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选读教案.doc_第1页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doc_第2页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doc_第3页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doc_第4页
唐宋散文选读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石城山记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三、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四、教学课型:讲读课课 时 2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著有河东先生集。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垠() 睥睨( ) 梁?()疏数(shu)偃(yn)仰(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径:一直。逾:越过。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梁?:栋梁。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虚词:“以”的用法 “投以小石”(4)提问: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大意正确即可。).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答案:记叙,例如:“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描写,例如:“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6、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傥(tng)(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怪:诧异。售:得到赏识。伎:技艺,美景。傥:或者。辱:屈辱,贬谪。(4)提问: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答案: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答案: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7、文章主旨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8、文章特色凝炼而生动的语言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9、小结10、作业:背诵全文2.黄州快哉亭记【教材简析】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当时这三人都被贬了官,身处逆境,但都很达观。亭名很潇洒,文章很洒脱。2文章主迹核有淳叭胧郑院频吹某隹煸胀幼判吹峭劾赖目煲猓缓笞胍槁郏页鑫恼轮魈猓盒闹刑谷辉蛭尥豢臁?/SPAN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申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 2、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疏通字词文意,理清思路)一、导入并初步感知1 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2作者: 简单了解作者。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3. 题解: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4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二、疏通文意,理清思路1. 结合课后练习三、四掌握重点字词句,以学习小组合作形式尝试翻译,教师指导点拨。2. 理清每段大意。第一段:略述水势及命名者。第二段:描写亭之所见及说明命名的原由,为后文议论过渡。第三段:引用历史,表明遇与不遇不在外物,而在于自得与否。第四段:以张君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第二课时(抓住文眼“快”,赏析全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写作特色。)一、朗读全文,找出全文文眼。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二、品读赏析,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读出来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归纳:(一)景之“快”1、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2、 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二)人之“快”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三)情理之“快”“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三、感悟艺术特色1、 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2、 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3、 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四、结合课后练习一,对比阅读超然台记。3.道山亭记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教学课型:扩展阅读教学方法:自读、诵读、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背景。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录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皆有善政。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壒之外”的敬佩之情。这篇记就是道山亭记。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三、教学第1段。1.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先写山之险。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奇险。()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2.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也写出了山水之“神”。3.这段主要写什么?(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四、教学第2段。1.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地理位置(位于闽中)。地势(平而广)。地域风貌(枕江面海)。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便利)。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2.本段又主要写什么?(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五、教学第3、4段。1.第3段主要写什么?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半为写人。2. 第4段主要写什么?称颂程师孟治闽的政绩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的官职、名字。整段全是写人。六、讨论: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七、探讨写作特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板书设计:特点地理位置 位于闽中地势 平而广地域风貌 枕江面海城市风貌 路多,舟船交通便利城市建筑 居室巨丽,寺院特盛整体形象 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教后反思:本文的构思独特,学生不易理解其写法,教师要善于指点学生抓住要领,深入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妙。4.百丈山记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2.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朱熹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 (程濒、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二、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三、阅读第1段。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2.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四、阅读第2段。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盛夏亭午无暑气”,“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五、阅读第3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瀑布和山峰。)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六、阅读第4段。1.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2.第2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七、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板书设计:登山三里险奇山门前后幽静 移步换景不畏艰险瀑布峰峦雄壮 定点换景热爱自然记游目的导游后记:本课的教学要着力让学生把握好景物的呈现方式,能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景物的呈现方式。5.张中丞传后续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文学知识: 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教学难点: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题解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语言知识点(一) (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能:怎么。