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必背考点.doc_第1页
民俗学必背考点.doc_第2页
民俗学必背考点.doc_第3页
民俗学必背考点.doc_第4页
民俗学必背考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国外民俗学的发展l 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创立folklore学科(民俗学)l 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民间故事,出版著名的格林童话(儿童和家庭故事集)格林雅各布.docxl 芬兰的国学,一流的民俗档案馆、民俗村l 世纪年代以后,美国多所大学开设民俗学课,所大学有博士学位,成为世界民俗学中心。l AT分类法(阿尔奈汤普逊民间故事类型索引l 日本民俗学创始人柳田国男l 韩国文化部:有形文化财与无形文化财(二)中国民俗学的产生和发展l 古代民俗典籍,中国民俗史籍举要700多部。l 宣统二年,张亮采中国风俗史,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风俗史著作。l 中国现代民俗学1、北大时期 2、中大时期 3、杭州时期4、抗战时期 5、民间文学时期 6、1997年以后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oc第二节 民俗的定义和范围l (一 )中国古代的风与俗风:地方性 如“国风”“ 陈诗以观民风”俗:1、习,鸟的飞行练习,指仿效、传习,有延续、习染之义,后来延伸为民群的习性、习惯。礼记“入国而问俗” 2、欲,与娱通用。风俗:荀子“入境观其风俗”,风俗通义应劭“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二)对“民”的理解l 民族l 古人(指未开化野蛮人)l 农民(和文盲、其他无产者)l 劳动人民l 某一社会群体 l 全民(任何一个人) (三)民俗的定义l 狭义的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一切民俗属于民间文化,并非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对民俗广义理解的四个前提:1、传承性。民俗事项是世代传承下来的,同时继续在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事项。2、模式性。是已经形成了许多类型的事项。3、集体性。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事项。4、反复出现的深层文化现象。民俗的定义l 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性格特色及其文化传统的反映。意义:l 以最广泛的民众为中心 l 先进民族、后进民族兼顾l 世代性、现代性兼顾l 以研究传承规律为重点 (四)民俗的分类(四分法)l 经济或物质民俗(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等)l 社会民俗(社会组织、人生仪礼、岁时节日、民间娱乐)l 信仰或精神习俗(民间宗教与信仰、巫术、禁忌、迷信、民间舞蹈和美术工艺)l 语言民俗(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l 四大部类之间不是截然分开,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有机联系。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oc第三节 民俗学学科性与方法l 一 民俗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l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l 民俗学与语言学l 民俗学与历史学l 民俗学与民族学l 民俗学与社会学l 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语言与民俗的关系l 语言与民俗都是社会文化现象,关系密切,虽然隶属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有一定的联系和交叉。l 西方神话学家曾以语言学为工具进行民俗学的深入研究。l 语言是民俗的载体,生活中有大量的民俗事项是以口头的形式传播和交流的。l 语言本身也是民俗现象。某一地区的方言或民族语言本身体现这一地区和民族的民俗特点。l 民俗语言是民俗中一类,包括熟语、口彩与口头文学,语言的研究有助于民俗事项的理解。同时,民俗也反映着语言的变迁,民俗研究对语言学特别是方言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l 两者都使用田野调查法等。二 研究方法l (一 )调查法,也叫田野作业法。实地考察,采录民俗,深入调查,以获取第一手民俗资料,使民俗学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20世纪初期,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民俗学研究新方法田野调查法,是民俗学非常重要的方法。