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组基点的测定.doc_第1页
透镜组基点的测定.doc_第2页
透镜组基点的测定.doc_第3页
透镜组基点的测定.doc_第4页
透镜组基点的测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镜组基点的测定 一、关于本实验的几个概念:1. 透镜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薄透镜或厚透镜组成的共轴球面系统。2. 基点:为了描述透镜组物像之间的共轭关系的点就是基点,包括一对焦点,一对节点和一对主点。3. 焦点:透镜组的焦点和焦面的的定义与薄透镜的焦点和焦面相同,即与无穷远物平面共轭的为像方焦面,轴上的点就是像方焦点,与无穷远像平面共轭的为物方焦面,轴上的点就是物方焦点。主点和主平面:横向放大率恒为1的一对共轭面,就是主平面,属于物方的叫物方主面,属于像方的叫做像方主面,其轴上的对应的点分别是物方主点和像方主点。节点和节平面:当系统入射的光线(或延长线)通过第一节点(物方节点)时,则系统出射的光线一定通过第二节点(像方节点),并与入射光线平行,即节点是角放大率为1的一对共轭点,通过节点做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就是节平面。二、实验目的:1、加强对光具组基点的认识。2、了解焦距仪中各部分的结构特点。3、用测节器法和焦距仪法测量透镜组的基点和焦距。三、实验仪器:测节器、光具座、光源、物屏、白屏、平面反射镜、透镜组。四、实验原理:由于透镜组两边的物质都是空气,所以物方和像方的媒质上网折射率相等时,节点与主点相同。焦距仪测量透镜组的基点:如图一所示,设L为已知焦距等于f0的凸透镜L0S0为待测透镜组,其主点(节点)为H、H(N、N),焦点为F、F。当AB(其长度已知)放在L的前焦点F0处时,它经过L以及L0S0成像AB于L0S0的后焦面上。因为AO/AN, AB/AB, OB/NB,所以AOBANB,即AB:f0=AB:f 设通过 R0M0看清某一物体a时,a与R0M0的距离为c,此时R0M0的位置读数为X0,假设通过R0M0先后看清参考点Q和F时,R0M0的位置读数分别为XQ和XF,则QF= XF-XQF的位置相对于Q点的位置确定,NF=f,此时就可以确定节点的位置测节气法测量透镜组的基点: 图二 图三 图四 如图二一束平行光从透镜组左方入射时,光束中的任意一根光线,经过透镜组 L0S0后出射光线一般与入射管线的方向不平行。但是其中有一根特殊的光线,即经过N点的光线 SN,根据节点的定义,折射后的方向不变,即NS/SN。设 NS和 LS的后焦面相较于F点。若入射光线SN改变为L0S0光轴的方向,则平行光束将于后焦点F重合。如图三所示如果保持入射平行光束方向不变,将L0S0绕N点并垂直于光轴旋转任意一个角度,则光束汇聚点的横向位置将不会发生改变;这是由节点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汇聚点的横向位置不会改变。至于汇聚点的前后位置虽然有差别(主要是图像的清晰度会有差别),但是影响不大。反之如果透镜组绕N以外的点转动时,则F的位置会发生横向移动,如图四。利用节点这一“转动不变”的特性,可以确定节点的位置。测量方法是:先设法确定节点架转轴的位置(利用R0M0确定出O的相对位置)X0。再把节点转移到转轴上,即X0=XN,定下此时(N处在转轴上O上)F的位置XF,然后,定出参考点Q的位置XQ,于是QF= XF- XQ(F的位置就能确定)QN=XN-XQ=X0- XQ(N点的位置即确定)f=NF=XF-XN= XF- X0(f即得出)把透镜组绕垂直轴旋转180o,使光线由L2进,由L1出,利用同样的方法测量N点以及F点的位置。五、实验步骤:焦距仪法测量透镜组基点:1. 由自准法找出L的位置,将毫米尺放在L的前焦面上。2. 将透镜组L0S0固定在光具座上,并使透镜组较接近透镜L。3. 调节毫米尺,透镜L,透镜组L0S0,读数显微镜R0M0.整体等高,共轴。4. 测定f:在光具座上前后移动读数显微镜R0M0的位置,从而使通过R0M0可以清晰的看见毫米尺的像,并且与R0M0的叉丝没有视差,读下像的长度AB(做三遍取平均值),计算出f的数值。5. 测量QF:在上一步的基础上,不动L0S0的前提下,记录读数显微镜R0M0的位置XF,在不移动L0S0的情况向横向移动R0M0少许,并在导轨上前后整体移动R0M0,直到可以清晰的看见参考点Q的像为止,记录此时R0M0在光具座上的读数XQ,得出QF= XF-XQ。6. 测量f、PF。将待测光具组绕转轴转动180o,重复上述步骤就可以测出f、PF。