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教案设计.doc_第1页
《哀江南》教案设计.doc_第2页
《哀江南》教案设计.doc_第3页
《哀江南》教案设计.doc_第4页
《哀江南》教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哀江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2.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蕴藏在曲中的思想感情。2.品味戏曲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鉴赏古典戏曲的方法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多种阅读方法相结合,在诵读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掌握鉴赏曲词的方法。教具准备:投影设备、多媒体、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孔尚任及桃花扇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亡国之痛。【教学过程】 一导语南京在我国古代又被叫做石头城、金陵、建业、扬州、建康、秦淮等,它是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被称为“钟山风雨帝王城”。南京有一条“母亲河”,就是秦淮河。秦淮河历来是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两岸的乌衣巷、朱雀桥、桃叶渡纷纷化作诗酒风流,千百年来传于后世。乌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风流的中心,因东晋时曾经聚居了王导、谢安两大望族而名满天下。隋唐以后,秦淮河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南宋时,秦淮逐渐复苏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秦淮八艳”是指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八人。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秦淮八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同时,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们漂亮、聪明、活泼,对人情世态有阅历,为人处事有主见,有胆魄,能自立,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大气,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她们活得甚至比普通人更有尊严。明代传奇剧本桃花扇便塑造了这样一位令我们自豪的女性李香君。二、孔尚任及桃花扇基本知识介绍1.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曾隐居曲阜石门山中读书著述,有文名,精乐律,擅词曲。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时,被召讲经,受康熙赏识,“特简为国子监博士”;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康熙二十五年(1686)被派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淮扬一带治河。这期间,他到过扬州、南京,结交故老遗民,凭吊南明遗迹,搜集明末传闻,为后来写桃花扇准备了素材。康熙二十八年(1689)回到北京。经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称为“南洪北孔”,而这两部作品也被称为“清代戏曲双璧”。第二年(1700)以“疑案”被罢官,不久即回乡度日,直至终年。著作除桃花扇外,尚有传奇小忽雷(与顾彩合撰)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塘文集长留集等。2.桃花扇剧情简介诚如作者所言,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者巧妙地将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败的现实统一起来。 赠扇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二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共订婚约。定情之夕,侯方域以题诗的宫扇一把赠予李香君。 画扇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大铖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 撕扇李香君以桃花扇为信物,托苏昆生寻找被迫外逃的侯方域,后两人终于在栖霞山白云庵中相遇,面对桃花扇共叙旧情,在场的张薇道士撕扇掷地,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3.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明代宗室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三、课文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宾白部分,分析这一部分写了哪些景物,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曲词。(1)提问:这段话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身份如何?明确:苏昆生,樵夫;柳敬亭,渔夫;老赞礼(2)提问:苏昆生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时提到了南京的哪些地方? 明确:明孝陵、皇城、秦淮河一带、长桥、旧院(3)提问:他的心情如何? 明确:哀、恸、伤心2.播放课文朗读,提示生字。 