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课后作业答案.pdf_第1页
离散课后作业答案.pdf_第2页
离散课后作业答案.pdf_第3页
离散课后作业答案.pdf_第4页
离散课后作业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第一章 命题逻辑命题逻辑 1 第 7 页第 3 题 1 解 逆命题 如果我去公园 则天不下雨 反命题 如果天下雨 则我不去公园 逆反命题 如果我不去公园 则天下雨了 2 解 此题注意 P 仅当 Q 翻译成PQ 逆命题 如果你去 那么我逗留 反命题 如果我不逗留 那么你没去 逆反命题 如果你没去 那么我不逗留 3 解 逆命题 如果方程 nnn xyz 无整数解 那么 n 是大于 2 的正整数 反命题 如果 n 不是大于 2 的正整数 那么方程 nnn xyz 有整数解 逆反命题 如果方程 nnn xyz 有整数解 那么 n 不是大于 2 的正整数 4 解 逆命题 如果我不完成任务 那么我不获得更多的帮助 反命题 如果我获得了更多的帮助 那么我能完成任务 逆反命题 如果我能完成任务 那么我获得了更多的帮助 2 第 15 页第 1 题 4 解 PQPT PQPQ PQPQ 重言式 9 解 PPQFQT 重言式 10 解 PQQTQQ 可满足式 3 第 16 页第 5 题 2 证明 PQP PQP PQP PQP PPQ FQ F 因此 PQPF 得证 4 证明 PPPP PPPP PP F 因此 PPPPF 得证 4 第 16 页第 6 题 1 PQPQ 证明 设PQ 为真 那么 P 为真 并且 Q 为真 因此PQ 为真 所以PQPQ 2 PQRPQPR 证明 设 PQPR 为假 于是PQ 为真 PR 为假 得 P 为真 Q 为真 R 为 假 于 是 得QR 为 假 由 P 为 真 可 得 PQR 为 假 因 此 PQRPQPR 得证 5 PPQPPRQR 证明 PPQPPR TQTR QR 因此 PPQPPRQR 得证 5 补充 试证明 QACAPCAPQC 证明 QACAPC QACAPC ACQACP ACPQ APQC APQC APQC APQC ACPQ 因此 QACAPCAPQC 得证 6 第 21 页第 1 题 2 解 PQPQPQ 0 PPQPQ QPQ PQQQ PQ 7 第 21 页第 2 题 只求主析取范式 4 解 PQSPQR 5 7 10 11 PQSRPQSRPQSRPQSR 8 第 25 页第 3 题 证明 1 B P 规则 2 BAC P 规则 3 AC T 规则 1 2 4 ABC P 规则 5 AC T 规则 1 4 6 ACAC T 规则 5 7 AC T 规则 3 8 AC T 规则 6 7 9 AC T 规则 8 因此 AC 是题目的有效结论 AC 不是 9 第 26 页第 7 题 a PQQRRP 证明 1 R P 规则 2 QR P 规则 3 Q T 规则 1 2 4 PQ P 规则 5 PQ T 规则 4 6 P T 规则 3 5 b PQRRS SPQ 证明 1 S P 规则 2 RS P 规则 3 R T 规则 1 2 4 PQR P 规则 5 PQ T 规则 3 4 6 PQ T 规则 5 c PQR RS QTP 证明 题目有问题 10 第 26 页第 8 题 a PQQR RSPS 证明 1 P P 规则 假设前提 2 PQ P 规则 3 Q T 规则 1 2 4 QR P 规则 5 R T 规则 3 4 6 RS P 规则 7 S T 规则 5 6 8 PS CP 规则 1 7 b PQPPQ 证明 1 P P 规则 假设前提 2 PQ P 规则 3 Q T 规则 1 2 4 PQ T 规则 1 3 5 PPQ CP 规则 1 4 c PQRPQR 证明 1 PQ P 规则 假设前提 2 P T 规则 1 3 Q T 规则 1 4 PQ T 规则 2 3 5 PQR P 规则 6 R T 规则 4 5 7 PQR CP 规则 1 6 11 第 26 页第 9 题 a RQ RS SQ PQP 证明 1 P P 规则 假设前提 2 P T 规则 1 3 PQ P 规则 4 Q T 规则 2 3 5 SQ P 规则 6 S T 规则 4 5 7 RS P 规则 8 R T 规则 6 7 9 RQ P 规则 10 Q T 规则 8 9 11 QQ T 规则 4 10 12 P F 规则 1 11 b SQ RSR PQP 证明 1 P P 规则 假设前提 2 P T 规则 1 3 PQ P 规则 4 Q T 规则 2 3 5 SQ P 规则 6 S T 规则 4 5 7 RS P 规则 8 R T 规则 6 7 9 R P 规则 10 RR T 规则 8 9 11 P F 规则 1 10 c PQRSQPR RPQ 证明 1 R P 规则 2 QPR P 规则 3 QP T 规则 1 2 4 RS T 规则 1 5 PQRS P 规则 6 PQ T 规则 4 5 7 PQ T 规则 6 8 PQQP T 规则 3 7 9 PQ T 规则 8 第二章第二章 谓词逻辑谓词逻辑 1 第 39 页第 1 题 b x A xx B xx A xB x 证明 x A xx B x x A xx B x xA xx B x xA xB x x A xB x 