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_第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_第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_第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干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日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点,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说话。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了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急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打算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过了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理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打算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什么,只是希望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一类的事,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小小的司仪。” 孔子又问:“曾点,你打算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稀疏下来,接着铿的一声结束了弹奏,他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也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啊!”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感叹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话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政事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他只能做个小相,哪谁能来做大相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容分析赏析: 本文主要记述人物的语言,也有动作和神态的勾勒,文字简短而能鲜明地表现出几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记子路言志,“率尔而对”的神态描写,坦率直爽的豪言壮语,鲜明地表现了他自信自负、毫不礼让的性格。记冉有和公西华言志,与子路形成对照,又各有特点。冉有志于为国,子路志在经济民生,以为礼乐非己所长,显得比较谦虚。记公西华的“二愿”,越发显得谦虚。写曾皙,笔墨较多。“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描写,声形兼备,既增添了文章的声色和雅趣,又写出曾皙从容有礼的形象。曾皙之志,不言为政,而描绘了一幅一群青少年畅快欢乐的香游图,一股认为,这遁出了儒家向往的理想境界。记孔子的言谈笑貌,既表现孔子作为师长的高大形象,又是对四个弟子的侧面描写。开头的诱导启发,中间一再亲切地让人畅所欲言,子路言志后含而不露的微笑,曾皙言志后极表赞赏的喟然长叹,把孔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一、整体感知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二、写作特点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文化文学常识 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丘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成的。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若干章,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多方面的道理。论语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著作。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司寇。为推行自己的政治学说,游历于宋、卫、陈、蔡、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