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合水县九年级数学学科中考试卷分析.pdf_第1页
2009年合水县九年级数学学科中考试卷分析.pdf_第2页
2009年合水县九年级数学学科中考试卷分析.pdf_第3页
2009年合水县九年级数学学科中考试卷分析.pdf_第4页
2009年合水县九年级数学学科中考试卷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合水县合水县 2009 20102009 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中质量检测学年度第一学期中质量检测 九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九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从抽样的两个考场四十五份试卷卷面答题情况分析 本 次质量检测九年级数学及格率 57 8 优秀率 15 6 平均 成绩 72 4 分 最高成绩 110 分 最低成绩 18 分 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掌握情况 一 总体评价一 总体评价 本次九年级数学试题能紧扣教材 注重双基 突出了教 材的重难点 难度适中 分值分配合理 易 中 难程度保 持在 7 2 1 范围之内 题型与中考题型接轨 试题立意鲜 明 取材新颖 设计巧妙 贴近学生实际 体现了时代气息 与人文精神的要求 并且鼓励学生创新 加大创新意识考察 力度 突出试题的开放性 整套试卷充分体现课改思想理念 通过检测 考生不仅长了见识 也找到了自信 二 试题结构及特点二 试题结构及特点 试题结构 本套试题满分 120 分 共三道大题 27 道小题 其中客 观性题占 60 分 主观题占 60 分 具体为第二十一章 二次 根式 26 分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61 分 第二十 三章 旋转 33 分 试题特点 2 1 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九年级上册前半期数学基础 知识的掌握情况 题量适中 从时间上保证了考生精心思考 认真答卷 从试题内容上看 分值比较合理 各知识点均有 体现 再从命题角度看 试题材料鲜活 结合实际生活 立 足紧扣学生脉搏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2 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查 试卷积极创新思维 重视开放性 探索性试题的设计 第 3 6 10 27 题等具有开放性 探索性 有利于考查不 同层次的学生的分析 探求 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4 13 22 25 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 3 重视联系实际生活 突出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设置了实际应用问题 如第 7 8 题考查学生从实 际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 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情感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要具备活学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三 试题做答情况三 试题做答情况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 不是在最后一题 难度加大 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 使每个学生在 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从这些试卷中可以看出答得好 的有第 9 10 11 12 14 20 题 较好的有 2 6 8 17 18 21 23 24 题 答得较差的题有第 1 5 7 16 题 差 的有第 22 26 题 3 四 难度 区分度统计分析四 难度 区分度统计分析 其中 1 20 题为客观题 21 27 为主观表述题 题 号 1234567891011121314 难 度 系 数 0 440 730 560 620 420 870 470 80 930 930 980 910 530 84 区 分 度 0 290 290 250 210 460 290 330 330 170 040 040 130 290 17 题 号 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难 度 系 数 0 780 270 710 820 710 820 630 030 640 740 360 220 67 区 分 度 0 290 210 210 130 290 080 750 470 60 250 60 320 63 注 1 难度系数 其数值越小 该题难度越大 1 该题答对人数 该题抽样人数 客观题 2 该题平均得分 该题分值 主观题 2 区分度 其数值越小 区分程度越小 试题越差 1 样本中前 27 的高分组答对人数 后 27 的低分组 该题答对人数 抽样的高低分组总人数 客观题 2 高分组该题答对平均分 低分组该题答对平均分 4 该题分值 主观题 从上表统计出的数据及结合学生作答情况可以看出以 下信息 客观题 5 7 13 16 难度系数值略低 但 5 13 题区分度高一些 主观题的第 22 25 题难度系数低 但区 分度略高 而第 26 题的区分度较低 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 得以体现 结合试卷作答深究原因主要反映出教学中的以下 问题 1 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失分 2 对题意理解偏差造成错误 3 数学基本功不够扎实 五 教学启示与建议五 教学启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切实加强以下三 个方面 1 面向全体 夯实基础 正确理解新课标下 双基 的含义 数学教学中应重 视基本概念 基本图形 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运算及 分析 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要面向全体学生 做到用教 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以教材的例题 习题为素材 结合学 生实际 举一反三加以推敲 延伸和适当变形 以达到 人 人掌握必须的数学 同时关心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 通过 学习兴趣培养 学习方法指导 使他们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5 2 注重应用 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应关注社会生活 注重情感培育 引导学生从 所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和相关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 通过观察 分析 归纳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 让学生不断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和建模能力 同时要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独立思考 不断追求新知 发 现 提出 分析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也要设计一定数量的 开放性 探索性问题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 鼓 励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3 关注本质 指导教学 近几年的中考中有不少试题体现了数学应用思想 实践 与操作 过程与方法 探究学习等新课程理念 因此 在教 学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重视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和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教师启发引导的基础上 