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目录前言(1) 申论其实很简单(1)申论到底是什么(3)申论的五大题型(8)决定申论成绩高低的四大因素(9) 两大原则及白金法则(13)两大原则(14)白金法则(20) 玩转申论材料(29)材料的来源(30)材料的特点(31)材料的作用(33)材料的逻辑结构(36) 答案就在材料中(41)揭开申论材料的神秘面纱(42)阅读材料的一般流程(45)材料要点的标志性词汇(48)阅读材料的方法(50) 归纳概括题(57)归纳概括题的“体貌特征”(58)作答要求和核心精神(59)归纳概括题的题型分类(60)归纳概括题的一般作答技巧(68)真题演练(69)*2010年国家(省级)申论第一题第1小题(70)*2010年国家(市级)申论第一题第1小题(72)*2010年上海市申论第二题(74)*2009年国家申论第一题(77)*2008年浙江省申论第一题(84) 综合分析题(87)综合分析题的“体貌特征”(88)综合分析题的题型分类(90)综合分析题的核心精神(92)综合分析题的一般作答技巧(96)真题演练(107)*2011年国家(省级)申论第一题第1小题(107)*2010年安徽省(B类)申论第三题(110)*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申论第三题(111)*2009年山东省申论第二题(115)*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申论第二题(118) 提出对策题(121)提出对策题的“体貌特征”(122)提出对策题的题型分类(122)提出对策题的作答要求(124)提出对策题的一般作答技巧(127)真题演练(130)*2010年425联考(江苏等省)申论第三题(130)*2010年国家(省级)申论第三题(133)*2010年国家(市级)申论第二题(136)*2010年江西省申论第三题(138)*2009年426联考(陕西等省)申论第三题(140) 贯彻执行题(143)贯彻执行题的定义(144)贯彻执行题的“体貌特征”(146)贯彻执行题的题型分类(147)贯彻执行题的作答要求(148)宣传通知类试题的作答方法(151)工作方案类试题的作答方法(155)真题演练(159)*2011年国家(市级)申论第二题(159)*2011年424联考(山东等省)申论第三题(162)*2010年国家(市级)申论第三题(166)*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申论第二题(168)*2010年吉林省(甲级)申论第三题(171) 文章论述题(上)(175)文章论述题的要求(176)议论文三要素(180)文章经典结构(192) 文章论述题(下)(195)标题:文眼要闪亮(196)开头:高处落笔,亮处着墨(199)分论点:充实深刻(201)结尾:归于圆满(201)语言:形象生动(204)申论文章阅卷标准(207)真题演练(208)*2010年国家(省级)申论第四题(208)*2010年425联考(山东等省)申论第四题(217)*2010年湖北省申论第四题(227) 2011年国家省级申论考试真题解析(237)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238) 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2011年国家省级申论考试真题详解(246) 2011年国家市级申论考试真题解析(255)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256) 适用于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2011年国家市级申论考试真题详解(263) 2011年424联考申论真题解析(273)2011年424联考(山东等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274)2011年424联考(山东等省)真题详解(281) 2010年918联考申论真题解析(289)2010年918联考(辽宁等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290)2010年918联考(辽宁等省)真题详解(296) 2010年425联考申论真题解析(305)2010年425联考(江苏等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306)2010年425联考(江苏等省)真题详解(313) 怎样复习(321)如何去“看”(322)如何去“念”(327)如何去“练”(328)附录:申论QA(330)中公教育2011-2012年图书体系(332)中公教你学2012年独家权威公务员笔试课程介绍(336)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338) 第 二 天两大原则和白金法则09:00 上午课程 两大原则12:00 午休 以人为本的起源13:00 下午课程 白金法则早自习问题一 作答申论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问题二 什么是白金法则?问题三 加工要点有哪几种方法?上 午两大原则 同学们,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做事有做事的原则,作答申论同样也有作答申论的原则。这样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立足材料”,另一个是“政府角度”。请各位同学准备好纸和笔,将这八个字认认真真地写在纸上,反反复复地读上几遍。这两条原则将会伴随各位同学贯穿申论作答的始终。要想申论拿高分,就要像熟悉自己名字一样熟悉这两条原则。1立足材料(1)为何作答要立足材料所谓立足材料就是指要根据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按照材料的内容和题目的要求来作答。在正式讲解这个原则之前,我想先说个寓言。大家都知道庄子和列子两个人非常喜欢用寓言讲大道理,这个故事就出自列子。列子向一个叫关尹子的人学习射箭,射中了一次,很是得意。关尹子就问他:“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说:“弗知也。”关尹子说:“未可。”列子就回去继续苦练,直到有一天列子清楚了自己射中的原因,关尹子才说了这么一段话:“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这个寓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世上的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清楚怎么做,还要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知道了原因,才能更好地掌握,也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世上的事情都是如此,申论作答更需要这样。