还可以用推理的方法证明 证明 1 xA xB x P 假设前提 2 xA xB x T 3 xA xB x T 4 x A xxB x T 5 x A x T 6 xB x T 7 x A xx B x P 8 x B x T 5 7 9 B a ES 6 10 B a US 8 11 B aB a T 9 10 12 xA xB x F 1 11 d x A xB xx B xC xx C xx A x 证明 1 x C x P 2 C x US 1 3 xB xC x P 4 B xC x US 3 5 B x T 2 4 6 xA xB x P 7 A xB x US 6 8 A x T 5 7 9 x A x UG 8 2 第 39 页 2 a x P xQ xx P xx Q x 证明 1 x P x P 假设前提 2 P x US 1 3 xP xQ x P 4 P xQ x US 3 5 Q x T 2 4 6 x Q x UG 5 7 x P xx Q x CP 1 6 b x P xQ xx P xx Q x 证明 由于 x P xx Q xxQ xx P x xQ xx P x 因此 原题等价于证明 x P xQ xxQ xx P x 1 xQ x P 假设前提 2 Q x US 1 3 xP xQ x P 4 P xQ x US 3 5 P x T 2 4 6 x P x UG 5 7 xQ xx P x CP 1 6 3 第 39 页第 3 题 a 所有的有理数是实数 某些有理数是整数 因此某些实数是整数 解 首先定义如下谓词 P xx是有理数 R xx是实数 I xx是整数 于是问题符号化为 x P xR xx P xI xx R xI x 推理如下 1 xP xI x P 2 P aI a ES 1 3 xP xR x P 4 P aR a US 3 5 P a T 2 6 I a T 2 7 R a T 4 5 8 R aI a T 6 7 9 xR xI x EG 8 b 任何人如果他喜欢步行 他就不喜欢乘汽车 每一个人或者喜欢乘汽车或者喜欢骑自 行车 有的人不爱骑自行车 因而有的人不爱步行 解 首先定义如下谓词 P xx是人 F xx喜欢步行 C xx喜欢乘汽车 B xx 喜欢骑自行车 于是问题符号化为 x P xF xC xx P xC xB x x P xB xx P xF x 推理如下 1 xP xB x P 2 P aB a ES 1 3 P a T 2 4 B a T 2 5 xP xC xB x P 6 P aC aB a US 5 7 C aB a T 3 6 8 C a T 4 7 9 xP xF xC x P 10 P aF aC a US 9 11 P aF a T 8 10 12 P aF a T 11 13 F a T 3 12 14 P aF a T 3 13 15 xP xF x EG 14 c 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是刻苦钻研的 每个刻苦钻研而且聪明的科学工作者在他的事业中 都将获得成功 华为是科学工作者并且他是聪明的 所以 华为在他的事业中将获得成功 解 首先定义如下谓词 P xx是科学工作者 Q xx是刻苦钻研的 R xx是聪明的 S xx在他的事业中将获得成功 定义个体 a 华为 于是命题符号化为 x P xQ xx P xQ xR xS x P aR aS a 推理如下 1 xP xQ x P 2 P aQ a US 1 3 P aR a P 4 P a T 3 5 R a T 3 6 Q a T 2 4 7 xP xQ xR xS x P 8 P aQ aR aS a US 7 9 P aQ aR a T 3 6 10 S a T 8 9 d 每位资深名士或是中科院院士或是国务院参事 所有的资深名士都是政协委员 张伟 是资深名士 但他不是中科院院士 因此 有的政协委员是国务院参事 解 首先定义如下谓词 P xx是资深名士 Q xx是中科院院士 R xx是国务院参事 S xx是政协委员 定义个体 a 张伟 于是命题符号化为 x P xQ xR xx P xS x P aQ ax S xR x 推理如下 1 P aQ a P 2 P a T 1 3 Q a T 1 4 xP xS x P 5 P aS a US 4 6 S a T 2 5 7 xP xQ xR x P 8 P aQ aR a US 7 9 Q aR a T 2 8 10 R a T 3 9 11 S aR a T 6 10 12 xS xR x EG 11 e 每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自然数是偶数当且仅当它能被 2 整除 并不是所有 的自然数都能被 2 所整除 因此 有的自然数是奇数 解 首先定义如下谓词 N xx是自然数 Q xx是奇数 O xx是偶数 P xx能被 2 整除 于是命题符号化为 x N xQ xO xx N xO xP x x N xP xx N xQ x 推理如下 1 x N xP x P 2 xN xP x T 1 3 N aP a ES 2 4 N a T 3 5 P a T 3 6 xN xO xP x P 7 N aO aP a US 6 8 O aP a T 4 7 9 O a T 5 8 10 xN xQ xO x P 11 