观全体与观部分”的关系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三、运用玄思法读书的实质及其意义第四步,分层勾要,筛选文本信息。第一句为一层:“玄思方法”的定义;第二句至第七句为第二层,详解“玄思方法”,并举例分析;第三层为用玄思的方法读书。结合题意可知,第三层与题干契合度最大。筛选后,直接关联句子即“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句后半句内容已涵括第一层意思)”第五步,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整理答案。题干要求的“结合文意分析”,即为“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来分析陈寅恪的研究行为(通过唐代历史来解读白居易的诗和考察唐代宫市和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很容易得出唐代历史与白诗为全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而卖炭翁中卖炭的行为与唐代宫市为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即“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稍加整理答案就呈现在眼前了。3.补充评分细则:(1)答出“玄思的方法”得1分。(2)答案中“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与“以全体观部分的方法”视为同一个给分点,答到其一即可; “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与“由部分观全体”亦视为同一个给分点,答到其一即可。其中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2点给2分。(3)脱离题干中陈寅恪的事例,扣1分。三 阅卷情况分析2013年14、15两题总平均分为5.92分,高于前几年(2012年4.93分,2011年为4.61分,2010年为4.76分),充分说明全省教师的备考有效性得到了提高,付出也得到了应有的收获。1. 得分情况: 14题标准差1,平均分3.08分(12年2.32分,标准差1.35) 0分卷1分卷2分卷3分卷4分卷12612人18975人186751人149239人313911人1.85%2.79%27.48%21.96%46.19%15题标准差1.55,平均分2.84分(12年2.61分,标准差1.16)0分卷1分卷2分卷3分卷4分卷126309人22848人47990人117721人364621人18.58%3.36%7.06%17.32%53.66%2. 失分原因分析:从总平均分和满分卷人数(2012年满分率只有9.55%)看,今年都比去年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方面说明全省一线教师备考的针对性上把握较好,另一方面也与今年这两题较容易也有关联。所以仍有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1)14题的0分卷较少,情况不错。不少0分卷是因为主语与题干不一致或直接抄用了举例句。还有不少考生阅读题的分点表述的意识不够好,如查卷过程中我们纠正了近1000份误批的0分卷,分析其原因在于不少考生养成照抄段首句的习惯,又缺乏分点表述的意识,导致被误判,例如下面这份3分样卷:该考生的第一点为照抄段首句,主语明显与题干要求相背离,但其层次清楚,第二点答全了标准答案中的第一点并涉及到了标准答案中的第二点,可得3分。而有些考生没有用这样的数字符号将两点分开,主语明显错误,便有被可能被当成一点给0分。(2)考生对文意进行分层勾要的意识不强,信息筛选能力较弱。如14题补充细则为体现与题干要求的吻合性将“目的”、“特点”、“要求”三个分类词语不作为得分点,降低了对要求,但从文意概括看,则命题专家也并无刁难考生之处,但实际阅卷过程中发现能完整表述出“目的”、“特点”、“要求”等分类词语的考生不足千分之一。这一点备考中可能也要强化训练。(3)15题0分卷依然偏多,也说明不少考生理解运用文中观点的能力较差,筛选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备考中对这个重要考点的针对训练中需加以强化。下面这份为0分卷根本无法找到答题区域:(4)部分考生读懂题干的意识不强,对题干解读不准。如14题题干主语把握出现偏差,答成“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之类的大有人在。一般而言,没写主语可默认为省略了题干所给的主语,但写了就不能出错。(5)套用答题模式的习惯严重,如15题不少考生三种思想方法都套用,虽有求稳之心作怪,但亦足见其文本理解能力较差(今年未扣分因意见不统一,但并不意味明年也不扣)。即如下面这份2分卷:(6)部分考生理解能力有缺陷,如下面15题这份样卷可见考生竟然无法真正理解文意中何为“全体”,何为“部分”,导致失分。个人以为,假使题干中“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发测试实验室环境异常(温湿度)应急预案
-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 公司内部拍照培训课件
- 2025年中小学生粮食节约知识竞赛备赛试题库150题(含答案)
- 2025年全国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备赛试题库150题(含答案)
- 幼儿园小班教案小班综合美丽的蝴蝶
- 公司内训师培训课件
- 城市地下空间三维建模技术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
- 半导体芯片先进封装工艺在智能家电无线充电模块中的技术创新实践
- 地铁施工生产培训课件
- 投资协议书对赌协议范本
- 2025年1月浙江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 煤炭信息化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汽车销售培训课程
- 2025秋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
- 2025天津地区国机研究院所属子公司财务总监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国工商银行校园招聘考试题库历年考试真题及答案
- DBJ04-T 344-2025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
- 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讲解
- 肯德基产品讲解
- 国有企业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