只有通过田野调查,才能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生活经历,掌握各种民俗事项的背景、存在和使用的场合、环境、态度等。l (二)文献学法:查找研究古代文献中的民俗资料,是前人的直接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是对调查法的补充。 l (三)比较研究法:1纵向比较也叫历史比较法,把历史上有关联的民俗事项相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项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和原因。2横向比较,也叫类型比较,历史上没有关联的民俗事项做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第二章 民俗的特征第一节 民俗的形成不是凭空产生或天才的杜撰,而是“民”集体生活和智慧的结晶。从形成原因看,主要受以下五种因素影响。1、 经济基础2、 政治思想3、 地缘4、 宗教5、社会心理第三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l 一 民族性 指民族的区别,同一民俗事项在不同的民族中具有不同特点,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民俗事项并世代传承。l 二 共通性 各民族的民俗在形成过程中都有许多相近的因素,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l 三 集体性l 群体或集体是指具有共通点的由个体组成的文化整体,民俗的创造和传承是一种社会性群体性的活动。四 传承性l 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是民俗历时的纵向上的延伸。民俗的传承过程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进行的。l 传承性是民俗保守性的思想特征。五 变异性 民俗事项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中的种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一)变异性是民俗形成和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口头和行为的传承方式决定民俗处于变化中,决定民俗向前发展,成了民俗变革的驱动力。(二)产生变异性的原因l 1 受地域、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l 2 受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影响l 3 人为的有意识的改革l 4中国传统习俗在当代的演变(三)传承性与变异性的关系l 1 变异是在传承中的变异,传承是有变异的传承。 传承性与变异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l 2 移风易俗主要是变异性在起作用,影响民俗变异的因素是多样的,如自然条件、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等。l 3 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相互作用导致对民俗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积极走向。但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l 4 国家利用传承性与变异性的辨证关系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一些传统的民俗事项重新焕发活力,一些落后愚昧的民俗受到抑止。六 传播性l 也叫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l 民俗在某地区某民族中形成后,向其他民族地区渗透、传递。l 发生时间早、社会功能广泛的民俗传播性强,扩布的地域大。l 在传播中对异地异族文化的取向判断、吸收或拒绝、消化或加工。l 传承性和传播性研究对探讨民俗起源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七 规范性与服务性l 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生活。l 民俗文化时时服务于社会,满足民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调节心理,满足民众审美需要。l 本节思考题:l 1、民俗都有哪些基本特征?就其中一个特征举例说明。l 2、试论传承性与变异性两者的辩证关系。第四节 中国民俗的主要特征l 一 源远流长的延续性l 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民俗的演变十分缓慢。l 二 浓重鲜明的地域性l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北差异,东西差异。方言、饮食的差异最为直接明显。