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理喜洲白族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张劲梅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一、白族家庭教养传统白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名邦,州政府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24个历史名城之一。从以殷商末年洱海文化的为标志的剑川海门口青铜器文化到隋唐繁荣丰富的南诏大理文化,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业已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一直以来具有优秀的教育传统。早在汉代,洱海地区的白族就开始兴办学校。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记载: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大理乃“建学立师,叶榆之有学始于此”。南诏在其政权机构设立中有专门主管礼乐教化的,称为“慈爽”。唐王朝在成都设立学校,专供南诏子弟学习。大理国时期经济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大理国从内地大量吸取儒家文化。元朝十三年(公元1276年),赛典赤首先在云南开展尊孔读经和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到清代,白族地区的教育体制更趋同于全国,甚至是穷乡僻壤都有私塾,书院鼎盛,白族文化教育位居全省之冠1。教养是教育和抚养,满足孩子生活的一般需要是白族父母所尽的责任,重视家庭教育也是白族的优良传统。白族谚语说得好:“好的龙头三弦,弹出好歌好调;好的父母家庭,教出好儿好女”。白族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白族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白族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方式。段明生曾把白族的家庭教育特点归纳如下:1 寓教于歌。从孩子呀呀学语起,父母便教孩子唱白族儿歌,传授做人的道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白族儿歌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可谓白族儿童早期教育的启蒙教科书。如“礼貌歌”:小宝宝,好好好,见到老人喊爷爷,爷爷夸宝宝。花猫听见了,叫声妙妙妙!用歌曲教育孩子从小讲礼貌。2 寓教于玩。把玩具的制作和使用作为培养优良品德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剑川甸南街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娃娃节”就是一个专门出售和展示白族民间儿童玩具的节日。白族儿童玩具游戏活动常常是儿童之间相互展开竞赛的活动,既培养了孩子的竞争精神,也培养孩子团结互助的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义务感。而像一些民族游戏活动具有体育锻炼的性质,如跳霸王鞭,要求动作灵活协调,而且因为套路复杂也锻炼了记忆力2。王积超在谈到白族家庭的文化传统职能时也提到白族家庭的教化和传承的职能。在日常生活中,谦虚、善良、助人等美德是父母长辈对下一代严格要求的准则。在父母的教养方式中,王认为白族妇女一方面教导子女尊老爱幼等优良品德,一方面又将封建道德教条灌输给下一代,不自觉地充当封建道德的维护者。虽然建国后,家庭的这些职能已经较为弱化,但是在教育下一代上,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此外,白族的原始宗教本主崇拜在白族的家庭教育中也起着一定作用。本主崇拜是大理地区白族所特有的宗教信仰。本主之意为“本境土主”,也可称为土主,是白族村寨祀奉的神祗的总称,是村子的保护神4。本主崇拜的对象十分复杂,历史上的忠义之士、传说中的神灵、三教中的人物、甚至是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都可能成为崇拜的本主。村与村之间的本主可能不是同一个,但也可能几个村拥有同一个本主。尤其在农村地区,多数家庭都一直延续着本主崇拜,每年都要举办祭祀活动。父母的这些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孩子教育产生影响。本主信仰较多的是崇拜段赤诚,一个传说中为民除害,杀死大蟒的英雄。在家庭拜祭此类英雄,向子女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也是在用这些英雄所具有的美德对孩子进行灌输和教育。虽然在家庭地位上,白族女性通常处于从属地位。父亲对妻子、儿女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负责主持祭祀、指挥生产、掌管家庭经济、处理对外交往以及教育孩子等等。而母亲只是协助丈夫、配合丈夫教育和抚养子女。但在农村,女性是主要的劳动力,在家庭生活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地位并不低,而且白族男性多外出做手艺,妇女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家庭,所以白族有“无父犹可,无母不能”的谚语4。从上述概况,可以看到白族传统家庭教养中的几个特点:1 白族崇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不仅仅是抚养孩子长大成人2 白族父母家庭教养的方式有其民族特色3 白族妇女和男性在孩子教养上所起的作用上有一定差异4 白族家庭教养中包括了白族文化的传承这些看法都是基于史学资料和民族学调查所做出的讨论。