现在大家知道了作答申论的两个原则是“立足材料”和“政府角度”,但如果不了解为什么是这两个原则,就不算真正的掌握。所以,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为什么申论作答要立足于材料。第一,这是申论题目的要求。从目前出现过的申论作答要求来看,基本上都会要求依据材料作答,甚至直接要求根据某则或某几则材料作答。我们先来看2011年国考省级申论的作答要求:表2-1 2011年国家省级申论试题在这里,我想先说一句,备战国考的同学需要注意一下,2011年国考试题是四题模式,但第一题有两问,所以实际上是五个问题。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试题。第一题第二问提到“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第二题提到了“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第三题要求“请参考资料”;第四题要求“参考给定材料”。我们再来看一下2010下半年北京市申论考试的作答要求:表2-2 2010年北京市下半年申论试题北京市的申论考试多为四题模式,从作答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都要求“根据给定材料”。很明显,答案的要点都是来源于给定材料的。在此,就不一一分析其他的试题了,但是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大家,只要是申论的作答要求,必定会包含类似“依据给定材料”或“参考给定材料”的语句。这是命题者给考生的一个提示,更是对大家提出的要求,即作答必须要立足于材料。第二,这是申论本质的要求。我们大家都知道申论是选拨政府工作人员的考试,因此申论考试实际上也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模拟。你们知道政府工作人员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吗?政府公务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处理各种材料。从上下级的公文、媒体的报道或网络的各种言论中,总结材料传达了什么意思,凸显了什么问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各种观点之间谁对谁错,如何理解相关内容,怎样解决相关问题。之后根据这些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开展公务活动,具体的方式可能是向上级做个汇报,或者给下级发个通知,有时还根据这些原始材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形成一篇文字材料供领导决策参考。那么申论考试是如何模拟以上工作的呢?“总结材料传达了什么意思,凸显了什么问题”实质上就是在进行归纳概括;“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各种观点之间谁对谁错,如何理解相关内容”就是综合分析;“怎样解决相关问题”就是提出对策;“向上级做个汇报或给下级发个通知”就是贯彻执行;“根据原始材料加工整理形成一篇文字材料”就是文章论述。同样的,上述各种题型的作答依据,只能是给定材料。(2)怎样才算立足材料弄清楚原因之后,我们现在来看一下怎样才能够做到“立足材料”。答案到材料中去找作答要立足材料,第一点就是要到给定材料中去寻找答案。如果说今天上午你们只能记住一句话,那就请记住这一句。这绝对是你们在作答申论时最需要的一句话。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够多记住几句。常常有同学问我:“李老师,申论的答案到底要到哪里去找啊?”现在李老师告诉大家,申论答案不是天上生的地上长的,而是存在于材料之中,并且也只能存在于材料之中。无论是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还是提出对策、贯彻执行,甚至是文章论述,你作答所需要的所有东西,都可以从材料中寻找到。我遇到过一些考生,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总觉得自己社会热点积累的比较多,对很多社会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可能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于是在作答时,对给定材料只是简单看看,大部分问题完全依据自己的积累来作答。说实话,他们的作答还挺像那么回事,不过同学们,这样的作答能得几分?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惨败,原因就是没有到材料中去找答案。同学们,你们要知道申论试题的命制者们,他们不是教授就是专家,绝对不是笨蛋。他们辛辛苦苦地搜集、整理各类资料,最后汇总成六七千字的材料,绝不是为了摆着好看的。你们必须仔细地阅读材料,认真地理解材料,然后从材料中去寻找答案的要点。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接近正确答案。弄明白“青”与“蓝”的关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听说过。在这里,我想借这句话打个比方,把“给定材料”比作“蓝”,“答案”比作“青”,那么这个“蓝”和“青”,也就是“给定材料”和“答案”都有哪些关系呢?同学们,接下来我要讲的将会是“立足材料”这一原则中最复杂的部分,希望大家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认真听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第一,在归纳概括类试题中,“青”完全出于“蓝”。第二,在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和贯彻执行类试题中,“青”主要出于“蓝”。