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doc_第1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doc_第2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doc_第3页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 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2、 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3、 心理发展的性质: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活动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4、 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一发展加速期:是婴幼儿期。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是童年期。第二个加速发展期:是少年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是青年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走向下降趋势。5、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大重点问题:一是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二是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6、 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年龄阶段的根源: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7、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4)“关键期”问题。8、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遵循: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和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如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等)。9、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10、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从新生儿到老年人都是心理发展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因为年龄差距大,在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性而采取一些特殊方法,以便获得客观的研究结果,如运用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研究新生儿和婴儿的认识能力。11、 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点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12、 纵向研究设计: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13、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把横向研究和纵向设计方式结合成纵横交叉设计。纵横交叉设计具有优势,并可以将两种设计方式的优缺点取长补短。14、 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文化因素。15、 各因素代表人物: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环境决定论(华生);社会学习理论(班都拉);社会文化因素(维果茨基)16、 图式即认知结构。17、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2)前运算阶段(26、7岁),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倾向。思维不可逆性(反演可逆性:香肠变大变小,互反可逆性:两个运算互为逆运算。幼儿难完成这两种运算)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及以后)。18、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期,良好品质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19、 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1)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2)二维的发展阶段说,不只是一维的纵向发展阶段划分,还包括横向维度的人格发展。(3)动态过程,即在人格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极之间具有变化的空间,(4)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20、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儿童本来就具有自发展的动力,但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导向,教育发挥着对儿童发展的选择和引导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内动力和外动和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内动力和外动和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这才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21、 科学儿童心理诞生标志: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22、 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学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心理发展这一章的标题。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 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2、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第二类被认为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3、 第一类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等。4、 第二类无条件反射:有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等。5、 新生儿的睡眠状态:发展心理学关注新生儿能否建立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模式”。6、 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和可修复性。7、 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8、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9、 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到婴儿末期,手摆弄物体的动作向精细化和协调化发展。10、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普遍的原则和顺序。有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到外发展的近远原则,还有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11、 婴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儿认知的开端是感知觉。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感知觉活动不是被动的,其突出特征在于它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12、 婴儿视觉技能的发展: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13、 婴儿知觉的发展:是对来自周围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解释。14、 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受知识经验的支配;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15、 婴儿的记忆:按记忆内容,可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民、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在12个月之前,婴儿的记忆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2个月之后,感知动作活动开始内化为表象,并且有了一定的符号表征功能;逐渐掌握词汇和母语的基本语法。16、 婴儿的发音 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指单音节发音阶段,婴儿以发出基本产韵母为主,很少有声母);连续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17、 婴儿发音特点: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18、 婴儿词汇量的发展: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其数量在50至60个左右,3岁儿童可增加到1000个左右。1.5岁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19、 社会化过程:是婴儿一出生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人格形成和社会化发展两方面。发展心理学家重点关注婴儿的气质、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婴儿自我的发展。20、 婴儿的社会性微笑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阶段(这个阶段婴儿具有生来就有的笑的反应,是生理反射性微笑,不是社会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和面孔有特别的反应,容易引起其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开始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微笑反应,对熟悉者报以更多的微笑,因此称为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21、 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22、 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23、 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最初阶段(婴儿啼哭、悲伤);第二阶段(无人理睬);第三阶段(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下,开始寻求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乎超脱分离焦虑困扰的状态,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24、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本能性和心理社会性驱动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25、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26、 依恋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27、 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28、 婴儿自我的发展:大多运用镜像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提出“镜像自我”概念。以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确定个体最早出现的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29、 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主体我的自我意识(在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表现在婴儿把自已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和婴儿能把自已与他人分开);客体的自我意识(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1、 幼儿期:是指3岁到6、7岁的儿童时期,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2、 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3、 对游戏的理解:古典游戏理论着重从游戏与人类关系的角度解释;现代游戏理论主要从精分学和认知学角度。4、 游戏的发展分三个阶段:机能游戏(重复简单动作,如亲子游戏和模仿性游戏);象征性游戏(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同,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游戏角色内隐,竞争性决定了游戏规则情,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5、 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以主题游戏为主;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游戏中富有创造性;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6、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非社会性游戏(主要指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平行游戏;社会性游戏(协同游戏和合作游戏)。7、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是促过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是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8、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无意识为主,有意识记发展较迅速;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9、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阶段:(1)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儿童难以运用记忆策略。(2)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9岁。(3)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0岁以后。10、 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1)视觉“复述”策略(2)复述策略(3)特征定位策略。11、 幼儿思维的特点: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12、 幼儿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13、 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1)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2)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3)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4)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14、 幼儿词汇的发展:(1)词汇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词汇量为一千个左右,6岁儿童的为三千个左右,7岁可达四千个左右。(2)词类范围的扩大。(3)词义的深化。15、 句子的发展:主要是句法的发展,重点在于句法规则的习得。16、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17、 语用技能的发展:早期沟通的手势;听的语用技能;说的语用技能。18、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1)显示出较明显的气质特点。(2)表现出一定的兴趣爱好差异。(3)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4)最初的性格特点的表现。19、 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1)幼儿的自尊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2)幼儿期自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以后的情绪发展和适应性。(3)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温暖、关爱、严格要求、民主、以身作则);同伴关系因素。20、 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认同的意义(产生认同的基础是儿童知觉到自已与认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认同带给儿童以归属感和成就感 ,认同使儿童获得榜样的力量和发展的动力,认同对儿童的性别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认同的对象:具有较高的地位、权威性、较强的能力,聪明、健壮或漂亮的人。21、 儿童发展的每一逆反期:34岁。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1、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六七岁十二三岁,属于小学阶段。2、 小学儿童学习的特点:(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3)小学儿童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3、 童年期记忆的策略:(1)复述策略;(2)组织策略:随年级提高而发展变化;(3)系统化策略;(4)巧妙加工策略。4、 言语命名策略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效果:45岁儿童的成绩不受言语提示的影响;10岁儿童的成绩也未因言语命名而有变化;68岁阶段,言语命名组的成绩明显好于控制组。这说明,对4、5岁小龄儿童来说,记忆策略的提示并无效果。这种现象称为中介缺失;10岁以后已经是策略者,已无须提示;对68岁的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5、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1)童年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6、 思维形式的发展:概括能力的发展(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不平);词语概念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7、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掌握守恒(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约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约在8、9岁10岁,容积守恒要在1112岁才能掌握。);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8、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1)自我评价包括多方面,如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程度等,这些都是小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2)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3)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9、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在: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父母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以后)。10、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即从幼儿期父母对其行为的单方面控制和调节为主,逐渐转变为由父母和儿童一起做决定。第五节 青春发育期1、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年龄在1112至1516岁。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2、 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身高年平均为68厘米,甚至到1012厘米,体重平均增长达4.55.5公斤。3、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4、 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初中成绩是一生中最高(11.04)的,超出大学阶段的水平(9.4)。5、 思维的发展: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6、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强烈关注自已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已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已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7、 情绪变化的特点: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8、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独特自我;假想观众。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 青年期:在1718岁到35岁。2、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生活空间扩大;开始恋爱、结婚。3、 青年期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并达到成熟。4、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相对论阶段;约定性阶段。5、 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的因素:(1)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2)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抽象思维发展分两个阶段: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3)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6、 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7、 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对自已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情感成分: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品行成分,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的对自已行为的实际态度。8、 自我概念的特点: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化。9、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10、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11、 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认知,归根结底是凝聚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上。12、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了基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影响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发展因素和环境因素等。13、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这需要必要的心理条件做基础;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受家庭教育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