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docx_第1页
先秦历史散文.docx_第2页
先秦历史散文.docx_第3页
先秦历史散文.docx_第4页
先秦历史散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今义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2 、子姑待之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3、可矣,厚将得众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词类活用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法度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作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这样做”。4、夫人将启之。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5、段不弟,故不言弟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6、 既而悔之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7、闻之,有献于公。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9.公入而赋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文言文句式(一)省略句:1.省略主语(1) 生庄公及共叔段。(2)爱共叔段,欲立之。(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2.省略谓语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二)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倒装句:1、宾语前置(1)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2)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问”字的宾语是“何谓”,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3)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君患何焉”(4)其是之谓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代词,“之” 提宾标志“是”“其谓是乎”七、一词多义 1虚词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 C君何患焉(焉,呢,语气词) D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形容词尾) 2)为 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当,做) B为人所讥(介词,被) C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 (3)诸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 B公伐诸鄢(之于) C子闻诸(之乎) 4)、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繄(y),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 (5)、敢问何谓也? “敢”,是一个谦词,意思是说,以我这么低的地位,不该这么大胆、冒昧地发问。 (6)、其谁曰不然。 其,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意思是肯定。实词 (1)国 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2)遗 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赠送) B 养虎遗患(遗失,遗留) (3)厌 A 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 (4)爱 A 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疼爱) B 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认为是姜氏偏私 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 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制度 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 认为是郑伯之过 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以为是共叔段之过 理由是他不义。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 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 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从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时候,实际上进入 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礼崩乐坏 儒家提倡: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而通过刚才的分析看到,他们之间是母子兄弟的关系,但是又是完全错位的,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西周以来的礼法规范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郑伯的孝顺是另有目的的 首先,郑伯拒绝了姜氏为共叔段请的“制”这个地方,但对于共叔段因为姜氏的请求而得到“京”这个地方,却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其实他不是没有办法,他可以象拒绝“请制”一样拒绝“请京”,但他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由共叔段管理“制”和姜氏“请制”是不符合礼乐制度的,不正确的。他故意让世人认为他很仁义又孝顺,而姜氏氏不仁不义的,在这里,他一点也没有念及母子之情。 认为庄公其实是伪孝的 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内患已除,对自己王位的威胁已经消除,但民心所向仍然是个大问题。老百姓会想,你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这样,会不会又是一个暴君纣王呢?恰好遇到颍考叔吃饭为母亲留肉这个机会,庄公就萌生巧计,伪装成“孝子”来稳定民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孝纲”应十分盛行,后来孔子推崇的思想“礼乐”也正是周礼沉定下来的。孔子主张施仁政,可以看出,历史上成功的君王应该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以德治国,则可安天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的这个“计谋”的确十分完美:既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又有助于当时的政局稳定。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贬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传里面实际是没有明白说出来,而是在把褒贬暗含在描写和叙事之中,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来。这样的一种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的写法叫?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微言大义 我们说孔子左丘明用春秋笔法的方式对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悌作了贬斥,而对孝作了褒扬,在这一贬一褒当中,其实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克己复礼” 晋公子重耳之亡 本文写出了重耳由一介幼稚无知、希图安逸、缺乏谋略的贵族公子,在经过种种挫折与磨难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个老谋深算、勇于创业、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具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的性格变化的过程。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本文刻画了昏君当政的诸侯国晋国,一批忠心报国的臣子形象,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赵盾。他对国家忠诚;对于国君,他既敢于提意见,又保护、尊敬,他希望国君能改正错误,更好地治国。 本文通篇都在表彰、显扬赵盾的忠诚和正直。晋灵公不君(1)。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3),杀之,寘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5)。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则莫之 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 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 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 獒焉(24)。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 弥明死之(25)。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3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寘诸橐以与之(33)。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 日:“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40)。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41)。惜也,越竟乃免。”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 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晋灵公的残暴?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晋灵公不君的具体实例。 