第三,在文章论述类试题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归纳概括类试题的答案全部都出自给定材料,无需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而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和贯彻执行类试题则需要你们思考和运用自身的储备知识,提炼和整合要点,当然基本要点还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最后,文章论述类试题就要求考生既要立足材料又要超越材料,也就是说,文章的论点必须要以材料为依据,但是文章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运用则需要你们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语言功底了。忠于材料主旨要做到立足材料,最后一点就是作答一定要忠于材料主旨。我们知道申论的给定材料都是有主旨的,这个主旨是命题人对于材料所涉及问题的基本态度,它一般贯穿于材料的始终,是通过领导人的讲话或借用真实案例体现出来的。我们在作答申论时,必须要忠于材料主旨,绝不能说与主旨相悖的话。打个比方,材料的主旨就像是路标,你不跟着路标走,那你肯定会迷路的。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2008年的国考申论试题。大家没看过这套题也不要紧,我大致地讲一下。这套试题涉及的是怒江水电开发的问题,整个材料充满了各方人士对于怒江开发的争议,且各执一端、都有道理:一方认为还是要开发,一方认为就不要开发了。那到底应不应该开发呢?在给定材料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高兴的看到,大坝并未离我们而去,自然奔涌的江河之流将留在更多人心中。”随后,附上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录,摘录上这么说的:“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些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友好环境”。所以,我们要开发怒江,但是要科学、可持续的开发,这就是整个材料的主旨。当年许多考生就是没有抓住重点,作答时认为“为了经济发展可以适当牺牲环境”或“为了保护环境可以适当牺牲经济”,结果申论得分不高,原因就在于答案与材料的主旨相差太远。所以说,同学们,抓准材料的主旨,并且在作答时与主旨方向保持一致是至关重要的。2政府角度接下来我们讲申论作答的第二个原则“政府角度”。所谓政府角度,就是在作答申论的过程中,必须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契合公务员的身份。(1)为何作答要从政府角度出发理论上的要求在前面我已经讲过了,这里再强调一次,申论考试考查的是候选公务员适应机关工作的能力,或者说为政府工作的能力,所考的问题与政府工作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我们思考的角度也决不能脱离政府的立场。在具体的层面上,作答者还必须站在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上,“为政府谋”、“为自身计”,提出得体、符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实际的见解。换句话说,未来的公务员就是从你们这些人中选出来的,如果你们不具备凡事从政府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显然你们是不适合从事政府工作的,那么申论考试成绩不高也是理所当然的。实践上的要求从考试实践看,国家申论考试在特定试题中,从来没有要求作答者以“政府”或“政府体系”以外的身份作答。比如说2010年国考市级申论第三题:A市市政府准备大力宣传推进对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请你结合给定资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宣传纲要。(20分)要求:1对有关宣传内容的要点进行提纲挈领地陈述;2体现政府精神,使全市各界关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3通俗易懂。不超过400字。这道题非常明确地要求“以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作答。可以说,申论考试的默认思考角度就是政府角度,预设角色身份就是公务员。对申论试题中涉及的一切问题都要从政府角度出发,从公务员的思维和工作实际出发,实现申论作答与政府立场的一致性、与公务员身份的契合性。(2)怎样才算从政府角度出发与中央大政方针保持一致李老师又要讲故事了。有一天汉武帝去巡视郎署,看到一个两鬓斑白的郎官叫颜驷。汉武帝问他何时为郎官,颜驷说汉文帝时就当郎官了。汉武帝很奇怪,于是问他为什么老而不遇?颜驷的回答很无奈,他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这个故事带给大家什么启示呢?不是说让大家去祈求运气好点,而是想说,任何时候想做一番事业的人,都希望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并坚决执行的人。个人希望找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企业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员工,那么政府也一样,没道理说录用的公务员对政府的精神不能理解,甚至根本反对,那政府就不用开展工作了。所以,各位同学,在作答时,你们可以有创新,有新鲜的想法,但千万不要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相悖。国家认为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提高粮食产量,不能提高粮食价格,你偏偏觉得提高粮食价格这主意不错;国家认为计划生育的国策要坚持不动摇,你偏偏认为现在这个基本国策应该废除掉了不是吓唬你们,以上种种情况绝对会让你的申论成绩万劫不复的。从政府角度正视问题,积极解决同学们,谈到这个方面,我倒想先谈一下在这个方面大家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愤青的问题。有的同学是“正面愤青”,热爱祖国,不准任何人说她的坏话;有的同学是“反面愤青”,对社会上所有的事情都看不顺眼,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反正就是一无是处。其次就是喜欢坐而论道。对社会上的问题侃侃而谈,观点鲜明,鞭辟入里,可有的时候就是发完牢骚就完了,一点也不考虑怎么解决问题;或总是从比较理想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很多措施在实际中并不可行,甚至有些还是自暴自弃的表现,比如说煤矿经常出问题,有的同学就说干脆关闭所有煤矿算了。