在心理学取向的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各种发现证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能力、社会化、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父母教养方式受到父母性别、受教育水平、子女年级、居住地区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5。现代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关注的不止是传统理念中承担家庭教养责任的主要家长成员母亲的作用,父亲在家庭教养中的角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父亲的积极参与和责任感有益于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且父亲的民族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会影响到他们在教养孩子方面的参与程度6。那么作为传统文化丰硕、重视家庭教育、又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白族,白族父母在家庭教养上是否继承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白族的传统文化是否对家庭教养方式产生影响,以及父母双方在抚养和教育孩子上存在的差异以及出现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调查者极感兴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提出对应措施,改善可能存在不良教养方式,促进良好的白族传统家庭教养模式。基于此,研究者于2006年9月中下旬到10月初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在云南省大理州喜洲镇所设立的民族考察站进行了白族农村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喜洲是大理市的一个白族镇,背靠苍山,面向洱海,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俗民风保持较为完整。喜洲曾经是南诏的首府,也是南诏、大理时期的商业重镇。谢本书老先生曾说过:要了解云南,需要先了解大理;要了解大理,需要先了解喜洲7。可见喜洲在白族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二 研究方法和对象本研究采用了原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在1996年修订的家庭教育问题诊断测验(FEDT)(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其中孩子对父母教养方式评定的量表8。测验包括10个分测验,总共100个题目。10个分测验分别对家庭教养中的10种问题进行诊断。这10个分测验分别是:A 遗弃忽视;B 惩罚过分;C 过分严厉;D 期望过高;E 过分照顾;F 过分忧虑;G 过分顺从;H 过分溺爱;I 前后矛盾;J 意见分歧。测验报告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测试对象来自位于喜洲镇的三所中学,镇一中、镇二中和大理市二中。前两所中学是镇属中学,只办有初中,后一所中学是大理市属完中。三所中学都面向周边地区招生,学生主要是白族,也有少数回族和汉族等其他民族,多数学生来自周围农村。镇一中地处稍为偏僻,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住校,大理市二中有90的学生住校,平时生活由专门老师进行管理。随机抽取镇一中初二年级、镇二中初二年级、大理二中高三年级各一个班的同学分别在课堂时间进行集体施测,让学生对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别做出评定。学生在50分钟内完成测试,施测人员当堂收回问卷。发出问卷共137份,收回137份,有效问卷117份。删除其中12份其他少数民族的问卷,共105份有效问卷,其中初二74份,高二31份,男生42人,女生63名,平均年龄为15.06+1.90。使用SPSS13.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研究者对部分家庭父母和学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养孩子的理解认识和现实中的做法,同时在研究者借住的家庭也对该家庭父母对两个孩子的日常抚养和教养进行了观察。三 调查结果分析问卷原始分数需要对照常模换算成百分等级,并参照测验指导手册进行分析。常模百分等级最高为99,最低为0,所得百分等级越高,表明家长在家庭教养上该方面的问题越少,反之,等级越低,说明家长的家庭教养上存在的问题越多。百分等级在30以下,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3050表明存在问题也较为明显,5080表明偶尔存在问题,80以上表明家长教养中存在的问题极少。为了明晰是否存在家庭教养问题,上述百分等级中间两个等级合并为一个等级,那么三个等级为30以下存在严重问题,3080存在问题,80以上良好家庭教养方式。1 父母教养方式得分百分等级统计基于这三个等级,父母教养方式得分百分等级频数如下表所示。表1 父亲得分百分等级频数ABCDEFGHIJ3022.92029.590.578.995.279.074.362.941.930804048.647.64.77.81.917.222.831.447.68037.131.422.94.813.32.93.82.95.710.5表2 母亲得分百分等级频数ABCDEFGHIJ3028.629.533.390.593.396.282.974.369.549.5308038.141.050.54.74.82.314.219.022.939.18033.329.516.24.81.912.96.77.611.4从上表可以看出父母双方在分测验D(期望过高)、E(过分照顾)、F(过分忧虑)、G(过分顺从)、H(过分溺爱) 、I(前后矛盾)和J(意见分歧)上百分等级低于30的人数明显多于其他3个分测验,占了样本数量的60以上,说明在这几个分测验反映的问题上,多数家庭存在严重的家庭教养问题。