N aQ aO a US 10 12 Q aO a T 4 11 13 Q a T 9 12 14 N aQ a T 4 13 15 xN xQ x EG 14 f 如果一个人怕困难 那麽他就不会获得成功 每个人或者获得成功或者失败过 有些 人未曾失败过 所以 有些人不怕困难 解 首先定义如下谓词 P xx是人 Q xx怕困难 R xx曾获得成功 S xx曾获得失败 于是命题符号化为 x P xQ xR xx P xR xS x x P xS xx P xQ x 推理如下 1 xP xS x P 2 P aS a ES 1 3 P a T 2 4 S a T 2 5 xP xR xS x P 6 P aR aS a US 5 7 R aS a T 3 6 8 R a T 4 7 9 xP xQ xR x P 10 P aQ aR a US 9 11 P aQ a T 8 10 12 P aQ a T 11 13 Q a T 3 12 14 P aQ a T 3 13 15 xP xQ x EG 14 4 第 40 页第 5 题 解 错误 第 2 行的 y 是泛指 第 4 行的 y 是特制 更改如下 1 x P x P 2 P y ES 1 3 x P xQ x P 4 P yQ y US 3 5 Q y T 2 4 6 x Q x EG 5 5 第 40 页第 6 题 a x P xxP xQ xR x x P xx Q xxy R xR y 证明 1 2 1 3 4 3 5 6 1 5 7 6 8 2 9 7 8 10 x P xP P aES x Q xP Q bES x P xxP xQ xR xP xP xQ xR xT P aQ aR aUS P aQ aT R aT P bQ bR bUS 6 11 4 12 10 11 13 9 12 14 13 15 14 P bQ bT R bT R aR bT y R aR yEG xy R xR yEG b x P xx Q xx P xQ x 证明 1 x P xx Q x P 2 x P xx Q x T 1 3 xP xx Q x T 2 4 xP xQ x T 3 5 xP xQ x T 4 6 第 42 页第 1 题 a x P xy Q y 解 x P xy Q y xP xy Q y xyP xQ y b xyz P x yP y zu Q x y u 解 xyz P x yP y zu Q x y u xyz P x yP y zu Q x y u xyzP x yP y zu Q x y u xyzuP x yP y zQ x y u c xy A x yxy B x yy A y xB x y 解 xy A x yxy B x yy A y xB x y xy A x yxy B x yy A y xB x y xy A x yxy B x yyA y xB x y xy A x yuv B u vzA z u B u z xyuvzA x yB u vA z uB u z 7 第 42 页第 2 题 b x P xyz Q x zz R x y 解 前束析取范式 x P xyz Q x zy R x y xP xyz Q x zy R x y xP xyz Q x zy R x y xP xyz Q x zu R x u xP xyzQ x zuR x u xyzuP xQ x zR x u xyzuP xQ x zR x u 由于 P xQ x zR x u 是基本和 因此前束合取范式与前束析取范式一样 x P xyz Q x zz R x y xyzuP xQ x zR x u d x P xQ x yy P yz Q y z 解 前束析取范式 x P xQ x yy P yz Q y z x P xQ x yy P yz Q y z xP xQ x yy P yz Q y z x P xQ x yy P yz Q y z x P xQ x uy P yz Q u z xyzP xQ x uP yQ u z 前束合取范式 x P xQ x yy P yz Q y z xyzP xQ x uP yQ u z xyzP xP yQ u zQ x uP yQ u z xyzP xP yP xQ u zQ x uP yQ x u Q u z 第三章第三章 集合论集合论 1 第 46 页第 3 题 给出集合A B和C的例子 使得AB BC 而AC 解 Aa Ba b Ca b c 2 第 46 页第 6 题 2 1 2 3 解 设 1 2 3 A 则 1 2 3 A 5 解 3 第 46 页第 9 题 1 解 子集个数 101 2 2 解 元素的奇数的子集个数为 101 100 2 2 2 3 解 不会有 102 个元素的子集 4 第 46 页第 10 题 解 把 17 化为二进制 是 00010001 1748 Ba a 把 31 化为二进制 是 00011111 3145678 Ba a a a a 267 a a a 编码为 01000110 为 70 B 18 a a 编码为 10000001 为 129 B 5 第 53 页第 5 题 1 ABCABC 证明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上面是一种简单的方法 还可以利用文字叙述 任取 x 属于 ABC 证明 还有一种方法 就是利用第五章的特征函数证明 