l 三 丰富多样的民族性l 中国有 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边疆地区。 四 注重功利的实用性(三)图腾l 1、定义:totem,源于北美印第安语,是亲属 标识的意思,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l 2、产生:图腾是原始社会氏族时代的产物。随着氏族的分化含义有所变化。l 认作血缘,作为祖先,看做保护神l 3、图腾物的种类,动物最多,鸟类,鱼类,哺乳动物类,昆虫类,植物,气象,人造物,半人半兽等。4、图腾崇拜的内容l (1)相信氏族群体起源于图腾或与图腾结合的祖先l (2)氏族成员相信与图腾存在血缘亲属关系,因而崇敬图腾,完全或部分地禁止给图腾物带来灾难,禁止杀食图腾。l (3)相信图腾群体成员能够化身为图腾或图腾化身为人。l (4)图腾群体成员要共同举行与图腾有关的重要仪式。l (5)同一图腾群体成员之间禁止通婚。第四章 饮食习俗孔子的饮食观l 肯定是人之大欲,“有盛馔,必变色而作”l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l 鱼馁而肉败,不食。l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可胜其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论语乡党l 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一要清洁,二要美观,三要适度,四要保健养生。唐代烧尾宴l 古典筵席在唐代进入鼎盛时期,最具标志性的便是风靡当时的烧尾宴。 l 缘何“烧尾”有很多说法。一说新羊入群,群羊欺生,惟将新羊之尾烧断,才得以安生。二说老虎变人,其尾犹在,烧掉其尾,方可完成蜕变。此外,还有鲤鱼跃龙门,非天火(闪电)烧掉其尾而不得过的传说。凡此种种,难有定论。但烧尾宴在唐代已形成制度,则是不争之事实。“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取名烧尾。”(辩物小志)后来又演化为一种协调官场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以取其鱼跃龙门,官运亨通之意。 烧尾宴食单据韦巨源食谱(部份): l 饭食点心:巨胜奴(蜜制散子),婆罗门轻高面(蒸面),贵妃红(红酥皮),汉宫棋(煮印花圆面片),长生粥(食疗食品),甜雪(蜜饯面),单笼金乳酥(蒸制酥点),曼陀样夹饼(炉烤饼)等。 l 菜肴羹汤:通花软牛肠(羊油烹制),光明虾炙(活是烤制),白龙曜(用反复捶打的里脊肉制成),羊皮花丝(炒羊肉丝,切一尺长),雪婴儿(豆苗贴田鸡),小天酥(鹿鸡同炒),箸头春(烤鹌鹑),过门香(各种肉相配炸熟)等。三、 饮食结构和饮食方式l (一)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以蔬菜为副的饮食结构。l 以粮食为主食。南方与北方,平原与山地等不同。l 副食中蔬菜为主,食肉少。l 原因1、畜牧业不发达。2、宗教的戒忌肉食。l (二)饮食方式:l 秦汉以前一日两餐,早饭为饔yong,晚饭为飧sun,或餔bu,汉以后三餐(或四餐)。l 共餐制。源于原始人“围火聚食”,周代“共饭不饱”,“共饭不择手”。l 座位有高低尊卑之分。l 餐具筷子,最早叫“箸”,发明时间很难确定,不晚于西周。隋唐改箸为快子。宋代以后加竹字头。三谷、五谷、六谷、九谷之名与来源l 三谷者,粱稻菽是也。或言黍稷稻。l 五谷者,麻黍稷麦菽是也。l 六谷者,稻黍稷粱麦菰是也。l 九谷者,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是也。l 粱(小米):有黄、白、青、赤,黄粱最上品,赤粱最下。与稻和称稻粱,认为美食。即l 黍与稷:一类二种,粘者为黍(黄米),不黏者为稷(高粱)。l 菰:茭草,茭米。国外传入我国的食物原料(部分)l 胡豆 :汉代“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豌豆 蚕豆 扁豆l 蒜,荽: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胡荽也叫芫荽,香菜。l 黄瓜: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后因避皇帝讳,改名黄瓜。l 花生:原产巴西,清康熙时传入。l 玉米,玉蜀黍,原产北美,明代传入。l 菠菜,原产伊朗,唐太宗传入我国。l 洋葱,原产中亚,20世纪初传入我国。l 茄子:落苏,伽,原产印度,六朝引入。l 西红柿:番茄,原产秘鲁,20世纪传入。八仙桌的排座次顺序l 方桌八人 1 2四 中国菜的烹调原则l (一)原料:七大原料 肉 、鱼 、禽蛋、蔬菜、瓜果、调味、油脂l (二)关键环节:选料、配料、刀工、火候、调料。l (三)烹调方法:炒、炸、溜、烩、爆、煸、炝、烧、煎、蒸、炖、熬、焖、烤、汆、焅、扒、摊、醉、拌五 地方风味(八大菜系)l 川 :擅长调味,讲究七滋八味:甜、酸、苦、辣、咸、香、麻为七滋,鱼香、酸辣、红油、椒麻、怪味、麻辣、姜汁、家常为八味。用三椒,品种达4000个以上。l 鲁:宫廷菜的主流。烹制河鲜海鲜,善用葱调味,烹制方法上注重爆、炒、烧,精于制汤。拔丝是其特殊技法。(油爆大哈)l 粤:选料广博,以杂著称,调料也奇特,吸收外来技法,清鲜脆嫩的特点,菜品5000之多。(龙虎凤,烤乳猪)l 苏(淮扬):扬州、淮安、苏州、无锡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是原汁原味,口味清淡,甜咸适中,重视刀工,擅长烹制鱼虾等水产菜肴。