这叫什么?是不是因噎废食啊。最后一个就是总是从学生的角度或普通人的身份考虑问题。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谈论问题,总爱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或者“作为一名公民”,这种角度和大家未来将要面对的公务员身份是不相称的。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改正呢?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从政府角度正视问题,积极解决。对任何社会现象,都要站在政府的角度上,既要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客观地界定问题,并积极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严肃认真,杜绝口语我还是想再强调一下,申论考试是选拔政府公务员的考试,因此作答时的语言风格应该怎样,就不言而喻了。有两点需要大家注意,第一是不要乱抒情,第二是别说大白话。举几个例子让大家更清楚一些。【示例一】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示例二】 最近网络上发生了挺多事情,包括近期挺火的“人肉搜索”,人大一个教授说,“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关于这句话,我是这么看的【示例三】 近来,许多城市的水价上涨引发了社会的争议,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是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因此用水应该是低价的。诚然,水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水价的上涨对低收入者而言不是个利好消息,但是这绝不是水价维持在低水平的充分条件。水资源是公共资源,同时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必将导致“公地悲剧”。示例一大家都很熟悉,是大海啊,故乡的歌词,类似这样抒情感极强的语句大家一看就明白,肯定是不适合出现在申论作答中的。示例二是我自己写的,就像平常说话的语气一样,虽然是在认认真真地研究问题,但依然不够正式,在申论考试中出现就像在胡闹一样。只有示例三的语言风格严肃、认真,使用了书面语,完全符合申论考试的要求。午 休 以人为本的起源“以人为本”的提法起源于我国古代。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染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其实这三点应该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当代国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时,虽然有人用“以民为本”的提法,但是更有人用“以人为本”的提法。国学大师张岱年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中年学者张维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国文化史四卷本力作,书中第三编春秋战国部分,标题用的也是“动乱世道的人本追求”。总之,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下午白金法则同学们,我们上午的时候结束了申论作答的两大原则的学习,现在开始学习申论作答流程。李老师在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个法则白金法则。有同学就问了,这白金法则是什么啊?其实很简单,就是作答申论的一般流程和具体步骤,我们习惯把它称之为“白金法则”,它好学好用,对付申论试题简直无往不利。好,我们先来看一下“白金法则”的作答步骤是什么。第一,审清题目第二,提炼要点第三,加工要点第四,书写答案申论题型不管怎么变化,按照上述方法作答,也就出不了什么岔子了。由于第二步提炼要点的方法也就是阅读材料的方法非常的重要,我们下一讲会专门地讲如何阅读材料,所以今天提炼要点的部分先给大家简单讲一下要点是什么。1审清题目各位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披荆斩棘、经历了无数考试洗礼的人,对于考试最重要的一步审题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审题的重要性我不想再说了,一句话,不审题,你还是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不如直接回家睡个午觉。我们现在清楚了,作答的第一步是审清题目。在申论考试中,审题都要审些什么?(1)审清大的方面审作答方法首先,你要分清每种题型的特点,看到一个题目后,马上确定它是要你归纳概括,还是要你综合分析,或者提出对策,别稀里糊涂地瞎写。大家要注意一下这里面归纳概括题和综合分析题,往往是大家不太好区分的地方,随着考试难度的加深,在出题形式上变化多端,仿佛已经成了出题人的一贯伎俩,但是在后面我们会给大家精心总结历年来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所有题型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归类,相信大家会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审作答对象一道题怎么问的你就怎么答,一定要“指哪打哪”,凡是题目中没有要求的不要写,不要自我想象。比如,题目要求你概括原因,你就不要概括问题;要你分析原因,你就不要再判断对错。清楚我的意思吧?审作答范围审题要审清作答范围,因为申论考试是以材料为依据的,而申论材料又往往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那么,你是根据所有材料来作答,还是仅仅依据几则材料作答,差别非常大。往轻里说,仅仅是多答了几点,浪费了一些作答时间;往重里说,则有可能使你的作答混乱,不能突出应该突出的要点,导致严重失分。申论试题对作答范围的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只要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审到。