在分测验D和F上,父亲得分百分等级低于30的占了90以上,母亲在分测验D、E、F上百分等级低于30的占了90以上,父亲在E、G、H、I测验中,母亲在G、H、I测验中,百分低于30的也占了60以上,而且在J测验中得分低于30的也有将近一半人数。这个数据说明多数父母在家庭教养中存在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照顾、过度担心孩子生活学业诸多方面、过分顺从孩子意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同一行为存在矛盾反应行为、以及父母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的问题,而且问题较为严重。这些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会有消极影响。比如在D量表上百分等级低于30的父母常常对孩子期望过高,完全忽视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如果孩子能力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容易意志消沉,产生自卑感或其他不良适应。相比之下,多数家长在分测验A(遗弃忽视)、B(惩罚过分)、C(过分严厉)中存在问题较少,特别是在前两个分测验中,百分等级高于80的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数。说明多数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没有忽视遗弃孩子的表现;对孩子的惩罚多为合理,没有过分惩罚的倾向;对孩子既关心爱护又不过分严厉,从这一方面来说是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较好。2 父母双方在家庭教养中的差异对父母双方在各个分测验中的得分做T检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表3 父母双方得分测验得分差异检验ABCDEFGHIJ父平均分14.3514.9512.548.899.736.4710.9313.7513.4114.24标准差2.5112.6032.5682.9233.3612.7213.1022.7622.9413.209母平均分13.9314.7712.318.548.885.9110.0412.3112.3114.20标准差2.7363.2382.5432.9842.9052.7363.3373.2322.6402.982T1.574.7331.0091.4322.8811.9593.4631.793.407.218显著性(双侧).118.465.315.155.005.053.001.076.685.828可以看出总体来说,孩子对父母双方的评价只在分测验E和G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换算百分等级,E分测验中,更多的母亲百分等级低于30,更多的父亲百分等级高于80,也就是说样本中更多白族母亲对孩子照顾过度。在G分测验中,百分等级低于30的还是母亲比父亲多,表明更多的母亲对孩子过分溺爱。3 孩子年级、年龄、性别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年级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的方差分析显示对父亲的评价中,D测验分数差异显著(p.05),在E、F、G测验中分数差异非常显著(p.01)。在对母亲的评价中,E和G测验的分数差异显著(p.05),D和F测验中分数差异非常显著(p.01)。具体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表4 初二和高三年级白族学生对父亲评分的差异ABCDEFGHIJF检验1.032.488.1204.5129.8238.35611.0752.1151.7871.861显著性.312.486.730036.002.005.001.149.184.175表5 初二和高三年级白族学生对母亲评分的差异ABCDEFGHIJF检验1.368.151.0987.9934.67116.6625.5032.844.0692.123显著性.245.698.755.006.033.000.021.095.793.148相对于其他家庭教养问题,更少有父亲和母亲对高三孩子产生期望过高、过分照顾、过分忧虑和过分顺从的严重问题,而在初二孩子的家庭中,出现这些问题的父母亲数量更多一些。就孩子年龄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来说,统计分析中只显示出年龄对父亲在过分顺从的问题上(G测验)、母亲在过分忧虑(F测验)和过分顺从(G测验)的问题上有差异。父母双方对小于16岁的孩子更为顺从,16岁以上顺从程度降低。年级越小的孩子,母亲的忧虑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些现象其实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父母会觉得孩子还小,不会过分批驳孩子的意见,母亲会觉得不放心,对年纪小的孩子关注的更多一些。对子女性别和家庭教养方式所做的方差分析显示,子女性别不同,只有父亲在担心孩子(F测验:过分忧虑)以及父亲和母亲意见(J测验:意见分歧)上有差异,而在其他问题上并没有差异。父亲更为担忧男孩,父亲和母亲的意见分歧在男孩教养问题上要比在女孩教养上多。在对数据分析过程中没有发现父母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作用。可能是因为样本中父母职业多数是从事农业,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下,所以导致此结果。