刍(ch)牧 蒿(ho)莱 秣(m)陵 长楸(qi) 阿监(jin) 丹墀(ch) 饿莩(pio) 哰哰(lio lio) 诌(zhu) 苔(ti)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1)提问:这几支曲子分别描写了哪几个景点? 明确:郊外-孝陵-皇城-秦淮河-长桥-旧院(2)提问:你对这些景物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明确:破败、萧条、凄凉、荒芜(3)提问:这几支曲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明确:前六支,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第七支,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五、总结 哀江南套曲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这种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的艺术手法,在我国古典戏曲中是十分常见的,其艺术效果自不必说,值得我们学习。哀江南套曲通过苏昆生之口,唱出了明朝遗民的故国之思,唱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正如李煜在虞美人中所说的那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情感的。这样充满悲悯情怀的作品,往往产生在历史发生剧烈动荡的时期,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代盛衰、朝代更替,带给人无限的历史哀思。同学们课下可以读一读万历十五年这部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明朝那段历史,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六、板书哀 江南 孔尚任 哀叹 南京、故都 宾 白 曲 词 郊外 北新水令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借景抒情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平令直抒胸臆 总吊南京 离亭宴带歇拍煞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鉴赏虚实相生、借景抒情等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手法在表现优美意境中的作用。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教学过程】一、引言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哀江南,大家想想,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乌衣巷、虞美人,还有哪些古诗词是表现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刘禹锡石头城、杜牧泊秦淮、姜夔扬州慢),大家能不能背下来?这些诗词也是凭吊南京的,同样表达了亡国之痛。二、鉴赏曲词1.以离亭宴带歇拍煞为例,教会学生鉴赏曲词的方法。(1)这支曲子直抒胸臆,是从哪句曲词看出来的?抒的是什么情?“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故国之思、亡国之痛(2)这支曲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对偶: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排比: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使情感的表达更畅快更强烈,亡国之痛表达得更充分了。三个“眼看他”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感觉。(3)“这青苔碧瓦,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第一句里我们看到了今昔对比,过去的碧瓦华屋,现今化做长满青苔的废墟,它已透出人物对败落的伤感。人物是在第二句正面出现的,一个“曾”字带进无限悲伤,这里装着他多少欢情和繁华的记忆呵,当美好和幸福永远逝去时,记忆就成了最珍贵的财富,那么,还有什么比目睹装载记忆的物证化为乌有更让人伤感呢?于是就有了第三句,唱曲人强使自己从个人遭遇的感受中挣扎出来,纵览国家大事,历史的变迁。半个世纪的生命浮沉,伴随着一个王朝的逐渐没落。盛衰兴替,起伏迭宕,有多少事可评,多少情可感,多少理可悟呵!这时,唱曲人已不再是一个目击者,而是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向后世人提出浸透血泪的警示:让这样的悲剧少一点吧!这是何等感伤的喟叹,何等深沉的哀痛啊!总结方法:1.通读曲词,判断抒情方式,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3.揣摩字词,分析遣词造句之妙。2.请学生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自选一支曲子,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赏析,用时15分钟。3.讨论交流: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全班一起分析,提出修改意见。【北新水令】(1)“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2)“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3)“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4)分析北新水令曲在确立哀江南套曲感情基调中的作用。 作为套曲中的第一支曲子,它写出了苏昆生重到南京的第一印象,他当时强烈的感受,情不自禁地要表现出来,而后面的几支曲子则是将这种感情展示的更具体充分而已。另外,这支开篇曲子比较短,只有六个句子,因此作者选用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浓缩进人物思想感情,既具体又概括,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准备。