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与道德经智慧【讲座文稿】 主讲:蔡厚淳一、关于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但从史记的记载来看,他应该与孔子同时代但比孔子的年龄大。 司马迁花了18年的心血写史记。写了52万6千五百多字。而写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老子,却只写了454个字。而且是与韩非子合传。为什么?材料不够。仅此可见司马迁的认真与严谨。凡是那些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一律不记。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出了三个被称为老子的人物,一个姓李名耳字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即李耳。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从司马迁的这454个字里,我们对老子有以下了解:1、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译: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这个地方在哪里呢?一说是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也有专家考证,认为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安徽亳州涡阳。2009年9月7日晚8点,央视走遍中国播出了一期题为“从人到神说老子”的专题片,指出“亳州市的涡阳县,在老子出生地的争论中,以其丰富的文物遗存、扎实的史料论证,获得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一石激起千层浪,沉寂多时的老子故里之争再起狼烟。时光倒转,同样是走遍中国,在2004年曾播出过一期老子不老的专题片,这期节目援引国内诸多专家一致的说法得出结论老子故里在河南省鹿邑县。这年头,争历史文化名人的事屡见不鲜。争什么?争“户籍”。而不是争思想、争文化。因为名人“户籍”在眼下是“绩优股”,是“硬通货”,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就是“名人故里经济学”。什么故里不故里,关键是扯上点关系,关系就是利益,利益就能兑换成人民币。名人傍上了,开发起旅游资源或者名人系列产品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我们还是记住: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2、姓李氏,名耳,字聃。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老子为什么起名李耳?为什么叫“老子”?老子的姓、名、字、的来由以及为什么叫“老子”的原因实际上已经不可考。现在的许多说法纯属附会。比如,史记正义中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李树下,割左腋而生”。传说老子他妈怀胎81年才生下这个儿子。他生下来就已经有八十一岁了。老子出生时眉发全白,有老人相。所以称为“老子”。据说老子的父母原本都不姓李,就因为他生在李树之下,一生下来就指着李树。所以就以“李”为姓。再加上他“耳大如房,有圣人相”故名“耳”。 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当然这些都是神话,不足为凭。还有一种说法:老聃是王族。据左传定公四年载:老聃乃武王之母弟,世袭周朝司空之职。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封季载于冉。”冉即聃,因此季载又称聃季聃国的君主。 “李耳”是汉武帝反黄老之道时,对“聃季”两字各去掉一部分后并反过来读。3、周守藏室之史也。译:做过周朝“守藏室”的主官。这个 “守藏室”是什么机构呢?有人说是国家图书馆,实际上它的功能不仅仅是图书馆。因为那时的机构分工没有现在这样细。 “守藏室”不仅藏书,而且还藏文物、藏档案。所以“守藏室”应该包括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国家博物馆的综合职能。因此老子担任的是这“三合一”馆的馆长。从这个职位就可知老子在当时就是一个享誉全国的大学者。4、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译: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于你自身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这段话向我们传达了这么几个信息:(1)孔子想向老子请教礼。(2)事实上老子并没有向孔子具体地传授“礼”。(3)老子只是告诫孔子:“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容貌要谦虚得像个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于你自身没有好处的。)(4)孔子高度评价老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5、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译: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自求隐匿声迹,不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于是就决定离开周都。(西游入秦)6、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译: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最终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何时去世的。这个情节有一段“紫气东来”的美好传说:大约在老子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决定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洛阳向西走去,意在安度晚年。一天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飘来一团紫气,知道有圣人要来。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写本书再走,盛情难却,老子就写了一部专门讲“道”和“德”的书,约五千字左右,写完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当然,研究学问是不能以神话传说为依据的。