下面给出过程 1 1 1 A BC A BA BC AABAABC AABC ABC 1 1 1 AB C AAB C AABCBC ABCBC ABC 所以 A BCAB C 从而可得 ABCABC 2 ABCA CB 证明 ABC ABC ABC ACB ACB ACB 3 ABCA CBC 证明 ACBC ACBC ACBC ACBC ACBACC ABC ABC ABC 因此 ABCA CBC 6 第 53 页第 9 题 1 ABA CA 解 由于 ABA CA 因此必有ABA 且A CA 也就是AB 并且AC 2 ABA C 解 由于 ABA C 因此必有AB 且A C 也就是AB 并且 AC 3 ABA C 解 ABAC ABAC ABC ABC 因此 ABA C 意味着 ABC 4 ABA C 解 ABAC ABAC ABACACAB ABACACAB ABCABC ABC 两种可能 第一种BC 即 B C 第二种 ABC 或者 ABC 因此 此题答案为 BCABCABC 或者或者 7 第 53 页第 11 题 1 ABCABAC 证明 ABAC ABACACAB ABACACAB ABAABCACAACB ABCACB ABCCB ABC 因此 ABCABAC 2 ABCABAC 注意 这个题目本身不正确 举例如下 全集为 1 2 3 A 1 B 2 C 3 则 1 2 3 ABC 2 3 ABAC 不相等 8 第 57 页第 3 题 解 设 A B C 分别表示骑木马 坐滑行轨道和乘宇宙飞船的儿童集合 由公园的总收入知 70 0 5 140ABC 20ABC 55ABCABCABCABC 因此 3 552 5540 95 ABACBC ABCABCABCABC ABC 没有坐过任何一种的儿童总数为 75 75 75 1409520 10 ABC ABC ABCABACBCABC 答 一共 10 个儿童没有坐过其中任何一种游乐设备 9 第 57 页第 5 题 解 设 A B C 分别是学习数学 物理 生物的大一学生集合 由题意可知 67 47 95 28 26 27 50 ABC ABACBC ABC 200 200 200 674795262728 50 ABC ABC ABCABACBCABC ABC 解方程 得 22ABC 因此 一共有 22 人三门功课都学 数学 物理 生物 E 22 4 6 5 35 14 64 50 10 第 59 页第 1 题 1 1 AB 解 1 AB 2 2 AB 解 2 0 0 1 0 1 1 1 0 1 1 1 1 0 0 2 0 1 2 1 0 2 1 1 2 AB 3 2 BA 解 1 0 1 1 2 0 2 1 BA 2 1 0 1 0 1 0 1 1 1 0 2 0 1 0 2 1 1 1 1 0 1 1 1 1 1 1 2 0 1 1 2 1 2 0 1 0 2 0 1 1 2 0 2 0 2 0 2 1 2 1 1 0 2 1 1 BA 1 2 1 2 0 2 1 2 1 11 第 60 页第 2 题 解 XY 表示在在笛卡尔坐标系中 32x 且20y 的矩形区域内的点集 12 第 60 页第 3 题 1 ABCDA CB D 证明 任取 x yABCD 有 x yABCD xAByCD xAxByCyD xAyCxByD x yA Cx yBD x yA CBD 由 x y 取值的任意性知 ABCDA CB D 2 当且仅当才 才有 ABCABC 证明 当CA 时 ACA 于是 ABCACBCABC 当 ABCABC 时 任取xC 可知 xABC 由 ABCABC 知 xABC 于是得到xA 所以 CA 13 第 60 页第 5 题 这种题目也可以不推理 只要举出反例即可 1 ABCDA CB D 解 任取 x yABCD 有 x yABCD xAByCD xAxByCyD xAyCyDxByCyD xAyCxAyDxByCxByD x yA CADBCBD 选择 A 1 B 2 C a D b 则 1 1 2 2 ABCDabab 1 2 A CB Dab 因此该等式不成立 2 ABCDA CB D 解 任取 x yABCD 有 x yABCD x yABCD xAByCD xAxByCyD xAyCxByD xAyCxByD xAyCxByD 选择 A 1 2 B 1 C a b D a 2 ABCDb 1 2 2 A CB Dbab 因此 该等式不成立 3 ABCDA CB D 解 设 A 1 2 B 2 C 3 4 D 4 则 1 3 ABCD 1 3 1 4 2 3 A CB D 因此 该等式不成立 4 ABCA CB C 解 取 x yABC 有 x yABC x yABC xAByC xAxByC xAyCxByC xAyCxByC x yA Cx yBC x yA CBC 因此 该等式成立 5 ABCA CB C 解 任取取 x yA CB C 有 x yA CBC xAyCxByCxByCxAyC xAyCxByCxByCxAyC xAyCxBxAxByC xAxBxAxByC xABAByC xAByC x y ABC 因此 该等式成立 第四章第四章 二元关系二元关系 1 第 63 页第 2 题 解 12 1 2 2 4 3 3 1 3 4 2 RR 12 2 4 RR 1 1 2 3 D R 2 1 2 4 D R 1 2 3 4 R R 2 2 3 