比如说2010年浙江省申论第二题“资料四下划线句子提到遭遇到一个两难的境地(根据资料四、五、六进行分析)”,那么作答范围就是资料四、五、六。这个比较容易,另外要求大家注意区分“依据给定资料?菖?菖”、“根据给定资料?菖?菖”、“参考给定资料?菖?菖”、“结合给定资料”和“给定资料?菖?菖提到了什么问题,请结合资料内容回答”这些词组。其中“依据”、“根据”说的是哪则材料,答案就回到那则去找;而词组若是“参考”、“结合”,答案就要广撒网,不仅要读限定的资料,还要看其它的资料;“给定资料?菖?菖提到了什么问题,请结合资料内容回答”这个也需要辩证地去看,不要因为前面提到了“给定资料?菖?菖”而错误地认为答案就一定是在那则材料中。(2)审清细枝末节审格式要求这个主要是针对应用文型的提出对策题或贯彻执行题而言的,应用文的种类繁多,有要求写通知的、有要求写调查报告的,还有写情况反映的,以及书信的,等等。哪一种应用文应该在哪部分着重写,什么样的应用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写以及是要写应用文的主体内容还是按照正规的格式去写,这些都是在动笔之前要弄清楚的问题,否则一定会在两个地方出错,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出错!大家来比较一下下面两个例子:【示例一】 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要求:1.切合主题;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2011国家省级第三题)【示例二】 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2011国家市级第二题)拿2011年省级和市级的两道题做个比较。这两道题对比很明显:示例一提到“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很明显只要列出内容要点就可以了,不用顾及格式问题,而示例二则是要求“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虽然也没有明确要求按照应用文格式去写,但是在题干中用书名号把题目表示出来,并且没有提到只写内容要点,那么你就应该按照正规的格式去写,要有标题、称呼、主体部分以及落款;另外,示例一的要求和示例二的要求也大不相同,在示例二中有“符合实际,用语得体,通俗易懂”的要求,这里大家应该注意应用文的语气态度,该强硬的地方强硬,该温和的地方温和,该通俗的地方通俗。审题目数量的要求明确作答范围之后,其次要审清的是题目到底有几个问题,或者说提了几个作答要求。是仅仅需要分析原因就可以了,还是既要分析原因,又要提出对策,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据我所知,在这方面栽跟头的同学绝不在少数。举个例子,看一下:【示例三】 请针对材料四中所反映的问题,就如何合理使用公共资源,谈谈你的看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观点明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篇幅不超过400字。(30分)(2009云南第二题)同学们,这道题到底提了几个问题啊?我这么一提问,大家都注意到了,这道题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谈谈你的看法”,第二个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是在实际考试过程中,不知道有多少考生只回答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一半的分数就没了。审文章的主题或标题的要求这里我还要单独地提一下文章标题。在申论的作答要求中,对文章论述题的主题或标题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种:围绕主题围绕话题以为主题以为标题以为题以为副标题以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以为标题,自拟副标题请同学们注意,“围绕主题”、“围绕话题”、“以为主题”都是给出了一个角度,写作时可以以主题为标题,但最好还是自己依据主题重新拟定一个标题。“以为标题”、“以为题”则直接给出文章标题,不可另行拟定,也最好不要拟副标题。“以为副标题”、“以为副标题,自拟主标题”、“以为标题,自拟副标题”以上几种说法中,给出主标题的,必须自己再拟个副标题;给出副标题的,必须自拟主标题,绝对不能只有主标题,或把副标题当成主标题。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两点:第一,看清楚到底是“主题”还是“标题”。第二,看清楚是否有主副标题的要求。审作答字数的要求常见的作答字数要求有:“不超过多少字”、“不少于多少字”、“在多少字之间”、“多少字以内”、“多少字左右”等等,这里“不超过多少字”、“不少于多少字”、“多少字左右”要求的上下浮动值为10%,比如不超过300字,区间为【270,300】;不少于300字,区间为【300,330】;300字左右,区间为【270,330】。2提炼要点提炼要点,是指在审清题目后,考生必须带着问题,从庞杂的给定资料中发现要点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概括,力求弃芜求精,从而为作答题目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即提取;炼,即概括、弃芜求精的过程。提炼在这里不仅是指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筛选和归纳,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即解题的关键信息。我们前面也讲到,申论是一门立足于给定资料的考试,因此申论作答中提炼要点的方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材料的方式。这部分内容我会在接下来两讲充分展开,深入剖析材料的特性,并且总结出阅读材料的有效方法。所以今天先不讲这部分内容,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3加工要点将要点从材料中提炼出来后,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要点进行合理的加工,使其符合我们答题的要求。现在我们来看如何加工要点。