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卒:副词,最终。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 所以:用来的。志:通“识”作标记。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语言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 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译“被武人杀害”。 主题 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 层次结构(一)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段(1):交待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 第二段(2,3,4):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 第一层(2):驳斥“畏死辞服于赋”的错误论调。 三个事实论据: 1)“位本在巡上” 2)“苦守尺寸之心,食其所爱之肉” 3)“虽愚人变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远之畏死亦明矣” 层次结构(二) 第二层(3):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两个比喻说理: 1)“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斋者” 2)“引绳而绝亡,其绝必有处”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与儿童之见无异” 第三层(4):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 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 然后:睢阳不能守率残余饿赢能突出重围? 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 最后:怒斥小人不追究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 层次结构(三) 第三段(5),记叙南霁云的事迹 1层: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经过。 2层:南霁云与张巡壮烈就义的经过。 第四段(6):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1层: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 2层:简叙许远宽厚的为人。 3层:交代于嵩(讲述张、许轶事之人)之死。 艺术特色(一)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 文章先议后叙,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首先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从整体上讲文章的前半部分侧重议论,但议论中带有叙事。例如:“远虽村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这节文字主要对许远的高贵品质进行议论。但也附带叙述了许远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的事迹。把议论与叙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再如“这诚畏死,何苦守尺雨寸之地以与赋抗而不降乎?”这一节文字主要针对“畏死”的论调进行驳斥,但又包含了对许远杀所爱的人充饥的事迹的叙述。 艺术特色(二) 2、描写人物,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丰富饱满。 文中人物各有性格特征,南霁云的刚烈英武,张巡的从容不乱。许远的宽厚谦逊,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辞、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艺术特色(三) 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人物 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3)细节描写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体现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感情,令人触目惊心。 艺术特色(四) 3、衬托手法塑造人物 如:南霁云的忠肝义胆,磊落胸怀和刚烈英武,以贺兰进明可耻的居心和卑劣的行径作反衬。张巡就义时从容镇定,视死如归,也是由其部下的痛苦哀恸的表情来衬托的。“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的表现,衬托出南霁云拔刀断指行为的壮烈感人。 重难点问题及答案(一) 1、谈谈本文的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色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2、本文前半部分是驳论,驳论时所用的论据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理作理论论据。(全文第三自然节) 对比论证,用“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作对比。(第四自然节) 重难点问题答案(二) 3、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张巡:具有从容镇定的气度,视死如归的品质,博闻强记的品格。 许远:具有宽厚谦和、为国让贤的崇高品质。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4、分析本文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本文采用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描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描写,都是最精彩的片断。 6.六一居士传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2、 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 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 教学重点:1、 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2、 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三、 教学难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四、 教学时数:一课时五、 教具:多媒体六、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 导入新课以醉翁亭记导入课文。二、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试译: 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谪:贬官 2、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古:辞退官职今: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 问: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明确:其本人。初谪滁山时之时他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四、 学习第二自然段1、 结合注释通读第二自然段试译:1、是为五尔 尔:通“耳”,罢了。2、以吾一翁 以:把,介词3、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诮:责备讥讽 畏:害怕走 古:跑今:指人的脚交互向前移动4、聊以志吾之乐尔聊:姑且 以:用,用来志:记,记述 尔:通“耳”,罢了。5、吾之乐可胜道哉 乐:乐趣 胜:尽6、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方:正当 其:指作者自己7、阅大战于涿鹿之原 阅:观看8、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足:能够 喻:形容其:自己的 适:舒适9、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为吾累者众也患:忧虑 不得:不能极:尽情 累 :形容词用作动词,拖累10、其大者有二焉 大者:大的方面1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身体 外:外面12、使吾形不病而已悴病:名词作动词,生病已:已经 悴:憔悴13、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乞:请求 一日:某一天 恻然:恻隐之心 哀:哀怜14、庶几偿其夙愿焉庶几:表可能、期望 夙愿:平素的愿望15、此吾之所以志也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6、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子:您 累:使劳累其:自己的17、累于彼者已劳矣累: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 彼者:官场其:指代上文所说的两方面19、置之,区区不足较也置:停止 足:值得 较:比较本段特殊句式:、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应“六一,谓何也?”)、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表判断)、方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虽响九秦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于洞庭之野”应在“响九秦”之前)、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应“吾累者之世事”)、此吾之所以志也(也,表判断)2、 提问: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3、 作者定名为六一居士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主要目的为“聊以志吾之乐尔”。4、“乐”之何如?明确:(1)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其乐无穷。