4 R R 12 1 2 3 4 D RR 12 4 R RR 2 第 63 页第 3 题 解 1 1 1 2 1 3 1 6 2 2 2 3 2 6 3 3 3 6 6 6 L 1 1 1 2 1 3 1 6 2 2 2 6 3 3 3 6 6 6 D 1 1 1 2 1 3 1 6 2 2 2 6 3 3 3 6 6 6 LD 3 第 63 页第 4 题 证明 设 D R A D S B 1 任取xAB 则分为两种情况 xA 或xB 当xA 时 由 R 是自反的 知 x xR 于是 x xRS 当xB 时 由 S 是自反的 知 x xS 于是 x xRS 因此不管任何情况 x xAB x xRS RS是自反的 2 任取xAB 则xA 且xB 由 R 和 S 都是自反的 知 x xR 并且 x xS 于是 x xRS 因此RS是自反的 4 第 63 页第 5 题 证明 设 D R A D S B 1 任取xAB 则xA 且xB 由 R 和 S 都是自反的 知 x xR 并且 x xS 于是 x xRS 因此RS是自反的 2 任取 x yRS 则 x yR 并且 x yS 由 R 和 S 是对称的 知 y xR 并且 y xS 于是 y xRS 因此 RS是对称的 3 任取 x yRS y zRS 可得 x yR y zR 并 且 x yS y zS 由 R 是可传递的 知 x zR 由 S 是可传递的 知 x zS 于是 x zRS 因此 RS是可传递的 5 第 63 页第 7 题 解 任取xS 除 5 外 x xR 但5 5R 因此 R 是不自反的 若 x yR 即10 xy 可得10 yxy xR 知 R 是对称的 3 7R 7 3R 但3 3R 可得 R 是不可传递的 综上 R 是不自反的 对称的 不可传递的 6 第 63 页第 8 题 解 1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 A 为空集 2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 1 2 A 1 1 R 3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 A 为空集 4 R 是集合 A 上的二元关系 1 2 3 A 1 1 1 2 2 1R 1 3 7 第 69 页第 1 题 解 0 3 21 123 0 1 2101 3 0010 R M 0 1001 0000 1 8 第 69 页第 2 题 解 设 1 2 3 X X 中的二元关系有 2 3 2512 个 9 第 69 页第 3 题 证明 集合 X 中的每个二元关系都是XX 的子集 X有n个元素 XX 有 2 n个元素 XX 有 2 2n个元素 每一个元素都是XX 的一个子集 也是一种二元关系 因而 在X中有 2 2n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10 第 69 页第 4 题 仅说明关系的性质 a 自反的 不对称的 不可传递的 b 不自反的 反对称的 不可传递的 c 自反的 对称的 可传递的 d 自反的 不对称的 不可传递的 e 不自反的 不对称的 不可传递的 f 不自反的 对称的 不可传递的 g 自反的 反对称的 可传递的 h 自反的 不对称的 不可传递的 i 不自反的 对称的 可传递的 j 自反的 反对称的 不可传递的 k 自反的 反对称的 可传递的 l 不自反的 反对称的 可传递的 11 第 70 页第 5 题 解 1 0 1 1 2 2 3 0 0 2 1 R 2 2 0 3 1 R 1 12 1 0 2 1 RR 2 21 2 0 2 1 3 2 RR 3 121 1 0 1 1 2 2 RRR 4 3 1 0 0 0 1 0 2 0 3 1 2 2 1 2 3 R 5 3 2 R 12 第 70 页第 6 题 1 证明 任取xX 由于 1 R和 2 R是自反的 因此 1 x xR 2 x xR 可得 12 x xRR 由 x 取值的任意性可知 12 RR是自反的 2 设 12 1 2 3 1 3 3 1 XRR 则 12 1 1 RR 不是反自 反的 3 设 12 1 2 3 1 2 2 1 3 2 2 3 XRR 则 12 1 3 RR 不是对称的 4 设 12 1 2 3 1 2 3 1 1 1 2 3 XRR 则 12 1 3 3 1 RR 不是反对称的 5 设 12 1 2 3 4 5 1 2 2 3 1 3 5 4 2 3 XRR 3 5 2 5 4 4 则 12 1 3 1 5 2 5 5 4 RR 不可传递 13 第 70 页第 7 题 证明 1 任取 13 x zRR 则一定存在某一个yX 使得 1 x yR 3 y zR 由 12 RR 知 13 23 23 yx yRy zR yx yRy zR x zRR 根据 x z 取值的任意性 问题得证 1323 RRRR 2 任取 31 x zRR 则一定存在某一个yX 使得 3 x yR 1 y zR 由 12 RR 知 31 32 32 yx yRy zR yx yRy zR x zRR 根据 x z 取值的任意性 问题得证 3132 RRRR 14 第 75 页第 4 题 证明 设 R 是 A 上的二元关系 1 若 R 是自反的 则 A IR 由于 A I的转置仍是 A I 因此 A