(1)加工要点的思维方式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加工要点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加工要点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归纳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两种。归纳式思维归纳,简单来讲,就是由繁入简的过程。从申论作答角度来说,就是从大量要点中提炼概括出共通点,进而加工成适合于申论作答要求的答案。归纳式思维最常被运用于作答归纳概括类试题。归纳式思维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第一,对相同或相近要点进行合并。申论给定资料内容庞杂,从其中提炼出的要点也数量不菲,涉及到某一题目作答的要点可能是十几条,这就要求同学们对相同的考点或相近的考点进行合并、整合,从而保证答案的全面和精炼。举一个例子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种情况。如题目要求就农民增收难提出解决办法,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如下几个要点:要点一: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要点二: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要点三:扩大农业产业链就业容量。要点四: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要点五: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就业空间。要点六: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就业容量。要点七: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对要点进行分析发现,以上要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措施:图2-1 对相同或相近要点进行合并因此可以将相似要点进行合并,在实际答案中只就“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第二,对同一层次要点进行升华。从申论给定资料中提炼出的要点往往层次较低,在作答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作答上,而要对相关要点进行提升,以使答案更为精准,表达层次更高。试举一例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种情况。题目要求概括材料中体现的主要问题,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如下几个要点:要点一:教育方面存在问题。要点二:就业方面存在问题。要点三:收入分配方面存在问题。要点四:社会保障方面存在问题。对要点进行分析发现,以上要点是平行的关系,且正好是民生的四大方面。图2-2 对同一层次要点进行升华因此在实际答案中就可以将材料体现的主要问题概括为“民生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之后再就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演绎式思维什么叫演绎?所谓演绎就是由简到繁的过程。从申论作答角度来说,就是依据提炼的要点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分析、申发论述,并且给出充分合理的答案。演绎式思维较常被运用于侧重申发论述的题型,比如写文章,有时候提出对策题和综合分析题也用得上。我们从材料中提炼的要点一般都是一句话或两句话,但申论的作答要求常常规定作答要达到一定的字数,同时又不能使用材料中的原文,这就需要同学们组织自己的语言,对要点进行分析和扩充。下面我们来举一个2010年国考的例子,给大家讲解一下这种思维方式。作答要求为:针对W市在进一步建设“宜居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参考给定资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如下几个要点:A.W市将污染环境的渔港码头搬迁到郊区,破坏了郊区的生态环境B.W市起初将银滩规划为旅游区,后由于外省油田投资转为发展石油城C.出租车司机只重视经济发展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看,这三个要点都不足以回答此题,这就需要同学们对这些要点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基于材料的必要扩充:针对W市建设“宜居城市”面临的转移污染以及片面发展经济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应加大宜居城市观念的宣传力度,改变市民单纯重视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观念。第二,加强监管,控制污染排放与转移。严格审批开发项目,确保投资项目不影响环境及社会良性发展。第三,加大投入,专项整治。对于远郊污染进行治理,清理由于转移搬迁而带来的垃圾及受到污染的海水。第四,科学规划,确保政策稳定性。应当统筹规划,设定符合城市“宜居”标准的定位和发展计划,并坚定地执行下去。第五,完善制度,建立环保绩效考核标准。树立地方政府符合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改变以片面发展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这样一方面根据提炼的要点归纳出W市存在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将提炼出的要点就具体问题扩充为有针对性的措施,就能使答案阐释得更加清楚、全面,也更加符合作答要求。(2)加工要点的方法下面,我们来学习加工要点的方法。从给定资料中整理出来的要点,存在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即各个要点属于同一层面、同一性质,加工顺序不分先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把答案一一罗列出来即可;另外一种情况,是要点与要点之间存在其它较复杂的逻辑关系,或由浅入深,或由因导果。这样的要点就需要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加工,仅靠简单地要点罗列会扣除相应结构分。有同学说,老师你说的太玄乎了。