(松鼠桂鱼)l 湘: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煨功夫更胜一筹 。l 浙:以杭菜为主,分京帮、徽帮、本帮菜三派,多江南名菜。(叫化鸡、西湖醋鱼)l 徽:徽州菜。烹制山珍野味,擅长烧、炖、蒸,重油、重色,重火功。 l 闽:以海鲜和山珍为主,刀工巧妙,汤菜考究,喜用糖醋。(佛跳墙)辣椒食文化l 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1493年率先传入欧洲。明末传入中国 ,本草纲目未见记载。l 先在长江上游以及西南地区种植和食用。黔、湘、鄂、蜀、滇人喜食辣椒。第五章 居住习俗l 主要讲民居l 一居住样式l 原始社会人类的居住样式:穴居和巢居l 居住样式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不仅决定住宅样式,也影响房屋材料的选择。l 1、 移动型 :毡房、蒙古包、坐家船。 l 2、 固定型:分为上栋下宇式、干栏式。 上栋下宇式l 按屋顶样式分为平顶、一面坡型、两流水型。l 平顶房屋流行于西藏、西北地区,干燥少雨,兼作晒台。l 一面坡型是一面倾斜的,适宜降雨不多的地区,如陕西部分地区、山西北部。l 两流水也叫“人字型,东部和南部广大地区,雨量越多的地区,屋顶的倾斜度就越大,目的是为了方便排水。干栏式l 南方亚热带地区,高温潮湿多雨、地多虫蛇,所以住房即隔湿防潮,又通风、安全,上层住人,下层放东西。l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傣族竹楼、贵州布依族、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厂“字形土台,下面悬空用木柱支撑。l 干栏式住房内部各民族不完全一样,有两点相同,一是中柱,代表祖宗的灵位,不能依靠和挂任何东西。二是房屋中间设有火塘,火塘是全家活动的中心,火神栖身的所在,不能跨越等禁忌。凤凰古城吊脚楼第三节 服饰民俗l 一 什么是服饰?l 服饰除了服装之外还应该包括佩饰。服饰的构成要素有:质,形、饰、色、画。l 二 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l 1、与时代结合十分紧密,样式上变异性较强,近现代变化显著。l 2、反映一定人际关系和等级制度。如丧服中的五服,官与官的区分。l 3、图案、色彩与民族心理,传承性较强。夏代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代尚黄,宋元尚黄,明尚赤,清亦复尚黄。三 历代服饰举要l (一)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上下连属,右衽,腰间束带。先秦时已经奠定。l (二)春秋战国 女子深衣,襦裙,男子袍服。l (三)魏晋南北朝,男子大袖衫,女子有衫、襦裙、深衣。l (四)唐代胡服影响,上衣圆领,高领窄袖,帽,裤子和靴子。l (五)五代始有缠足陋习。l (六)宋代男子穿襕衫和直缀。女装流行“褙子”(直领对襟)缠足(七)明代服饰l 明代官服等级规定严格,体现在补子上,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女子着装淡雅朴素,比甲和长裙以修长为美。l (八)清代变化较大,男子梳辫子,穿长袍马褂;女子梳两把头,穿旗袍和花盆底鞋,无论男子服饰还是女子服饰都有多种饰物。第五章 人生礼仪l 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龄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也叫通过礼仪。l 礼仪的功能l (一)标记功能l 如结发夫妻,纳西族13岁穿裙子礼l (二)社会功能l 服丧习俗中“五服”斩衰(cui)、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表明亲属关系区分亲疏贵贱的界限。(三)心理功能如哭嫁习俗实现角色心理转换,感恩、担忧、恐惧等。第一节 诞生仪礼第二节 成年礼l 古代男子19或20岁举行加冠礼,赐字,称为弱冠。l 女十四、五岁举行笄礼,盘髻,用簪子插住,表示成年,可以结婚。l 某些地区流行第一个本命年过大生日。l 少数民族的穿裤、换裙,文身,染齿等。l 新风俗:18岁成人礼。第二节婚礼l 一婚姻制度的流变l (一)杂婚(乱婚)。狂欢节是这个史前时代的依存。l (二)血缘婚,排斥父辈、母辈和子女辈,一群兄弟与一群姐妹之间互为共夫或共妻。宙斯和赫拉,伏羲和女娲。新娘蒙面的故事等。姑表亲舅表亲亚血缘婚的残余。l (三)族外婚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的一群女子通婚。l A氏族 男人集团 与B 氏族女人集团l A氏族 女人集团 与B 氏族男人集团 (四)对偶婚 个体婚姻的初级阶段 。 纳西族摩梭人的“阿注婚”,严格实行族外婚,没有独占的配偶。以女方为主,子女随女方,男人供养自己姐妹的孩子。男阿注对子女不承担义务。女子犹较多的、较经常的男伴偶,男人也可以。这种婚制,一切财产传给外甥,儿子从父亲那里什么也得不到。(五)专偶婚 是在对偶婚产生了父权及父权观念以后形成的。拿破仑法典上规定:凡是在结婚后怀胎的婴儿,以该夫为父。男子对生物学父亲身份的需要。女子从父亲的家族中转移到丈夫的家族,失去了父方的权利,从夫方也得不到权利的补偿,这既然突出了父权。