IR 故R是自反 的 2 若 R 是反自反的 则 A IR 把 A I和 R 都取转置 由于 A I的转置仍是 A I 因 此 A IR 故R是反自反的 3 若 R 是对称的 任取 y xR 则 x yR 由 R 的对称性可知 y xR 于是 x yR 由 x y 取值的任意性知 R是对称的 4 若 R 是反对称的 任取 y xR 则 x yR 由 R 的反对称性可知 y xR 于是 x yR 由 x y 取值的任意性知 R是反对称的 5 若 R 是可传递得 任取 x yRy zR 则 yxR z yR 由 R 的可传递性 可知 z xR 于是 x zR 故R是可传递的 15 第 75 页第 5 题 解 R 的关系矩阵上 主对角线有多少个非零值 RR的关系矩阵中就有多少非零记入值 16 第 79 页第 2 题 画图略去 解 a r Ra ab b s R t R b r Ra ab ba b s Ra aa bb a t Ra aa b c 图中假设 b 与 c 的连线箭头方向指向 c r Ra ab bc ca bb cc a s Ra bb ab cc ba cc a t Ra bb cc aa cb ac b 17 第 85 页第 2 题 解 121 1 22 21 22 nn n nnn CCC 18 第 85 页第 5 题 改为判断这两个关系是否是等价关系 解 左侧的关系不是等价关系 因为不满足可传递性 右侧的关系是等价关系 19 第 85 页第 7 题 证明 1 当 R 是个等价关系时 由等价关系的定义知 等价关系满足自反性 即 R 是自反的 任取 x y zX x yRy zR 由 R 的可传递性 知 x zR 再 由 R 的对称性 知 z xR 根据 x y z 取值的任意性 知 R 是循环的 2 当 R 是自反的 可知对任意xX x xR 任取yX 使得 x yR 因为 R 是循环的 故当 x xR x yR 时 y xR 由 x y 取值的 任意性知 R 是对称的 任取 x y zX x yRy zR 由 R 的循环性知 z xR 因为 R 是对称的 因此 x zR 由 x y z 取值的任意性 知 R 是 可传递的 因为 R 是自反的 对称的和可传递的 因此 R 是一个等价关系 20 第 86 页第 8 题 证明 设等价关系 1 R造成的集合 X 的划分为 111121 m CCCC 等价关系 2 R造成 的集合 X 的划分为 221222 n CCCC 1 当 1 C中的每一个等价类都包含于 2 C的某一个等价类之中时 任取 1 C中的一个等价 类 1i C 则必包含在 2 C的一个等价类里 设包含在 2 j C中 12ij CC 任取 1i C中 两元素 x y 由等价类的性质知 1 xR y 由 12ij CC 可知若 1 x yR 则 2 x yR 即 2 xR y 由 i j x y 取值的任意性知 12 RR 2 如果 12 RR 那么对任意的 1 x yR 2 x yR 永真 1 x yR 等价于 x y 落入 1 C的某个等价类 1i C中 2 x yR 等价于 x y 落入 2 C的某个 等价类 2 j C中 即若 1 i x yC 则 2 j x y C 由 x y 的任意性可知 12ij CC 由 i 的任意性可知 1 C中的每一个等价类都包含在 2 C的某一个等价类之中 综上所述 当且仅当 1 C中的每一个等价类都包含于 2 C的某一个等价类之中 才有 12 RR 21 第 89 页第 1 题 解 x1 x4 x5 x3 x6x2 1 56 x x 2 56 x x 45 x x 3 56 x x 45 x x 34 x x 35 x x 36 x x 合并后 有 345 x x x 356 x x x 4 345 x x x 356 x x x 23 x x 5 345 x x x 356 x x x 23 x x 12 x x 13 x x 16 x x 合并 得 123 x x x 136 x x x 345 x x x 356 x x x 综上 最大相容类有四个 分别是 123 x x x 136 x x x 345 x x x 356 x x x 22 第 90 页第 4 题 证明 设 X SIRR 1 由于 XX IIRR 因此xX x xS 知 X IRR是自反的 2 任 取 x yX x yS 则 X x yI 或 者 x yR 或 者 x yR 若 X x yI 则xy X y xI y xS 若 x yR 则 yxR y xS 若 xyR 则 yxR R y xS 可知无论任何情况 x yS 则 y xS 故 X IRR是对 称的 综上所述 X IRR既是自反的又是对称的 因此 X IRR是相容关系 23 第 90 页第 5 题 解 23 1111 1 11 1 11 1 1 011 1 1 1 1 1 1 1 1 1 1011 1 11 1 11 1 1 RR RRR MMMM 24 第 90 页第 6 题 证明 11 1 11 1 01 1 R S M 可知R S不是对称的 因此 R S不是等价关系 25 第 90 页第 7 题 举个例子即可 解 1 1 2 2 1 1 3 3 1 X RI 2 1 2 2 1 X RI 26 第 95 页第 1 题 1 1 2 3 4 6 8 24 12 2 1 2 3 4 6 8 12 5 10 9 7 11 27 第 95 页第 4 题 解 