四 讨论结合对一些家庭和教师进行的访谈,喜洲白族父母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数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没有忽视遗弃孩子的表现,对孩子的惩罚多为合理,没有过分惩罚的倾向,对孩子既关心爱护又不过分严厉。在家庭访谈中,家长也提到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很关心,平常也会和孩子进行交流,孩子用不懂的事情也会询问父母。而有的父母也承认虽然对孩子很关心,但是只是偶尔交流,孩子问到了,才给予解答。在体罚孩子方面,父母们也意识到体罚不是教育孩子适合的方法。有父母说对孩子从来没有打过,一般就是讲道理,还用父母自己亲身的经历进行解释,而且从不当着孩子的同龄人指责孩子。也有家长说体罚和孩子年龄有关,长大了一般就不会打骂了,只是指出错误,进行教育。但是,有一位母亲也说当孩子行为和自己的期望极不一致时,也会打骂,但是之后又会非常后悔。总的看来,在关心孩子、体罚教育方面,喜洲的白族父母们多数的态度是积极的。2多数家长有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分照顾、过分忧虑、过分顺从、过分溺爱的问题,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的反应有前后矛盾的现象,父母双方在教育和抚养孩子问题上会存在意见分歧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所调查的父母多数是农民,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更为关心,期望也更高,父母们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希望孩子能够做成。在访谈中,发现家长在说到对孩子的期望时,都爱说“当然是希望他们读书读的越高越好,上大学,找个好工作,不要再在农村当农民”。从实际情况来说,大理喜洲的农村比起其他那些在山区的农村可算做物产丰富,生活条件较好,但是比起城市来说,信息会更为闭塞,发展机会更少一些。有位高中毕业的父亲也说读过书的人表面上比他们同村的人条件要好的多,自己就没有过好,没能考上大学,孩子要改善生活条件就要读书,走出农村。希望孩子读更多的书,接受更好的教育,也的确印证了白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教育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但过分的期望对孩子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孩子能符合要求,还能成长较好,如果能力水平达不到要求,就容易意志消沉,态度冷淡、缺乏活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严重的可能导致自卑和其他不良适应。一位父亲谈到已经外出打工的孩子时极为痛心。小学毕业后孩子不愿意继续读书,把刚发的教科书当废纸卖了,而且是连着书包一起卖,坚决地断绝父母让他读书的念头。家长拿他没办法,只有任由他天天闲逛,最近才让他出去打工了。没能见到那位卖书包和书的孩子是个遗憾,不知道他对读书的兴趣索然从何而来,但应该和父母的教育态度是有关系的,从任由孩子天天无所事事,看得出家长有些顺从过度了。在学校的访谈中,有些教师认为当地父母重视教育程度不够,认为农村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没有方法可言,只关心孩子学习好不好,没有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学历高、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学校期望很高,认为老师应该负责一切。而也有家长认为是学校只用成绩来衡量学生,在教育孩子做人方面学校做到极为不够,而且教学方法上有不足。所以怎样做到家庭和学校教育认识上的协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父母双方在教养态度上的一致与否对孩子也会造成影响。访谈中也发现和测验较为一致的现象,父母双方的教养方式有差异。许多研究表明,父母冲突对子女有创伤性的影响。父母的冲突,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果父母亲经常发生冲突,孩子极易出现情绪混乱,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9。在对一些家庭的访谈中也得知,父亲教育程度较高,对孩子一般是教育为主,母亲教育程度低,通常用农村里的老办法,考虑不全面。但有的家长也认识到虽然有分歧,不要当着孩子争执,要协调矛盾,最后还是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的,这一点还是很值得肯定的。3父母缺失对孩子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访谈中也发现有些家庭父母外出打工,有的是父亲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或母亲一人照顾,也就是现在讨论比较多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范方和桑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所处的不良家庭环境与不良人格特质、行为问题、学业不良高相关10。周宗奎等人的调查中,通过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11。因此父母亲的缺失对孩子发展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留守儿童问题本来不在本研究的计划内,但在访谈中有个案例是令人感触颇深的,也想借此讨论一下。这个白族家庭的父母都是从事农业,父亲初中毕业,40岁,母亲小学毕业,39岁,大女儿现在读初中,小女儿读小学三年级。