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县衙的对联.doc_第1页
平遥古城县衙的对联.doc_第2页
平遥古城县衙的对联.doc_第3页
平遥古城县衙的对联.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遥古城县衙的对联 在平遥古城县衙的大门上,有一幅对联。 上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下联: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事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百载烟云归咫尺,一署风雨话沧桑。”在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有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现存的县衙布局保存了明清两代的规制。 县衙是封建社会县级地方行政公署,县衙楹联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读来颇耐人寻味。且看衙门口两柱上的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该联告诫百姓要邻里和睦,与人为善,不要争强好胜,不要轻易上公堂;官员要懂规矩,莫要意气用事,要审时度势,勤勉、清白、谨慎才好与民做主。 衙门进去是仪门,仪门平时关闭,只在县太爷出巡,恭迎上宪,喜庆节日时才开启。其联曰:“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本联道出了衙门内外情与法的区别,良民享受自由,违法必受严惩。古代把律治刻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案内三尺法”突出强调了法律的威严,国法如山,为官者要秉公执法,不能徇私枉法。 仪门后是大堂,是知县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也称官阁,阁上悬有“明镜高悬”的匾额。堂上对联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此联提出了为官为民的辩证关系和荣辱观,具有很强的亲民意识,提醒不要忘记官吏多从井田来,须视民事如家事。谓民父母,要勤劳案牍,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理,堂上联曰:“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有趣的是,这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意即给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实是意味深长。与宅门上的“天理国法人情”匾额一起,时刻警示知县在办公时要“爱民如子”,既要符合天理、国法,又要多体察百姓疾苦。 此外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大仙楼院联),“鱼因贪饵遭钓系,鸟为衔虫被网羁”(花厅中堂联),“事以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县丞房中堂联),“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献厅联),“?侯拟律,魏相争谏,拟争系国家天下;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侯庙戏台联),“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内宅联)等等。这些楹联颇有修身立命、忠君报国的励志作用和公生明、廉生威的警醒作用,贯穿了以民为本天下公、为官执法须尽忠的儒家治国的传统观点。 “粉署高明留胜迹,中华瑰宝在平遥”,平遥历史悠久,古属冀州地,称“古陶”。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造就了古城深邃的文化内涵。县衙楹联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展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