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doc_第1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doc_第2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doc_第3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doc_第4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2.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教学设想这两章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上有特色,颇具机锋,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仍宜采用诵读教法。但两章的写法不同:鱼我所欲也纯属议论,庄暴见孟子由叙入议,全用对话形式。内容深浅也不同。应当针对这些不同采取灵活的诵读方式。本课拟用三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孟子和他的“性善说”(要点);诵读鱼我所欲也章第二、三段,讲解第一段。第二课时:诵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讲庄暴见孟子的背景,诵读“庄暴见孟子不若与众”这一部分。第三课时:诵读庄暴见孟子中“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这一部分;总结全课;整理词、语、句。预习安排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12次)和“乐”(在庄暴见孟子中出现26次的读音。)2.想一想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能概括全章主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并导入新课。1.学生背诵季氏伐颛臾第3段和荷蓧丈人第2段。2.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亚圣孟轲。二、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三、回答预习规定的思考题,导入新课。1.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2.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羞恶之心”。)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观点认识得更加清楚,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性善论”的要点:“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民,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以上引文均节自孟子告子)4.试用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来解释本章中的两个例证(先诵读,后解释)。四、诵读第2段1.补充注释。“一箪食(旧读),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形容饿者欲食之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同“眊眊)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不屑也”承上文“屑”后省“受”字。2.用“性善”论观点解释:“行道之人”“乞人”为什么不受呢?(恶其无礼。)这说明了什么?(有羞恶之心,本心未泯,故宁死而不食。)再问:这个例证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话“对针”?(“所恶有甚于死者”。)3.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四、诵读第3段补充注释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背诵鱼我所欲也第2、3段。二、诵读第1段。1.注疏要点。(以课文的句号计句)“鱼,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设口气,意为如不能兼而得之,则舍鱼而取熊掌,盖熊掌之味美于鱼也。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又说“舍生而取义者也”,用类比引出全章主旨。“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义”的命题,这里就来说明“生”与“死”、“义”与“不义”之间的关系。“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恶死是人之常情,而欲义恶不义,则是因有“羞恶之心”。这二句解释“舍生取义”的原因:“义”高于“生”。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即贪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为”皆贬义,即不顾礼义之意,合起来就是:“生”高于“义”。这二句用了假设推理的方式,是从反面论证本章主旨。这二句贬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为”后用叹号更恰当。“由是”二句这是承以上四句,将“生”“死”“义”“不义”之间的关系加以总结,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义”的原则,不合于“义”则宁肯舍生就死以“取义”。“万钟”二句“万钟”言俸禄之厚,因其厚而不辨礼义,虽受,一人不能独食万钟,故云“于我何加”。“加”,增益之意。“为宫室”一句既不能独食,故有此问。“宫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谓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则失其本心,故“不辨礼义而受之”。“向为”六句这是将“呼尔蹴尔之食弗受”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二事作对比论述:前者说明人在困难危迫之际尚能保持其羞恶之心,可知这羞恶之心为人所固有;后者说明人在丰裕环境中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恶之心。这是以正衬反,重在说明丧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着问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们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心”这里专指“羞恶之心”。2.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3.用“性善”论观点来解释:为物欲所蔽,则失其本心。这是用反面例子来论证“舍生取义”。