根据测量的数据,按照一定比例画出透镜组基点以及参考点的相对位置图。测节气法测量透镜组基点:1. 由自准法找出L的位置,将毫米尺放在L的前焦面上。2. 调节毫米尺,透镜L,透镜组L0S0,读数显微镜R0M0.整体等高,共轴。3. 将读数显微镜调焦到F,此时可以清晰的看见毫米尺的像在视场的中央。4. 确定节点架转轴O的位置。调节透镜组L0S0上的参考点Q到节点架N0S0的转轴上:首先依靠目测将Q点移动到转轴上,然后用R0M0进行观察,当节点架转动时,Q点的像不懂就说明Q点已经调节到了转轴上。然后仔细调节R0M0的前后位置,使Q点的像与十字叉丝没有视差时记录此时R0M0在光具座上的位置XO.5. 调节透镜组L0S0在节点架上的位置,使得N刚好落在节点架的转轴上(当节点架转动时,平行光成的像没有横向移动,但是像的清晰度会发生变化)。此时XN=XO。6. 确定F的位置。将透镜组L0S0的光轴放在与透镜L光轴平行的方向,准确的调节R0M0的前后位置,使F与R0M0的十字叉丝没有视差,记录此时R0M0的在光具座上的位置读数XF,就可以计算透镜组的焦距。f=NF=XF-XN=XF-XO。7. 确定参考点Q的位置。在不移动L0S0的情况下,整体移动R0M0在在光具座上的位置直到看清Q点的像,记录此时R0M0在光具座上的读数XQ,则QF=XF-XQ。8. 将光具组旋转180,重复上诉步骤可以得到f=NF=XF-XO PF=XF-XP根据测量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画出透镜组基点以及参考点的相对位置图。六、数据记录及处理:焦距仪测量数据以Q为参考点 AB= X1- X2 X1/mmX2/mmAB/mmAB/mmAB/mmf0/mmf/mmXF /cmXQ/cmQF/cm6.4353.0305.03.4053.347196.5131.577.2088.6511.355.6922.3563.3365.0891.7893.330由A B =X1-X2可分别得出A B 的三个值,取平均值可得 =3.347mm。由得f =196.53.3475.0mm=131.5mm。Q点与F点的距离QF=|XQ-XF|=|88.65-77.20|cm=11.35cm以P为参考点 AB= X1- X2 X1/mmX2/mmAB/mmAB/mmAB /mmf0/mmf/mmXF/cmXP/cmPF/cm6.4813.2715.03.2113.265196.5128.378.5088.109.605.6862.4283.2586.7213.3953.326由A B =X1 -X2 可分别得出A B 的三个值,取平均值可得 =3.265mm。由得f =196.53.2655.0mm=128.3mm。P点与F点的距离PF=|XP-XF|=|88.10-78.50|cm=9.60cm透镜组基点以及参考点相对位置图Q3.23cm1.90cmf=13.15cmf=12.83cmd=4.95cmPH(N)H(N)FF节点架测量数据Xo/cmXF /cmXQ/cmQF/cmf/cm88.2075.4585.109.6512.75Xo/cmXF/cmXP/cmPF/cmf/cm88.1575.1586.4511.3013.00QF=|XFXQ|=|75.45-85.10|cm=9.65cmQN=|XN-XQ|=|XO-XQ|=|88.20-85.10|cm=3.10cmf=NF=XF-XN= XF- X0= |75.45-88.20|=12.75cmPF=|XFXP|=|75.15-86.45|=11.30cmPN=|XNXP|=|XO-XP|=|88.15-86.45|cm=1.70cmf= NF=XF-XN= XF- X0= |75.15-88.15|cm=13.00cm透镜组基点以及参考点相对位置图Q3.10cm1.70cmf=12.75cmf=13.00cmd=4.95cmPH(N)H(N)FF数据比较物方像方QF/cmf/cmPF/cmf /cm焦距仪法11.3513.159.6012.83侧节器法11.3013.009.6512.75透镜组的间距d=4.95,两个透镜L1和L2的焦距分别为190mm和300mm,所以理论计算f=f=12.93cm。 焦距仪法:=1.70%,=0.77%测节气法:=0.54%,=1.39%总体来看,两种方法结果近似相等,但与标准值比较,焦距仪法稍稍偏大。七、误差分析:偶然误差:1、 测微目镜以及刻度尺读数的误差。系统误差;1、 实验室必须保证测微目镜牢固的固定在光具座上,在移动测微目镜时,其与光具座的相对位置不得发生变化,由于实验室可能固定不牢或者实验过程中造成二者发生相对位移,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