厚敛雕墙 弹人观辟 虐杀宰夫 进谏不入 患谏贼之 伏甲嗾獒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忠君爱国 直言敢谏 敬业守职 宵衣旰食 不忘恭敬 养民施惠文章是如何表现赵盾良臣的形象侧面 鉏 麑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提弥明扶、搏、死之 灵 辄 倒戟以御公徒孔 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如何理解董狐“赵盾弑其君”和赵盾“为法受恶”这一事实? 1、儒家尊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道德秩序。 2、孔子说: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3、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A.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B.厚敛以雕墙 置诸橐以与之C.既而与为公介 为三闾大夫D.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舍于翳桑下列对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说明正确的是( )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 “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齐晋鞌之战本文通过对参战双方主要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示了鞌之战的全过程,揭示了这次战争胜负的原因在于齐的骄傲轻敌,晋的同仇敌忾。小结1、古今字:辟避 奉捧异体字:俛俯 轏栈通假字:介甲 无毋(w)【词类活用】1从左右,皆肘之。(肘,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胳膊肘去碰”)2臣辱戎士。(辱,用如使动,意为“使受辱”)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免,使动用法,意为“使免于祸患”)【句式】v 判断句:君子也。(主语:此,承前省略。谓语:君子)v 被动句:有一于此,将为戮乎?(为,引进行为的施动者,其宾语之省略)v 兼语式: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群臣为兼语,既作使的宾语,又作为鲁、卫请的主语)习惯句式: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若之何,表示反问的习惯句式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齐、晋双方军队在鞍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当为戎右(古代战车,将领居左,御者居中。如果将领是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负责保护协助将领的人居右)。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当戎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说:“我受重伤了(古代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射中的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吾子比子更亲切些)忍著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地势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不过您确实伤势很重难以支持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鼓声和战旗,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怎么能由于伤痛而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手执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痛还不至于死,您(还是)努力指挥战斗吧!”解张将右手所持的辔绳并握于左手,腾出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擂鼓。张侯所驾的马狂奔起来(由于单手持辔无法控制),晋军跟随他们。齐军崩溃。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遍。 韩厥梦见子舆(韩厥父,当时已去世)对自己说:“次天早晨避开战车左右两侧!”因此(韩厥)在战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是个贵族。”齐侯说:“称他为贵族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按,乃齐侯愚蠢之举)射他左边的人,坠落车下;射他右边的人,倒在车里。(晋军)将军綦毋张(晋大夫,綦毋氏,名张)失去战车,跟随韩厥,说:“请搭车。”跟在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制止他,使他站在自己身后(按,韩厥由于梦中警告,所以这样做,以免綦毋张受害)。韩厥弯下身子,把倒在车中的戎右安放稳当。逢丑父和齐侯交换位置(这是逢丑父为了保护齐侯,乘韩厥低下身子安放戎右的机会与齐侯交换位置,以便不能逃脱时蒙混敌人)。将要到达华泉(泉水名,在华不注山下)时,(齐侯)两边的(中间两马为服,旁边两马为骖)被树枝等钩住。(昨天夜里)丑父睡在轏车(一种卧车)里,有蛇从他身底出现,以臂击蛇,手臂受伤却隐瞒了伤情(按,这是为了交代丑父之所以不能下来推车而补叙的头天夜里的事)。所以不能推车而被追上。韩厥手持拴马绳站在齐侯的马前(絷:拴缚马足的绳索),拜两拜,然后下跪,低头至地(这是臣下对君主所行的礼节。春秋时代讲究等级尊卑,韩厥对敌国君主也行臣仆之礼)。捧著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向齐侯献上,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深入齐国的土地。臣下不幸,正好在军队任职,没有地方逃避隐藏(我不能不尽职作战)。而且怕由于我的逃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臣下不称职地处在战士地位,冒昧地向您报告,臣下不才,代理这个官职是由于人才缺乏充数而已(外交辞令:自己是不得已参加战斗,不能不履行职责,来俘获齐侯你)。”逢丑父(充齐侯)命令齐侯下车,往华泉去取水来给自己喝。郑周父驾著齐君的副车,宛茷担任副车的车右,载上齐侯使他脱身。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的将领手下要杀掉他。呼喊道:“从今以后不会有代替他的国君承担患难的,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赦免了逢丑父。燕昭王求士 所谓“士”,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本指贵族中的低级阶层,地位在大夫之下,庶民之上。 士的成分极其复杂,如果按类划分,士又有谋士、侠士、策士等区别,名类繁多。由于士的能量大,因而各国都争相收罗他们,强国想用他们扩展疆土,弱国想靠他们来维护安全,连一些贵族豪强也想收养他们以备不时之需,如信陵君赵胜就养士3000。 当时求士之风盛行,燕昭王想复国,便自然地想到了求士。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士 1.平原君门客四千:a.毛遂:毛遂自荐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之师” b.公孙龙:白马非马-“平原君好士,食客常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 2.孟尝君门客三千 A冯谖买义与狡兔三窟,冯谖弹剑 。3.信陵君门客三千 A 朱亥 B 侯赢 -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皆为敢死之士。 4.春申君门客三千 李园等还有唐雎、张仪、苏秦、荆轲等,蔺相如是宦官缪贤的门客。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1 郭隗回答说:“成帝业的君主以人才为师并与之相处;成王业的君主以人才为友并与之相处;成霸业的君主以人才为臣并与之相处;亡国之君把人才当奴才使唤。你要是能卑躬屈节善待人才,真诚接受他们的教诲,那么胜过你百倍的人才就会来投奔你;要是你能操劳在前,休息在后,积极耐心地向别人请教,那么能力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来到你的身边;要是你事事紧跟别人后面,那么和你一样的人就会来投靠你;要是你靠着桌子,拄着手杖,用眼睛和手指指使人,那么投奔你的只有供人差谴的差役;要是你野蛮粗暴,随意打杀,或是暴跳如雷地大声训斥手下的人,那么前来投靠你的只能是些惟命是从的奴才。这就是古代实行王道、罗致人才的方法。燕王若能真诚广泛地选拔国内的人才,登门拜访他们,天下人听说燕王拜见自己的人才,所有人才一定都会奔向燕国来了。” 昭王说:“我将拜见谁合适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我听说古代的国君,有用千金去购买千里马的,三年没买到,他的一个随从就跟他说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这个人去了,他用三个月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死了,便用五百金买回了马的骨头,回来向国君交差。国君大发脾气: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了我五百金。随从回答说:死马都花五百金,何况活马?天下人一定会觉得您会出高价买好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来了。于是不到一年,能跑千里的马送来了三匹。如今您要是真想得到人才,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连我郭隗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何况那些比我更优秀的人呢?(那些人才)难道还会嫌燕国远在千里之外而不来吗?”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师。乐毅从魏国去,邹衍从齐国去,剧辛从赵国去,(天下的)人才都奔向了燕国。燕昭王悼念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28年后,燕国富强起来,战士精神愉快振奋,把打仗看得很轻松。于是就让乐毅担任上将军,和秦、楚、韩、赵、魏等国一块商量讨伐齐国。结果齐国大败,齐闵王离开都城逃到了外地。燕国的军队独自追赶溃败的齐军,一直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将齐国的财宝全部拿走,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齐国城池没被燕军攻破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地n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n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n 缔造世界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