问: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语句“对针”?(“贤者能勿丧耳”中包含了“不贤者易丧”的意思。)六、将这两段连起来背诵一遍。七、留作业。1.熟读鱼我所欲也第1段。2.阅读庄暴见孟子开头到“不若与众”,准备复述。“有不用”有不为”的“有”,同“或”,有人。至此,“舍生取义”的命题已得到充分的论证。下面再作推论。“是故”二句“所欲”“所恶”二小句,重复上文,分别指“义”与“不义”而言。这一大句紧下文,“是心,即“欲义”“恶不义”之心,也就是“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由“舍生取义”推出的一个新论断。下文的例证即用来证明这一论断。2.教师领诵一遍后,学生练习诵读。3.划分本段层次,归纳大意。说明背诵这一段,关键是要掌握它的层次。划分层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种注本及选本对这一段层次的划分颇有出入),我们打算按文章的逻辑推理过程来划分。讨论按上面列出的五个句组来划分。讨论后再板书如下(可以只写加圈的字):4.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开始检查时可以保留板书,以后试去板书再检查。三、本章小结。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3.从上述的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下面接着讲庄暴见孟子。一、诵读开头至“不若与众”。1.齐读一遍后,学生复述这部分的大意。2.注疏要点。“庄暴见孟子”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王语()暴以好乐”也可以说成“王以好乐语暴”(齐王把喜爱音乐的事告诉了我)。王,承前章指齐宣王。据此可知庄暴是齐臣。“曰:好乐如何”上文是庄暴语,此处加一“曰”字,表示说话中有停顿。问“如何”,提思是“好乐”好不好。“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之”,起舒缓语气作用,无义。“庶几乎”,是“庶几于治乎”的省文。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孟子将要借题发挥了把“好乐”和“治国”联系在一起。“他日,见()于王”“见”,被引见、被接见。“王变乎色”齐王自知他的爱好并不高雅,这是他的心病,而庄暴泄其事于孟子,这使他感到愠怒和惭沮。“寡人”二句齐王被迫承认爱好不高雅。“先王之乐”,指上古时代的名曲咸池大章韶等(孔子在齐时曾听过韶乐)。“世俗之乐”,指郑、卫之声(孔子曾说过“郑声淫,放郑声”)。“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这样说,似与孔子观点不同,但他的意图是要说明在王者与民同乐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是没有区别的。这是因势利导,即顺着齐王的“好乐”来谈“与民同乐”的道理。“可得闻与”意思是请对方继续说下去,是一种礼貌的表示。可见孟子的这种权宜的说法收到了效果。“曰”至“不若与众”孟子先不作答反而连续问齐王。对这两问,答案肯定是“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这就为论述“与民同乐”作好了铺垫。齐王已入我彀中矣。3.学生诵读,教师检查。二、留作业。1.准备诵读“臣请为王言乐则王矣”这一部分。2.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准备整理词语句。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本章开头至“不若与众”)二、诵读“臣请为王言乐”至结尾。1.教师领诵一遍,学生再齐读一遍。2.注疏要点。“臣请为王言乐()”这是下文的总领句。“乐”读,因上文两次问“孰乐()”,这句自应承上读,其余理由详见“教学设想”。今王鼓乐于此”“今于此”是古汉语的习惯句式,表示假设,不是“现在在这里”的意思。这句话可译为“假如大王奏起音乐”。下文“今王田猎于此”,与此相同。“举疾首”的“举”“举”“俱”音近,义通,可训“皆”,全都的意思。“此极也”的“极”这里是困顿的意思。朱熹注为“穷”。“此极”,如此困顿的境况,指下文“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这是苛刻的赋敛和繁重的徭役造成的。3.划分层次。说明这段话的层次容易划分,之所以要来讨论,是因为要借此明确几个问题:这段话是围绕着一个“乐”字来写的,话题已经从欣赏音乐转到君民关系上来,从个人爱好转到治国方针上来。这段话的主体是两幅形成强烈反差的图景,孟子没有指出造成这些图景的原因,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前者是由苛政造成的,而后者是“仁政”的结果,因此尽管用的是叙述方式,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本段的结句是有针对性的,齐宣王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所以孟子又借机向他宣传“王道”,劝他通过“与百姓同乐”的途径来达到“王天下”的目的。上述要点都可以在讨论中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个别地方由教师作补充。讨论后再将层次划分如下:第一层:点明谈话内容。第二层:两幅不同的图景:“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第三层:能“同乐”则能“王天下”。4.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检查。三、总结本章。1.关于本章主旨,可以确定为“国君必须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这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下”思想的体现。详说见“教学设想”。2.孟子的谈话艺术表现在,善于借题,因势利导。他知道齐王“好乐”一事就采取主动,询问齐王是否有这件事;待齐王说出“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立即称许他,说“好乐”可以治国,而在这一点上“古乐”和“今乐”并无差别,这就引发了齐王的兴趣。至此,孟子仍不说出本意,却先问齐王两个“孰乐”,让齐王自己说出“与众乐乐”,这就等于承认了“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才滔滔不绝地论述“与民同乐”的必要性来。这样,对方即使思想上还不能接受,却无法加以反驳。(如时间有富余,可以略提“王顾左右而言他”一事。)四、整理词语句。1.词语欲希望、想要(得到)。将要。欲望。今现在。现代。假如。甚厉害、严重。超过。十分,很。疾憎恨。急速。痛。(以上是练习中规定的词,以下是补充的。)苟苟且。例:故不为苟得也。假如。例: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加更加。例:而山不加增。增益、好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奉奉养。例:妻妾之奉。遵奉:例:近者奉辞伐罪。捧。例:相如奉璧奏秦王。犹犹如。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尚、还。例:犹且从师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