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合作探究学习中 要让学生充 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引导学生讨论 自主反思 归纳小结活 动中隐含的或发现的数学规律 让学生真正体验和经历数学 知识的变化及构建生成过程 执笔 吉岘九年制学校陈超 第 1页 共 3页 高一物理试卷三物体的运动 60 分钟 一 单选题 每小题 3 分 共 21 分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平动的物体不一定沿直线运动 B 平动的物体各点运动情况都相同 一般可以把平动物体看成质点 C 体积小的物体一定可以看成质点 D 有些情况 地球也可以看成质点 2 关于位移和路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质点的位移是矢量 路程是标量 B 质点通过的路程不等 但位移可能相同 C 质点通过的路程不为零 但位移可能是零 D 质点做直线运动且运动方向始终不变时 那么它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3 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 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B 匀速直线运动就是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大小都相等的运动 C 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D 对于某匀速直线运动 因 t S 所以 跟 S 成正比 跟 t 成反比 4 物体沿一直线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 3m s 则在含有这时刻的 1s 内物体一定走 3m B 物体在某 1s 内的平均速度为 3m s 则在这 1s 内物体一定走 3m C 物体在某段时间内平均速度为 3m s 则这段时间内的任意 1s 位移都为 3m D 物体在 t1时刻的速度为 2m s 在 t2时刻的速度为 4m s 则在 t1 t2的平均速 度为 3m s 5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 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1 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 速度为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 2 21 B 21 21 C 21 21 2 D 2 21 6 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 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 1 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 速度为 2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上题的四个选项中的 7 如图 3 1 所示 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 A 运动到 B 下列关于它们的位移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沿 路径位移较大B 沿 路径位移较大 C 沿 路径位移较大D 沿三条路径位移一样大 二 多选题 每题 4 分 共 36 分 8 小球自某一高度自由落下 它落地时的速度与落到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2 2C 2 1D 4 1 9 把自由落体物体的总位移分成相等的三段 则按由上到下的顺序经过这三段位 移所需时 第 2页 共 3页 间之比是 A 1 3 5B 1 4 9C 1 2 3D 1 2 1 3 2 10 如图 3 2 的 t 图象 两个质点甲和乙同时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 动 则 A 甲做匀速运动 乙做匀加速运动 B 2s 前甲比乙速度快 2s 后乙比甲速度快 C 在 4s 时刻 乙追上甲 D 在第 2s 内 甲的平匀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11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物 第 3s 内通过的位移是 3m 则 A 第 3s 内的平均速度是 3m s B 物体的加速度是 1 2m s 2 C 前 3s 内的位移是 6m D 3s 末的速度是 3 6m s 12 甲 乙 丙三人各乘一架直升飞机 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 乙看到甲匀速上 升 丙看到乙匀速下降 甲看到丙匀速上升 那么 甲 乙 丙相对于地面的运 动情况可能是 A 甲 乙匀速下降 且 乙 甲 丙停在空中 B 甲 乙匀速下降 且 乙 甲 丙匀速上升 C 甲 乙匀速下降 且 乙 甲 丙匀速下降 且 丙 甲 D 甲 乙匀速下降 且 乙 甲 丙匀速下降 且 丙 甲 13 如图 3 3 在同一地 甲 乙两物体沿同一方向同时做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 图线 则 A 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间是 2s 和 6s B 4s 后甲在乙前面 C 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 2s 末 D 乙物体先向前运动 2s 随后则做向后运动 14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 t 这段时间内 A 初速度越大 它通过的路程越长 B 它在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越大 通过路程越长 C 末速度越大 通过路程越长 D 在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越大 通过路程越长 15 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经 ts 速度达到 立即刹车做匀减速运 动 又经 2ts 停止 则汽车在加速阶段与在减速阶段 A 速度变化量的大小相等 B 加速度的大小相等 C 位移的大小相等 D 平均速度的大小相等 16 下列有关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它是变速运动B 其加速度为零C 其速度恒定D 周期越大 运动得越慢 三 填空题 每小题 3 分 共 21 分 g 取 10m s 2 17 某质点沿直线运动 其位移 s 和所用时间 t 满足方程 2t 2 5t s 0 由此可知 这一运动的初速度为 m s 加速度为 m s 2 第 3页 共 3页 18 汽车以 36km h 速度行驶 在一段坡路上得到 0 2m s 2的加速度 行驶到坡底 时的速度为 54km h 则此斜坡长 m 汽车下坡所用时间为 s 19 以 36km h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 关闭油门且刹车 加速度的大小为 4m s 2 则 3s 后汽车的位移为 m 20 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它第 ns 内的位移是 1m 第 n 1s 内的位移是 2m 第 n 2s 内的位移是 3m 则它第 ns 的初速度为 m s 加速度为 m s 2 21 雨滴从屋檐落下 经过 1 8m 高的窗户 历时 0 2s 若不计任何阻力 则屋 檐距窗台的距离为 m 22 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连续通过 s1 s2两段位移 所用时间均为 t 则 物体经过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为 23 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第 1 个 5s 内的位移是 10m 第 1 个 10s 内的位移为 m 第 3 个 10s 内的位移为 m 四 计算题 24 25 题各 5 分 26 27 题各 6 分 共 22 分 24 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段位移的初速度为 1 末速度为 2 这段位移中 点的即时速度为 求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