曲子以苏昆生挑柴路经南京写起,一路走来,猛抬头,南京城已见于眼前,然而这是一个颓废残破的废城,营垒和城壕不再壮观宏伟,有的只是萧条冷落的村郭和残阳映照下的城墟。画面是开阔的,放眼看去,衰败是彻底的,收入眼底的尽是触目惊心的景象,对一个曾经生活在这里,热爱这里的人来说,郁满胸膛的沉痛和哀伤不难想像,这正是整个套曲要表达的感情。 【驻马听】“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这句,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陵墓的荒凉破败,抒发了内心的哀痛之情。【沉醉东风】(1)“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2)色彩的对比,白、红、琉璃(黄色)、翡翠绿、丹。这些颜色很鲜艳,不禁让人想象旧皇城的华丽,而恰恰是这些颜色,反衬了今日的衰败凄清。 【折桂令】“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说的是现在生意没法做了,当年逢年过节的喜庆活动也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以前的秦淮河,一定是热闹非凡。我把这句话改成“灯船端阳闹,酒旗重九飘”,就是以前繁华时的景象了。【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这是其中的后两句。长板桥本是歌伎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太平令】表现了荒无人烟的凄凉景象,用了对偶、反问的修辞手法,极写旧院的破败,荒芜。4.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三、总结 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悲歌一曲恸山河,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历史的反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价值所在。四、作业最后我想用一副对联来结束这节课,这副对联是依据沉醉东风一曲中对明故宫的残破景象的描写而作的,咱们一起来读一下: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燕雀舞丹墀,饿殍塞宫门,叹数千年兴亡,兴于何事,亡于何人!大家找找这副对联中有哪些意象是课文中出现过的?那么,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选择一支你喜欢的曲子,作一副对联,要求上下联短语相对,尽量用上曲词中的意象,平仄可不考虑。学目的 闺 塾1、赏析人物形象。 2、品味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从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 导入 本出戏又名“春香闹学”。今天学习本文,明确三个问题:谁闹?怎样闹?为什么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细品课文: 1、谁“闹”? 学生明确三个人物:春香,丽娘,陈最良。 、怎样“闹”?(目的就是要学生找出产生闹剧效果的情节、场面、语言,进行评论) (1)、板书:出场闹、学诗闹、模字闹、闹学高潮 出场闹-春香一上来就给冬烘先生陈最良一个“下马威”:“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语带讥刺,弄得陈最良表情尴尬开口不得! 学诗闹-、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岔。 、在春香追逼下,陈最良自丧其尊“作鸠声”,春香乐不可支“学鸠声”,已过耳顺之年的龙钟老头和一个青春焕发的伴读婢女同台叽叽咕咕学鸟叫,是何等滑稽的场面。 、为甚好好的求他?:此为明知故问,使塾师不得回避爱情这一敏感话题。 模字闹- 陈最良令“取文房四宝来模字”,春香故意错拿“笔墨纸砚”,陈最良茫然不识,丽娘“作笑”调侃道:这是画眉笔、薛涛笺、鸳鸯泪眼砚。她用耐人寻味之一“笑”,讥讽了这位不学无术的塾师,还令其浑然不觉。陈最良不识卫夫人书法之妙,令丽娘“闹”胆顿壮,戏称这是“美女簪花之格”,春香双关戏言“写个奴婢学夫人”,丽娘不但不嗔怪,亦以戏言答之:“还早哩。” 闹学高潮-听讲中途,春香“领出恭牌”,请假溜出去转了一遭,兴匆匆回来禀告小姐:外面“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饱受揶揄奚落的陈最良终于按捺不住,于是,一个步履蹒跚追“打”,一个嘻嘻哈哈“闪”避,一老一少,在舞台上绕起圈子来了。好一个春香,居然动手“抢荆条投地”,弄得陈最良目瞪口呆无地自容。 (2)、都有谁在闹?只有春香一人闹吗? 三个人都参与了闹。春香闹得天真直率明显,丽娘闹得端庄矜持含蓄,陈最良闹得胡涂不知就里。 比如-丽娘的闹 “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隐藏了一句话)-你说的完全是废话!对我无用。 杜丽娘对春香的“训斥”其实是演给陈最良看的戏。“关关的雎鸠,尚有河洲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身在闺塾,丽娘注意的是窗外传来的阵阵“卖花”声。陈最良退场,丽娘迫不及待询问那“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的花园,早将塾师“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这一严厉警告抛至九霄云外。至此,观众才明白,她对老师的毕恭毕敬原来是装模作样。就这一点而言,丽娘也在“闹学”:春香“闹”得大胆泼辣,她“闹”得富有心机。 比如-陈最良的胡闹 丽娘向陈老师要鞋样,老陈竟说“做个不知足而为屦”。显然,老陈把“不知足而为屦”理解为一种鞋子(意即“不知足而为之屦”),糊涂荒唐,这样的鞋子是决不可能做出来的。正如同我们问:“今天午餐吃什么?”回答:“就吃谁知盘中餐吧。”照搬孟子中的句子,可见既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又不懂生活中的鞋样是什么,真正迂腐到极点。(这儿学生读不出幽默感来,主要是对这句话不理解。一经讲解,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且会心而笑。) (3)、小姐丽娘在闹中起到什么作用?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