(3)轩裳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形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表明世事令他烦忧,希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5、 沉醉于五物的好处是什么?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五、 学习第三自然段1、 指名同学翻译本段,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指出不足之处。试译:1、已而叹曰 已而:不久之后2、夫士少而仕 士:读书人 仕:做官3、吾素慕之 素:一向 慕:羡慕4、宜去一也 宜:应当 去:离职5、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乃:连词,表假设,如果 以:凭借彊: 支撑 筋骸:身体过分 古:过多的今:指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荣:荣耀 禄:俸禄2、 教师点评。3、 问: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1) 而休,是必然规律。(2) 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3) 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4、 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决心?明确: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六、 小结:文章主旨本文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欧阳修这篇自传文,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对理想中“六一”之乐的描绘,以及对自己应该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七、写作特点1、 传记形式别具一格。它并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2、 语言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秦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这个既喻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务,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七、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四。7.陆文学自传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2.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教学难点: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教学课型: 扩展阅读。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1、2段。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二、整体感知。(见鉴赏提示。)三、教学第1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2.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又与人为信”等。客观介绍,“不虚美,不隐恶”,寥寥数笔,性情毕现。四、教学第2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隐居苕溪的生活。)2.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3.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4.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第35段。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二、教学第3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寄身寺庙的经历。)2.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写作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所愿。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三、教学第4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交接名流的情形。)2.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李齐物、崔国辅。)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这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这有何为见证?(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 3.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为什么作者要记叙他所结交的名人?(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四、教学第5段。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勤奋著述的成就。)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和诗僧皎然的忘年之交,及自己从小爱好写作、爱憎分明的个性。)2.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经意间点明了作者的忧国之心。)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兴趣广泛,才干杰出。)五、小结:作者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茶圣。还是一句俗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教后反思:本文虽属扩展阅读,但生僻字词比较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疏通好文章,切不可放任自流。此外,作者的感人经历,也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8.方山子传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教学重点: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三、研读课文;1、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四、概括主旨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板书设计: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9.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育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教学方法: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2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3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一、重点、难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二、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2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3)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3、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A、读准生字:比涉玄灞(b) 辋(wng)水沦涟(lin) 多思曩(nng)昔 步仄(z)径 轻鲦(tio)出水 因驮黄檗(ni)人往 猥( wi ) 舂(chng) 皋( o )B、解释词语:过 猥 讫 村墟 舂 仄 曩昔 矫4、初步感知(1) 大家平时也有给朋友写信,那一般会写什么内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写这样的内容?那是写了什么内容?(2) 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提示:A、“可过 ” B、“相烦” C、 “深趣” D、“相邀”(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文章内容,先听录音机朗读,然后学生齐读并体会:文中写了哪些景色?又有何特点?)5、重点分析(1)文中用哪些段落来写景?那第一段写了什么呢?明确:二、三段写景。第一段写游山的缘由及独游的经过。(体会第一段,重点把握词语:下、景气、殊、过、猥、辄、憩、讫、去)(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参考: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板书明月山的轮廓水的波影 寂静清幽第二段:寒山月夜图: 灯火的明灭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犬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夜舂声深趣 (白描) 疏钟声草木鲦鱼 明丽欢快第三段:山村春色图 白鸥 (悬想美景,历历如见露水 万物勃发,生机盎然 麦陇 清新朗秀,令人向往)朝雊(4)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明确: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对朋友的邀请。要注意的是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5)从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深入探讨()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明确: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俪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远,倘能山中人王维白。”都是散句。;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 和“当待山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都是骈句。()例子分析:分析: 蔓蔓延。表现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