在大女儿小时候父母两人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等孩子都上小学了,父母才回到家里,接着又生了小女儿。大女儿在童年时父母的缺失现在看来表面上造成的问题就是直到现在都上初三了,大女儿还从未喊过一声“爸爸”。父女两人几乎没有交流。现在父亲对此也是极为懊悔,但是认为当时的做法是为孩子好,也是为孩子将来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而现在就只好以满足大女儿要求作为对以前照顾不足的弥补,而对小女儿的照顾也相应地更多了。但大女儿对此仍不作回应,只认为父母对妹妹的照顾更多,溺爱偏心。据父亲说大女儿在学校的成绩也不是很好,虽然父母还是期望她读多点书,上大学,但是如果不行的话,也没有办法了。从父亲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一丝无奈。从和孩子的交流上看,我们也发现大女儿比较沉默寡言,而小女儿非常活泼外向,喜欢和人打交道。留守儿童问题,包括前面谈到的喜洲白族父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实也不是白族父母才会出现这些问题,和民族文化背景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主要受到他们本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虽然喜洲是旅游热点大理的一个旅游区,不少游客到了大理都会来喜洲参观喜洲的严家大院,品尝著名的三道茶和喜洲粑粑,旅游经济发展的很好。但是周围的农村除了本身物产较为丰富外,农民仍然要在田地里辛苦劳作,整年地忙碌。面临着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吸引,不少青壮年离家到其他地区工作,有孩子的就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这种现象和其他农村地区也并无差异。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社会各界也提出不少建议,如建立民间托管中心、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校提供多样性活动等等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什么样的活动,缺少了父母的参与,也不会完美。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解决民族农村地区的贫困才是彻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同时当地学校和教师可能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发展,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4 家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教育匮乏。家庭访谈中发现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中很少涉及本民族文化教育。例如考察站屋主家的小孩问我们会不会唱某位流行歌手的歌,我们问他会不会唱白族小调。结果他哼出来的歌还是现在的流行歌。想起“五朵金花”里有着优美旋律的白族民歌,那些歌曲直到现在都令人沉醉。但访谈中,多数父母说他们这一代都不会唱了,更不用说孩子了,通常只有50、60岁的老人在过节的时候才会唱唱。五 对策建议1白族传统家庭教养方式的创新与改革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方式来应对。在文化世界趋同的趋势下,白族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也面临着冲击。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来对白族传统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改革,是维系白族传统教养方式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对传统家庭教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使白族的传统家庭教养模式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可以改变一些不利的方式,促进和发展有效的白族传统家庭教养方式。因此民族教育研究者对白族传统教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创新改革是迫切需要的。2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促进调查发现白族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其重视教育的民族文化传统是相符的。父母们有相当的教育意识,期望孩子能够读好书,能够成才,但是好的意识并不代表就会产生得当的教养方法。在这点上,白族父母和其他民族的父母一样都会出现可能导致相反结果的教育方式。再者,从事农业生产的白族父母也和其他农村中的父母一样,繁重的生产使得自己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孩子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成为家庭教育有利的补充,尤其对住校学生和留守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成为家庭教育有力的补充。白族传统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是做人方面的一些培养,而学校教育除了知识灌输之外,可能更重要的仍是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