集合 X 上的恒等关系 既是偏序关系又是等价关系 28 第 95 页第 5 题 证明 设 R 是 A 上的二元关系 a 若 R 是自反的 则 A IR 由于 A I的转置仍是 A I 因此 A IR 故R是自反 的 b 若 R 是反自反的 则 A IR 把 A I和 R 都取转置 由于 A I的转置仍是 A I 因 此 A IR 故R是反自反的 c 若 R 是对称的 任取 y xR 则 x yR 由 R 的对称性可知 y xR 于是 x yR 由 x y 取值的任意性知 R是对称的 d 若 R 是反对称的 任取 y xR 则 x yR 由 R 的反对称性可知 y xR 于是 x yR 由 x y 取值的任意性知 R是反对称的 e 若 R 是可传递得 任取 x yRy zR 则 yxR z yR 由 R 的可传递性 可知 z xR 于是 x zR 故R是可传递的 从上述 5 条可以证明 1 3 1 若 R 是拟序关系 即 R 是反自反的和可传递得 由 b e 可知 R也是反自反的 和可传递得 因此 R是拟序关系 2 若 R 是偏序关系 即 R 是自反的 反对称的 可传递的 由 a d e 可知 R 也是自反的 反对称的 可传递的 因此 R是偏序关系 3 若 R 是全序关系 则 R 是偏序关系 由 2 知R也是偏序关系 另知 x yA xRy或yRx成立 当xRy时 yRx 当y R x时 xRy 因此不论任何情况 x yA xRy或yRx总成立 综上 R也是全序关系 4 举例子 设 S RN N 是自然数集合 则 S RN 是良序 但是 S RN 不是良序 因为取全集 N 在 S RN 中没有最小成员 第五章第五章 函数函数 1 第 100 页第 3 题 解 Rf 为正奇数的集合 2 第 100 页第 4 题 证明 f 的陪域为 E 设值域为 f R 假定 f 的陪域与值域不相等 即 f RE 那么一定存在 E 的一个元素 A 使得 f AR 因为 1212 f S SSS 因此 不存 在任何一个 12 S S 使得 12 SSA 设 1 SE 则对于任何 2 SE 122 SSS 由 12 SSA 知 2 SA 由 2 S取值的任意性可知 AE 这与 A 的取值在 E 中 相矛盾 因此 f 的陪域与值域不相等不成立 即f的陪域与值域相等 3 第 100 页第 5 题 1 1 1 0 1 0 1 1 1 2 0 1 1 0 0 0 0 1 1 1 1 2 1 0 1 1 1 0 f 2 2 1 0 1 2 f R 3 2 0 1 0 0 0 0 1 1 1 0 1 1 1 0 f 4 f 定义域元素的个数是 9 值域元素的个数是 5 求 2 g AB 的个数 等同于求从 9 个元素的集合到 5 个元素集合满射函数的个数 4 第 103 页第 1 题 解 3 2 3 127gfg xxx 21 21 324fgfxxx 3 3 36fff xxx 21 2 21 143g ggxxx 2 23fhf xx 21 21 21 2h ghxxx 3 3 2hfh xx 1 2 0 5 33 5fh gf h gf xxx 5 第 103 页第 2 题 1 10 种情况 0 0 1 1 2 2 0 0 1 0 2 2 0 1 1 1 2 2 0 0 1 1 2 0 0 2 1 1 2 2 0 0 1 1 2 1 0 0 1 2 2 2 0 1 1 1 2 1 0 2 1 2 2 f f f f f f f f f 一对一 二对一 2 0 0 1 0 2 0 f 三对一 2 4 种情况 0 0 1 1 2 2 0 1 1 0 2 2 0 2 1 1 2 0 0 0 1 2 2 1 f f f f 3 3 种情况 0 1 1 2 2 0 0 2 1 0 2 1 0 0 1 1 2 2 f f f 6 第 105 页第 2 题 1 当存在从 X 到 Y 的单射函数时 mn 单射函数有 m n Cm 2 当存在从 X 到 Y 的满射函数时 mn 满射函数的个数有 1 1 1 2 2 1 1 1 mmmnm nC nnC nnC n n 3 当存在从 X 到 Y 的双射函数时 mn 双射函数的个数有 m个 7 第 115 页第 1 题 证明 任取 x yI g y xy xyxyxxyxyg x y 因此 二元运 算 是可交换的 任取 x y zI g x g y z xyz xyzyz xyzyzx yzyz xyzxyxzyzxyz g g x y z xyz xyxyz xyxyzxyxy z xyzxyxzyzxyz g x g y z 因此 运算 是可结合的 该运算的么元是 0 0 的逆元是 0 2 的逆元是 2 其余元素没有逆元 8 第 116 页第 2 题 证明 任取 x yN xy 由 xyx y xyx 知 y xxy 运算不 是可交换的 任 取 x y zN 由 xyzxzx xy zxyx 知 xyzxyz 运算是可结合的 任取xN x xx 可知 N 中的所有元素都是等幂的 运算有右么元 任取 x yN xyx 知 N 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右么元 运算没有左么元 证明 采用反证法 假定e为 运算的左么元 取 bN be 由 的运算公式知 e be 由么元的性质知 e bb 得eb 这与be 相矛盾 因此 运算没有左么元 第六章第六章 代数系统代数系统 1 第 