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这部书可能是战国时期由老子的追随者依据其学说完成的。这部书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合起来称为道德经。下面,选讲道德经中的几章,以体会博大精深的道家智慧。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明: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 现在一般采用“通用本”。)道可道,非常道。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里有三个“道”字。第一个和第三个字义完全相同。即“客观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生规律。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固有的规律。第二个“道”字则是“认识”与“遵循”的意思。春秋以前的“道”可通“涂”,即沿着道路行走。可译为“认识”与“遵循”。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应该是“道可道,可道之道非常道”的省略。即: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对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但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真理。 因此,任何“真理性认识”都不是宇宙本体的固有规律。关于此句,通行的解说是:规律是可以言说的,可以言说的规律都不是永恒的规律。将“可道”的“道”释为“言说”。南怀瑾先生指出,在春秋以前表示“言说”的是“曰”字,“道”作“言说”讲则是唐代以后的事。所以此说不妥。 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可以用名称来称谓和命名的。但具体事物的名称不能定义该事物的永远。一个名称只是表达取名时的该事物,而不是现在的该事物,更不是未来的该事物。可以说,所有的“名”都“过去时”。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比如:我们国家过去叫“中国”,现在依然叫“中国”,名字一样,但现在的中国己经不是从前的中国了。所以给任何事物所下的结论、定义都是那时的。事物在不断发生变化,不能用以前的结论来指导现实,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必须不断地重新认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有两种断句法: 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倾向于第二种。理由是:“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除了“道”以外最重要的范畴。第一章就是提纲挈领介绍“道”、“名”、 “无”、“有”的。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译:无,是称谓万物产生以前的混沌世界;有,是称谓万物开始产生和存在的客观世界。(这里的“母”是“起始”的意思)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句当依帛书作:“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它的意思是:所以我从不希望啊,通过什么来观得大道的奥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过什么来观得大道的行迹。“有欲”、“无欲”即有欲望干什么、无欲望干什么之义。两个“也”字均为语气词,在此处的作用主要是舒缓语气,与现代汉语中“啊”的功能近似。但也有人认为,既然采用“通用本”,那就应该按“通用本”来译。可以“常无”、“常有”来断句。译为:所以我们要经常以“无”的心态来观察宇宙本体规律的奥妙,要经常以“有”的心态来观察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的特点。(结合上下文,我倾向此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两者”所指为何历来存在分歧,或指“无”与“有”,或指“始”与“母”,或指“妙”与“徼”,或指“常道”与“可道”,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具理由,很难断定哪一种更合老子之本义。结合上下文,我倾向于指“无”与“有”。即译为:“无”与“有”,只是名称不同而己,其实都是同宗共源从万物产生以前的混沌世界发展变化而来的。虽然同宗共源,可又都是很奥妙、很高深莫测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从“无”的奥妙到“有”的奥妙, “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钥匙。我们只有认识并把握不断变化的奥妙,才可以进入探索和认识人生、社会以及宇宙的众多奥妙的门户。理解:“有”和“无”同样是“道”的表现形式,都可称之为“玄”。了解一切现象的法门(众妙之门),就是不断从“无”中去发现“有”,从“有”中去理解“无”。但是“道”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它“玄之又玄”。即“有了又无,无了又有;有中含无,无中含有”。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本章是老子无为观的理论基础。第一句话说出一个道理,美丑善恶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不存在绝对的是与非,美与丑。(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为什么知道了美就有了丑呢?为什么知道了善就有了恶呢?这是老子的智慧之处。在老子看来,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美就没有丑,没有善就没有恶。这些概念都属于形而下的,是可以随着人们的心态、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美丑、善恶,只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现象所做的是非判断,是人为的生活态度。