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导学案 (2).doc_第1页
绿导学案 (2).doc_第2页
绿导学案 (2).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糜滩中学 语文八年级上导学案 主备人:辛万芳 授课班级:八年级 班 学生姓名 : 审批者:武淑惠绿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掌握重点生字词2.诵读课文,梳理课文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学习重点: 感知文意,并把文中不理解的生字词圈画出来,结合资料书或小组讨论解决 学习难点: 梳理课文的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熟读感知,品味交流 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启发 点拨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学习目标 激情导入,点名读目标二、自主预习 整体感知1了解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散文以描写见长,并在描写中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散文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背景:2、梅雨潭梅雨潭是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仙岩街道的一处名胜。温州一带的山,都属于连绵不断的雁荡山脉。然而仙岩所属的大罗山却远离群山,巍然坐落在温瑞平原上。它东临东海,南北各距瑞安和温州三十多里。其山平地拔起,峻崖陡壁,水源充沛,虽方圆不过数十里,却多瀑布潭,而尤集中在西麓瑞安境内的仙岩附近。瀑布潭比较著名的有三个:梅雨潭、雷潭和龙须潭。其中以梅雨潭最有特色。3、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要求:读准、读连贯。4、读完后给加点字注音。踞() 薄阴() 镶( ) 绺( ) 棱角() 穹( )襟袖 ( ) 尘滓( ) 皱缬() 掬( ) 什刹( ) 挹( ) 明眸( )善睐( ) 倏地() 着( )实 棱角()5解释词语。惊诧: 宛然:尘滓: 蕴蓄: 飞花碎玉: 皱缬: 着实:明眸善睐:三、合作探究 突破重难点 先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句子,然后思考:(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第一观察点: 观察到: 第二观察点: 观察到: (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第三观察点: 观察到: 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的特征的词语来表明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 (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四、拓展延伸 扩大外延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唐) 白居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唐) 贺知章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过故人庄) 五、当堂检测 巩固练习这篇散文的“文眼”是什么?(注: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我的收获 。教学后感: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课文,认识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用词造句的精当与精妙2. 欣赏课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培养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学习重点:朗读课文,品味词句学习难点:技巧在文段中的运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熟读感知,品味交流教学指导:启发 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二、自主预习 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并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语句,看看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精读课文第三段,可从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要求:(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2)、读要读出作者的感情(从节奏、语气、感情方面把握)三、合作探究 突破重难点 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1.欣赏梅雨潭的“绿”(1)先找出这些比喻句,然后看看它们分别描写了梅雨潭绿的什么特征?(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2.体味梅雨潭的“绿”(1)、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2)、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3.(1)作者由梅雨潭的绿想象和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2)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3)作者热情地写了梅雨潭之绿,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四、拓展延伸 扩大外延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五、当堂检测 巩固练习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批注: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