121 页第 1 题 证明 首先 U 和 V 都只含有一个二元运算 因此是同类型的 第二 f的定义域是自然数集合N 值域是 0 1 是 V 定义域的子集 第三 验证是否运算的像等于像的运算 任取 x yN 分情况讨论 1 x 和 y 都可以表示成2k 设 12 2 2 kk xy 那么 1212 22 2 1 kkkk f x yff 1f xf y 11 1 f xf yf x y 2 x 和 y 都不能表示成2k 那么x y也不能表示成2k 0f x y 0f xf y 0 00 f xf yf x y 3 x 可以表示成2k y 不能表示成2k 那么x y也不能表示成2k 0f x y 1 0f xf y 1 00 f xf yf x y 4 x 不可以表示成2k y 能表示成2k 那么x y也不能表示成2k 0f x y 0 1f xf y 010 f xf yf x y 可知 无论 x 和 y 如何取值 都能够保证 f xf yf x y 综上所述 f是 U 到 V 的同态映射 2 第 121 页第 2 题 证明 设 Ua b c 1 2 3 V 首先 U 和 V 都仅有一个二元运算 因此 U 和 V 是同类型的 第二 U 和 V 的定义域大小相同 具备构成双射函数的条件 第三 寻找特异元素 U 中么元是 a 右零元是 c 三个元素都是等幂元 V 中么元是 3 右零元是 1 三个元素都是等幂元 第四 在 U 和 V 的定义域之间构造双射函数f 使得 3 2 1f af bf c 把 运算表中的元素都用 f 下的像点代替 得 调整表头的顺序为 1 2 3 转变为下表 跟 V 中 运算表完全相同 因此代数系统 a b c 和 1 2 3 是同构的 3 第 121 页第 3 题 解 首先 判断两个代数系统是否同类型 两个代数系统都只含有一个二元运算 因此满足 同类型 第二 判断两个代数系统定义域的基数是否相同 都是 4 也满足 第三 寻找特异元 为了方便起见 画出其运算表 5 1 2 3 4 1 1 2 3 4 2 2 4 1 3 3 3 1 4 2 4 4 3 2 1 4 0 1 2 3 0 0 1 2 3 1 1 2 3 0 2 2 3 0 1 3 3 0 1 2 3 2 1 3 2 1 3 2 1 2 2 2 1 1 1 1 2 3 1 2 3 1 1 1 2 2 2 1 2 3 V1 和 V2 都有么元 都没有零元 除么元外 都只有一个与自身互为逆元的元素 都没有 等幂元 都满足交换律 第四 构造映射 么元对应么元 10 与自身互为逆元的元素对应与自身互为逆元的元素 42 剩下两个元素不是特异元素 因此我随意指定一种指派 21 33 把 5的运算表中元素都换成对应的像点 构造一张新表 0 1 3 2 0 0 1 3 2 1 1 2 0 3 3 3 0 2 1 2 2 3 1 0 为了便于比较跟 4 是否一致 调整表头的顺序为 0 1 2 3 如下 也就是交换表头 2 和 3 所在的列 交换表头 2 和 3 所在的行 0 1 2 3 0 0 1 2 3 1 1 2 3 0 2 2 3 0 1 3 3 0 1 2 可以看出 上表跟 4 的运算表完全一致 因此 代数系统 5 1 1 2 3 4 V 和 4 2 0 1 2 3 V 是同构的 f 为其同构 映射 定义如下 1 0 2 1 3 3 4 2ffff 4 第 123 页第 1 题 解 首先 判断 m 是否是等价关系 任取xI 由于0 xxm 因此 m xx m 是自反的 任取 x yI 若 m xy 即xya m aI 则yxa m m yx 因此 m 是对称的 任取 x y zI 若 mm xy yz 则xya m aI y z bm bI 于是 xzxyyzabm abI 因此 m xz 可知 m 是可传递的 因此 m 是等价关系 其次 判断 m 关于 是否满足代换性质 任取 x yI 若 m xy 即存在某个pI 满足xyp m mod k xxm mod k yym 则 01112220 1122101 mod k kkkkk kkkk kkkkk kkk xyp mm C yC yp mC yp mC yp m yp mC yC yp mC yp m 于是 1122101 1122101 kkkk kkk kkkk kkk xyp mC yC yp mC yp m pC yC yp mC yp mm 由于 1122101 kkkk kkk pCyCypmCypmI 因此 m xy m 关于 是满足代换性质 综上所述 m 是U上的同余关系 5 第 123 页第 2 题 解 1 对于 运算 在二元运算下 任取 1212 x x y yI 验证下式是否成立 11 22 1212 2 x Ry x Ry xx Ryy 行 取 1212 1 2 1 2xxyy 可知满足 11 x Ry 22 x Ry 但 1212 xxyy 即 12 xx R 12 yy 可知对于运算 R 不满足代换性质 2 对于 运算 在二元运算下 任取 1212 x x y yI 若 11 x Ry 22 x Ry 则必然满足 1122 xyxy 于是 12121212 xxxxyyyy 可得 1212 xx Ryy 由 1212 x x y y取值的任意性可知 对于运算 R 满足代换性质 6 第 123 页第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