(二)婚礼风俗(形式)l 作用:隆重喜庆热闹l 中国古代“六礼”,礼记 昏礼l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l 纳采:男方派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如果同意,带一只大雁正式求婚。l 问名:男方通过媒人进一步询问女方情况,包括女方的生辰八字等。l 纳吉:男方用占卜的方法确定结合是否吉祥,然后把结果告诉女方。l 纳征:也叫纳币,是男方向女方赠送彩礼的一种仪式。l 请期:男方家定好迎娶的日期后,带着礼物去女方家征求对方的同意。l 亲迎:指新郎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是整个婚礼程序中最繁琐也最热闹的仪式。l 当日婚礼主要有催妆,送嫁妆,铺床,哭嫁,迎亲,拜堂,入洞房,挑盖头,撒帐,闹洞房。l 婚后礼有回门的礼俗。服丧礼俗第五章 民间文学l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特征和价值l 主要指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文学、俗文学相区别。l 以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为基本本体特征。l 民间文学的意义:民间文学是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间教育和娱乐的资源,是民众狂欢的形式。第二节 神话:神圣的叙事一 神话的产生和定义 一是指神秘的不可企及的事物,一是指远古产生的关于神的故事文本。 神话的产生有特定的物质基础(畏惧自然力)和思想基础(万物有灵论),因此决定它的兴旺时期只能是人类的童年。 马克思的神话定义: 神话“是在民众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任何神话都用想象并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取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二 神话的思想内容l 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l (一 )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l (二 )征服自然的愿望l (三)社会生活的反映l 三 中国神话的特点(一)历史化了的古史传说系统。(二)农耕民族色彩浓郁(三)怪异神人众多(四)多为自然神、氏族神和英雄勇士,与希腊神话多概念神明显不同。二 史诗 :民族的口述史l 以民间韵文的形式叙述民族的 历史。产生于氏族部落时期,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l 史诗和神话是一对孪生姐妹,大部分史诗现在仍在口头流传。多在重大活动或隆重仪式祭典的场合演唱。l 史诗分为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两大类。l 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l 具有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特点。三 民间传说:历史的故事l 广义的民间传说是神话史诗和传说故事的总和。狭义的民间传说是是民众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风物、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l 传说具有传奇性的特征。l 类型:人物传说、l 风物传说1、地方传说2、物产传说3、风俗传说 4、新闻传说四 民间故事 :娱乐的叙事l (一)定义:狭义的民间故事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较强的口头创作故事。l (二)幻想故事(童话)具有丰富的想象成分,出现的人物、情节、事物等,大都带有超自然的性质。l 1、动物故事 以动物为主体演绎人间百态。乌鸦与狐狸l 2、魔法故事 通常有一个宝贝起决定性的作用,l 3、精灵故事 以精灵和神怪为主角,是超自然力的化身l 4、在幻想故事里,保存着原始社会的许多古老观念、习俗和制度以及原始信仰和心理。l (三)生活故事:长工斗地主、巧媳妇呆女婿、工匠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l (四)民间寓言,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包括成语故事,先秦寓言,教训意义明显。l (五)民间笑话:是产生比较晚的、幻想因素比较少的民间故事。传统相声里有许多是源于民间笑话。l 民间故事类型:l 将情节(或母题)相同或相似的故事文本群,称为一个故事的类型。相同的类型有不同的异文。l 结构定型化:三段式结构情节反复三次或多次。第三章 信仰民俗 第一节 民间信仰习俗产生及范围 一 民间信仰是宗教信仰以外的信仰 民间信仰习俗 产生原因 1、灵魂信仰 2、万物有灵论 二民间信仰的对象和范围 (一)自然神 1、天地 2、日月星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