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孟道德精神“治””90后“德贫德弱(已获奖).doc_第1页
以孔孟道德精神“治””90后“德贫德弱(已获奖).doc_第2页
以孔孟道德精神“治””90后“德贫德弱(已获奖).doc_第3页
以孔孟道德精神“治””90后“德贫德弱(已获奖).doc_第4页
以孔孟道德精神“治””90后“德贫德弱(已获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以孔孟道德精神“治”今德姓名:李敏学校: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地址:南通市人民西路38号邮编:220661电话孔孟道德精神“治”“09后”德贫德弱摘 要:针对大多数“90后”因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而德贫、德弱,我们尝试从中国的传统精神,尤其是儒家道德中寻求良方。以泛道德治贫、浩然大德治弱(尤其是自我主义)。达到一清除治道德污染,二治疗到“制横”的效果,三创制以传统道德为根基的当代新道德,实现转型,能够易于“90后”学生的接受和内化。关键词:德贫德弱 孔孟道德精神 泛道德 浩然大德学生换了一拨又一拨,曾经被称为“断裂的一代” 的“80后”,现在已走上了社会,在就业、工作、家庭、人际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这让我们中学教师颇为自责。虽说“三岁看到老”,但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三观成形的时期,主要在14-18岁之间。更何况学生的叛逆期也在此,引导不善就易走上邪路。如今迎来了正宗的“90后”,大多数的他们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德贫、德弱成了常常沉浸在网络世界中“90后”的重症。案例一:期末考试中,有两名学生作弊被抓,竟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干部。究其原因不是没复习,而是怕考得不够好,丢了年级前几的名次,没面子。案例二:在课间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聊得更多的信息来自网络。对于一些通过炒作甚至出卖隐私、肉体而迅速蹿红的网络红人,他们聊得很兴奋,有些甚至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当问及有没有关注过一样很红的服务态度很好、热心助人的美女公车售票员和关心安慰走失了家人而哭泣的小妹妹的善良女孩时,他们表示没注意。案例三:某女生,16岁,因忍受不了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照,如陪做作业、陪睡觉,离家出走两天。回班上课后无论大小作文都以此为素材,时而发泄心中的不满,时而表示愧疚,时而为自己的举动感到自豪。情绪很不稳定,没有学习状态。同学中甚至有觉得她很酷的。以上案例不惊天动地,都是普通教师教育工作中碰到的令人头疼的典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0后”的缩影:既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感,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和道德观念继承下来。传统之于他们是历史、是说教、是主观上不愿接受,客观上呈现“断”的过去。他们常常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道德失范的“颠倒状态”。于是我们有责任由义务寻求“药方”,“对症下药”笔者的思考即是重拾传统,尤其是儒家的道德精神来“治”德:一是治理现今的道德污染;二是治疗到“制横”的效果;三是创制以传统道德为根基的当代新道德,实现转型,能够易于“90后”学生的接受和内化。泛道德治贫在孔子的人生论、教育目的论、“仁”“礼”诸思想中,不难发现“德”是统摄。“传统文化把道德看得高于一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积极入世的终极目标在孔子看来“德”是核心和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提出的“为政以德”更鲜明地体现传统的儒家治国思想。法治是他律的一种形式,再伴着自律的德治方能“得治”。在修身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中,行指道德实践,即“言必行,行必果”。“忠、信”指忠诚笃实,讲求信用的良好品德。“文”自然指“六艺”。其中,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可见孔子对文学作品的考察也完全是从思想道德方面进行的。而六艺中的“书”“数”则应该是“行有余力”而为之的事。再如大学中的“八目”也无不关乎道德:“格物、致知”是思想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修身”指个人的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化的大德。“德”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地位无以复加,往往会越俎代庖,这是其偏颇的一面。而当下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十分匮乏,“书”“数”成了要旨。德育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以孔子的“德满”治今天的“德贫”是不无必要的。德育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如果每堂课、每门考试、每个细节都渗入一些,自然要比集中灌输大道理有效。有这样一道题:告之洞穴的深度和一只熊下滑到洞底的时间,问这只熊的颜色。学生也许能熟练地运用物理、地理、生物知识解出拥有这么大重力加速度北极熊是白色的。如果再加一问:你想对这只熊说什么?学生们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其中会有:不再破坏臭氧层和北极的环境,还北极熊一个安宁的家园。这不是进行了生态道德、环境道德及仁爱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了吗?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像孔子一样唯道德是瞻,但学习孔子这种重道德的精神,把德育做到微观层面势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针对案例一,与其在考前大力宣扬不要作弊,考后拿这些学生做反面教材,以儆效尤,不如平时就渗透诚信教育。比如讲到课文品质时,联系当代,如三鹿奶粉事件,谈谈商家诚信问题,学生必定爱听;发现有抄作业现象就严肃指出:抄就是偷,小偷偷东西是为自己服务的,学生偷别人的思考成果只能害自己;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对于诚实的学生轻处罚,对于撒谎的学生(在他们谎言中呈现的错误可能很小很轻)要重惩。针对案例二,一方面呼吁媒体要重视道德倾向,正确引导青少年,另一方面,教师也不排斥网络,学生爱谈,你也可以适时与他们聊聊,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给他们建立道德范式,甚至可以激进的明确自己的爱憎、推举班级一周红人等。