从更根本的层面上来说,从形而上的“道”的层面上来说,是没有美丑、善恶之分的,它们是合为一体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译:所以“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相互而生成,“长”和“短”相比而成形,“高”和“低”相互包含而显现,“音节”和“旋律”相互调和(而成曲),“前”和“后”彼此相随,这些都是永久的现象。 老子认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事物的对立面都是互相对比而生成的,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赖,不可能独存。所以平素人们所谓的善恶在圣人眼里是没有区别的,是相对的。更重要的是相互对立的东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美可以变丑、善可以变恶。老子真是伟大,他从对立的事物中看出了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相转化,进而形成“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这是老子理论的基础。在老子看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作为人人都追求的福,老子认为其后隐藏着祸,同样,对于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的祸,其旁边却倚着福。也就是说,当你得到福时,福的对立面祸就随之而来。反之亦然。由此可见,有所作为是没有意义的。既然如此,那么最佳的方法应是无为自然 。所以,接下来老子道出了这一章的主旨: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译: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发号施令的德政来教化民众。让万物处于自然状态而不加以人为的干扰,辅助万物生长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傲,功业有成而不居功。只因为不居功、不占有,所以也就不会失去。老子认为,正是这些后天人为的东西才造成人世间无休止的争论,甚至战争。所以老子接下来就主张要“处无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什么叫“无为”?就是不要加上主观臆断地去“妄为”。什么叫“不言之教”?就是不要加上自己的言论去教育别人。因为语言是自己思维的外在表现,自己的思维如果陷入后天的价值判断就是主观臆断,何况语言还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所以就有“词不达意”“言多必失”的说法。人如果有了“二元对立”的矛盾思维方式,有了后世的伦理判断、价值判断,有了各种概念、名称,往往就会远离事实,不能准确反映自然的、本质的东西。所以老子强调,不要人为,不要主观妄为,不要用语言、概念来教育别人。后人有一句话:“身教胜于言教。”就是源于此。 对待自己的成就和贡献,老子提出了四个“不”不辞、不有、不恃、弗(不)居。老子让人们发挥创造力,但又不去占有它、支配它。发挥个人的创造力,目的不是为了去占有这些东西。“道”生万物,就像父母生育孩子,它对万物有那么大的创造力,但却能做到四个“不”,所以伟大!那么,人在工作中取得了成功,比如说创立了一个企业,是不是就应该占有这个企业呢?这当然是不符合“道”的。在老子看来,作为一个有道的人,应该是能创造它,使它有所作为,但却不去占有它,不去控制它。很多人都说老子是消极的,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以说老子是最积极的,看上去像是在用消极的方式,但却达到一种积极的效果。比如说成功了但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这个功劳就不会失去。这一点对于我们应该是有所启发的。我们现代人,大多数是要居功的,总觉得“我创造的就应该是我的”,“我办的企业就应该是我的”。越是想去占有它,就越是把它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执著不想放手,结果呢,往往越是垮得快。因为你这样做,别人就永远是一种打工的心理,就不会有主人公的意识,人心就会慢慢散失。这一点应该引起许多人的警惕。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译:委屈可以保全,歪斜可以直正,(“枉”是纠正,歪的东西只有把它矫正过来,才能正、才能直)处下可以盈满,(“洼则盈”。水总是往下流的,所以凡是低洼的地方,必定最容易盈满。)陈旧可以出新,少取往往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所以圣人坚守“道”的原则作为处理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而有功劳;不自负,反而能够长久。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如佛家所说,就要发菩萨心,慈悲爱人,为世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自己不想得到任何一点报酬。因此,“天下莫能与之争”。纵然要争,也没有用,我既然什么都不要,本来便是空,与“空”争个什么!人之所以有祸害、有痛苦、有烦恼,就是因为想抓住点什么,如果一切都不要、都舍出去了,那自然无争,也争不起来)。古时候所谓的“委曲求全” ,难道是空话么!实在是应该完完全全照着去做才对啊!历史上“曲则全”的例子很多,比如尧舜传位。尧的儿子叫丹朱,丹朱不肖,大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叶代销合作协议书
- 钢管扣件保管协议书
- 运维改造合同协议书
- 阅文合同霸王协议书
- 驻场开发保密协议书
- 酒店入股经营协议书
- 修脚店合伙开店协议书
- 养鸡合伙人合同协议书
- 菜园开荒租赁协议书
- 车辆交付违约协议书
- 六、回顾整理-总复习2.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课件)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 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
- 追索子女抚养费起诉状
- 六年级数学质量分析PPT
- 土地平整、池塘推土、杂草灌木丛及树木清除施工方案
- 眼镜镜架的整形专业培训2课件
- 下线仪式串词策划
- 通用长期供销合同范本
- 《社区治理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900字)》
- 2023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测试A级理论复习资料
- 建筑业企业资质职称人员相近专业认定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