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将相和》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中心小学 李路本课计划分两课时,八步教学环节完成:第一课时一、 单元导读 引发兴趣二、看图导入 解析题目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1、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2、 变序学文 质疑探究三、研读文本 感悟形象四、回顾结尾 深入体会五、拓展延伸 想象练笔第一课时一、 单元导读,引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三幅出自名著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同时询问学生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他们分别出自哪些名著?由此带入本组主题:以上人物均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名著不甚其多,阅读名著有助于我们增益智慧,提升素养,所以让我们走进第五单元课文,做一次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请生读书P90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二、看图导入,解析题目1.导入:教师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询问学生:今天要学的将相和你知道是出自哪部名著吗?又是讲的哪个时代的故事?(预习的同学可以说出,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读出书后资料袋的内容,介绍司马迁和史记)补充资料:史记是由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反映了我国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司马迁作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所用语言生动形象,繁简得当。出示幻灯,介绍历史背景:同学们,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处于纷乱的年代。当时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并存,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想统一中国,不断地向其他六个国家进攻。赵国紧邻秦国,它是一个相对弱的国家,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了解了齐、秦两国这么惊心动魄的斗争格局,相信同学们一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两国间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将相和。2.看老师板书课题。(提示学生“将相和”三个字都是多音字,要读准这三个字的读音)3.齐读课题 4.解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回答:将:廉颇 相:蔺相如 和:和好学生问题:为什么廉颇和蔺相如会和好?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你能不能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2.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让学生读本课生词,教师指点难查生字的部首:璧、瑟、荆;指导书写,注意将“璧”和“瑟”写匀称,教师重点示范,学生练写。3.理清脉络,抓住内容:第一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第十一到第十四自然段讲的是“渑池之会”;第三部分应该是十五段到最后,讲的是“负荆请罪” 。4.弄清联系:这三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浏览课文,思考:这三件事是怎样连接起来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学生汇报,出示句子: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读句子,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设计练习:作者用两句话将三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连在一起,构成了“将相和”这个大故事。那么,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任选一组关联词语将三件小事连起来说说,出示: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因此(蔺相如之所以官至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是因为他使和氏璧完璧归赵,并在渑池之会上立下大功。)(因为蔺相如使和氏璧完璧归赵,并在渑池之会上立下大功,所以他官至上卿,职位比廉颇高。)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谁来说说:这篇课文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生答,师板书)二、变序学文 质疑探究 1.浏览“负荆请罪”部分,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廉颇与蔺相如不和?2.学生汇报,幻灯出示:廉颇很不服气,它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的话透出他什么此时心理?(嫉妒、不服气、窝火) 你能把廉颇这种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指导朗读)廉颇认为蔺相如没能耐,能晋升就靠一张嘴,【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件事上立过大功。) 让我们认真读读前两个小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三、研读文本 感悟形象1.按要求自学: 默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其中一个故事的内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处出蔺相如不只是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相关句子,并且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3.集体交流,指导朗读重点语句1: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在这段话里,可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会儿”和两个“如果”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心思缜密】(蔺相如不只靠一张嘴,靠的是机智的头脑和他那些办法,会用自己的办法来对付不讲信用的秦王。所以我从这段话看出蔺相如有机智的头脑和勇气,他的心思缜密。) 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哪些描写来体现蔺相如的这一品质呢?(语言描写) 想象人物的神态、语气,练读。重点语句2: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对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理直气壮”一词体会:理“直”在哪里?为什么能这么理直气壮地说这段话?这是从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描写的?体会出什么?(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不畏强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引读:师: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蔺相如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此时,蔺相如(学生接读)师:蔺相如说话有理有据,面对强大的秦国和如虎狼般的秦王,他毫无惧色,言语字字掷地有声,他(学生接读)重点语句3: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有了前两句的理解基础,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读为主,老师可以这样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学生接读)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了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同学们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秦王当时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勇敢机智)教师总结:同学们从蔺相如说话的语言和神情中可以看出,他摸透了秦王的心理,他可不仅仅凭一张嘴,而是一个有勇有谋,有真本事的人!4. 至此,在“完璧归赵”这一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蔺相如,把自己体会到的送入课文中,分角色有感情地读读。重点语句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对“渑池之会”这件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事,可以仅抓此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自主交流。(动作、语言描写不畏强暴)尝试用复述的方式加深理解。4.小结: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人。(同时板书)四、回顾结尾 深入体会1.看来蔺相如立下大功靠的并不只是一张嘴,面对廉颇的挑衅他是怎样表现的?让我们回到“负荆请罪”部分,看看你对蔺相如又有怎样的认识?2.默读思考,汇报交流: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语言描写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3.通过学习,我们感到蔺相如这个人物的确值得敬佩。那么,我们再看看廉颇这个人物,你们认为他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4. 文中哪个情节最能体现廉颇的品质呢?(负荆请罪)五、拓展延伸 想象练笔 1.廉颇负荆请罪时,他和蔺相如会说些什么话,有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