总之,要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教育倾向。班级管理要给学生这样的印象:品德教育是头等大事,在学习生活中是“满满的”,随处可听、可见。浩然大德治自我主义“独生子女”这点儿事讨论好几年了。大致就是因生长环境优越,几乎没有受到挫折,较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爱己胜过爱人,自私、冷漠、尖刻,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片面地理解自我的概念,有时还会有攻击性行为。如案例二,因受到呵护太多,爱的潮水满溢,女孩窒息了,就以极端的方式透气。因习惯于万事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就不管不顾地走了。在18、19世纪的西方,感伤浪漫主义风靡一时。个人容易蜷缩于自我的小世界中,沉溺在自己病态的小感情里。而如今我们的学也落入这样的窠臼,后果就是会在“自我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传统的儒家思想应拉孩子们一把,用其“社会个体”、“大我小我”的方式矫正这样幽闭的自我主义。孔孟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在天人关系中重人,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在人际关系中重社会群体价值,把个人的主体价值依托于社会价值。“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大德,是孔孟德治的目标。“杀身成仁”(孔子)“舍生取义”(孟子);后世又有“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位卑未敢忘国忧”(陆游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等大德之志、浩然正气。这些无不将社会目标至于个人之上,舍小利而取大义。再回到案例二,如果她明白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明白动一发而牵全身的道理,就会在离家前想想:“我走了,爸妈会急成什么样子,同学们会怎样猜测,我的功课怎么办。”也许她会缩回迈出的步子,采取更温婉的方式和家长交流。她也不会失范地认为出走是件很“酷“的事。那如何才能修得这样的浩然大德呢?孔子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致善。”(论语学而)其“仁”论表现出广泛的“人性”,也涵盖了做人的全部规范。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大学)孟子提出以“养心寡欲”来培养“浩然之气”。因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信性善,所以更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孔孟儒学提倡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更强调自德、慎独的重要。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学生的恻隐之心(有人性)、知足之心(寡欲)、羞耻之心(知耻)、慎独之心(自律)。1、人性中的同情心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对可怜对象的怜悯,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感,以己推人的换位思考,离开自己小宇宙的外位性观照。简单地说就是“换做我是他,他会有怎样的感受。”2、知足才能常乐。以学习为例,我们倡导学生“乐学”,怎样才能以学习为乐呢?除了从学习内部下手外,还可从外部进行“肃清”。即减少外部的干扰诱惑。如果一个人能为了自己的目标摆脱外部的一切诱惑,他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外界新鲜的刺激较少,他的乐感较低,那么正常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就会令他快乐。3、羞耻心往往会被转化成自尊心,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因为时时照顾学生的自尊心而让他们成了善恶不分,不知廉耻的个体。知耻是自尊的基础,如果没有羞耻心,自尊就成了狂妄,人格的大厦会轰然倒塌。4、人在做,天在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学会自律。一个有廉耻心的学生会因独处时不够谨慎或犯了错误而脸红、认错和改过的。“克己复礼为仁”“吾日三省吾身”“仁”偏重内在的修养而形成对人行为的规范,“礼”则偏重外在的社会契约意义形成对人行为的规范。在慎独前,学校应有良好的“礼”的氛围。教师要躬身实践,学生才会克己内省。教师也可组织小规模的道德讨论会,提出一些道德问题让学生判断,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慎独后,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缜密的检查体制以他律的形式督促其自省和新一轮的实践。综上所述,结合案例三,家庭和学校可以做的很多。女生的父母平时一定要给她生活的空间,相信她能管理好自己。同时从外围的学习检查,与老师的交流中获取她独处的效果。尽量减少享受型刺激型的其它生活对她的干扰。比如父母偶尔接她放学,教师推介健康的书籍给她,并对她的阅读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情心的培养可以结合羞耻心,用些狠招。三岁的孩子出手不知轻重,动不动会打或咬人,此时以适当的力量回他一下,让他觉得疼,知道自己刚才的举动伤人了,就不敢有下一次了。我们也可以效仿。该女生平时在家如果出言不逊或举动伤人心,父母给点脸色她看看,不要让她觉得父母永远会宽容他。父母也可以适时地伤害一下她,在她感受到后再诚恳地认错。离家出走回到学校后,教师要冷她一段时间,让她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感到羞耻。知错后教师可集合全班同学给她温暖,让她明白回归集体的重要性,更让她明白她是集体重要的一员,也仅仅是一员而已。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完全抹杀个体的意义,但传统的浩然之气的确有助于纠正我们学生只重个人价值的偏颇。如此这般,我们的学生不一定不会偏离道德的轨道,但他们会很坦荡、很纯粹,很快会回到正轨上。爱,不是把他们泡软,而是让他们站起来,勇于承担责任。爱,不是让他们畏缩自闭,而是要他们浩然大气。“90后”的德贫德弱不是天生的,正如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思想好也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治贫治弱的方法之一就是中国的传统精神,尤其是儒家道德,它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学生们想要拒绝就是想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要想全盘欧化、日化、韩化、完全生活在虚拟世界中是精神大跃进式的梦呓。殊不知日韩两国也有着深厚的儒学功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