不要紧,我会带着大家逐一讲解不同的加工方法。要点之间存在并列关系整理这种要点,我们可以使用并列法。所谓并列法,就是将答案要点依次列举的加工方法,主要适用于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的题目。比如要求概括主要问题,就可以按照“核心问题+具体表现”的格式来体现,大家看2009年国考申论的第一题“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作答这道试题时,应当表述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一是;二是;三是”。这是典型的并列式加工法,这样作答既能显示出有条理,又能显示出答案简明,让考官一目了然。要点之间存在其它逻辑关系那么根据不同的逻辑关系,我们总结了下面几个方法。第一,递进式加工法。递进法,是将答案要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的加工方法,主要适用于要点之间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的题目。递进式加工法在两种情况下会用到:第一种是归纳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这类题型需要采用递进的加工方法,按照“问题+影响+原因+对策”的一般顺序,对提炼的要点进行加工整合。在作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将对策写进答案,并且凡是材料讲的所有要点内容都要写到,避免遗漏。第二种是分析、概括原因或者重要性分析。如果题目要求我们分析、概括原因或者谈重要性,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到递进式加工方法。原因,显然是由浅层次慢慢递进,最后到深层、本质的原因;重要性也要先谈次重要的,再谈更重要的。好,给大家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三个和尚没水喝,看了下面这幅图你们就会明白。图2-3 三个和尚没水喝第二,转折式加工法。转折法,是通过一些关联词将答案要点以前后转折的形式排列的加工方法,主要适用于要点之间存在转折关系的题目。试举两例,对这一加工法进行说明。【示例一】 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20分)(2008国家第一题)这道题目在作答时就要采用转折式加工法,在指出争议焦点后,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正方(支持的一方)和反方(反对的一方)来加以概述。答案框架应该是:“双方争议的焦点是。一方面有人支持水电开发,理由是;但同时也有人反对水电开发,理由是。”【示例二】 根据给定资料,概述出当前政府和媒体关系的现况。要求:紧扣资料,简明扼要,字数不要超过200字。(20分)(2009春福建第一题)这一题在作答时应包括关系中良好的部分和不能令人满意的部分,因此需要采用转折式加工法,答案框架为“当前我国媒体发展迅速,已形成多元并存和竞争发展的新格局(阐述关系良好的部分)。与此同时,一些领导干部不熟悉传播规律(阐述关系中不能令人满意的部分)”。第三,其他加工方法。我要和大家强调的是,放到最后的这个加工方法,下面仍旧包含很多种类型。之所以叫其他加工方法,并不是说它不重要,相反,它非常重要,在有些题型里面是决定你能否把握答案结构,体现条理清晰要求的制高点。其实什么叫结构分呢,就是通过这个答案来考查你是否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不是说你把要点找到了,放到那里就可以了,还需要对要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加工。所谓的结构,或者说逻辑,除了并列、递进、转折,还包含以下几大类。图2-4 其它加工方法这样看,还是很抽象,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分别讲一下这几种加工方法。A: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首先给大家讲一下“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教育安防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安检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大豆籽提取物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呼吸系统药物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强光条件下rudbeckias生长-洞察阐释
- 2025至2030全球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经营模式及竞争趋势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全球与中国钒钛铁矿粉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金属期货行业经营状况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深度脱硫与催化燃烧联合处理新方法-洞察阐释
- 基于深度学习的网络安全漏洞检测方法-洞察阐释
- 2025年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鑫汇控股集团下属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公开课】巴西+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 部队文职协议班合同
- 2025年中国纯棉被套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表面声波(SAW)滤波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合体2025届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物理
- 2025年公务员面试试题及答案全解析
- 2025届云南省昆明市“三诊一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择校入学合同协议
- 演出补充合同协议
- 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